[VIP专享]16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490.75 KB
- 文档页数:16
古代汉语背诵文选16篇译文1.《郑伯克段于鄢》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
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
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
”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
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
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
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及翻译(一)《论语十二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二)《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
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
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
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三)《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初中必背文言文16篇1.《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这篇文言文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国平原君与虞卿之间的故事。
文中通过描述虞卿忠诚、智谋过人的事迹,展示了古人所推崇的忠义、智勇等品质。
2.《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这篇文言文叙述了鲁国哀公二十三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国内外的战争、权谋等。
3.《汉书·平帝纪》《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古代中国历史的正史,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这篇文言文记载了汉平帝刘衍在位期间的一些事件和政策。
4.《论语·为政篇》《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好的政治家,包括治国、修身、齐家等方面的思想。
5.《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政治主张。
这篇文言文主要记载了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强调了人的本性善恶之辩。
6.《大学·中庸》《大学》和《中庸》是《四书五经》中的两篇。
这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7.《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资治通鉴》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959年的历史事件。
这篇文言文记载了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重要事件。
8.《古文观止·祝咏》《古文观止》是一部中国古代文言文选集,包括了古代文言文中各种体裁的作品。
这篇文言文以祝咏为题材,描绘了古人们祝福和讴歌的场景。
9.《红楼梦·黛玉挂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贾府的兴衰和一系列人物的爱恨情仇。
这篇文言文记载了黛玉挂帅的故事,展示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10.《诗经·周南·关睢》《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的风俗、民情和各种感慨。
这篇文言文描写了一个少女思念远方恋人的心情,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深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会16篇文言文原文1、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新课标必背16篇文言文内容精析一、《论语十则》内容要点: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孔子是儒家学说创始人。
2、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学习方法②学习乐趣(“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③个人修养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个人修养(自省、自律)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习方法(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学思结合)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第六、七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虚心好学)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个人修养(为实现“仁”的理想奋斗)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个人修养(在困境中坚强不屈)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个人修养(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写作特色:1、第一至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2、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二、《桃花源记》内容要点:1、作者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2、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
3、第一段设置悬念,渲染氛围。
第二段描写优美雅致的自然环境、和平幸福的生活场景。
第三段表现桃源人的热情,交代他们来此的经历,反衬外界变化巨大。
“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他们宁静的生活。
中考十六篇文言文长春出版社解词(1)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2)习:温习,实践(3)说:通“悦”,愉快。
(4)知:了解。
(5)朋:同门(师)为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6)愠:恼怒(7)君子:指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8)罔:通“惘”,迷惑。
(9)殆:疑惑。
(10)女:通“汝”,你。
(11)知:知道,懂;或智慧。
(12)好(hào):喜爱。
(13)乐之:以之为乐。
(14)省:反省。
(15)谋:策划,考虑。
(16)信:诚信,真诚。
(17)传: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患:担心。
(19)不己知:即“不知己”,不了解自己。
(20)焉:相当于“于之”,意思是在这里。
(21)从之:学习(善者的)优点。
(22)改之:(以不善者的缺点作为借鉴)改正自己的缺点。
(23)养:奉养。
(24)游:游历,外出学习或做官。
(25)方:去向。
(26)巧言:花言巧语。
(27)令色:好的脸色。
这里指假装和善。
(28)德不孤:有道德的人就不孤单。
(29)邻:亲近,做伴。
(30)喻:明白,懂得。
(31)戚戚:局促不安,忧愁。
(32)一言:一个字。
(33)《孟子二章》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并与孔子一起被称为“孔孟”。
(34)畎亩:田间,田地。
(35)举:举用,选拔。
(36)版筑:指筑墙。
(37)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38)动心:使心惊动。
(39)曾益:增加。
曾,通“增”。
(40)恒:常。
(41)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4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43)作:作为,奋起。
(44)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45)色:面色。
(46)入:在里面。
指国内。
(47)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文言文16篇超短1、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2、中山窃糟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
鲁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3、利令智昏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4、盲子失坠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5、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6、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7、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8、关羽刮骨疗毒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9、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中考文言文原文、译文、中心思想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会16篇文言文原文1. 《古文观止》中的《登楼》秦川雄师塞上风,挥手援斤击ZhòngΔ冰。
三军过后尽开颜,都是春带黄金甲。
2. 《古文观止》中的《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双柏源。
溶溶一道老,悠悠旧时轮。
逐水居何处,楚天应未曛。
3. 《古文观止》中的《蜀道难》噫吁戏!危乎高哉!都可拔,否则则困。
窟冏石室铭金,忍世而待旦。
筑室命其根,穿冰而为汤。
钝吻嗜血,亟啮白石。
沆瀣一气,翻腾冥冥。
十万贯,道山徘徊。
终南捧两瓶,扑鼻蒿萝香。
十万贯,野人洛洛堂。
何处春江无月明?何处遥天无笛声?4. 《古文观止》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铁衣犀甲弄星颠,玉楼金阙桂花醅。
皇风诗酒愁肠断,千里明月参孤月。
5. 《古文观止》中的《三字经》三字经,兼义重。
日月精,而保存真。
锺琼九烈,将金石亲。
知柱之不倾,知席之不坏。
君子之择友,乌鹊树终古不枯!6. 《古文观止》中的《陶渊明自述》吾少而贱,贱而贫。
故小时字书讹谬,闾里见疏略,解文解字,让之弟子。
及舍弃前相,仃然未有所仰者,乃自陶渊明而已。
7. 《古文观止》中的《莹光铁剑晓图南游记》蒸冷森森,出海浩浩。
不随胜令制,不移胜败势。
男兄间争笑,童便羽束共午市。
纵伛偻时集,不妒天地巨细。
8. 《古文观止》中的《洛神赋》泽畔草泥尔,池上鸣凫声。
撩水多忆,撩激尔沉。
俊采中兮骏涵盈,穆如不淑,顾影自怜。
芙蓉既见,何逆的奢翫的也蛴。
绸缪如踟蹰,分缁者舒纤的筌穆,斯有眇理之言。
9. 《古文观止》中的《与胡儿争酒诗》胡马悠悠,青冥之路,长不见声谁。
我欲乘风,破烟曲云,缱绻嗟乎!我欲观之。
10. 《古文观止》中的《京都道中》江山依旧古,朝暾见旟轴。
与帝端坐,射策于官曲。
宛彼碣石山,杂树矑矑。
下有市人,稠如蛟蟾丘。
弦旗卓卓帅,帆跪领羣侯。
11. 《古文观止》中的《避暑山庄杂咏》江泽与窳亭,永夜感寒通永冷。
虚牖记录,中流展红巾,小橙演远刾,螄密秀垣。
初中文言文16篇分则为弃之於敌也。
XXX,勇气也。
一人得其勇,强于十人。
十人得其勇,强于百人。
百人得其勇,强于千人。
千人得其勇,强于万人。
勇者,其言也,义气也,仁心也。
故为国家者,当勇士先,仁义次之,贤智最后。
先勇而后智,非所以保国家也。
智者必勇,勇者不一定智。
故勇智相辅,方能致胜。
今齐师强,我军弱,不可力敌。
当先以智取胜,然后用勇稳固之。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军布阵。
无有差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XXX也。
XXX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XXX、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XXX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XXX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XXX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XXX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XXX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XXX之不信也。
XXX曰:“天下皆虚,吾独实;众人皆醉,吾独醒。
”盖言其志不浅,见机而行也。
今陛下未若XXX,臣不敢高言先度。
但皇上若问臣何为能北定中原,臣以先帝之遗德,与XXX等,并为一体者,兼听臣之言,与孔明论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
也需数日之久。
然而,XXX游历三峡,却是欣赏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地。
他在游览过程中,不断感叹山水之美,更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
三峡之美,不仅在于其壮丽的山水,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使用的是古代汉语。
下面是一篇关于文言文的大全及翻译,共700字。
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下面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1.《论语·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后要时常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大人物的表现吗?”2.《史记·汉舟师传》:“以英雄待之,其能上引者,予以构堂而居之。
” 翻译:对待英雄,他若有能力为国效力,我将给予他构建一座房屋供其居住。
3.《红楼梦》:“贾母听了也没好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有心里好得很!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着烦心了,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倒轻松得很了!’”翻译:贾母听了也没有好脾气,说道:“你这没有孩子,四个弟兄的长辈,只会自以为心里很舒服!你父亲因为你这些兄弟,就觉得烦心,现在你又这样,心里反而轻松了!”4.《离骚》:“何缘请发难,爱别离苦;下则为竹箭,上虞为车轮。
”翻译:为什么要纷纷提出问题,爱德离别带来痛苦;下层的人民像竹箭一样,上层的统治者像车轮一样。
5.《论语·为政》:“朝亦乡亦。
”翻译:早晨时在朝廷,晚上回到家。
6.《战国策·前燕策四》:“白起恐乘夜罢,引兵匿路而行,……及白起举燕军废橈郄,兵轻却而出其间。
” 翻译:白起担心敌军会在夜间休整,引领士兵偷偷地行军,……当白起抬起燕军船只摧毁了敌军的船只时,士兵机警地后退,自由地穿梭于敌军之间。
这是一些著名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智慧,同时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注释与练习(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文后练习: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高考语文背诵篇(二)初中文言文十六篇1、《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讲究修身。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里面所讲的就是以修身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成就。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原句有几点要注意,“忠”字代表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信”字,有两种含义,一是诚信,二是信用,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人处事立世之根本。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读解:▪“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附录九16篇文言文梳理1.《论语》十则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3)是知.也(“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许可等。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义: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今义:现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一词多义而:①学而.时习之(并列连词,并且)②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故,原意为旧的,在文中意思为旧的知识;新,原意为新的,在文中意思为新的知识)成语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重点词语(1)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4)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5)是.知也(此、这)常考译句(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改正。
内容理解(1)讲学习方法的句子: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讲学习乐趣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讲学习态度的句子: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讲思想道德修养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鱼我所欲也通假字(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一豆.羹。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每篇的篇幅都不长,但具体哪16 篇最短可能会因版本和排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我可以为你提供16 篇相对较短的《世说新语》中的故事:1. 《豪爽》:王敦年少时,有识鉴,尚武帝女襄城公主。
2. 《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3. 《言语》: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
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
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
”4. 《政事》: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未至发所,道逢仲弓,劫贼谓曰:“宁有盗杀财主,而畏之不逃者乎?”仲弓曰:“吾闻勇士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以求生。
今日杀财主,而欲诬我以盗,死可也。
”5. 《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6. 《方正》: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7. 《雅量》: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遂任船所至,造次不悉。
8. 《识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9. 《赏誉》:王戎目阮文业:“清伦有鉴识,汉元以来,未有此人。
”10. 《品藻》: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
淮与裴頠善,遣见之。
頠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
16篇文言文资料1、三峡◇郦道元1.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是北魏(朝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文中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
3.文中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由此可联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八种景物,这八种景物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何写作特点?[答]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7.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答]①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②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使文章更富诗意。
8.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
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2、《论语》八则1、《论语》中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论语》中“是以谓之文也”,“是”指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论语》中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两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好学态度时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小石潭记(二)陋室铭重点句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章的点题句、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写陋室的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段意及赏析第一层:以类比方法立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开头四句采用诗歌手法以山水起兴,引出中心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
“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核心。
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陋室;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第二层:描绘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画面,写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超凡脱俗。
运用对偶的修辞,句式工整严谨。
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室内生活三个方面具体描绘了陋室。
第三层:以古代名贤自况,证明陋室不陋。
再引孔子之语作结,更具有雄辩力量。
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名贤一样有着的高洁傲岸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手法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环境、来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借陋室抒发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了虚实结合、衬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式,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变化有致,读来抑扬顿挫,有一种和谐美。
主旨借陋室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爱莲说成语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重点句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文中高度概括莲可贵品质的语句(点明主旨)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正面映衬莲的句子是:菊,花之隐逸者也。
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品格。
通过对比说明自己不同于陶渊明和世人的态度,又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突出莲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的美好品格。
第二段: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既有对陶渊明的惋惜之情,也有对自己知音甚少的感慨,更有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视。
“莲,花之君子者也”最能概括莲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主旨。
写作手法一是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有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批判。
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
二是巧妙的运用衬托和比喻。
全文始终用菊(正衬)和牡丹(反衬)衬托莲,彼此照应,突出主旨。
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
(四)三峡成语重岩叠嶂:重叠的山峰。
重点句总写山势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从侧面描写山势高峻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写江水暴涨,水速极快,水势之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三峡水清澈(静态)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用夸张、比喻手法突出江水流疾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渔歌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山景,抓住了三峡的地理特点,突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第二段:描写了三峡夏季水势之大之险,船行之快,勾勒出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
夏水特点是水涨流急,交通阻断,具有奔放美。
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夏水这一特点。
第三段:描绘了三峡春冬的景色,写出了江流、绿潭、悬泉、瀑布。
春冬景色特点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具有清幽美。
一字一景,简练准确,趣味无穷。
第四段:描绘了三峡秋季的景色,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水枯气寒、猿鸣凄凉的特点,展现了凄婉美。
引用渔歌渲染了肃杀萧瑟、凄清悲凉的气氛。
写作手法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写水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画面。
写景,大笔点染,寥寥150余字,就把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语言凝练。
主旨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山水,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马说重点句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语句(千里马受侮辱身世):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辛辣讽刺食马者平庸浅薄的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揭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从而使人初步认识到千里马(即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通过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和惋惜之情。
第二段: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再次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对千里马被埋没的伤感和无奈之情。
第三段:通过描写食马者动作和语言,表现了他们愚妄无知,揭露了他们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得意的丑态,再次发出强烈的谴责,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手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面上讲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实际上是借这一传说讽刺当时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
主旨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六)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重点句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威王受了蒙蔽的: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之后收到效果的句子: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被妻、妾、客三人的奉承所蒙蔽的原因分别是偏爱他、畏惧他、有求于他。
体现了邹忌不盲目自信,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头脑冷静的性格,而比美中悟出的道理为他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这种说理方法,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体现出邹忌关心国家、善于言辞、善于推理、睿智进谏。
以设喻、类比推理的方法委婉进谏,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生活小事而上升到国家安邦的大事,充分尊重被谏者,使之愉快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精炼含蓄,意味深长,体现齐王虚怀若谷、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明主形象。
写作手法本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
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主旨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七)桃花源记成语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现也形容完全领悟。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清。
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重点句写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开朗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闲适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段意及赏析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源的时间、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优美动人,富有诗的意境。
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描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第二段:通过渔人所见,展示这个社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十分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特点是: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乐。
第三段:通过描写接待渔人的情景,表现了桃花源的精神面貌,这里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
第四段:写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全部消失,说明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在当时社会根本找不到的地方,更显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测。
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一系列举动目的是让世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第五段:写刘子骥要去寻找桃花源,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写作手虚实结合的写法,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世人费劲猜想也无处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花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下的“不复得路”,“归往未果”等情节,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另外,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法易懂,叙写事情如述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
主旨作者虚构了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鱼我所欲也重点句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贬义词。
段意及赏析文章第一段:提出并论证论点“舍生取义”。
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
以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