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99.91 KB
- 文档页数:1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思维训练工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决。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问题的背景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
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小组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书籍、教学视频和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宽松和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总结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学生则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
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学习效果。
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教育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浅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可以通过举一些数学趣味问题,开展有趣的数学实验,介绍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知识等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之处。
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了课堂之外,家长也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有条件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数学启发性的玩具和读物,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使用数学知识。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步骤。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需要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有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不断尝试。
在学生自学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兴趣小组和学习班等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并自主进行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数学问题的历史和背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成绩提高和终身受益都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依赖性较高,缺乏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机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数学游戏或者挑战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他人的思路和方法中获得启发,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些能力在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数学课堂中的反思和评价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从而激励他们继续努力和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合作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反思和评价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师要率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实施和落实。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自学数学”的兴趣。
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展开自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不可太多,要给学生留够思考时间,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务。
然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学生所喜欢的口述、板演或小组间的评价等,通过他们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
对于有些可以动手的问题,比如折纸、剪裁、测量等等,可以布置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来完成,然后小组间开展竞赛。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在心里产生成就感。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教师要多一些“爱心”“耐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一些“爱心”。
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的呵护,特别是学困生。
在他答错某个问题时,我们要投给他友善和鼓励的目光,我们不可以给他的错误答案以掌声,但我们可以对他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报以热烈的掌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前准备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教材中的预习题、参考书籍等,引导学生提前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其次,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完成作业或考试后,教师可以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工具,如学习网站、学习软件等,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前准备、启发式教学法、评价和反馈以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独立和自主,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一、认识自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学观念和态度。
学生应该明白,自学并不是简单地靠自己一个人去完成任务,而是一种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有条不紊地规划学习过程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自学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和喜欢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自学的兴趣。
安排一些拓展性的数学课外活动和学术探究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兴趣和乐趣。
注重对学生进行自学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从而建立正确的自学态度和观念。
二、培养自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一步。
兴趣是自学的最大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会激发他们主动进行自学的欲望。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数学学习内容、自主设计学习方法等方式,让学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或者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兴趣。
三、提升自学技能除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提升学生的自学技能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这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方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提升自学技能,培养他们独立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给学生灌输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提问、归纳、分析、推理等方法。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网络平台等,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自学的基础。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者:王建国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2年第11期数学教学自学能力新课程实施一、为学生创设自学的环境课堂中的自学应是教师指导下高效的自主学习,表现在:学习目标、方法指导、过程调控、结果反馈四大方面。
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有明确的方法指导。
教师要设法在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铺路搭桥,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学的内容产生联系,以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学生愿意进一步去探索新的知识。
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体会到了自学的乐趣。
二、用活动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培养兴趣是自学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把每一节课讲生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从而成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让学生拿出8厘米、6厘米、5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学生很快摆了出来,接着我又让学生拿出8厘米、3厘米、2厘米的小棒,学生却怎么也摆不出来。
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同样是三根小棒,这次为什么就不能摆成三角形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结论,不仅记忆深刻,还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会学生自学的思维方法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在学习实践中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
学生自学课本的过程,其本质是学生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
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而不能仅停留在表面。
对于教材中的例题,要先审清题意,明确已知要求,而后自己试着解答,再与课本中的解答相对照。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者:黄昌芹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4期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
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教师要率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来实施和落实。
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兴趣是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自学数学”的兴趣。
只有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按照老师的指引去展开自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一节课的内容不可太多,要给学生留够思考时间,让学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任务。
然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学生所喜欢的口述、板演或小组间的评价等,通过他们喜欢的形式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
对于有些可以动手的问题,比如折纸、剪裁、测量等等,可以布置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来完成,然后小组间开展竞赛。
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他们在心里产生成就感。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自学的习惯,自学的能力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教师要多一些“爱心”“耐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作为教师,要多一些“爱心”。
学生稚嫩的心灵需要老师的呵护,特别是学困生。
在他答错某个问题时,我们要投给他友善和鼓励的目光,我们不可以给他的错误答案以掌声,但我们可以对他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报以热烈的掌声,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上也有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235 在新课改模式下,各种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比如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已经经过了考验,在数学学习中同样适用。
教师可以合理分组,要求孩子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鼓励他们自己在组内互相提问,挖掘知识点。
在相互考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需要善用身边常用的工具,比如说多媒体,通过有趣的动画、视频等引入知识点,让孩子们产生直观的认识,能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和了解。
3.积极进行教学评价,进行心理疏导。
小学阶段的孩子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进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比惩罚更有效,对于很多小孩子而言,教师的一句话对他们的影响很是深刻,因此,身为人师,教师要不吝给予积极地鼓励,利用期待和暗示的力量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让他们更加带有动力地去学习。
4.活跃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意识,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约定一个时间供孩子们进行提问,允许他们进行交流,可以限定方式以及时间,但是不要太过要求纪律。
当然,这并不是允许孩子迟到、逃课,而是给予孩子学习自主性,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
四、结论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育收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些因素,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
因此,教师和学校以及教育部门要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1]王智明.高师小学教育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2):91-95+101+124.[2]支启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3,(17):64.[3]蔡庆有,邝孔秀,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模型研究[J].教育学报,2013,9(05):97-105.[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11):45-48.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李 淼 (广东省信宜市教育城小学 525300)【摘 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引导他们主动地参加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自己看书、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学方法,探索知识的规律。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数学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具体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
学生如果具备了自学能力,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2. 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了自学能力,就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具备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3. 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用生活中的实例、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等,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数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定理、解决问题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 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培养学生自学的方面是一个最成功的典范,他说:自学能力是人终生相伴的最好老师。
教书,首先要把学生当成人,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他、理解他、原谅他、关心他。
授鱼不如授渔,从学生的前途着想,给学生一生相伴最好的老师一一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可以自己进行独立而有效学习的能力。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品质,也是一种个性特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说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是指在只有一定的数学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
我认为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初中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主要在课本上,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课本,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教材阅读能力入手,很多的学生都没有自觉预习的习惯,而如果老师只简单的要求学生预习某节课文,效果往往较差,课堂提问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当多的学生连书上现成的定义也不知道回答。
为此,老师要注意给学生当好向导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出较具体的预习提纲和预习思考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技能可分为〝读〞的技能和〝写〞的技能。
像语文教学一读可以分粗读、细读和精读。
粗读就是把阅读材料浏览一遍,知其大意。
细读就是阅读材料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钻研一遍,特别要注意读懂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那么以及例题;假设遇到以前学过的而又记不清的内容,那么需及时复习,务求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相互作用,实现同化,以得到切实理解,这是阅读中的关键一步。
精读就是领会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清主要的和次要的,掌握重点和关键,进而概括所阅读的内容。
这是细读的基础上的深入,它达到了对内容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的要求,总之,如果有的地方一时看不懂,仍可继续读下去,但要设法解决它,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
浅谈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张英功发表时间:2012-04-28T09:03:48.98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29期供稿作者:张英功[导读] 当今教学理念: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对话,一种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肥城市龙山中学张英功当今教学理念:教学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一种对话,一种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育担负着提高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进入,课堂教学注重实效性教学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很多,既有主动一面,也有被动一面。
例如,学生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较容易自学效果也很好。
而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基础较差,自学也就变为被动。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兴趣的话题。
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质疑,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推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动手操作。
操作是以教师的外部操作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活动方式,如实验、画图,板书,演示等教学操作具有客体性,外显性。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然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
实用主义教。
育家杜威倡导的"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强调让学生"做",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
因为学生不动手操作,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
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学得主动轻松,掌握知识灵活牢固。
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这个拼角的度数得到一个平角。
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
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
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
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
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
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
试做“做一做”。
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何一门学科,假如我们只明白如何去教而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个教师是不及格的。
因为它违抗了素养教育的方向,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进展的权力。
认识到这一点,作为高中数学教育,就理应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高中时期,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该如何培养呢?我想,能够在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第一激发学生自学数学的动机。
数学是抽象的。
但数学教学不应该是抽象的。
它也是一种文化,有思想,也有情感,也有美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感。
任何一种艺术,都和数学息息相关。
甚至,数学本身确实是美学的四大构件之一(史诗、音乐、造型、数学),毕达哥拉斯发觉,在相同张力作用下的弦,当它们的长度成简单的整数比时,击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和谐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毕达哥拉斯派定出了音律,达芬奇说:"任何人类的探究活动也不能成为科学,除非这种活动通过数学表达方式和通过数学证明为自己开创道路。
因此,仅仅让学生觉得有味并不能持久地坚持学生的爱好,重要的依旧学科知识本身。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尽管强调"好","乐"的重要,但"知之"是两者的前提。
假如学生上课老是听不明白所讲的内容,课后又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得快感,那么,这种对数学的爱好因此只是空中楼阁。
近年来,在测试评估方面,也有了改进:新大纲指出测试和评估一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鼓舞学生努力学习。
甚至在考题的设置上也要求"易于入手,难于解决",这些都有助于坚持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自学中注意阅读能力培养。
在这方面,老师的合理引导、详细说明、和认真指点是不可缺少的,要紧着力于学生应该"读什么"及"如何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