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10.50 KB
- 文档页数:7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内容推荐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自然、厚实、大气,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深得同行推崇,在全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积三十年语文教学经验和二十年潜心研究形成的语文教学思想。
既继承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先进的现代课程理念;既深深扎根语文教学实践,又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既有有效的操作机制,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在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该成果获特等奖。
全书包含课程理解、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素养等五个方面,内容系统,案例丰富,分析透彻,有理论,有实践,有策略,有方法,是语文教师专业入门和提升的难得读物。
作者简介黄厚江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省中语会理事,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教科室主任,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两项等奖获得者。
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所倡导的“本色语文”具有广泛响。
在有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转载数十篇,有《黄厚江讲语文》等专著多本,主编、参编教材、教参近100部(套),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和论文获省级以上奖30多项,其中省一等奖以上20余项。
黄老师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200多节,进行教材培训200多场,举办语文教学专题讲座200多场,有多次讲座和多篇课文教学被刻制成光盘发行;多篇教学实录发表于显示全部信息目录第一章本色语文一一语文就是语文上篇1.语文教学的异化2.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3.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4.语文学科研究的基本追求5.走出两极思维的怪罔6.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下篇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3.树立正确的知识观4.树立正确的训练观5.树立正确的过程观6.树立正确的选修观观察思考:当年謦畝犹在耳第二章本色语文课堂一一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上篇1.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2.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3.课堂教学的适度原则4.课堂教学的整体原则5.课堂教学的节奏原则下篇1.和谐共生教学法2.树式共生课堂结构3.有无之间的目标定位4.二元融合的主体呈现5.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教学案例:《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实录教学思考: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开发第三章本色阅读教学一一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上篇1.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2.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4.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5.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下篇1.教材组元方式对教学的要求2.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3.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活动……第四章本色写作教学——教学生能写平常的好文章第五章本色语文教师——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后记。
本色:黄厚江的“语文品质”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
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
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
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本色语文是一个概念的建构。
建构一个概念意味着理念的凝聚、见解的整合、理论的成熟。
我倾向把建构的概念叫作教育主张或曰教学主张。
其实,透过概念抑或主张,我们应当寻觅主人的品质。
主人的品质好比是概念、主张的精灵,又是概念、主张诞生的关键,建构概念必须首先培植自己的品质,建构概念的过程也是培植品质的过程。
我怀着好奇心,做一番考量和思索想使黄厚江的品质“显现”出来。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所使用的“显现”最能准确、最能传神地表达我对黄厚江的认识)品质的显现,可以帮助我们去耙梳黄厚江的研究、实践的历程,捕捉本色语文最深处的东西。
而且,我以为,不妨把黄厚江的这些品质叫作“黄厚江语文品质”。
正是因为黄厚江的品质铸就了他的本色语文,显现了语文的品质。
这样,我们就在“本色语文”和“语文品质”中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这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也是建构的方式。
也许这正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总结自己小说创作时所说的,“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重要”。
用探究的方式,可以梳理出黄厚江本色语文内隐性结构,从中显现黄厚江的“语文品质”。
一、理性批判的品质:内心的忠诚、视野的开阔当下,我们缺少批判精神。
殊不见,公开课的评课几成“评功摆好”,连一些学术高层论坛的思想锋芒也无形中消遁,有的甚至成了低俗的搞笑。
若如此下去,教学研究、学术批评将会远离我们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种声音,平庸苍白进而大家附会趋同,而批判与研究荡然无存,发展与创造?就无从谈起。
黄厚江可不,他保持着一种沉着的理智,在深入观察后,发出一种质疑式的追问:当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语文就成为人文的时候,当强调语文是文化,文化就成为语文的时候,当强调不能不关注生命,语文就成了生命教育的时候,当强调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成了语文的时候……黄厚江都会这么问自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么样?这种发自内心的质疑与追问,表达了他内心的忠诚——忠诚于真正的声音,忠诚于真正的语文,忠诚于真正的研究。
本色黄厚江作者:蒋金涛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3年第07期本色语文,近年风靡大江南北,在语文界刮起一阵“黄旋风”。
本色语文已成为语文界不可忽视的力量,黄厚江已成为一种现象。
学习黄厚江,研究黄厚江,则显得非常有意义。
黄厚江现象背后究竟掩藏着什么密码?本文谨从以下几方面对黄厚江现象作一破译。
本色人生黄厚江有很深的知识储藏。
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从田野走来,他始终站在坚实的土地上。
黄厚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吸取营养,他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他做农民,就是一个好农民,是挑担的好手、脱粒的好手、割草的好手。
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他不断地积累着丰厚的养料。
他读书,就是一个好学生。
读小学时,就因肚子里货多,有领导力,做过小先生;等到全国恢复高考时,就利用上工休息和晚上时间看书学习,终于考上了师范。
及至毕业教书,他就是一个好教师。
他能自省,不糊涂,知道自己底子薄、基础差,于是常常阅读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还自费函授,还和邻近学校的老师自发组织沙龙,探讨教学方法。
有机会时,还去聆听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名师的课,读他们的教学实录,读他们的教学论文,读他们的理论专著。
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积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永不疲倦,永不懈怠。
在教学上,他不服输,敢于较真,敢于挑战,他执著而笃实,厚积而薄发,坦坦荡荡、从从容容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小径上。
本色事黄厚江有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
自认为读书有用,不管是做农民,当乡村教师,还是重点中学教师抑或名校教师都绝不放下读书的姿态。
自认为思考有用,不管是为了生存还是成长抑或内心的需求都能思考语文教学的规律。
当其他老师照着教参上课,唯教参马首是瞻时,他却在如何进行更有效教学的道路上进行“盲目的探索”(黄厚江语);当别的老师教学教研两头空时,他却在保证考试成绩的同时“坚持搞一点教学研究”;当别的老师还在为职称评不到而黯然转校时,他却很好地协调好学校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以语言为核心,打造高效“本色语文”一、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核心”的理论依据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一直倡导“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本色语文”的理念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而这其中语文课程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抓手,通过多样语文活动的设计,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唯有立足于语言,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当下语文课堂偏离“以语言为核心”的现状黄厚江老师指出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五方面: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品读、语言解读和语言运用。
而当下更多的语文教师没有遵循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更不会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去教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繁,“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就像领导干部的出国考察,能多到一个地方就多到一个地方”。
许多语文课不是用空洞的人生说教拔高语文课,就是课堂形式化太严重,更甚语文课不教语文,殊不知语文本位就是在自己的田里干自己的事儿,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语文课程实现“以语言为核心”必要性当代作家赵丽宏更是用优美的语言向青少年学生描述着阅读的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本色语文: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推荐】本色语文:让语文教学找到回家的路——在全国中语会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论坛上的发言丁卫军“针对语文课改中出现的‘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语文要回家,语文要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体,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
”“让语文回家”、“回归”成为语文界在冷静反思课改后发出的强烈的呼声。
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的探索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的,是对“回归”和“让语文回家”呼声的一种正面回应。
一、“本色语文不是守旧,不是倒退”。
本色语文深深扎根于汉语文教学传统,在诊断中发展,在批判中建设。
黄老师强调,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所谓语文的方法,如诵读、背诵、造句、填空、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批注等。
从教师的角度看,则有讲解、提问、板书、范读、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趣、激疑等多种方法。
再如文言文教学,断句、翻译、借助工具书加注就是很语文化的学习方法。
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看到了很多一些公开课上看不到的东西,看到了黄老师很固执地运用这些看似不新的方法,却让课堂语文味十足。
事实上,这些方法很多都是传统的,因为新课改了,为了求新很多的传统的方法被摈弃了。
就词语教学来讲,黄老师在《黔之驴》的教学对“庞然大物”这一成语的处理,我想很多老师与其热衷于让学生一遍遍地抄,甚至罚抄,还不如让学生用词语造句来得有效。
教师范读,我们已经久违了。
今天黄老师用他的“黄氏普通话”范读《葡萄月令》,同样读出了汪曾祺散文的味道,读出了语文的味道。
再比如板书,现在大多数情形下,尤其是公开课,板书被多媒体代替了。
今天黄老师的两节课都没有使用多媒体,板书设计与教学的目标相得益彰。
老师好的板书,我以为至少可以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
所谓的语文方法,黄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可以从传统中来,把传统的方法用好了也许比跟风、盲从会有效多。
黄老师曾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只有使用不恰当的方法。
以《老王》教学为例浅析黄厚江的本色语文作者:何欣刘春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11期纵观诸多名师的公开课,黄厚江老师的独特之处,直指朴质,归于本真。
这种朴质的追求,以平淡为表象,在漫不经心的“闲谈”中“撕扯”,于诙谐幽默的“应答”中承转,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源于本真而归于本真。
一、依体而教,平淡入文黄老师本色语文的要义之一即“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落实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理解为依体定教。
而散文作为土生土长的文学样式,以其自身的多样性为优势在统编教材中占有相当大一份比重,作为杨绛先生经典之作的《老王》,更是因耐人寻味的语言和饱含哲理的内涵成为各位老师探究的对象。
纵观当前语文教育界众多名师的示范性教学,抑或深入其文字背后的奥义,抑或执着于横亘收尾的主线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教学;其间不乏巧思,也不忘炫技,而难免失去了本真的味道、原生态的意蕴。
就在这繁不胜数如大浪淘沙一般的洗礼中,黄厚江老师心意如初,撷一词一句,烹一课一理,清脆舒爽,回味悠长。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没有过于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铺垫的前缀,就这么一句“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徐徐揭开了课文讲解的序幕。
看似简单实则简捷,直截了当、郑重其事地申明教学重点,点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1]。
简明的导入,一改长期以来将视线聚焦在“形散神聚”的解读方式,侧重“从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的视角,从作家散文艺术思维的活动特点上作深层探究”[2];着重从文体的角度区别于小说教学,更多地关注作者而非人物,让学生“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3],从而凸显散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并进一步勾勒人文性的内涵。
看似无味,实则妙趣横生,肆意泼洒亦难掩其精雕细刻。
二、机智发问,自然衔接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4]。
例谈黄厚江“本色语文”作者:何勇峰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11期摘要:在语文课改的路上,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出现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活动非语文化、教师作用弱化等一系列问题与弊端,把语文课堂教学弄成四不像,把语文学习弄得大而无当,甚至面目全非。
为此,黄厚江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和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本色语文”成为语文界在冷静反思课改后发出的强烈的呼声。
本文以黄厚江老师课例为依据,对其“本色语文”作以简单的阐释,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关键词:案例;语文课堂教学;本色语文黄厚江老师在他长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适度原则、节奏原则和整体原则是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语文课程的教材观、过程观、知识观和训练等许多系统的语文课程理论,是他的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
他的“本色语文”正是“让语文回家”呼声的回应。
一、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是黄老师《孔乙己》教学片段——师: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生:脸。
师:脸,肖像描写,对吧。
还有什么,你还记得?生2:衣服。
生3:动作。
生4:语言。
师:对。
孔乙己的话语还能记得两句?能说出一句来吗?生5:多乎哉,不多也。
师:对,鲁迅先生写孔乙己的话语很有个性。
还有吗?……以上片段只是整堂课的一个截面,但从切口到解读以及取舍,看似随心所欲,没有章法,实则极富匠心,返朴归真,非常生动地演绎了“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教学思想。
所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诵读、背诵、造句、填空、复述、想象、描述、讨论、品味、听写、批注等方法授业解惑。
仅从教师角度而言,即有讲解、提问、板书、范读、引导、点拨、评点、领读、激趣、激疑等多种方法。
譬如文言文教学时,断句、翻译、借助工具书加注就是很语文化的学习方法。
就词语教学来讲,黄老师在《黔之驴》的教学对“庞然大物”这一成语采用造句的处理,我想比起很多老师与其热衷于让学生一遍遍地抄,甚至罚抄,还不如让学生用词造句来得有效。
148I文教#$!学习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有感◎赵慧敏本色语文教学思想是全国著名语文教师黄厚江创立的,主要内涵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一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一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一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 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对本色语文教学思想愈学愈爱,渐悟渐深。
—、本色是一种朴实黄厚江一直说自己是躬耕在语文田野里的一介农夫。
他陶醉于""络””,他到了语文最纯粹、最本真的“天”。
他的本色语文课堂的”,a的“农夫”有a黄厚江师的语文课堂是一首首经的田a他的语文课堂,我到的是一位“农夫”农他的任田”a我想黄师经在的一:“语文师要了的,了自己的田”课,课a黄师自己实真经一堂堂的语文课a—本课本、一、几,黄师真,他的课堂语文特有的a师学深教三说:“有的,是过时的,失败的,在优秀教师运恰当的情况下,比现代教学还要好a例,师口语、盒,都是这样的教学a”这是对黄师本色语文课堂最恰当的评价a当然,也有不少语文师,因为黄师的课没有表面的热闹总”而忽视它的意义价值a“有一次,应邀在某执教一堂公开课,大概觉得我的课没有什么’新奇’处,一位师问我:’黄师,你这课要体现什么?’我答:’真理总是素的a我试图用自己的课堂说明:课程理念可以体现在普普通通的课堂中,可以最平常的式去实践a黄厚江师对当前一语文课过度“包装”,过于追求形式的哨”的现象,提了自己的法:“语文教学在越来越好的同,似乎实实在在的语文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在语文意外花的时间多了,在语文上的心思少了a”黄老师认为,语文课在形式上当是可以的,是应的,一为好、唯奇为好、唯’美’为好”a 因为形式了内,是可的,是可的a因为本色,黄老师的课、有、显;因为实,黄老师的课易理解、易操作、易推广a二、本色是一种和谐黄师本色语文的和谐之处主要体现在他所创立的教学法a理是学科的要理一,是对文的a,是多在一,失都的一间,是「间的度a黄师认为=理语文课堂教学,来解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中的,我的教学为,课堂教学的,是有意义的a”语文教学法是语文本色教学主实现的主要a语文教学法,是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理,的教学实践中总来的,体现语文本色教学基本主的教学法a”黄厚江语文教学的是教,作教写作;在中教作,在作中教作a它好体现了代哲学的谐思想,师间、间学,,师的思推学的思,学的思推学的思,学的思师的思a师在自谐的中语文课堂特有的实a我以黄师执教的为例,来体会本色语文课堂的谐a在课堂的,黄师求学的意=是你,还是我来?”没想到学异口同说:来a”黄师于是一的了前,然学评价的a有的学说=得a”有的学说=得a”有的学说=得a”黄师问学=应什么的语来这?”有I文教/0 &的学生说:“应该用豪放的语气/”有的学生说:“应该用阳刚的语气/”有的学生说:“应该用粗狂交织些哀愁的语气,因为这毕竟是一首送别诗/”老师的示范、学生的评价、学生的感悟有机结合在一起,我们感受到了师生通智、通心、通情的和谐氛围/在诗句赏析阶段黄老师动员学生以描述画面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内涵。
洗尽铅华呈素姿返璞归真为语文――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随感有幸参加2014年江苏省高中语文学科骨干教师苏州大学提高班学习,短暂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在凝听黄厚江老师《本色语文教学的新视野》的专题讲座后,感触颇深。
语文是什么?黄老师针对当下语文课改中的“语文被萎缩、语文被夸大、语文被拔高、语文被虚化”的现象,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下的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
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
而今的许多语文课堂,有的变得索然无味,变得让人讨厌,变得只剩下应试;有的空洞、贴标签似的升华;有的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老师理性的批判并质疑的追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针对“语文被严重异化”,黄老师提出“本色语文”这一概念。
旗帜鲜明的指出:语文就是语文,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不要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成为历史课,成为品德课,成为故事课……语文课从内容与方法上,都要紧扣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黄老师认为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其基本定位是“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教师按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即语文的本真在于语文规律的把握;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语文老师到底应该怎样教语文?黄老师在讲座中他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并进行剖析,他反对花里胡哨的课堂,反复强调评课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会听、说、读、写。
愿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方显本色——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的研究摘要:黄厚江老师说的“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立足母语教育的基础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是“语文的本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本真”;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是“语文本位”。
关键词:本色语文培养语文能力有的老师再问:何为语文的本色,又何为本色语文?就像黄厚江老师说的“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立足母语教育的基础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是“语文的本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是“语文本真”;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是“语文本位”。
我认为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能力课,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语言就是语文的本位,语言学习就是语文教学的根。
只有扎扎实实地实行语言训练,学习效果才能落实,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发展。
而情感是语文的本色,课堂因激情而绚烂!教师怎样传递信息,诠释文本,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都与教师的语言情感息息相关。
所以我认为无论语文课如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手段,采取什么教学模式,语文课的本色不能丢。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真正的语文课,回归语文课的本色就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本色语文应落实基础知识。
所谓基础知识,好比盖楼房要打好地基一样,没有坚持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没有稳定性,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只有把这些知识牢记在心,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来说,就比较容易理解。
俗话说的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事情都是从第一步慢慢积累,它是需要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本色语文应注重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
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认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语文本色。
黄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提出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哦!今天,就来听听黄老师心中的真假语文吧!真语文,也可以说就是我个人倡导的“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怎么做呢?其实,语文课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体现了这三个“语”,就是我心中的真语文。
感受语言,品味语言,解读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是语文课的五件大事。
例如,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没有上过学的小孩子看到这句诗会说:“春天来了,江南是绿的。
”他可能一个字不懂,但还是能理解这个情景,这就是感受语言。
上小学后,他会认知到这句诗里有个“绿”,所以江南的春天是绿的,这个时候他已经进入到品味语言的层面。
如果再大一点,我们可以跟他讨论,为什么“绿”会让我们想到江南的春天是绿的呢?这就进入到较高的品味语言的层面了。
老师就可以跟学生讲:“绿”是使动用法,它包含丰富内涵。
这就是品味语言。
2.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什么叫语文学习活动呢?很多老师讲文言文,他可能就读一下参考书上的译文,让学生记一下,这样的课堂没有学习活动。
在45分钟的语文课上,第一种常见的课堂模式是:了解作者和背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理解文章层次和结构——概括人物特征。
这种课堂是教学内容的堆积,我们看不到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加工,看不到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智慧。
不管是教学还是教人,都要用心灵去教育,用智慧去唤醒。
稍微好一点的老师把教学参考书的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课本上说的本文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他就问:“同学们,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他可以马虎10分钟,最后就把教参书上的答案公布出来。
提问题、找答案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第二种常见模式。
第三种课堂模式更可怕,我把它称为一键式展开——“一指禅”。
本色语文得基本内涵黄厚江什么就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得内涵主要有三层:一就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得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得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就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得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得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得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得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得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得能力、而语文课程就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得学科、二就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得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得语文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其她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得母语,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就是最具鲜明特点得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与其她民族得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得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得语文教育。
三就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得基本价值、语文就是一门课程,语文就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得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得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它有自身得课程要求与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得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得内容与要求,它得教学内容,它得教学方式,它得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得特点,它得习得规律,它得学习规律,它得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得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得价值。
这不就是排斥其她得方法,但语文学科得方法就是基本得方法也就是主要得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得地里种了别人得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得基本价值、本原,就是目标与任务;本真,就是规律与途径;本位,就是方法与效果。
但本色不就是守旧,本色不就是倒退,本色也不就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她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得追求。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2008年发表的《高举着本色语文的旗帜前行》一文提出的语文理念,旨在以“本色语文”理念引导人们回归语文教育原点,呼吁有识之士“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
其对本色语文的阐释有三: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概括来说,黄厚江先生的本色教育理念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其后,黄厚江分别出版了《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和《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两本论著,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
笔者追随黄厚江老师深研“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追求“本色语文”的朴实、大气、巧读、重情等特点,践行语文课堂的扎实、充实、真实,从“本色语文”走向“生本语文”,形成了自己的“生本语文”的理念:第一,“生本语文”追求实实在在地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求语文课堂要扎扎实实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扎扎实实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扎扎实实地带领学生在文本中体验情感并获取主动发展的潜能。
第二,“生本语文”追求智慧而充实的课堂对话,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的多维对话中少预设多生成。
第三,“生本语文”追求朴素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态,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朴素常态,追求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整体素养的提升,不能带有浓烈的表演意味。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遵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生本语文”教育理念,践行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本真。
一、品味语言: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语文是什么?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叶圣陶先生的回答为语文教学指出了方向,即语文教学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
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究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也没有浓厚的氛围熏陶。
黄厚江依靠脚踏实地的努力,日积月累的经验累积成长为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
2005年,他发表《新课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一文明确提出了本色语文思想,举起了“本色语文”的旗帜。
随着本色语文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化,他强调本色语文就是必须把语文当语文来教,教语文只能用语文的方法。
回归语文的本质就是黄厚江“本色语文”展现的魅力和精彩。
同时通过自己对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解,他又建构了本色语文的教学体系。
这些对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正是迎合了课改的时代号角和语文教学前进的步伐。
现如今,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语文同行的认可。
“本色语文”研究家常课教学,面向广大普通教师和学生,发现在寻常的教学状态里出现的语文教学问题。
“本色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把语文教育及其内部诸事物之间关系进行了正确、清楚地陈述,就在于它对语文教学操作机制的构建和过程步骤的优化设计。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有效性最明显体现为理念落到现实。
它能复制,适用一般群体;可操作,普惠广大师生。
本论文将通过对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的理论来源,从而重点对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进行阐释。
在绪论中,笔者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本论文进行整体阐释。
“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经过黄厚江30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积淀,凝聚着他20多年语文教学研究成果的精华。
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介绍了黄厚江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及其“本色语文”教学的形成发展。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黄厚江“本色语文”的教学理念本质,笔者在论文第二章从本色语文的哲学基础、本色语文的理论支撑和本色语文的思想源发三个维度梳理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的理论来源。
清晰阐释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的理论来源,不仅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借鉴和支撑,也对丰富语文教学思想意义重大。
运用语境教学深化本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改观,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但是存在的很多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如:语文教学文学化,教学内容语体单一,课堂氛围热烈但实效不高。
这显然无法满足多样语境中交际活动的真实需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上的弊端成了语文教学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
本色语文的内涵是:“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1]。
基于此,黄老师遵循汉语规律积极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运用语境教学法使本色语文始终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语境教学法是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学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语境教学法包括上下文教学法、情景语境教学法、认知语境教学法、文化语境教学法以及虚拟语境教学法等。
黄厚江运用语境教学法,使本色语文得到鲜明体现。
一、善用上下文语境教学上下文语境教学法是运用上下文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师教学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
徐通锵先生说:“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
”[2]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这一汉语语义规则发展而来的。
“我们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特定的上下文提供的语义场,钩前联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因之,依据上下文来进行语义研究,成了汉语研究的传统。
同样,根据文本的上下文所提供的线索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就成了一条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
”[3]黄厚江老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境教学精神。
如他提出的优化课堂教学四大原则之一的“整体原则”就强调:对于教学思路的确定,要从课文整体出发,要整体感知,注重培养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去认识解读文章的意识和能力。
理解相关内容要联系全篇,联系上下文,避免断章取义,这表明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上下文语境教学法。
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黄厚江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
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黄厚江:给语文课做减法(2012-02-24 15:58:06)▼标签:分类:本色语文中语参中语参初中版中语参中旬刊师语网中学语文教育按:常常有年轻老师问:怎样才能把一节课上得精彩?回答这个问题很难。
因为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太多太多,教师素养、教学理念、教学追求、“好”的标准、特定主题、具体内容,等等等等,无不影响一节课的成败。
要一一讨论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空间。
这里就一节课的设计优化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之二: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年9期刊录)课堂教学有许多矛盾,处理这些矛盾最好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法。
知加不知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蝜蝂传》,说一种小虫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背上,最后被背上的东西压死了。
原意是讽刺那些贪婪的人,其实这对我们很多教师的备课也有警戒意义。
事实上,很多不成功的课就是因为背负太多。
什么都好,什么都要,缺少消化能力,最后被活活撑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必须学会做减法。
一是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一位老师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开头的20 分钟安排的是这样几个环节:( 1)讨论在古希腊、文艺复兴、春秋战国、盛唐这四个时代中,你最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2)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李白;(3)教师介绍别人眼中的李白;(4)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李白的诗歌。
这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很显然是重复的,都只是把学生引入学习情景,或者简单说都只是教学的导入,取其一即可。
一节课学习这样一首诗,时间比较紧张,在导入环节用这么多时间,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很不合理的。
可以说,精彩的好课都是简洁的、干净的;很多课,失败的原因就是环节太多、太复杂。
有些老师不管教学什么课文,开头都喜欢来一段录像,至少来一段音乐,令人莫名其妙。
教学《安塞腰鼓》开头必然是一段安塞腰鼓;教学《济南的冬天》从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开始;教学《蔚蓝的大海》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蔚蓝的大海。
这样的安排,我认为不是叠床架屋就是穿靴戴帽。
“油多不坏菜”,不是真理。
环节多了必定破坏教学。
有位老师教学《谏太宗十思疏》,开头的导入环节是这样的:教师先在屏幕上打出一首诗:贤比尧舜天可汗,静志虚襟伶德思。
忧患守成时时记,待臣如友代代噫。
拓直敢谏帝皇过,喜遇明君纳言辞。
纵横学说佐盛世,二百陈事垂青史。
让学生读后思考:这首诗涉及历史上哪两个著名的人物?(前四句涉及唐太宗,后四句说的是魏征)引出本课涉及的人物——唐太宗和魏征,然后板书课题。
接着使用两幅图片,让学生再说一说分别是谁(一个是唐太宗,一个是魏征)。
教师也顺便介绍了人物。
然后又讲述“鹞死怀中”的故事: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让鹞子在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
太宗怕他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中。
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
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中。
最后引唐太宗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教师让学生说明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明君诤臣”关系,导入了新课。
有人撰文极力赞赏这样的导入采用四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我对此不敢苟同。
一是因为这样几个环节几乎都是重复的,尤其是前两个由诗猜人,由画猜人,典型的叠床架屋;二是这样的导入极为浮浅,没有触及文本内涵;三是针对高中生,采用这样的激趣方法,缺少高度,缺少张力,甚至不能达到教学意图。
二是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教学中的适时拓展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推进教学进程,但如果不能适时适度就会有害。
一位老师教学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多处细节,深入感知那位严慈相济的爸爸形象后,适时穿插了《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父女俩关于骆驼脖子底下铃铛的作用的讨论,教师动情地指出爸爸的“严”体现在对克服孩子缺点的坚决上,而他的“慈”则体现在对孩子美好品性的精心呵护上。
大多数老师以为这样的拓展是适宜的。
而接下来要求学生说说在自己生命体验中类似文中父亲一样的人,就显得有点跑远了;至于教师还要讲述吕不韦如何严格教育秦始皇,即使秦始皇登上帝位后,他也会训斥秦始皇,以激发他奋发图强,后始皇夺得大权,吕不韦被赐毒酒自尽,也不后悔,临死前竟高兴得大笑,自言“我成功了”的故事,就是失去了拓展分寸。
必要的资料链接,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但链接的资料必须精心选择,控制总量。
链接太多,势必冲淡教学的重点,喧宾夺主。
一位老师教学《我若为王》,先是补充一段500多字的关于“王”的解说的历史资料,然后又链接《过秦论》中(已学课文)300 字左右的一个段落和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两个不连续的小片段(各50 字左右),解释说明“奴性”,接着链接鲁迅《阿Q 正传》(未学课文)中6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再链接鲁迅《随感录·五十九》中一个150 字左右的片段,结束教学时又链接了《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宁波日报》的三段材料(350 字)和鲁迅《灯下漫笔》的一个近100字的小片段。
给人的感觉,整个教学不是在文本阅读上花工夫而是在各种链接之间跳来跳去。
多数教师总以为既然是阅读教学,就应该以文本本身为平台展开教学,但要注意链接的资料要尽量少而精,否则就转移了教学的重心。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动不动就是链接一段资料,常常是百字左右甚至更长的文字,完全破坏了原有的教学思路和节奏,也常常割裂学生的思维,甚至有些链接的资料艰涩难懂,实在应该舍去。
三是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就我个人的观点,觉得语文课教学的方法是越简单越好,也许这是源于我的“本色语文”的思想。
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总是简单的。
手段和形式的复杂必然会冲击教学的内容。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问题上,我的基本态度是能不用就不用。
当然我不能以一己之见约束别人,但有一条恐怕是大多数人赞同的,即不能因为过多的手段而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
一位老师要求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听老师配乐诵读课文。
一心难以二用,这样的要求能够做到吗?做不到,我做不到,学生也做不到。
当然做不到并不要紧,老师的课件白花了时间,也不要紧;但学生一会儿抬头看屏幕,一会儿低头看书的痛苦状,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且伤害了身心。
还有一位高中老师教学戴望舒的《雨巷》,要求学生根据诗句想象诗歌意境。
可是同时却用PPT 一幕幕展现出他自己想象的故事情景,还深情地配上旁白。
这样的手段和形式实在是煞风景,把一个好端端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彻底破坏了。
事实上,在很多课堂上,屏幕上闪现着让人莫名其妙的画面,教室里回响着莫名其妙的音乐,课堂上有莫名其妙的分组,朗读课文莫名其妙地要分为几个声部,此类情形并不鲜见。
一位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做了8 张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张,然后再点开这一张链接到下一层。
技术不能说不娴熟,备课不能说不用心,但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诸如此类意图不明、效果不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在该减可减之列。
四是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一位老师教学《沁园春》是这样安排的:(1)让学生说说“看我”的感觉(“我”是指授课老师),然后老师小结要“勤于观察”;(2)让学生说说授课所在地,也就是学生家乡的特点,然后老师归纳“山美水美人更美,有向往有追求”;(3)指名背诵课文,指名评点,老师出示作者书法,品味豪放;(4)思考、讨论毛泽东这首词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做人道理,借景抒情等,在说到“虚实结合”时老师又联系到让学生写“我”,在借景抒情时,穿插毛泽东和陆游写梅花的词,让学生在“愁”和“喜”两个不同心情下写“花”“鸟”“风”,并且自己还作了示范。
)我想大多数老师会觉得这节课值得推敲的地方一定很多,但首先是教学内容。
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到底应该教学什么呢?无疑,教学是需要加进很多很多的内容,比如词的结构、词的情感、词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词的语言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包括词的朗读等等很多内容都是该有的;但又必须减去很多内容。
在我看来,让学生说说“看我”的感觉要减,让学生说说授课所在地,也就是学生家乡的特点也要减,让学生在“愁”和“喜”两个不同心情下写“花”“鸟”“风”,包括教师的示范都要减。
五是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阅读教学中适当加进一些知识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过多过繁,就会造成负面影响。
一位老师教学《金色花》,一开头先是一段关于金色花的定义,然后是一段关于散文诗的文体介绍,接着又是关于作者和《新月》的一大段介绍,并且要求学生一一来读。
教学过程显得琐碎而凌乱,对后面的教学价值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