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地理复习专题训练4
- 格式:doc
- 大小:195.00 KB
- 文档页数:3
2011届高考地理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74月最新更新(2010年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考二卷)读世界某区域地民(图14 ) ,回答1~2题。
1.图中N 地与Q 地相比,N 地气温较高,其原因是()A.纬度位置相对较低B.山脉阻挡了冷空气C.暖流增温增湿作用D.地形为平原,地势更低2.下列有关输油管道的叙述,正确的是()A.穿过地区冻土广布,生态脆弱B.气候寒冷,水源缺乏C.石油输往北部,便于海上运输D.地势起伏大,穿越山河答案 1. BC 2.AC(贵州省清华实验学校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中国和印度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日本是两个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分析四国情况,完成3-5题。
3.上述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A. 日本的人口平均密度最低B. 美国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C. 中国的老龄人口比重最高D. 印度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4.当太阳直射点自赤道移至南回归线期间()A. 日本一直是多雨季节B. 美国的玉米处于快速生长时期C. 印度大部分地区经历自雨季至旱季的变化 D. 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频繁5.当伦敦为中午12时()A. 美国处于黑夜,另三国都是白天B. 美国处于白天,另三国都是黑夜C. 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D. 四国的日期相同答案3.D 4.C 5.D(吉林省吉林市09-10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是一组世界区域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A. 土壤、水源B. 光热、降水C. 风向、地势D. 地形、河流7.甲国有世界上的大港口,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包括()① 欧亚大陆桥西端② 扼北海航线要冲④ 经济腹地覆盖整个欧洲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③ 位于莱茵河入海口 A. ①② 答案 6.B 7.CB. ③④(2010年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图2 为世界某粮食作物主要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2 ,回答8 一9题。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0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新课标全国卷)图2,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
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
据此完成9~ll题。
9.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答案】B【解析】本组题利用青藏铁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实际能力。
图不清楚直接影响学生做题。
第9题,该段铁路是上坡,所以铁路不可能沿等高线布线,A不正确。
因为该段是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虽然是河谷,冬季河流仍然结冰,B正确。
C、D选项做错的同学很多,尤其是选D的多。
题干中“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只是说“上坡段某处”在拉萨以北,并没有给出拉萨的位置与北方位所在 (有点文字游戏的意思) ,C、D不正确。
1O.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答案】C【解析】M、N间的堆积物在沟口处,所以是流水从沟里带来的沉积物堆积而成,C正确。
11.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答案】B【解析】如果是防御坡部位崩塌T设施就不建在沟口处,A不正确。
T设施相当于个隧道,铁路从下面穿过,让沟里的洪水与泥沙从上面流过,对铁路起到保护作用,B正确。
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T设施就与河岸平行,而非与河岸垂直,C不正确。
由上面分析,T设施是为了保护铁路而不是为野生动物留下通道,D不正确。
【命题立意】:本题组通过一幅景观图考查了地形地势以及方向的判读等知识,尤其侧重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
(大纲全国卷) 读图1,完成1~2题。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答案】D【解析】近年世界各地地震和火山喷发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受到世人强烈关注。
该题以发生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南70公里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为背景,以火山喷发的景观图片切入,重点考查的内容却不是地质灾害,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原理。
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自然地理地图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22年高考题(10年海南卷地理)图5中4条曲线分别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湖泊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的年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表示光照、营养物质含量、气温年变化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B2.若营养物质供应充足,则该湖泊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大约会持续()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答案:C(10年北京卷文综第9题)图4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
读图,回答第第3题。
3.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A.流域面积缩小B.湖泊水位总体下降C.流域主体位于热带荒漠D.1963年时湖底东南高,西北低自然地理(10年江苏卷地理第9-10题)图6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4~5题。
4.甲河与乙河的分水(脊)线是()A.KLOP线B.KMOP线C.KMNQ线D.KRQ线5.拟在K点与T点之间选择起伏较平缓的路线.修建供拖拉机通行的道路.合理的路线是(A.KRQFF线B.KMNQPT线C.KLOPT线D.KST线答案:4.B 5.D(10年山东卷文综第1题)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6题。
6、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答案:C(10年北京卷文综第1题)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
读图,回答第第7题。
)自然地理图17.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A.①和②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④和⑤答案:D(10年安徽卷文综第23题)《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下图表示1962年~2022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
完成第8题。
8.1962~2022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A.降幅超过升幅B.逐年上升C.升高约2.1℃ D.波动上升答案:D(10年重庆卷文综第5题)图3为四位同学分别绘制的某局部海域8月表面水温图(单位:℃)。
旅游地理高考真题、模拟试题选编一、单项选择题下面四幅景观图分别是我国已经列为世界遗产的地点,读图回答。
1.如果按照纬度从南到北排列,正确的顺序是A.平遥古城皖南村落开平碉楼避暑山庄B.避暑山庄平遥古城开平碉楼皖南村落C.开平碉楼平遥古城避暑山庄皖南村落D.开平碉楼皖南村落平遥古城避暑山庄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以中国广东省北部丹霞山最为典型。
读四幅丹霞地貌图,回答2-3题。
2.按丹霞地貌形成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乙丁丙C. 甲丁乙丙D. 丙乙丁甲3.下列有关四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观赏宜在适当的位置俯视为好B. 乙景观的美学与观赏价值极高,到此旅游选择乘船游较好C. 丙景观由于长期受风力侵蚀而形成,欣赏这种景观宜远眺D.丁景观由于流水沉积而形成,欣赏这种景观选择仰观为好某旅行社组织了“重走霞客路”大型旅行考察活动。
下为考察路线示意图,据此回答4-6题。
4.旅行团在黄山、衡山、泰山、华山考察中都能见到的自然带是()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D.山地冰雪带5.旅行社在本次考察中设计了下列主题活动,其中不可能实现的是()A.a—c:喀斯特地貌之旅B.c—d:江南奇山异水之旅C.d—f:南北景观之旅D.g—f:农牧文化之旅6.旅行考察队员们队沿线四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其中合理的是()A.甲地——立足气候优势,发展彩色农业B.乙地——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粮食生产C.丙地——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农业D.丁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立体农业(安徽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检测卷)歌曲《我想去桂林》中唱到:“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有位老爷爷他退休有钱有时间,他给我描绘了那幅美妙画卷,……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第四部分区域地理第一单元世界地理第1节世界地理概况一、选择题月均温在20C以上可称高温;月均温在10C〜20C之间,可称温暖或暖热;月均温在0C〜10C之间可称凉爽或温和;月均温在0C以下则称寒冷或严寒等。
而描述降水多少则要复杂一些。
因为一个地方的干湿状况与气温、蒸发量有密切的关系。
下图为按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划分的“世界四季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关于世界四季类型分布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大致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②东西延伸,南北更替③沿纬度变化方向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④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一致A .①②③B .①②C.①③ D .②③④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四季气候类型分布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沿经度变化方向延伸;本图仅仅是从四季类型方面来划分的,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明显不一致。
答案:B2. A、B两地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四季类型不同,其影响的因素是()A .太阳辐射B .洋流C.地形 D .大气环流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B两地的四季类型是全年皆冬,而同纬度其他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说明两地区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结合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是受寒流的影响。
答案:B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四季如春”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洋上B .“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陆地上C . “四季分明”型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内陆D .“全年皆冬”型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极地解析:“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型的地区在南半球海洋分布面积也很大; “四季分明”型的地区在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 “全年皆冬”型的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南纬 60°附近。
答案:A下图为世界四个地点的坐标,据此分析并回答4〜6题。
------------ : ----------------60^N4. 作为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A. AB . BC . C解析:本题有一定难度。
需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分界线。
高三地理专题练习——2011各地高考世界地理部分案例1(2011年福建卷综合题37题)37.(37分)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是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地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被稀疏。
(2)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9分)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3分)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3分)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
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案例2 (2011年江苏卷综合题27题)27.图15为北非简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
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诧异的原因(6分)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
气温: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
第一部分第2章第4节(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 ℃以内④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近年来,与a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
但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第2题,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
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第3题,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
【答案】 1.C 2.D 3.C(2009年浙江模拟)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后回答4~5题。
4.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B.火山、地震频发C.荒漠化日趋严重D.臭氧层空洞扩大【解析】由图示可知,这种“环境变迁”发生在大陆沿海地区及部分岛屿上,可推知有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答案】 A5.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第一部分第四章第2课时山地的形成[课时作业]一、选择题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插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图中下伏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解析: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2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于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1处向下钻井;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示意为沙丘,则其迎风面为北侧坡面,故其常年风向为北风。
答案:B智利南部柴滕火山(42.0°S,72.4°W)于2009年2月19日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石。
智利军警已启动紧急行动预案,要求当地居民撤离。
据此回答3~5题。
3.智利火山活动比较频繁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B.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生长边界C.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的消亡边界D.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的生长边界解析:明确位置和板块边界即可回答。
答案:C4.此次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蔓延的方向是()A.向西北方向B.向东南方向C.向东北方向D.向西南方向解析:由经纬度可知该火山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西北风,所以火山灰向东南方向蔓延。
答案:B5.为了快速监测火山灰蔓延的区域变化,可利用的技术是()A.遥感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人力探测解析:利用遥感技术能快速获取动态事物的变化情况。
必修①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4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回答1~21 ( D )A .23°B .66°34′C .90°D .45°解析 相等,则tan α=h s=1,α=45°。
2 ( D )①23°2626′N ④68°26′SA .①②.②③ C .③④.②④解析 H ,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与南回 归线之间纬度差也是45°,因此21°34′N 正午太阳高度是45°,同理,68°26′S 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也是45°,故68°26′S 正午太阳高度也是45°。
题组二:昼夜长短的变化(2010·青岛期中)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 、N 分别是X 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
X 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一年中M 、N 两点有重合于O 点的现象。
读图回答3~4题。
3.X日M地的昼长为( A ) A.6小时B.9小时C.12小时D.18小时4.X日( B ) A.青岛昼长达全年最大值B.北京日出东南方C.M地的白昼比N地的长D.悉尼正午日影为全年最短解析结合题干条件可知,MN为昼弧,由于X日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以计算出昼长为6小时。
X日,北半球昼短夜长,为北半球冬季,北京日出东南方。
题组三:地球公转及其影响5.(2010·湘潭模拟)读“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乙图中画斜线表示夜半球;在右上角粗线段上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答案略。
(2)此时北京时间是6月22日20时(月、日、时)。
全国人民庆祝祖国60周年华诞时,地球公转在甲图中B(A、B、C、D)点位置附近。
(3)此日P点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此时Q点昼长18小时。
(4)图示时刻,假设有一架飞机从P地以每小时1 000千米的速度沿最短航线飞往M地,其飞行方向是西北,到达时,旅客可以看到的太阳视运动情况是太阳在地平线上一定高度整日不落。
高考综合演练(四)一、选择题(2010·XX 二模)下图所示地区在南半球,弧线a 为晨昏线,弧线b 为纬线,a 、b 弧线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M 、N 为劣弧AB 的中点,S 为极点。
据此回答1—2题。
1.当M 点与S 点重合时A .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B .长江流域处于梅雨季节C .南极XX 站正值科学考察最佳季节D .塔里木河进人汛期 2.若N 点所在经线为30°E ,M 与N 重合,且与S 之间距离最大时A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150°W ,23°26´NB .时间为6月22日6时C .N 地正午太阳高度不等于0D .N 地昼长为0小时或24小时 (2010·XX 二模)读“南极地区简图”。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科学考察站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4.某运输机将①站的科考设备运往④站,飞行时间为26小时,一路上阳光普照,由此推断飞行的月份可能是[来源:ZXXK]A .3月B .6月C .9月D .12月5.①站的科考人员作一次穿越极点后到达④站的考察,其行进方向为A .一直向北B .一直向南C .先向南,再向北D .先向北,再向南①②③④(2010·XX模拟) 下图为示意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河流地貌发育情况。
读图完成6~7题。
6.河漫滩最宽阔的河段是A.①B.②C.③D.④7.前后两个时期水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侵蚀作用B.堆积作用C.地壳上升D.火山喷发(2010·XX一模)读“沿海某发达城市2007年和2008年三大产业结构图”,回答8-9题。
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图(%)2008年三大产业结构图(%)8.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B.2008年生产总值中,以第三产业增长最多C.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下降D.产业结构已经优化,应大力发展金融、物流、高科技企业9.目前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
☆专题 2 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太阳高度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 时的太阳高度。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当地球公转时便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º;在晨昏线上,高度为0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高度的拓展应用
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
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一般可用“H=90º-φ+δ”这一公式来计算(注: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所求地的纬度,并且同半球取“+”,异半球取“-”)。
该计算公式也可简化为:H=90º-两地纬度差(所求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由此,可得出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为:当地纬度+23º26´;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各地为:46º52´(说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成正比)。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
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某地一日中太阳的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太阳高度为0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太阳高度为0º。
正确把握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刻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由些可推理分析物体影子
方向和长短、建筑物合理间距等问题。
三、太阳高度统计曲线图的分析应用
1.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识别太阳高度
的日变化统计曲线,有利于正确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如右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
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83.5º,应位于北纬30
º左右;②地昼长为12小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º,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始终为23.5º,应位于北极点上;④地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3.5º,应位于北纬80º左右。
特别应注意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终日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曲线图:正午太阳
高度随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
教材中
以示意图的形式反映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这
一变化规律,如能把示意图转换成统计图,
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绘图
能力,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
解;另一方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能
间接地反映某地的气温变化规律,用于气候
类型和气候特征的判断。
如右图是地球上
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
化曲线,其中①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②地位于赤道上;③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
区(南回归线上);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
地区(北极圈上)。
总体而言:南北回归线
之间的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
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例1.图中曲线⑤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为
A.0°B.15°S C.8.5°
N D.43.5°N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
能正确
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
A.①B.②
C.③D.④
(3)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
最有可
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强冷空气在我国广大地区频繁活动
B.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C.圣地亚哥正值干季
D.长江口海域盐度比平均值偏低
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⑤正
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方向可知,在连续两个90°之间有一个低值75°,说明此地位于热带,且与回归线相差15 度,所以该地最有可能是8.5°N,故选项C 正确。
第(2)题:当太阳直射时,物体没有影子,因此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曲线③。
第(3)题: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即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美的圣地亚
哥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恰好为雨季,长江进入汛期,长江口盐度比平均值低,故选项D 正确。
答案:(1)C (2)C (3)D
例2.读a、b 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及a 地夏至日、春秋分周日运行图。
回答以下问
题:
(1)a 、b 两地的纬度分别是 a ,b 。
(2)在子夜(0 时)时,a 地的太阳高度是___
解析:根据左图可知,夏至日在一天24小时内太阳高度保持不变肯定是北极点,则b 地的纬度是90°N;a 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0°,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a 地的地理纬度是83.5°N ;a 地这一天的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纬度-[90°-δ],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答案:(1)83.5°N 90°N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