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3.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答: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1.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是第一性2.思維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3.根据对上述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的概念,意识的概念?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正真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运动时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等基本特性。
4.简述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标志?答: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的概念和特点,联系的普遍性?答: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实践性: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时间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发展性: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
4.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观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两个方面:(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统一性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着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6.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
7.物质范畴的定义: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周zh ōu 央y ān ɡ 泱y ān 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一: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一: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像,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
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A )。
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的报酬2.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 D )A.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B. 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C.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D. 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D )的分配方式。
A.原始社会B.阶级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 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5.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D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6. 既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承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认为( D )A.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多元的B. 逻辑证明可以最终证实或驳倒真理C. 逻辑证明可以取代实践标准D. 被逻辑证明和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靠实践的检验7.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这说明( D )A.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 社会形态的更替没有规律可以遵循C. 它的发展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 它的发展是以世界范围内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为前提的8. 贵金属货币和纸币在执行何种职能时其作用有较大区别( D )A.价值尺度取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贮藏手段职能4.“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这是一种( C )A. 形而上学的观点B. 相对主义的观点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折衷主义诡辩论的观点9.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全马原资料第一讲导言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非性理论体系。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关键词:无产阶级人类解放科学1、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刚刚战胜封建主义,现代社会刚刚取代传统社会,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都没有任何保障,受到资本家的严重剥削。
马克思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身份寻找解放工人阶级的道路。
马克思也把工人阶级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的思想与工人阶级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繁荣昌盛,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2、马克思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学说。
马克思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差别的社会,总有人处于社会低层和被剥削状态,在工业化社会,就是工人,尤其是体力劳动的工人。
如果要想使工人阶级真正、彻底的获得解放,就只有全人类都获得解放,任何人都再压迫、剥削别人或被别人压迫、剥削。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它就叫共产主义。
3、马克思一生的工作主要就集中在论证两个问题:(1)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放(2)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对无产阶级能否获得解决的研究,使他努力去研究社会的历史、结构和运动、发展规律,想以此来证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是必然的,而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愿望。
这项研究使马克思成为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哲学家。
对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问题的研究,使他去关心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推动各国建立共产主义政党,领导各国工人运动,使马克思成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成为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家。
当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胸怀。
他们致力于探讨改善人类生存境遇的途径和方法,致力于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各阶层之间和谐社会的建构,并把这些工作视为迈向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一个台阶。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时代背景1、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第一产业,传统社会生产体制走到尽头。
马克思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稳定联系,而且是客观。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6.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9.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10.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3.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14.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5.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简答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答: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第一章辨析题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错。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和谐就是无矛盾。
答:错。
和谐是矛盾运动所处的一种特殊状态。
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协调统一于一体,矛盾的双方都处于一个利益的平衡点,矛盾的双方没有斗争。
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而只是矛盾没有主次,双方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
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3、要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
答:错。
自由与纪律是对立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纪律,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民群众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需要,因而是自觉的纪律,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革命的纪律是革命事业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没有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纪律,任何人的自由都得不到保障。
自由与纪律的一致,实质上也就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
马克思说得好,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纪律转化为自由,自由意味着纪律。
自由是对纪律而言的,这是在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矛盾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对于这些方面不同的哲学派别是如何回答的?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1]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2.意识的能动性有何体现?如何看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守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亦称自觉能动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所特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把握了事物的必然性,就把握了事物的规律。
一.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6.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8.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9.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10.唯物史观和科学剩余价值学说11.p2912.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13.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独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4.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16.运动和静止的相互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正误)17.“半截子”唯物主义:指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资料一。
怀疑外部世界存在的几种论证1、唯物论:(1)所谓外在事物存在,就是指它们独立、客观地存在。
(2)我们能够通过感官知觉,确定外在事物存在。
2、怀疑论、不可知论:(1)怀疑论:我们永远无法通过感官知觉来确定外部世界真实存在。
对外部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观点。
(表现形式是犹疑不定,而其本质是不可知论。
)(2)不可知论:否认世界能够为人所认识或者否认世界能够被彻底认识的观点。
怀疑论——错觉/幻觉/邪恶精灵/缸中之脑/梦(你所谓的醒着仍然可能是在做梦,你可能是始终、一直、持续地在做梦)怀疑论是指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又叫做不可知论。
怀疑精神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历史上哲学体系之间更替、科学史上不同范式之间的更替都以这种怀疑精神为基础。
因为每一个后人都对前人的话绝对相信,那是不可能有创新与发展。
比如中国思想几千年来没有人赶怀疑孔子的正确性,所以思想上就一直没什么创新,社会制度本身也没有多大的发展。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不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独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的关系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9、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流。
三大规律: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简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马克思主义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直接理论:19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基本问题: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和谁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点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致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决定意识,一是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黑以来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单选题(共18题)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 )。
A自然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是人的本质属性C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4“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所体现的哲理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B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C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
”这是因为(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6“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是( )。
A唯物辩证法B唯心辩证法C形而上学D唯心论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范畴是( )。
A一切哲学的基石B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C辩证发展观的基石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8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
A重要矛盾B主要矛盾C次要矛盾D矛盾的次要方面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9医学科学冢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答: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如何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答:一、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①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②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③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①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答:①解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②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
辨析:1.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则取决于杰出的历史人物的意志。
答:后半句是错误的,属于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这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但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力,而不是某个历史人物的意志。
2.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
答:错误。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错误。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化了,“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4.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
答:正确。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5.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将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答:正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1.什么是马克思?马克思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
4.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的党一贯倡导并长期坚持的优良学风。
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同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根据,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1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不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6、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7、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向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竞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有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与静止;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质是实践的;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有着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开成的。
始终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
7联系与发展;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
世界的过程性就是“现实的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可能性等构成了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8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现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达矛盾分析法。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答: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的哲学基础。
10质量互变原理;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1事物发展过程的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12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万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第二章1,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62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特点:1、以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相对立;2、以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相对立;3、以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旧唯物主义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相区别。
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对于认识发展的过程,列宁作了这样的概括:“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D 毛泽东进步阐发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6真理及特点;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特点:真理是客观的,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7真理的检验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
8价值的含义及特点;价值是揭示客观世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程度的关系范畴,是指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维性9.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方面往往存在差是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9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10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自己发挥第三章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一致。
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一致。
有的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的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水平不一定先进;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的水平不一定落后。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以前思想成果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辩证地否定。
④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的影响最大,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影响最深刻,科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影响越来越明显。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
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进步。
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史观;否定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历史机械论。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分析说明问题:例如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