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托思妥耶夫斯基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思想拷问灵魂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他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拷问着自己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云端,也在地狱;是天使,也是魔鬼。
人们叹息于他自我审视的力度和勇气,却也感受到他绝望的叹息和无助的挫败“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落在地里如若不死,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会结出许多籽粒来。
”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题词。
艰深、沉重,充满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与对哲学宗教的思考,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此拷问着自身与人类生存的困境。
1881年2月,正准备撰写《卡拉马佐夫兄弟》续篇时,60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咳血了。
他最终没有完成这部曾经许诺给读者的作品。
2月9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充满戏剧性的一生结束了。
他死了。
留给身后的评论家百余年喋喋不休的话题,也留给众多思想者灵感的种子。
触到死神苦涩的嘴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华曾让高尔基称赞“只有莎士比亚堪与相比”,但他的颓废又让托尔斯泰叹息“不能奉为后世楷模”。
他和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但忧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诗意的屠格涅夫、庄重的托尔斯泰相比,具有更多诡异的色彩、更多苦难的烙印。
“屠格涅夫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以诗意的笔调展现美好。
托尔斯泰具有思想家的灵性,能洞悉社会的全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
他沉郁的风格,与他的经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等书的作者汪介之介绍说。
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被称为“穷人之家”的贫民区。
他幼年的生活即笼罩着苦涩的意味。
《白痴》中,他曾借梅什金公爵之口说出“这社会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基础上。
有人发财,就有人受穷;有人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就有人生活无着、冻馁而死;有人志得意满、八面威风,就有人被蹂躏、被欺压、被唾弃”这样的话。
向大地洒下你快乐的泪,并且爱你的眼泪...我感到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愿望,想让你知道我的存在,而且仅仅让你知道。
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不管怎样活着——只要活着就好!魔鬼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你有钱有势,你聪明而有天才——好吧,我尊重你,但是我知道我也是人。
仅仅我尊敬你而不加妒忌这一点,就向你显示了我做人的尊严。
当我十岁那年,冬天,我常常喜欢闭上眼睛,想象着一片树叶——绿油油的,亮晶晶地,上面有叶脉,阳光在闪耀。
我睁开眼睛,都不敢相信,因为这太好了,于是又闭上了眼睛……树叶是好的,一切都好。
一个人之所以不幸,乃是因为他生在福中不知福;仅仅因为如此。
这就是一切,一切!谁知道了这个,谁就会立刻,马上幸福起来,即刻幸福起来。
一切都好,一切。
知道一切都好的人统统感到好。
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苦难。
用爱获得全世界,用泪洗净全世界的罪恶。
你虽死,但你的光不死。
地狱是什么?由于不能再爱而受到的痛苦。
谁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就获得新生;谁能战胜痛苦和恐惧,他就成为上帝。
贫穷不是罪恶,这是真理。
我知道,酗酒不是美德,这更是真理。
可是赤贫,先生,赤贫却是罪恶。
贫穷的时候,您还能保持自己天生感情的高尚气度,在赤贫的情况下,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人都做不到。
为了赤贫,甚至不是把人用棍子赶走,而是拿扫帚把他从人类社会里清扫出去,让他受更大的凌辱;而且这是公正的,因为在赤贫的情况下,我自己首先就准备凌辱自己。
即使我不相信生活,即使我对于心爱的女人失掉信心,对世间事物的秩序失掉信心,甚至相反地深信一切都是无秩序的,可诅咒的,也许是魔鬼般地混乱不堪的,即使我遭到了一个人灰心失望的种种可怕心境的打击——我总还是愿意活下去,既然趴在了这个酒杯上,在没有完全把它喝干以前,是不愿意撒手的。
但是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即使还没完全喝干,我也一定会仍下酒杯,就此离开——往不知什么地方去。
但是,在三十岁之前我知道,我的青春将战胜一切,一切的失望,一切对于生活的厌恶------这种对于生活的渴求,有些害痨病的幼稚道德家时常把它说成卑鄙,尤其是诗人们------我渴望生活,所以我就生活着,尽管这是违反逻辑的。
普希金(节选)-陀思妥耶夫斯基-给孩子的演讲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1821—1881俄国作家,生于莫斯科,父亲曾是一名军医。
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时爱读童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还喜欢去父亲工作的医院听在花园晒太阳的病人讲故事。
青年时代开始阅读莎士比亚、歌德、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席勒和普希金的作品。
十六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将他和弟弟送到圣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就读,一年后父亲离世。
184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军校毕业后,被任命为少尉,1844年辞职,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后,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小说《穷人》。
小说在期刊《当代人》上连载,获好评,诗人尼卡索夫称赞他是“又一个果戈理”。
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圣彼得堡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成员,因涉嫌参与反对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活动而被捕,判处死刑。
行刑前一刻改判发配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军事监狱,囚禁四年,释放后留在西伯利亚服兵役,这个时期癫痫病多次发作,他将这段人生的磨难写进《死屋手记》和其他作品。
1859年年底,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回到圣彼得堡,1861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一时期他还与兄长米哈伊尔创办文学期刊。
1864年因妻子玛利亚和兄长去世而染上赌瘾,负债累累,1867年被迫游走欧洲避债。
1866年至1880年是陀思妥夫斯基创作的高峰期,在第二任妻子安·格·斯尼特金娜的激励和帮助下,发表长篇小说《罪与罚》《赌徒》《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
虽然宗教信仰、哲学、道德、心理问题在他的作品中占据中心位置,但他不是一个说教式的作家,而是善于通过不同处境的人物的独白和对话阐述各种矛盾的观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并称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三巨头”,其文学风格对二十世纪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特别爱描绘人们的内心斗争。
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比如《罪与罚》里的拉斯科尔尼科夫,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他心里有个“伟大的理念”,觉得杀了个富人可以为社会做点好事,结果呢,动了手后,他的良心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满满都是悔恨和恐惧。
这种复杂的人性,谁没体验过呢?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被自己的想法困住,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在说:“看,这就是人类的悲哀啊!”再说说《地下室手记》,这个书名就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地下室,象征着阴暗、孤独,仿佛在说:“我就这样窝在这里,没人能理解我。
”书里的主角充满了对世界的愤怒,对人性的质疑。
就像我们有时候觉得社会不公平,看到周围的人为了利益而拼命,却又想不明白,自己又能做些什么。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不是个简单的游戏,而是一场复杂的战斗。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地下室里的那位孤独的斗士,拼命反抗着内心的懦弱和外界的压力。
还有《白痴》里的梅什金公爵,他的纯真和善良让人心疼。
在这个充满阴谋和算计的世界里,他的存在就像是一缕清风,吹拂着那些被欲望笼罩的灵魂。
可偏偏,这样的善良却常常被误解、被利用。
我们身边也总有那么些人,像梅什金一样,努力保持善良,但现实却常常给他们泼冷水。
这种情感让人感同身受,仿佛在说:“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充满了对死亡和救赎的思考。
他的角色常常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光明。
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总会遇到低谷,想要放弃,但总有一丝希望让我们继续前行。
他用文字教会我们,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
生活中有时就像一杯苦咖啡,虽然难以下咽,但它却能唤醒我们的灵魂。
说到这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真的是深邃又幽默。
他用笔描绘的那些苦涩的人生,实际上是希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就像我们时常开玩笑说,“人生就是一场戏,演员都得演到底。
”他恰恰在告诉我们,虽然生活有时像是一出悲剧,但只要我们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彩。
罪与罚故事梗概《罪与罚》故事梗概作为苏联文学界的“泰山北斗”,高尔基对俄国作家的评价总是很谨慎的。
但他曾多次毫无保留地称赞一个沙皇时代的作家是“最伟大的天才”,并说,“就表现力而言,可能只有莎士比亚能与之媲美,”而这个作家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地主家庭。
大学毕业后,陀妥耶夫斯基因爱好文学而成为职业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获得了巨大成功,树立了他在俄国文学界的地位。
在经历了太多的情感折磨之后,作家变得异常敏感,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引发他内心激烈斗争。
而俄国和欧美的许多现代意识流派代表作家则把他奉为自己的鼻祖。
在彼得堡S 街一家公寓里,住着一位英俊的法律系大学生拉斯克里涅克夫,他有一双漂亮乌黑的眼睛,一头深褐色的头发,中等身材,体格匀称。
由于缴不起学费,他不得不从大学退学,房东又向他催讨房租,每次他从女房东厨房门口经过,总是提心吊胆,生怕遇见她,慌忙溜下楼去。
母亲领着妹妹节衣缩食,苦度岁月,将积攒下来的钱寄给儿子。
尽管如此,拉斯克里涅克夫仍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
距他住所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楼,4 层楼上住着一个老太婆亚里昂娜·伊凡诺夫娜,是个放高利贷的人,此人心肠歹毒,爱财如命。
他不得不把父亲留给他的唯一的一块旧表拿去典当。
他本想当四卢布,可贪婪的老太婆只给他一个半卢布,还扣除了三十五戈比的预支利息。
他对老太婆的苛刻感到十分厌恶。
他走进一家小酒馆,要了一杯茶,坐下深思起来。
突然一个奇异的想法,像蛋壳里的小鸡一样啄着他的头脑,无法摆脱--他决定把她杀掉!另一张桌旁,一个大学生正和一个军官谈话。
他忽然听到大学生向军官提到了那个老太婆,先说她如何恶毒和怪癖,贪婴与可恶。
说她如何虐待与盘剥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理萨威泰。
最后说:“我倒想杀死那个该死的老太婆,抢来她的钱,管保没有一点良心的责备。
杀死她,拿她的钱为多数人服务,为全体谋利益,难道成千的好事不能把一桩小罪抹去吗?牺牲一条性命,成千上万的人便可以免于败坏毒烂。
The writer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
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
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Summary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原本是一个有工作且很有智慧的青年,后来却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但是就在此之后,他发了高热,整天胡思乱想,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艰难生活。
他抑郁寡欢,贫居在彼得堡一个窄小的房间。
他经常典当物品,换得金钱以勉强度日。
掌管当铺的阿里拿伊夫诺太太,为人吝啬,只付极少代价来收购学生们典当的物品。
拉斯科纳夫认为阿里拿伊夫诺太太贪婪有罪,乃“替天行道“。
以斧头砍死她和她那无意间目击现场的同父异母妹妹威里,并拿走珠宝与钱财。
从此他想尽办法应付司法人员的调查,同时也在自身罪恶感的折密下,受尽痛苦。
他终于主动向警方自首,坦承杀人罪行Main idea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罪与罚》核心人物拉斯科纳夫的性格塑造,着力凸显“罪与罚”的主题,为本书挖掘出难得一见的深度。
拉斯科纳夫是无神论者,个性矛盾、多变,甚至荒谬。
他傲气、自豪,既是慷慨、善良的人道主义者,有时却又冷酷无情、麻木不仁,到了失去人性的地步。
后来,他在索尼娅的规劝下信奉了基督教,最终会获得了新生。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化”。
第十三节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文学史地位俄国19世纪后期的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托尔斯泰伟岸的身影仍然遮挡了地平线,不过——这就像走在山里头那样,我们越是走得远,就越能越过最近的山峰,看到曾被它挡住的原初的最高峰巅——我们的某些先知者也许注意到了,在巨人般的托尔斯泰后面,又显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而且越来越大。
他是依然半隐半露着的顶峰,是绵延伸展的山脉的神秘纽带,几条最充沛慷慨的河流从那里发源,新近干渴的欧洲今天正在痛饮它们的水。
应该将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托尔斯泰,与易卜生和尼采并列。
他跟他们同样伟大,也许还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
”———纪德《从〈书信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我们的笔下就只有形容词了。
——王尔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在对人类的本性分析方面,人们还能补充什么吗?——马尔克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的“血亲”。
——卡夫卡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1、生平关键词◆苦难经历◆颠狂的爱情◆疯狂的赌博◆狂热的写作◆痛苦的选择2、含混多重身份◆是保守派,却不是传统主义者;是保皇派,同时又是民主派;是基督徒,却又不是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徒;是自由派,却又不是“进步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是一个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
◆出于一种不太生硬的、跟他思想的正直性相吻合的个人主义,他只同意介绍自己的思想时要展示其复杂的完整性。
1——纪德《从〈书信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三、主要小说评介◆《穷人》◆《双重人格》◆《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四、《罪与罚》“罪”与“罚”的多重含义◆法律上的罪与罚◆理性上的罪与罚◆宗教道德的罪与罚五、陀小说之病态主题◆19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
为此,他的小说主题都是城市贫困和病态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成独特一帜的病态主题。
第十三节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文学史地位
俄国19世纪后期的著名作家,世界文学天才,在20世纪文学中受到极大的推崇,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托尔斯泰伟岸的身影仍然遮挡了地平线,不过——这就像走在山里头那样,我们越是走得远,就越能越过最近的山峰,看到曾被它挡住的原初的最高峰巅——我们的某些先知者也许注意到了,在巨人般的托尔斯泰后面,又显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影,而且越来越大。
他是依然半隐半露着的顶峰,是绵延伸展的山脉的神秘纽带,几条最充沛慷慨的河流从那里发源,新近干渴的欧洲今天正在痛饮它们的水。
应该将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不是托尔斯泰,与易卜生和尼采并列。
他跟他们同样伟大,也许还是三人中最重要的一位。
”———纪德《从〈书信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我们的笔下就只有形容词了。
——王尔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后,在对人类的本性分析方面,人们还能补充什么吗?
——马尔克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我的“血亲”。
——卡夫卡
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简介
1、生平关键词
◆苦难经历
◆颠狂的爱情
◆疯狂的赌博
◆狂热的写作
◆痛苦的选择
2、含混多重身份
◆是保守派,却不是传统主义者;是保皇派,同时又是民主派;是基督徒,
却又不是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徒;是自由派,却又不是“进步分子”,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是一个人们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
◆出于一种不太生硬的、跟他思想的正直性相吻合的个人主义,他只同意
介绍自己的思想时要展示其复杂的完整性。
——纪德《从〈书信集〉看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主要小说评介
◆《穷人》
◆《双重人格》
◆《死屋手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
四、《罪与罚》
“罪”与“罚”的多重含义
◆法律上的罪与罚
◆理性上的罪与罚
◆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五、陀小说之病态主题
◆19世纪俄国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陀氏却着力
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
为此,他的小说主题都是城市贫困和病态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成独特一帜的病态主题。
◆这些病态主题包括:虐待狂、年龄悬殊的性爱、失败的爱情、奸污幼女、
思辨中的反叛、偶合家庭。
六、陀小说之病态人物
•陀氏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与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他的人物多是酒鬼、赌徒、虐待狂、杀人犯、淫棍、强奸幼女犯、诲淫者、妓女、放荡的女人、苦役犯、精神病患者等,这些人物都是些精神变态的人物,具有某种病态的激情。
根据不同的病态激情,我们可以把陀氏病态人物分为三类。
1、自虐性小人物(被凌辱的小人物)
•城市底层小人物,处于被侮辱与被欺凌的社会地位,处境艰辛,命运悲惨,作者对他们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对他们表现出切肤之痛。
•这类人物有索尼娅、杜尼娅(《罪与罚》),娜斯塔西娅(《白痴》),卡杰琳娜、格鲁申卡、斯涅基列夫父子(《卡拉马佐夫兄弟》),瓦尔瓦娜、杰符什金(《穷人》),娜塔莎、尼丽、彼得罗维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下人”(《地下室手记》)等。
•这类小人物的共同特征是热爱苦难,自我牺牲,既谦卑又高傲,表现出一种病态的顺从,残酷地折磨自己,在自虐中得到一种辛酸的满足和痛苦的享受。
(1)小人物的文学传统
•从文学传统看,陀氏的小人物直接继承了普希金开创的写小人物的传统,与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更加突出了小人物自虐、病态的特点,并且大量描写被欺凌的妇女与儿童形象,宣扬宽恕和解、忍耐顺从的理想,主张用基督的爱来拯救社会。
•陀氏描写小人物,还受到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
陀氏十分崇拜狄更斯,喜欢他的作品。
(2)陀氏与狄更斯比较
•共同点都是描写城市小人物,城市贫困和城市畸形,宣扬基督的爱。
•狄更斯的小人物王国充满行善和爱,洋溢着小人物的欢乐情绪和友爱精神,他的人物畸形主要是性格的怪癖,行为古怪,有习惯性的口头语和形体动作,但大都具有正常人的情感。
•陀氏的小人物王国充满罪恶、污秽,表现出小人物的猥琐和悲苦,互相隔膜,孤苦无告,他的人物畸形主要是心理的变态,精神分裂,大都具有病态的情感。
(3)陀氏小人物与20世纪小人物比较
•陀氏自虐型小人物有现代人的畸形变态的特点,具有现代性。
20世纪卡夫卡的小人物,福克纳的小人物都和陀氏的小人物有亲缘关系,属于同一类型的人物。
•陀氏小人物强调的是心理的病态,善与恶的统一,双重人格。
•20世纪的小人物强调的是人性的分裂,人畜混和,既有生理的畸形,又有心理的变态。
•陀氏是承上启下的大家,成为连接19世纪传统小人物和20世纪现代小人物的桥梁。
2、心理实验英雄
•一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具有心理的实验性,拿自己做实验,在心理实验中认识世界和自身,把自己看做英雄。
当他们的理论在现实生活面前遭到破产,导致心理实验的失败,他们也就由实验中的英雄强者变为现实中的懦夫与弱者。
为此,我们称这类人物为心理实验的英雄。
•这类人物有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伊凡、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兄弟》),韦尔西洛夫(《少年》),斯塔夫罗金、彼得·韦尔霍文斯基、沙托夫、基里洛夫(《群魔》)。
3、高尚的幻想家
•作家正面的美好的人物,他们胸怀磊落,大公无私,没有贪欲。
热爱人类的苦难,同情一切孤苦伶仃的人,以情感和心灵为生活的指南,摈弃物质享受,抑制肉欲,号召宽恕,顺从和忍耐,认为受苦受难是人生的最高品德。
他们充满幻想,幻想拯救人类,然而又无能为力,救不了生活在黑暗中的任何人,并且自己的理想也在现实生活面前幻灭。
•这组人物是梅什金(《白痴》)、阿辽沙(《卡拉马佐夫兄弟》)、恩纳波罗齐勃(《白夜》)、奥尔登诺夫(《女房东》)、阿尔卡季(《脆弱的心》)等。
他们共同特征是具有博爱精神和堂吉诃德式的性格特征。
一心想拯救人类出苦难,生活在幻想中,最终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他们勇于自我牺牲,但作出的努力没有价值。
他们贫穷而病态,因理想破灭而精神分裂。
七、复调结构
1、多声部小说
这里的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
同时,巴赫金还认为陀氏的主人公与过去人物不同,这些“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场的表现”。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
2、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
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
◆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
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
全面对话。
◆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
不可替代。
◆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
全面对话性。
八、潜意识描写
陀氏被人们称为现代心理小说家,他的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层中的东西,即人的本能冲动、隐秘的恶和病态的思想。
其潜意识的描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心理分析:
◆双重人格的负面,即表现正派人物内心深处隐藏的各种原始欲望,展示
其恶的本相。
◆描写人的意识活动中突然涌现出的无意识层的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