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24.07 KB
- 文档页数:9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思维拓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计算和运算,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思维拓展的方法和实践。
一、启发性问题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组数字,然后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推测下一个数字是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二、探索性学习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组计算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并找到解决方法。
通过主动参与,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元化解题方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解题方法。
例如,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可以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扩展性学习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扩展性的学习资源,例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数学思维培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数学谜题,让他们通过逻辑推理和定论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六、实际应用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计算超市购物的费用,或者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起来,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思维拓展应注重启发性问题、探索性学习、多元化解题方法、扩展性学习、数学思维培养和实际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
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有现实背景的情境来引入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数的分类、图形的拼凑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提供丰富的思维工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思维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如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等,让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更有策略。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数学工具,如尺规、天平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和补充。
通过合作,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借鉴他人的思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样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潜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是教师应该重视的任务。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思维工具以及鼓励学生交流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浅谈小学生数学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一、培养小学生观察、感知和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感知和思维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学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观察图形、物体时充分使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各种感觉器官,及时发现、感知、探索图形的特征及其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善于猜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通过多方位、多感官的体验和感知,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知识,形成健全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小学生的数学教育离不开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在教学中可采用拼图、立体模型、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通过视觉、触觉、感知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数学空间的概念和特征。
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通过拼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操作组合不同形状的图形,从而感受图形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拼装立体模型的方式来体验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引导小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日常生活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空间思维实践活动,以加强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在学校的操场上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的寻找游戏,鼓励学生发现操场上不同几何图形的联系和规律。
在生活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利用空间思维进行解决,例如在摆放家具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空间思维找到最佳的摆放位置。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空间思维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思维的知识,提高其空间思维能力。
四、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导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向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所以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而学习,应该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教学;思维作为一个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是小学阶段,而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努力地训练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要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善于将课题转化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内在的需要,还要不断设疑、激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让学生从情境中激发求知欲,从情境中产生问题。
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提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
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与学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问题闸门”,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
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提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样围绕学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学习和再创造,巩固了所学的统计知识,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增添了许多社会知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观察和分析是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环节,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如在数轴上找到数字5,让学生想一想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可以找到数字5,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核心能力之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逻辑推理的题目来进行,比如布尔代数的逻辑门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归纳规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还可以通过一些逻辑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数学思维的一大特点就是创造性,数学的发展正是源自无限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多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通过关于面积和周长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演示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游戏来进行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从而愿意主动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创新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对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探索新的现象和规律,以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与常规思维相比,具有多向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可以认为凡是能创造出新事物、想出新方法、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一、实践和探索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操作是数学教学中构建新知识最常用的手段,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把操作和思维联系起来,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直线、线段、射线和角”这节课时,讲授完新知,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我们手上的一付三角板,你能拼出哪些新的角?有的学生得到了120°=30°+90°、150°=60°+90°、180°=90°+90°、135°=45°+90°、75°=30°+45°、105°=60°+45°、15°=45o—30o等。
有的学生得到了60°、30°、45°的另一种画法:60°=90°—30°、30°=90°—60°、45°=90°—45°等。
甚至于有的学生想到角的一条边可以看成一个180°的角来得到一组新的角:135°=180°—45°、150°=180°—30°、120°=180°—60°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重点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对学生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基础教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式习惯至为重要。
尤其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传授学生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拿到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钥匙,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思考,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利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小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引言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点的传授,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朝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主动结合教学实际,主动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从而在积极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小学数学教学思维概述小学数学学习思维主要是借助文字和语言符号来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但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尚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充分考虑了人与事物之间的概念关系。
在充分体现人和事物之间符号关系的同时,展现出数学思维的整体性以及相似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总结出面对数学最好的解决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认识数学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2.1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当前,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师将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变为考取初中的一个固化思维模式,所有的教学与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够考取一个好的初中。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摘要:毫无疑问,逻辑思维能力无论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极其重要的。
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个人就没有了进步的空间,社会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国家就没有了壮大的资本。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肩负未来创造新中国的使命,开发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前让他们拥有运用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有益处的。
小学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充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呆板、无趣,成了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着重下手的方向。
关键词:思维逻辑合作多媒体一、目前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满堂灌的小学数学教育缺少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方式较为刻板,在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后,通过举例子做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知识,这种方式不免令教育显得乏味,无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日后的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立体思维等打下基础。
因此小学阶段学生能否建立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决定着日后学生数学学习的成败,如果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没有打好,那么后期高年级的更复杂的数学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吃力。
加之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缺少一定的责任心,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能及时的给予帮助,将更会影响学生数学知识学习,长期以往失去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知识之间一环扣一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领悟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再将不同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后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一是理论知识的灌输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二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小学生并不能充分的理解。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生活中的例子,逐步的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学以致用,养成思考的习惯,在生活问题中学到数学知识,以此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导读:本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河北省无极县角头学校孟彦红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一、注重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学性,使学生乐学、想学。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报出一个分数,我马上判断它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一试,果真如此。
学生都惊叹不已,惊叹之余他们更主要的是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断的奥秘,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
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
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教育领域的创新改革发展,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作为日常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对策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数学学科对于学生学习路上的重要意义,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积极研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对策和方法,推进小学课堂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基于此,本文就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对策进行系统陈述。
一、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意义1.有利于促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架构数学学科具有灵活性和科学性,需要学生深切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会知识内容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掌握,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育,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系统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发现数学学科魅力和重要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数学课堂的开展中,由于有些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教师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落实,能够促使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地呈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科学的思维推理对策,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
3.有利于创新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深,在课堂中忽视自身教学理念的创新,从而导致教学课堂质量不佳,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因此,推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序创建,能够促使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落实科学有效的数学课堂发展环境,最终实现数学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对策1.提高教师素养,重视逻辑培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浅析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运用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规则和方法进行推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方式来发现数学问题的规律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应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的角色,通过提问、讨论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小学数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素养。
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富有活力和创意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数学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的第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结合权威文献和教学实际,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一、提高问题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解决《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时,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相关计算。
在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难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探索精神,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开展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可以开展课堂互动,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案例、活动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学生对课程感到兴趣时,自然而然的会去思考、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究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作为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有很大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进行数学实践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加强自主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除了教室教学的传授,教师还应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通过不同的展品来展示数学知识与实用价值,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者的目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创造情境,营造学生乐于思考的氛围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初,应尽量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时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要真正做到和蔼亲切,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到课堂中来。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的张扬个性,唤起创造的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其次,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应给予他们期许的目光,鼓励的眼神,这样学生会更大胆一点。
特别是在学生的思考出现困难或卡壳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再想想,而不是生硬地打断、呵斥或嘲笑他们。
这样,学生就会在宽容的氛围中渐渐鼓起勇气,打开思维的闸门,并逐渐养成乐于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让学生自行发现科学道理,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让学生在充分直观感知圆面积的基础上,概括出圆面积的意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章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经验,探讨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可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前言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重点是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们的潜能,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积极的学习数学知识。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
“思维能力”是指将事物的信息植入到大脑,然后进行储存、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推理得出结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数学老师通过教学引导,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探究问题的思维,促使他们对数学知识、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能够很好的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2.1转变教学角色,构建轻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气氛是会影响到一个班级的学习进度和状况的。
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办法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学习轻松愉快的氛围。
小学数学老师最重要工作就是带领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这就需要老师转变相应的教学角色,不要简单的成为学生数学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身份。
老师要对班级学生学习的状太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同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同学的好,要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学生,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鼓励和赞美,学生才能有更强的学习知识的动力。
同时,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在对班级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我完善。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通过推理和判断能够准确、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帮助他们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二、启发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提供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通过推理和试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逻辑推理训练逻辑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推理题目,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解答。
例如,在数列问题中,教师可以提供几个数,让学生找出规律,继续数列。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培养他们观察问题、推理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助于整理思路和展示思维的工具。
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引入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问题的结构和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互助,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思维导图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布时间:2021-12-17T07:43:04.9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22期作者:甄精华[导读] 小学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数学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对一个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甄精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二马路小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摘要:小学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数学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对一个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
在素质教育这一背景下,注重小学的思维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会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基于此,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会减少厌烦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引言把数学比作盖一座楼,小学数学就是筑基,只有基础打得好,以后楼才能盖的更高。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当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告别传统式的被动教育,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数学当中去,在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擂台,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间接的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1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1.1教材类的制约课本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是老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老师与学生在学习上所链接的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
它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存在了一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不好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学生改变年级之后与原先年级之间教材上知识点的链接不强,不能达到很好的过渡作用。
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对新知识过度的陌生,加大学习压力,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虽然将数学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一个不差的都展现了出来,但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导致从这个知识点过度到下个知识点后产生一种不连贯的现象,部分跳跃幅度较大的知识点则显得尤其的抽象。
现阶段的学生处于小学二年级,正处于思想的萌芽阶段,抽象能力还未完全开发,过度去适应这种抽象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对这些智力还未完全开发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格外的吃力,不能够很好的运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使学到的知识不能够完全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浅谈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结合相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如果教师对此认识不够,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或者虽然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愿望,但由于方法不够妥当,效果就不够好,甚至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因此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一是要精心设计学案,把课上的有声有色,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促使他们肯于动脑,乐于思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
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2 创设教学情境,引起探索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学生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来讲不会自然涌现,关键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
我们必须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环环相扣,直逼目标,以达到突破思维难点之目的。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质疑。
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
在这一方面,教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一是不怕被学生问倒,更不能不懂装懂。
二是回答学生的问题要周密,并能起到引导作用。
3 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口头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润滑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是靠语言来表达,人们总是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的。
小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外部语言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始终。
一是注意语言训练的阶段性。
不同阶段要有不同侧重,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有声思维阶段,在思维活动中往往多伴随自己说话的声音。
如在做题时,嘴里要念叨,边做边说,这是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不说话,思维就无法顺畅进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认数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是组成与比较数的大小时,培养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在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并对运用的方法和获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初步的判断.二、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操作实践,通过学生的拼、拆、凑等实践活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出结论.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我让学生准备好几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上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写出其计算公式s = ah,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通过自身的剪、拼、凑,把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有的用剪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剪开得到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从而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 = sh ÷ 2);有的用拼的方法,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结论;有的用移的方法,照样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的操作实践,方法多样,大胆操作,敢于创新. 教师再启发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三角形底的和,高等于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 2. 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对公式就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对公式的理解和能正确的运用.三、通过比较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比较是一种用于确定客观事物的异同联系的思维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通过比较不仅可以弄清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比较中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时,为了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在什么情况下用除法,我设计了一组对比题.(1)某工厂一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2)某工厂二月份用电4000千瓦时,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比一月份多用多少千瓦时电?两题对比可以得出两道题相同点是条件相同,都是二月份比一月份多用■;单位“1”相同,都是以一月份用电量为单位“1”. 不同点是第一题中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2400千瓦时,而第二题中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其基本关系式是:单位“1”的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 = 比较量,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其中的一部分用乘法. 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就要用除法先求出单位“1”的量,用比较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再求出要求的量.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对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四、在课堂作业设计上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做到有坡度、有密度,拓展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 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 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举个具体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 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质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 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2.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3. 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有很大益处.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设计() + () = 16等发散性练习,在学生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得出规律,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4. 设计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并有一定的坡度,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 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五、在课堂的提问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课堂提问的问题设计和提问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思考的空间,不要设计或少设计一问一答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回答完整,并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想?此外,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但是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需要老师继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
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数学教学的过程,和语文以及其他专业的语言学科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引导、质疑、操作都直接带动着学生的思考。
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老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关键词】数学思维课堂教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小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
下面就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些粗浅体会:一、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创新意识较差大多数小学生属于知识继承型学生,他们仅满足于数学课堂上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满足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些都有碍于数学学习的发展,使得学生不仅放过思维机会不加利用而且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欲望。
普遍学生认为能够继承教师在数学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就足够了,缺乏敢于质疑、大胆发现、勇于创新的自信心。
(二)创新思维能力较弱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注重了对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数学活动的教育,然而动手实践能力的加强不等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加强。
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思维能力未得到提高的现状。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转换角色,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1、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程序设计得有条有理,课堂提问也是事先备好。
但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应是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教学行为趋于多重整合,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发散思维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从各个层次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较强的人在解决问题时,能有较多的机会得到正确答案,容易在某一发散点上形成新的突破,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成果。
(二)设难质疑,发散思维1、疑问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前提,没有疑问,学生就不可能产生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
教师的设疑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会针对这个疑问发散思维,寻求答案。
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教材重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难易适中的疑问,难则易折学生自信,丧失兴趣,易则不能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
疑问确立后,教师应适当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答案。
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1】这一部分得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后引导学生探索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答案,我设计以“ 20 × 9=180 10 × 8=80 5 × 8=40 ”三题入手让学生寻找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不断猜想,验证,最后总结出规律。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教师要重视设疑这个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
2、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2】(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挥教学民主,为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必要条件。
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
例如“昆明到南宁大约360KM,一辆轿车80KM/时,轿车上午8时出发,12时能否到达?”我在教学这内容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扩展,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理念。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3】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和”的概念。
通过渗透“和”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数相加”、“相同数相加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
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周玉仁教授说:“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
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4】例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校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①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②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③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用的黑板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
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5】①、一题多解。
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
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16,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6=16、3+8+5=16……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②、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题,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用心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激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6】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更好的掌握,因此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
师说:“请同学们用文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用了三根小棒。
师又说:“请同学们摆出两个三角形,看这两个三角形共有几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共有六个角,用了六根小棒。
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
”学生又进入了用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摆出了用小棒最少的图形。
老师表扬了这些肯动脑善于思考的同学。
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得知识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地位,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六)结合实践活动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