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1)(1)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优秀6篇)优秀语文《祝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难点】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作家作品介绍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题《呐喊》: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
鲁迅《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二、教学重点: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老师:还有吗?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 没有人关心她?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抗争表现结局(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工资被婆婆拿去,被抓回去强迫改嫁,(2)第二次丧夫:勤劳养育儿子儿子死了,被赶出屋(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更加孤独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1)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2)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3)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4)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3)能够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3)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人物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关怀,培养同理心;(2)认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增强历史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3)体验人物心理,感受作品的人性关怀。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3)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的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祝福》;(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3)鼓励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象征手法的运用。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2)体验人物心理,感受作品的人性关怀;(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特色;(2)强调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的重要性;(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整理课堂笔记;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悲剧形成的社会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点:1.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分析祥林嫂的生存环境。
3.领悟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旧时,在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都要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请求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这种习俗就叫“祝福”。
看来,在这样的日子里,快乐与幸福总在伴随着人们。
那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否要带给我们一个喜庆祥和的故事呢?就让我们走近鲁迅,一起来品味《祝福》吧。
二、师生共同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及鲁迅的主要作品1.先请学生说一说小说的有关知识,不足之处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
2.老师与学生共同明确小说的基本常识。
要点:(1)明确概念: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分类:①按反映生活的规模、容量大小和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
②按描写的特定内容分:言情、武侠、谴责、历史、侦探、科学、幻想、推理、纪实等。
③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诗体小说(具有小说特点的叙事诗)。
章回体小说(全书分成若干回,每回有标题,概括全回的内容)。
书信体小说等。
3.师生共同回顾鲁迅的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16部。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听写重点字词:寒暄烟霭走投无路形骸惴惴朱拓百无聊赖瘦削2.请学生列出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复述小说的情节。
《祝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肖像描写,体会祥林嫂的人生悲剧2、探讨祥林嫂的死因,理解小说的主题3、复述祥林嫂的故事,把握小说的结构二、教学重难点:1、找出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描写,分析其变化,体会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重点)2、对祥林嫂的死因探讨,理解小说的主旨。
(难点)三、教学方法点拨法四、教学时数三教时五、学生活动设计:1、认真阅读文本,熟悉情节2、对比分析三次肖像的描写3、讨论祥林嫂的“死因“4、口述祥林嫂的遭遇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生自读,复述祥林嫂的故事第二课时导入新课: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一部成功的小说离不开典型人物(如闰土、杨二嫂),学生回顾《故乡》中闰土的肖像描写,重点要注意前后的变化。
(教师展示PPT)在《祝福》中我们来熟悉一位鲁迅笔下的新面孔——祥林嫂。
明确目标:学习三次肖像描写及其他关于眼睛的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语言表现力量。
整体感知:同学们已经认真阅读了这篇小说,下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语句。
目标完成过程:1、指明学生按时间顺序读出所找到的关于祥林嫂肖像描写的部分。
(PPT显示)2、分组讨论,回答(结合文章相关的故事情节,体会三次肖像描写的特点,变化和语言表现力量)教师小结:三次变化生动地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形象地表现出她处境越来越悲惨的半生遭遇,而作者较为集中地变化性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就是最讨巧的方法。
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言“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当然本文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练习。
【练习】要求从A 、B 、C 、D 四项中选择最佳一项填入(1)(2)(3)(4)例句的空格,并加以分析。
(PPT 显示)(1)B .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毒素的侵蚀,无法摆脱死后阎罗大王要把她锯成两半的恐怖。
(2)C .封建社会胡诌了什么捐门槛赎身的办法,祥林嫂照办了,总该可以赎了那根本没罪的身,改变生前被侮辱死后被锯成两半的命运,又产生了希望和力量。
《祝福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 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探讨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 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引出《祝福》这篇小说。
2. 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 教师提问: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不幸?3. 人物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点。
- 讨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教师点拨: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4. 主题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 明确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6. 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 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1. 引言在教育领域,教学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份出色的教学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要注重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的设计方案,题为《祝福》,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祝福心态,提升他们的情感教育和社交能力。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关心和关爱,培养祝福他人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情感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他人感受的关注;- 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他们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3. 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祝福”为主题,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什么是祝福,祝福的内涵和意义;- 如何给他人祝福,包括祝福的表达方式和场景;- 如何接受他人的祝福,以及对他人祝福的回应。
(2)教学方法- 语言导入:通过放映一些与祝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对祝福的一些感悟;-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祝福的含义和重要性,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祝福经历;- 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如何给他人祝福的场景,并讨论如何恰当回应祝福;-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祝福行为和态度,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祝福的理解;-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祝福的乐趣和意义。
4.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段短视频,展示一些真实的祝福场景,引起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对“祝福”有什么理解?- 你们有过哪些祝福他人的经历?- 如何接受他人的祝福?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3)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情境,如生日、考试、比赛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如何给他人祝福的场景。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反馈。
(4)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祝福行为和态度。
例如,一个同学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他的同学们如何祝福他?通过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祝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祝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会对祝福的理解和掌握。
2.获得用祝福表达心情的技能。
3.培养学生心中充满祝福和关爱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祝福,学会用祝福表达心情。
教学难点:带有情感的祝福的表达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任课教师播放一段简短、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或增强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2.预习通过预习,帮助学生准备学习的知识内容。
建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祝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祝福表达自己的情感。
完成预习任务后,让学生呈现出来。
3.学习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的祝福语录,让学生了解祝福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祝福。
要求学生分析祝福的表达方式,并且选出最感人的几句话。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互相祝福,注重情感的传递和理解,让学生通过祝福语互相表达对彼此的渴望。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祝福类歌曲或电影,以“生日快乐”的歌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让学生领悟不同祝福语背后的深刻意义。
4.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互相讲述自己所表达出的感受,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祝福价值的理解。
5.作业让学生完成独立作业,要求学生写下一封祝福信或一个祝福信的片段,充分发挥他们对祝福的理解,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小组练习情况的检查。
2.祝福语理解能力的把握情况。
3.独立作业的完成情况。
4.学生对“祝福”概念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后记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科学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学科更感兴趣,产生更加自然深刻的理解。
当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做好每堂课的设计,便会令学生成为健康、长期、积极的习惯,使学生一生受益。
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育目的:通过诗歌朗诵等小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素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以歌曲小品等载体,引导学生以小队形式开展活动,自觉地把尊敬老师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二、教育形式:以学生干部组织活动为主,进行自主性教育、现身说法和自我教育通过讲故事、同学上台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尊师、敬师、爱师三、环境设置:学生在黑板写主题,学生分小组围坐四。
三、教育内容:1、课前准备:以小队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诗歌和小故事。
四、教育过程:A:九月诗歌美好的季节B:迎着九月的和风,我们迎来了第28个教师节A:老师,您是一支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别人。
B:老师,您是一只春蚕,身死丝尽,只为把温暖留给人间。
A: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B:记住吧,九月,这首献给老师的歌。
K—(1)班《为辛勤的园丁祝福》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朗诵伴轻音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A::老师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刚破土的嫩苗,老师用春风般的关怀,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接下来请汪梦同学朗诵《老师,您辛苦了》。
A:谢谢汪梦同学的深情朗诵,想必大家对教师节的由来已经有了很大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考考大家。
(知识抢答)A:教师节是哪一年成立的?(1931)B:每年的几月几日是教师节(9月10日)A:人们把教师比作什么?(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B: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
老师,是智慧的灯,传扬着时代不息的文明,传承中华的.美德,同学们对老师有着不同的情感,接下来,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心中对老师的看法,或者是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学生上台发言)。
A:谢谢同学们温馨的话语。
现在有请炳灿同学为我们献上一首歌。
非常感谢阿炳同学的深情演唱,现在让我们有请林老师、高老师为我们讲话。
(主持人带动大家鼓掌欢迎)。
B:谢谢老师的发言!同学们,让我们记住9月,让我们记住辛勤的园丁——老师(合)K—1班的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能够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探讨。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3)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2)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祝福》,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文学评论:评估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祝福》鲁迅教案设计8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情意目标: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重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用具课本设计理念《祝福》是短篇小说的精品,提供了丰富的小说鉴赏资源。
但鉴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如面面俱到,不如有所侧重,力求有一定的深度。
首先,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有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其次,小说刻画的形象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方法丰富多彩,值得体味;再次,小说的主题特别深刻,但学生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又比较陌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计划用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祝福》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课程标准规定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是高中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小说这一体裁。
课标解读:课标中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1)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教材分析】《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但与《呐喊》时期的作品相比,小说中的“我”对思想文化启蒙和社会改革的前景显得更加犹疑,思想与行动也更加软弱。
学习时,要结合小说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思考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思考祥林嫂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深人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还要注意小说的细节描写,欣赏小说简练的叙述语言和生动的人物对话。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手法的作用;2.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初步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初探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初步认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2.初探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情境导入】从文字角度来看女子的地位。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
3、鉴赏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研讨、点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想】__是鲁迅的代表著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
学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孔已己》《社戏》《故乡》等,但《祝福》对学生来说,难度仍然很大。
因而鉴赏这篇课文应建立在学生熟读__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进行鉴赏。
教学时不应面面具到,必须突出鉴赏小说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难点即全文几次祝福场景描写与祥林嫂悲剧的关系。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之上,在许多__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来加以揭示和批判,意在复兴,在改善,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彷徨》集中《祝福》为我们塑造的一个病态社会下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祥林嫂。
二、作者简介1、学生回忆鲁迅。
2、教师补充。
三、背景资料1、《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
2、《祝福》写于1924年。
鲁迅还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将年农村的一个小镇,而且唤作鲁镇。
鲁镇边式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祥林嫂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贺老六,还有作为小说叙述者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祥林嫂的命运是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具体分析这个社会环境,才能深入认识这个病态社会的诸多病症。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
②小说的环境描写、倒叙、题目及第一人称的作用③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和概念意识。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思考其不幸的原因以及作者写此小说的目的;思考艺术手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无知社会和冷漠社会给社会个体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二、教学重点: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小说的主题,环境描写、倒叙、及题目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一些词句如鲁四老爷的话等以及祥林嫂问魂灵的有无的心理。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小说,查出不解词语的意思,划出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了解祥林嫂的遭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预习,交流预习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总结祥林嫂的遭遇和命运轨迹。
一、导入: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祝福》看一下作者在文本中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怎样的不幸,写了怎样的病态社会,对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有何积极的意义。
本模块前面的标题是永远新的旧故事,这故事为何说是永远新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学生交流预习收获,总结祥林嫂遭遇。
三、教师讲解
做童养媳,死了祥林,逃到鲁镇,抢回被卖,哭闹成婚,生了阿毛,死了老六,狼吃阿毛,大伯收屋,再到鲁镇,讲述阿毛,人们歧视,不让祭祀,柳妈指导,勇捐门槛,再拒祭祀,赶出鲁家,沦为乞丐,灵魂有无,凄然离世。
四布置作业
思考: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假如怎样,她就能很好地活下来?造成祥林嫂死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假如怎样祥林嫂可以不死,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病态社会,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
一学生展示交流作业。
(用实物投影)
二教师讲解
1、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基本上是不幸的,这不幸有天灾,有人祸。
天灾有:死了祥林,死了老六,狼吃阿毛。
人祸有:做童养媳,逃到鲁镇,抢回被卖,哭闹成婚,大伯收屋,再到鲁镇,人们歧视,不让祭祀,柳妈指导,勇捐门槛,再拒祭祀,赶出鲁家,魂灵有无。
天灾没有击倒祥林嫂,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恰恰是人祸。
对祥林嫂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祥林不死,贺老六不死,阿毛不死,祥林嫂或许可以以此来活下来。
只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恰恰看到了女性的不幸,因为这恰好证明,她只能活在男人的屋檐下,从一而终。
在那个社会里女性靠个人是很难生存的,必须依靠男人。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在,她有工作,想去哪里去哪里,婆婆管不着,她也不会到了那样的地步。
祥林嫂不是一个弱女人,他敢于向命运抗争,至死都在努力着,但正如深陷泥淖的人一样,她每一次的挣扎都是自己陷得更深,这正是作者思考的和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2、对祥林嫂人祸的认识,对主题的思考
祥林嫂悲剧的人祸因素主要是自己和环境。
就环境而言,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这是一个弥漫着礼教和迷信的社会,如果没有礼教,祥林嫂的婆婆就不一定有卖她的权力,贺老六死了以后大伯也不一定能收屋;从迷信这个角度来说,祥林嫂一生死了两个男人,是男人的克星,这被认为不吉利的,这或许正是四叔开始皱眉、后来说她伤风败俗、不让她参加祭祀的原因。
另一个因素是社会的冷漠,祥林嫂遭遇到人生的不幸之后,本来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帮助,结果人们却都看不起她,尤其是阿毛死了之后她反复诉说痛苦之际,别人把她当做一个赏鉴的玩物或解决自己痛苦的对象,这是怎样的冷漠的社会啊!你看看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瑞恩落难了,大伙牺牲性命去救他。
祥林嫂呢,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前几天有个电视剧叫《失乐园》,讲的是一个得了艾滋病的公司老板,因为救人自己受伤,伤口不幸染上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自己也成了艾滋病患者。
自己的老婆得知消息之后,立刻提出了离婚,把丈夫丢在了一旁,女儿也对他嗤之以鼻,我总算理解了鲁迅的意图,一方面揭示礼教迷信对妇女的摧残,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人遭遇不幸之后社会的冷漠。
这或许就是病态社会的特征吧。
这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人祸的另一个因素是祥林嫂自己,她脑子里也充满了迷信礼教思想,如果不是如此,她是不会捐门槛的,也不会问灵魂的有无。
对于自己的不幸,祥林嫂是一路的抗争,一路的争取,可谓用尽了全身解数,即使在流落街头,碰上从外归来的我,她还眼睛一亮,问魂灵的有无。
关于祥林嫂的死,有人说是冻死的,有人说是饿死的。
我倒认为是死于精神分裂。
她一方面希望有魂灵,想见到阿毛;一方面又希望无魂灵,若有的话,她会给锯开。
礼教和迷信到死都没有放过她。
作者一方面控诉了礼教迷信,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我的无能,同时也对祥林嫂本人也作了批判。
这正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作者对她既同情有哀伤。
3、永远新的旧故事
之所以说是永远新的旧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即使在现在也依然发生。
社会依然存在冷漠,迷信礼教依然也必将还存在下去,这正是人类社会的大不幸。
这说起来是多么哀伤沉重的话题。
鲁迅为何说这社会是“铁屋子,是万难破毁的”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永远新的旧故事,道出了疗救社会,改造人性的艰巨性。
三、布置作业
1、为何以祝福为题目,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
2、找出小说的环境描写,思考其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题目、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学生展示交流对题目及环境作用的思考。
教师巡视,典型答案可以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
二、教师预设
1、为何以“祝福”为题目?
1)题目的理论和作用
揭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揭示人物性格,展现特定环境或社会风貌等。
2)祝福的内涵及作用
祝福是最能体现鲁镇社会风俗的事情,鲁镇的祝福弥漫这礼教和迷信,这位故事发生和祥林嫂的不幸提供了场所。
祥林嫂一生的主要不幸均是围绕祝福而展开,最后在祝福的欢乐中凄然离世,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小说在祝福中开始,在祝福中发展,最后在祝福中结
束有线索、推动情节和展现祥林嫂命运的作用。
小说如果以祥林嫂为题目的话,能够把祥林嫂的命运展现出来,但不能够很突出的揭示祥林嫂所处的环境,以及不幸的原因。
而以祝福为题目,既能展现祥林嫂的不幸,又能揭示不幸的原因,还能和鲁迅的创作意图想贴合,作者不仅仅要展现不幸之人,更要展现病态社会,而祝福能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1)组织同学交流,文本中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论)
3)本文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
4)教师讲解
第四课时
要点,文中的语句
1鲁四老爷的话。
2短工的话
3然而在现时的那一段
作业:以祥林嫂自述的方式改写《祝福》
【参考材料】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