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 格式:pdf
- 大小:679.7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论文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意义论文引言流行音乐以其极具魅力的特点,给传统音乐、音乐审美理念以及音乐创作理念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
其不仅使我国音乐的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种文化能够得到有效流传,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中国流行乐的美学特质以及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1)审美内容人性化流行乐是对比于传统音乐而言的,我国流行乐真正流行时间大约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
在改革开放前,人们受到集体文化影响,讲究以集体为目标实现个人的价值。
后来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也让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个性得以彰显,也可以说流行音乐改变了人们的集体意识的审美观念,使人们的审美内容更趋向于人性化。
以公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难免遇到困难,导致其对生活的状态进行思考,而流行乐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的情感,使受众的感情得以宣泄,尤其在爱情方面,流行乐中涉及爱情的歌曲,从各个层面、多种视角进行解读,也能够证明流行乐更为贴近生活,趋向于人性化。
此外一些流行乐作品涉及一些人性话题,会通过对生存环境、社会一些重大事故进行反思等。
例如:歌手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便反映了一场缆车事故,在歌词中体现出父爱、母爱的伟大,带给人们深深的感动,这便是流行乐人性化的体现。
(2)审美包装时尚化在流行乐的引导下,人们的生活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需求得到提升,也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这便是时尚的来源。
流行乐作为人们时尚的引导者,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也得到有效提升,而流行乐创作人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让流行乐逐渐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环节,而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演唱者逐渐为人所知,这便是明星的来源。
当明星与时尚结合,广阔的舞台、梦幻的灯光、浑身散发着时尚气息的绚丽着装,无一不紧紧抓住人们的眼球,不仅在音乐方面让人们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冲击,因此,流行乐作为时尚的引导消费产品,不仅引领时尚潮流,也是审美包装时尚化的代表。
音乐与情感音乐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音乐与情感:音乐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与心理状态音乐是一门能够触动人类心弦的艺术形式。
几乎每个人都被音乐所吸引,而且它能够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欢快的旋律还是悲伤的曲调,音乐都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音乐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以及背后的心理机制。
一、音乐对情绪的影响1.1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对情绪的调节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重要因素。
快节奏、明快的旋律往往能够让人感到愉悦和兴奋,比如流行音乐中的快乐曲风。
而慢节奏、柔和的旋律则能够促进放松和平静,如古典音乐中的轻柔曲调。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旋律模式和音域可以引发特定的情绪,例如高昂的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和乐观情绪,而低沉的音乐则更容易唤起人们的悲伤和忧愁。
1.2 音乐的情绪表达和情感共鸣音乐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和情绪常常会引发听众的共鸣。
当我们听到一首表达自由和欢快的音乐时,会感受到一种轻松和幸福的情绪,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
而当我们听到一首抒发失落和伤感的音乐时,会感到内心的悲痛并产生对曲调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使得音乐成为我们情绪表达和情感释放的重要渠道。
二、音乐对心理状态的影响2.1 音乐对情绪调节的作用音乐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在我们情绪低落或者焦虑时,通过聆听令人愉悦的音乐,我们可以忘却烦恼,减轻负面情绪,并达到放松和舒缓的效果。
这是因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引发大脑产生快感物质,如内啡肽和多巴胺,从而提升心情,降低压力。
2.2 音乐对认知能力和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音乐对认知能力和学习有积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合适的背景音乐可以提高大脑的专注度和记忆力。
此外,音乐还能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和产生创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许多人在学习或者工作时喜欢通过听音乐来提高效率和创造力。
2.3 音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音乐不仅对心理状态有着积极作用,还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从接受美学看通俗歌曲的流行流行歌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能给人以休闲,给人以娱乐,甚至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为歌曲的接受者,其接受心理是在歌曲的接受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接受美学及受众心理的了解,进而让创作更加符合歌曲的传播与被接受。
一、“期待视野”在歌曲接受中的层次歌曲欣赏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主体性活动,必然造成对音乐作品解读的盲目性与无目的性。
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先,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从而形成了读者“期待视野”。
而音乐作品尤其如此,音乐歌曲的接受中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原先的经验与理解,去有选择地欣赏歌曲。
这种在音乐欣赏中所形成的“期待视野”决定了音乐接受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判断标准,以及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歌曲接受期待视野的层次,并不是天生,它需要接受者经过实践活动,亲身经历过囤积一定素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接受模式。
这种心理模式的状态在接受活动中不会中断,会伴随着接受者进入欣赏的过程,并影响着接受效果。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歌曲接受者心理模式,即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状况。
以此来更好地分析期待视野对于歌曲接受的影响。
二、受众心理对歌曲接受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看,受众的接受心理通常由易感知心理发展为喜感知心理,进而上升为欲求知心理。
如果把握了受众这一心理的接受过程,便可分析为什么有些受众群会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易感知心理即接受者通过各种认知形式较容易地接受信息的心理。
简言之,只有理解、领会,受众才能准确地接受主体输出的歌曲信息。
喜感知心理指接受者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喜好心理。
好的歌曲能激起受众求新、求变、求异的欣赏兴趣,勃发出极大的热情,以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渴望。
例如,某些歌曲给人以“通感”,使得可感的形象化为美妙的精神感受,或者将抽象的精神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确能使人余味无穷。
如周杰伦歌曲《菊花台》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躺??“菊花”在古代不但表示离别之意,更有思念哀伤之感,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
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当今的音乐世界中,流行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方式,更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重要反映。
其中,女性主义思想在现代流行音乐中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女性主义思想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首先可以从歌曲的主题中窥探一二。
许多流行歌曲开始关注女性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以及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例如,一些歌曲强调女性不应被传统的社会角色所束缚,鼓励她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歌手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作品就常常展现出女性在爱情和生活中的自主与坚强。
她的歌曲《Shake It Off》传达了一种不受他人负面评价影响,坚定做自己的态度。
歌词中“'Cause the players gonna play, play, play, play, play / And the haters gonna hate, hate, hate, hate, hate / Baby, I'm just gonna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shake / I shake it off, I shake it off”,表达了对那些恶意批评和阻碍的不屑一顾,鼓励女性摆脱外界的束缚,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
除了主题,歌词的表述也是女性主义思想在流行音乐中的重要体现。
过去,流行音乐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被动的、依赖男性的。
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歌曲赋予了女性主动表达情感、欲望和需求的权利。
比如阿黛尔(Adele)的《Rolling in the Deep》,歌词“ We could have had it all / Rolling in the deep / You had my heart inside of your hand / And you played it to the beat”,以强烈而直接的语言,表达了女性在感情破裂后的痛苦和愤怒,不再是默默忍受和哀怨,而是大胆地宣泄内心的情感。
浅谈歌唱中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作者:刘军霞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6期摘要:声乐演唱是由人的发声、呼吸、共鸣、咬字、吐字、归韵等一系列复杂动作的协调配合,通过大脑对各个参与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情绪、情感、爱好、兴趣、意志、品质等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表现,这些现象会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同样,声乐也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和支配。
要想在歌唱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训练,可见,心理状态对声乐学习和演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从声乐演唱中心理调控的方法入手,介绍心理状态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使声乐演唱技能与心理调控更好的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关键词:发展概况;声乐心理学;歌唱心理状态一、相关研究的发展概况早在卡.侬.西肖尔发表《声乐心理学》之后,世界声乐艺术进入了人与人的心理研究相结合的时代。
当今国内外许多专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逐渐打破了以往注重声乐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而更加注重演唱者的心理素质。
我国对声乐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张前先生所著的《音乐心理学》,黄虹、罗小平合著的《声乐心理学》,邹长海先生的《歌唱心理学与声乐艺术心理学》以及徐行效先生的《声乐心理学》。
这些都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重新对声乐艺术心理学的学科知识框架进行了构建,使声乐心理学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他的实践能力直接相关。
如果能把声乐演唱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歌唱技能,从而更好地完成声乐的艺术创造。
二、心理状态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声乐的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学习声乐演唱技术,同时也是学习者进行心理活动的调控。
一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及特点,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和思想感情来表达。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充分的情绪表达,有再好的专业技巧都不能成功。
114教育学苑引言青少年时期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属于儿童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在我国,青少年主要指的是13周岁至19周岁的少年。
目前,我国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偏爱程度越来越深,对其他的音乐种类却较为排斥。
这对青少年音乐素养的形成十分不利,需要引起中学音乐教师和社会相关人士的重点关注。
一、青少年偏爱流行音乐的心理分析(一)从众心理的影响我们在中学校园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即当大多数学生开始喜欢上某一种玩具,其他的学生也会对该玩具感兴趣。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从众现象,而这种心理也被叫做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来自于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受到群体的压力,而第二方面则是因为实施的难度较小。
很明显,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肯定,因此,当大部分的学生均开始讨论流行音乐,其他的学生也会自觉参与其中。
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当他们无法在学习上引起他人的注意,唱流行音乐则能够比较容易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青少年广泛热爱流行音乐;(二)定势心理的影响所谓定势指的是我们在进行某些活动时做好的心理准备活动。
青少年在学校学习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时,由于学校效率不佳,对音乐的内涵了解不够清晰导致青少年从心理对这些音乐有了排斥。
而流行音乐的内涵则较为通俗,容易被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
两相对比之下,青少年自然形成了对流行音乐喜爱和对古典音乐等的排斥。
这就是一种心理定势,而在这种心理定势的影响下,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偏爱程度更甚;(三)逆反心理的影响逆反心理指的是当有人制止人们的某一行为,人们会加剧该行为。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的表现十分突出。
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迫切希望对得到他人的认可;另一方面,青少年的好奇心较为旺盛,外界的新鲜事物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因此,当学校或者家长禁止他们的部分行为时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情绪。
流行音乐在学校和大部分家长眼中属于社会地位较低的音乐种类,因为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排斥,青少年则处于对学校和家长的逆反心理而更加偏爱流行音乐。
音乐中的表达和心理分析研究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
表达和心理分析是对音乐作品中存在的情感和心理维度进行研究的重要方面。
通过分析音乐元素、曲式结构和歌词等,可以深入了解音乐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
在音乐中,表达可以通过多种音乐元素来实现。
例如,音高、音程、速度、节奏、和弦等都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情感。
音高的高低可以表达喜悦或悲伤的不同情感;快速的节奏可以传递兴奋或不安的感觉;和弦的不同组合可以表达和谐或紧张的氛围。
此外,音乐的曲式结构也可以帮助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如,一首歌曲的起伏变化可以代表人们情感的起伏与变化。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音乐作品的引子、进展、高潮和尾声等部分都可以通过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歌词在音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传达歌曲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歌词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歌曲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
一些歌曲的歌词可能直接表达歌手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状态,而另一些歌曲可能通过隐喻和比喻的方式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对音乐的心理分析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
音乐具有情绪共鸣的特性,即人们在听音乐时往往会因为曲调、旋律和歌词等因素而产生共鸣。
这种共鸣可以帮助人们表达和释放情感,也可以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心理分析研究还可以深入探究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具体影响。
例如,有研究表明,高兴的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情绪,并改善情感状态;悲伤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共情和自省,有时甚至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悲伤情绪解决内心的冲突。
音乐还可以用作情感调节的工具,在压力和焦虑时帮助人们放松和缓解。
总之,音乐中的表达和心理分析研究涉及音乐元素、曲式结构和歌词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是如何表达和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
浅谈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摘要】声乐表演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自信心能够增强表演者的表现力,而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声乐表演的质量。
学习动机促使表演者持续进步,专注力则是表演成功的关键。
情绪管理在声乐表演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表演者需要重视心理训练。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探讨声乐表演中心理因素的各种影响和解决方案,以提高表演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因素、自信心、焦虑情绪、学习动机、专注力、情绪管理、心理训练、研究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声乐表演的定义与特点声乐表演是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情感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与器乐表演相比,声乐表演更加直观和生动,因为声音是由人类的声带发出,直接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声乐表演既包括独唱,群唱,合唱等形式,也包括歌剧,音乐剧和流行音乐等多种不同风格。
声乐表演要求演员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包括发声,气息控制,音准等方面。
演员还需要通过声音来传达歌词中的情感和内涵,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声乐表演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情感表达和沟通。
声乐表演者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响亮、柔和等变化,来展现歌曲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在含义。
声乐表演需要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并将其通过声音传递给观众。
声乐表演还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耐心和毅力,因为声乐技巧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练习和反复琢磨。
声乐表演是一门融合了音乐、表演和情感表达的综合艺术形式,需要表演者在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训练与提升。
1.2 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在声乐表演中,心理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声乐表演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表演者内心情感的传达。
声乐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舞台上展现最佳状态。
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自信心上。
自信是声乐表演成功的关键之一,表演者只有充分信任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才能在舞台上散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打动观众的心。
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摘要】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真实地表现在歌曲中,使观众感受到共鸣。
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能够增强演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还可以帮助歌手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移情在声乐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在声乐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移情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歌曲,提高演唱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移情也能够促进观众和演唱者之间情感的共鸣,让演唱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通过深入探究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可以更好地理解声乐表演和教学中的情感传递机制,为声乐表演和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 移情, 声乐表演, 声乐教学, 观众情感共鸣1. 引言1.1 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是一门研究声乐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如何通过情感共鸣触动听众心灵的学科。
移情的定义源自心理学领域,指的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
在声乐表演中,移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并通过情感表达将其传递给观众。
移情在声乐表演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让演唱者更加真实地表达情感,进而打动听众的内心。
移情也会对声乐表演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演唱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细腻和动人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使用移情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提高其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终,移情可以在演唱者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共鸣,使观众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共鸣和满足。
声乐心理学中的“移情”心理探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声乐表演背后的心理机制,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水平和感染力。
2. 正文2.1 移情的定义和起源移情是心理学术语,最初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用来描述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现象。
移情可以分为正性移情和负性移情,正性移情是指将积极的情感投射给他人,负性移情则是将消极的情感投射给他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正反影响课件摘要:流行音乐和中学生心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其特定时期的心理特征近乎狂热地偏爱流行音乐,成为流行音乐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及其文化外延又反过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为中学生精神养料的一部分。
流行音乐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具体而复杂的,总的来说可以梳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大块。
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流行音乐中学生心理影响一、正面影响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流行音乐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
事实上,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1.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感知体验中学生听音乐就是感知音乐的过程。
音乐感知分为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
音乐感觉是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音乐感觉使人能够认识到音乐的基本属性,如节奏、音高等。
音乐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音乐信息刺激在人脑中的整体的反映。
音乐知觉是在音乐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能形成对它的整体映像。
在现实的音乐体验中,孤立的音乐感觉很少出现,人们总是以音乐知觉的形式直接感知音乐,音乐感觉只是作为音乐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音乐知觉中。
音乐实践是形成音乐知觉先决条件,也就是说音乐知觉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多听、多体验音乐作品。
在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体验中,流行音乐占有很大比重。
流行音乐为学生们感知音乐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频繁接触中,学生们在感性的直观上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1]。
比方说,有些学生不太会识谱,也不能正确表述节奏节拍、音高的含义,但是他们却能较准确地唱不少流行歌曲,节奏把握得也不错。
流行歌曲的心理学解读言为心声,歌以咏志。
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也是因为我们仍然在那一首首歌曲中被打动、被感染,在那一首首歌曲中,唱出的是许多人的同样的心声。
《后来》《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为什么过去的爱总萦绕于怀?女孩子们喜欢听刘若英的《后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异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男孩们喜欢听《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常常责怪自己当初不应该,常常后悔没有把你留下来,为什么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有多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当懂得珍惜以后回来,却不知那份爱会不会还在。
”人们在跟着哼唱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伤感和感慨吧。
伤感着过去的爱情的遗憾,感慨着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想着假如相遇,那份爱还会不会回来。
人们对于自己的初恋总是难以忘怀,即使是人到中年,即使是头生华发,而我们爱过的那个人,仍然是心中的牵挂,没有成功的初恋更是心中永远的遗憾。
在一些伤感的日子,在无星无月,秋雨潇潇的夜晚,又会想起那些透明如水晶的日子,在不经意的回首中,过去的美丽已是让人不堪凝眸,青山依然而人已不在。
终于明白,那些逝去的日子,是一本美丽得不忍翻阅的书,是心灵最深处最舍不得的记忆……在这样的梦境里,灰暗的底子,灰蒙蒙的天空,还有那种蒙蒙的细雨、相遇,可是,该说的始终是错过了说的机会,甚至不能说过去与未来,相对无言,相对无言,试问闲愁都几各市地,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也许,早该放弃了的,可是心中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不舍与思念?为什么在许多年后,留存心中的依然是那些最美的情景?即使那个人的模样已不再清晰,即使那个人出现在面前也不不定期下能再次一眼认出,可怅然却依然横梗在心,在午夜梦回之时让人心痛?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忘记。
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一起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与集体心理认同及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音乐论文中国当代流行歌曲与集体心理认同及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王春燕[1][内容提要] 流行歌曲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不同的群体心理,它一方面受社会群体心理倾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变迁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心理的变化。
流行歌曲的歌词本身从描写对象(社会、他人、自我等)、歌词的主题(爱国类、情感类、梦想类、校园类等)、歌词的表达方式(含蓄、直白等)、歌词的性质(歌颂、批判、写实等)、歌词情感倾向(积极、觉醒、消极、劝世)的量变和转化,是时代变化的缩影,是不同群体的“代言人”。
流行歌曲受欢迎程度也预示着它所持观点的社会影响程度。
流行歌曲一方面迎合着不同群体的认同,同时又影响放大着群体的认同。
他们同时发生、相互影响、循环发展。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对两者分开论证。
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将揭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集体心理认同形成的原因以及流行歌曲集体心理认同对歌手、创作和市场的影响,最后将谈及集体心理认同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 流行歌曲/集体心理认同/青少年价值观中图分类号:J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4-0182-4[1]作者简介:王春燕(1977~)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引言1943 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继“生理和安全需要”后的第三种基本心理需要。
人们从幼年到成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如家庭、班级、球队、公司、部门、团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群体,并希望在群体内得到认同和赞许。
然而这种群体需要会随着年龄、地域、经济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跟自己相似和理解自己的群体,因为有共同喜欢的事物和爱好,而产生认同感,共同分享这个事物,并在这个群体互动中获得友谊、归属和爱。
音乐是反应人类内心情感的艺术,在任何音乐存在的地方,都有追逐她的群体。
浅谈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论文浅谈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论文一、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声乐艺术是以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共同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除了嗓音的技巧以外,良好的心理也是恰如其分地表达声乐艺术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所谓心理素质主要是指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其中脑的特征尤其重要。
歌唱者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情绪,性格和意识。
(1)情绪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
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
声乐学习者唱歌前的情绪异常导致演唱失败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引起发声障碍。
人在悲伤时,声音低沉;愤怒时,声音粗犷;忧愁时,声音暗淡;惊恐时,声音颤抖;生气时,甚至引起失声现象。
而人在欢乐则尽力充沛,情绪激动,嗓音也很洪亮。
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
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
同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我要唱歌,我能唱好”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2)性格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特殊存在,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
例如,有的人在舞台演出中放松自如,有的人则紧张拘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前两种属于外向型,后两种属于内向型的。
外向型的表演者性格开朗,喜欢表现自我,不容易产生“怯场”心理;而内向型的表演者缺乏自信,害羞孤僻,则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注意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沉着自制的性格,多接触与声乐艺术有关的事物,尽可能多参加舞台实践,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个性上的'缺憾。
从心理特点谈音乐审美摘要:我们的欣赏教学往往不能以教师所期望的“我要听”为期望值进行。
这种现象似乎也很正常,可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以其规律研究太少。
本人通过大量的听课实践,发现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与听觉注意视觉注意都很有关系。
现就审美这一问题作些探索。
关键词:注意转移注意分配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各自准备一盒录音带,说明在课上选用,带上课前我收集了学生的录音带,然后实施我的实验过程,我没有选择任何一位同学的录音带,播放了一盘我自己的资料《世界名曲连奏》,音乐在播放着,我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反映,起先都非常认真地在辨听乐曲,慢慢地又越来越多的同学在左顾右盼不再关心正在播放的乐曲,更多地是在关心老师选择的录音带是谁提供的,这里表现出了学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自己熟悉的旋律感兴趣,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兴趣来自对某事是否会产生共鸣,共鸣的产生来自对某事的经验和经历,取决于对某事的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觉得这旋律能引起他的注意,产生不了共鸣,他对陌生的旋律能引起经过审美实践,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排他性,兴趣索然,注意力也就消退了。
那么是否熟悉与有兴趣,不熟悉与没兴趣成正比呢,其实不然,似熟非熟恰恰是引起注意产生兴趣的前提,在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呈现了另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始终静静地在聆听这些旋律,似乎在哪里听到过,现在听来又有许多新的感受,促使他们的注意力继续保持在集中状态,新鲜的感受不断产生,好奇心不断被激发,越听越有味,兴趣始终不减。
在整个过程中共听了六首乐曲,学生的反映围绕着两种状态不断递增、递减,随着音乐的变化注意力进进出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对六首乐曲全部感兴趣,其中有一位同学课后对我说,刚才的六首乐曲中有四首乐曲他也有,就是没有这么长,希望我能为他翻录一盘,显然,这位同学是属于第二种心理状态,对他熟悉的四首乐曲他在注意地聆听。
实验表明,探索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是深一层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
流行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今大学生们正处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流行音乐在当代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和被接纳,流行音乐的特点是内容通俗易懂,形式上时尚活泼,有强烈的节奏感,并且感染力强,能够抒发出细腻而真挚的的情感,这种音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流行音乐流行音乐这个词汇源于英语Popular Music的中文译法,流行音乐其实是一种因盈利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因此是一种带有商业性质的世界性的艺术种类。
1.流行音乐的概述和特征流行音乐从广义上是流行的音乐,也就是一种形式的流行文化。
从狭义上而言是那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内容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带有生活气息,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的商业性音乐[1]。
在我国主流音乐是具有现实性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流派有着很强烈的冲击性。
它不但改变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和创作观念,还对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使得中国音乐在格局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形式的转变和塑造,彰显了中华文化有着自我调节的能力和张力。
同时,人们称之为“大众的音乐”的流行音乐也有它自己的特征,正是这些特点,使它能够广泛得获得众多追随者,特别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热烈的欢迎。
1.1大众性的特点。
流行音乐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它往往取材于周边日常生活,歌词易于理解,富有趣味性,很多是歌颂美好爱情的,也有抒发亲情、友情、梦想、忧愁、慨叹、道德等其他情感的内容,大众性使得流行音乐能够立足于群众,风格和演唱方式自由洒脱,紧贴广大群众,可以深入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1.2时尚性的特点流行音乐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商业化的娱乐消费,所以它一定是“建立在契合了某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因而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基础之上的”[2]。
时尚性为流行事物的主要特征,而流行音乐的时尚性不单只是在欣赏感受上的时尚,更多的体现在欣赏形式上。
1.3多元化的特点。
流行音乐的形式和价值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021声乐表演心理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范文 摘要: 声乐艺术的表演是对歌曲的词曲作者思想和精神的第二次表达, 表演者还能凭借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进行自己的创作, 声乐表演也是使观众通过听和看来体会音乐中的内容, 从而得到身心的享受。
声乐的表演者是传达美的载体, 观众则是接受美的载体, 表演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观众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内在精神。
创造美的过程是一个能够对世界观进行反映的过程, 心理反映就是核心的内容, 因此, 对心理与声乐艺术表演之间的联系、心理的特征等等内容来进一步对声乐艺术表演心里定位的素质研究, 这也是对声乐发展过程中素质培养中我们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声乐艺术;表演心理; 素质培养; 声乐表演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表演者的职业素质和知识储备比较丰富, 心理和表演者的诸多方面都有影响, 例如他们对音乐方面的感觉, 以及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和表情动作, 对音乐的记忆、想象等方面的内容。
要想对声乐艺术有一个精确的定位, 就需要我们对心理方面有一个直观的研究, 从而解决素质培养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在培养方面进行主要研究。
一、表演心理对声乐表演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表演心理在演唱方面的素质培养 演唱是声乐表演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在表演中是否能做到发音的无失误以及对歌曲的本身内涵有直观的表现都与演唱时的心理有直接关系, 这也是关乎到观众对演唱感情的接收程度。
上述内容的调节都是通过人的神经系统实现的, 也就是说, 对表演时的感官进行有效控制是大脑皮层工作的一部分。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 表演时通常会产生三种常见的心理反应, 即常态反映、偏离常态、变态反应。
先从常态反映来说, 是对表演者表演时正常精神反映的体现, 表演者的适应现场环境的能力比较强, 使演唱正常的进行。
在声乐艺术表演中, 比较不好的两种心理就是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 因此, 声乐艺术表演受心理方面的影响巨大, 通常在两者的交汇点出得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