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随笔
- 格式:docx
- 大小:12.97 KB
- 文档页数:1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经典演讲稿,主要探讨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容忍对于自由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容忍与自由》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
胡适先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思想内涵。
同时,他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其次,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非常深刻。
胡适先生指出,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个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学会容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社会。
此外,胡适先生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思想,不要轻易地去压制或攻击不同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产生攻击和谩骂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自由的实现,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让思想和观点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碰撞。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容忍并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和妥协,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总之,《容忍与自由》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思想的文章。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同时,它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真的是感触颇多呀!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胡适先生提出的那些观点,就像是一道道光照进了我心里。
他说要不用陈词滥调,这可太对啦!想想咱们平时看的那些文章,动不动就是老一套的话,多无聊呀!就像天天吃一样的饭菜,早腻歪了。
所以呀,写东西就得有点新意,别老是翻那些旧账。
还有提倡用白话文,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想法!以前那些文言文,虽说很有韵味,但是太难懂啦,感觉就像隔着一层雾看东西。
白话文多好呀,简单明了,人人都能看懂,能把心里想的直接说出来。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
以后我写东西的时候,可得记住胡适先生的这些话,不能再随随便便应付啦。
要让我的文字变得新鲜、有趣、大家都能喜欢!这《文学改良刍议》可真是给我好好上了一课,让我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我得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文学之路越走越顺!《文学改良刍议》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文学改良刍议》的感受哦!哇塞,刚翻开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有点小紧张,怕自己看不懂。
但没想到,越看越有意思!胡适先生说文学要改良,我举双手赞成!就说那不用典吧,以前好多文章里都是各种典故,读起来费劲不说,还感觉作者在故意显摆学问。
其实啊,能把平常的话说明白,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那才叫厉害呢!还有主张不讲对仗,这可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为了对仗工整,有时候硬凑词句,反而失去了本意。
简简单单、自自然然地写,多好!而且呀,他提倡的新文学形式,让我觉得文学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好像文学从神坛走下来,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和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啦。
读完之后,我就在想,以后我也要大胆地尝试新的写作方式,不再被那些旧规矩束缚。
要写出属于我自己风格的文字,让大家读起来觉得亲切、舒服。
这《文学改良刍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文学的新大门。
胡适家书读后感范文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家书是他与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记录。
胡适家书记录着他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折射出他对社会、国家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阅读胡适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的深情和睿智,对于家庭、时代和命运的思考和态度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在胡适的家书中,我感受到了他对家人的深情。
胡适在信中常常表达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他对妻子、子女、父母都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和关怀。
他的信中充满了亲情和爱意,他与妻子的信件中,常常有对彼此健康和幸福的祝福,对家庭生活的细节也有着真挚的交流。
他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在信中不仅嘱咐子女们要努力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品德,还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
他对父母也非常尊敬和感激,在信中表达了对父母的孝心和感恩之情。
通过这些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胡适对家庭的珍视和对家人的深爱,这种亲情充满温暖和力量,给予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其次,胡适的家书也展现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思考和贡献。
胡适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学者,他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和国家的命运。
在家书中,他经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思考和探讨。
他对教育、文化和民主等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他希望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民的素质和智慧,通过文化的传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民主的实现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尊严。
他在家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思考,他的见解和思路给予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最后,胡适的家书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
胡适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深度思考的学者,他对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在家书中,他常常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对于成就和成功的评价都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他对于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坚信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给予他人帮助,他对于命运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认为不论命运如何,都要积极面对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胡适的家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和积极态度,这种智慧和勇气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感悟。
胡适的成才经历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胡适。
胡适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特别爱学习。
他每天都会早早起来读书,晚上也会点着油灯继续学习。
那时候可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胡适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心里就想着要多学知识。
他读书非常认真,一本书会读好多遍,直到把里面的意思都弄明白。
有一次,他为了弄懂一个问题,跑了好远的路去请教老师,一点也不怕辛苦。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胡适吗?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哟!
胡适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
可是他特别聪明,也特别努力。
他总是找各种机会读书,哪怕是别人都在玩的时候,他也在静静地看书。
而且他还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比如说有一回,他看到书上有一个不懂的词,问了好多人都没得到答案。
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去查了好多资料,终于搞清楚了。
胡适成才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爱学习,爱思考,遇到困难不放弃,我们也能变得很厉害。
小朋友们,让我们向胡适学习,一起加油,好不好?。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读后感在我的意识之中,我一直认为胡适是一位有“争议”的学者。
抱着这样的念头,我读了他写的《白话文学史》,我认为虽然他写的《白话文学史》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今天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白话文学的独特视角。
在书中,胡适以清晰、严谨的笔触揭示了白话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他不仅详述了白话文学的起源,更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白话文学的发展过程。
这种全面的视角让我对白话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文学形式的转变更是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变革的反映。
总结来说,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有以下优点:首先,他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白话文学的壮丽画卷。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史,更是一部文化史和社会史。
其次,他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使得他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他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作品,为他的观点提供了奋力的证据。
最后,他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使得这部书易于阅读和理解。
即使是对文学史不熟悉的人,也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
胡适在书中传递的信息和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提倡的白话文不仅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而且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白话文的使用使得文学更加接近人民,使得文化更加普及和深入人心。
此外,胡适对白话文学的深入研究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白话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胡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
他的观点和态度仍然具有启示性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新视角。
总的来说,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的作品。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观点,也为我们展示了胡适作为一位学者的风范。
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第一篇: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读《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偶幸读到胡适先生在1932年6月所作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演讲稿,(此文被收录于大学语文课程)深感胡适先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学者,对那个年代中毕业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与教诲,虽说已经过去了八十余载,但这篇演讲对当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仍然具有着现实意义。
胡适先生在演讲中提到,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可能会出现两种堕落:其一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的欲望,其二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追求。
结合自身想必这两种危险也是每一个走出校园初入社会的你我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危险,胡适先生开出了三种防身的药方即“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这三种方法看似朴实无华,但仔细想来其中的奥秘让人感触良多。
这篇演讲稿中的"三法”,胡适先生从30年代到60年代一直推荐给晚辈后生,想必胡适先生对这三法也是很看重的,作为当今的后辈学子更是值得我们去重视。
文中胡适先生特别提到,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合理利用他的闲暇时间,我个人很是赞同,在闲暇的时间多培养非职业的兴趣,这样会使我们有一些精神寄托,最后使我们们有精力去施展能力,学到的那么点兴趣说不定会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人生路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空话,多培养点兴趣,带上点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篇: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读胡适先生《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有感对于胡适先生的《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虽然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有学习过,但是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终于有时间认真坐下来仔仔细细的看了几遍这篇与我们大学生有关的文章。
在认真看过这篇文字以后,不免会有一些感想和启发。
胡适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在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容易失去求知欲、容易抛弃在学生时代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些是对于我们这些大一学生来说好像很遥远的,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胡适论读书与人生读后感读了胡适先生关于读书与人生的论述,就像跟一位亲切又睿智的长者聊了一场天,心里满是收获和感慨。
胡适先生对读书那可是推崇备至啊。
他一说,我就觉得读书这事儿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的这个大迷宫里乱转,读书就像是拿到了一把把神秘的钥匙。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打开一扇新门的钥匙,门后面藏着不一样的风景,可能是古代那些伟大思想家的智慧宝藏,也可能是远方陌生国度里奇妙的文化风情。
我以前读书呢,有点像小猫钓鱼,三心二意的。
看了胡适先生的话,才知道读书得有计划、有方法。
他说读书要博,就像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啥知识都得往脑袋里装点儿。
不能只看那些轻松有趣的小说,什么历史、科学、哲学的书都得涉猎。
这就好比吃菜,光吃肉可不行,蔬菜、粗粮都得搭配着来,这样身体才健康,脑袋里的知识体系才全面呢。
说到人生,胡适先生的话也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心里那些模模糊糊的角落。
他的意思好像是说,读书和人生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伙伴。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过人生,而人生的经历反过来又能让我们对书里的东西理解得更深。
以前我老是觉得人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呗,可胡适先生让我明白,读书能给人生指引方向。
那些从书里汲取的智慧就像指南针,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悄悄在耳边告诉我们该往哪儿走。
比如说,当我读到那些英雄人物的传记时,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会激励我,要是我在生活里遇到了挫折,就会想:“人家那么难都挺过来了,我也能行!”而且啊,胡适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泉,清澈又充满活力。
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地给你讲大道理,而是像朋友一样,用很平实的话语把深刻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他让我觉得读书不是一件苦差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读了多少书,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意义。
不过呢,我也有点小想法。
胡适先生说的读书之道,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好像有点难做到了。
现在书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更是像洪水一样涌来,要做到像他说的那样广泛而深入地读书,还真得有点定力。
《为什么读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
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
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
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
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
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
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传记、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
但是,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
读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有感胡先生在新文化运动萌芽之时,提出“今日之文学”对比“过去之文学”应当要有的八点改良,在下读了之后感触颇多,在此将一己之陋见分享给大家,看看是不是会有些共鸣。
胡适提出的八点改良意见如下:1、须言之有物注解:胡先生提出的“言之有物:与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是有区别的,胡先生认为“物”有两样,一样是“情感”,另一样是“思想”,没有情感与思想的文章,犹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看上去还可以,一旦接触,立生嫌恶。
这一点放之今日之网络文学,亦是如此。
说个粗俗的比喻,看小白文就好比看A片,看得时候挺爽,看完了依然觉得寂寞独孤,而且A片看得多了,一旦成了习惯,即便去电影院看《色戒》这种片子,恐怕也是奔着某些片段去的。
一个作者老是去写这些教人不能有助益的东西,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2、不模仿古人。
注解:胡先生说,先秦有先秦的文学,汉魏有汉魏的文学,唐、宋、元、明各有特色,多姿妖娆,所谓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今日之中国人,就该造今日中国之文学,不必摹仿过去之人,如此才能造就当世“第一流”的文学。
金庸封笔古龙逝,江山待有才人出。
即便是武侠小说,若框定在过去之人所抒写的情感与思想体系内,那也都是些过时的东西,必不是“第一流”的文章,有志于文学的人,惟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才能成真文学,一味模仿这个,临摹那个,又有什么意味呢。
3、须讲求文法。
注解:文章是有结构的,句子是有长短的。
不通的文字是不能读的。
至理,不做评论。
4、不作无病之呻吟。
注解:胡先生这段话说地直白点就是,少年往往做悲观之文——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赋新词强说愁,即是典型的无病呻吟。
胡先生问,倘若少年人都这么写,那老年人要怎么写?少年不思奋发有为,报效家国,却只知发牢骚之音,喟叹之文,此乃亡国之哀音也。
感叹:王国维先生曾细数宋词,哀怨之音多,欢愉之词少,大概是因为哀怨的文字好写,欢愉的文字难写的缘故,恰巧宋代这个朝代,的确是一个苦难比较多的年代。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胡适,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倡导者。
他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胡适为什么读书以及他的读书心得。
1. 胡适的读书态度胡适非常重视读书,他认为读书是扩展自己思想和知识的最佳途径。
他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才能充实自己的内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胡适鼓励每个人要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2. 道德修养与读书胡适相信,读书对于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
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教诲,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塑造我们的内在品质。
3. 学科知识与读书胡适还认为,读书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的基石。
他强调知识的广博性和综合性,鼓励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阅读。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养。
4. 读书的影响力胡适深信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他相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激发一个人的潜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积极的改变。
5. 胡适的读后感胡适在读书后常常有着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通过读书,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
同时,他的读后感也让他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结起来,胡适为什么读书的原因有很多。
对于他来说,读书是提升自己的途径,是拓展思想的舞台,是培养品质和修养的必经之路。
通过阅读,他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思辨能力。
胡适的读书心得也让他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与启示。
读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修炼。
希望我们能像胡适一样,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用心去阅读,用心去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先生》胡适观后感《先生胡适》看了《先生胡适》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化是不应当和政治牵扯到一起的,一个文人,思想巨匠,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人们很喜欢带着政治立场去看一个人,只要政治观点不同,其思想,人格,文化便全盘否定,不留余地。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做选择题,连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鲁迅还是胡适,一看这样的文字,我就异常郁闷,就如非让我选择是吃萝卜还是白菜一样。
在鲁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后》,鲁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尴尬与耻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着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后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辩的可能,死后是断无申辩的机会了。
我常常以为他们是很悲剧的,如胡适,如鲁迅,尽管内心是多么的不情愿,他们丝毫不能阻挠死后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彻底,如此纯粹。
有时他们的一句话,就可以被无限上纲上线,就可以作为养活别人的工具,杀死对手的利器。
胡适教导学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为思想,他人的信仰为信仰。
这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论调。
当大部分人教你应当如何如何时,胡适教你不应如何如何。
当别人强调某某主义,某某路线时,他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有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不重视世界观的建立。
我却要说,这正是胡适的高人之处:不灌输教条,只教你独立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今天看来,非常的理性而温和。
这就是胡适先生。
胡适是爱国的,胡适报效之国,并非所谓的某个政府掌控之国,而是中华民众之国。
当这个国家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个人的政治观点与理念是要和国家当时的环境相靠近或者暂时妥协的,因此一个一向坚持自由之灵魂的胡适接受了蒋介石政府的驻美大使之职。
为国家存亡行路万里,演讲百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样的人格,又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胡适曾说我宁可保持我无力的思想,决不肯换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
只有超越了党派的隔阂,在坚持自己信仰和主张的同时,尊重别人的信仰和主张,并努力捍卫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人才是把自由实践的人,胡适便是这样的人。
《胡适传》读后感今日完读《胡适传》,一代哲人,为民主、自由而奋争,为国难、民穷而奔波,尽一个知识分子的应尽责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人、领军人物,一度曾任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终生索求,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堪有孔子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风骨,其主张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思想及怀疑的精神,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至今令学人深思。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正如毛泽东所言,该是为其正名的时候了。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煞,应当实事求是。
到了二十一世纪,那时侯,替他恢复名誉吧。
”蒋介石送挽联称其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当是对其比较确切的评价。
读《胡适传》有感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
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
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
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
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
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
想和做胡绳读后感介绍《想和做胡绳》是胡适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他的一些短篇散文和随笔。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课程中读到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胡适的思想和文学才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生、思考和写作有了不同的启发。
主题一:人生的意义胡适在《想和做胡绳》中反复讨论了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追求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通过写作、读书和思考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同时呼吁读者也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不要盲目追求权力和地位。
主题二:思考的重要性在胡适的散文中,思考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思熟虑,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反对盲从和轻信,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并勇于质疑。
通过阅读胡适的作品,我深刻认识到思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题三:写作的艺术作为一位作家和学者,胡适对于写作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想和做胡绳》中,他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验。
他认为写作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通过写作,人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阅读胡适的作品,我对写作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鼓舞。
结论通过阅读《想和做胡绳》,我深刻体会到了胡适思想的独特魅力。
他的散文不仅展现了他深刻的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人生的意义、思考的重要性和写作的艺术。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写作,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不断成长和进步。
读胡适先生《四十自述》有感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
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
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一、胡适先生的文字。
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
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
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
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
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
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
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
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
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
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
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
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最终5篇)第一篇: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我对胡适先生文章的看法与读后感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胡适随笔:再谈文明(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胡适随笔:再谈文明胡适随笔:再谈文明胡适随笔:再谈文明【第一篇:新生活】哪样的生活可以叫做新生活呢?我想来想去,只有一句话: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
《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差不多先生传》读书笔记1读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有一个想法,即所谓差不多,其实就是一世糊涂。
文中说:“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我看这话应当反过来解读,即一生马虎,一生糊涂,一生只配做缩头乌龟,这哪里是有德?分明就是无德无能。
所有生命,小到小草,大到人类,没有一个不懂得珍惜自命,有命才有一切,没命就等于死寂与荒芜,与沙漠无异。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不肯认真就等于一事无成,不肯算帐就等于不知珍惜,不肯计较就等于处处吃亏。
这样的人生一是不配活在这世上,二是也不可能安然地活在这世上,其所谓的“德行”可是是“泥菩萨过河自命难保”罢了。
以上是问题的一方面,但成年人看问题,应当学习多方面和多维度,这样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加全面和深刻。
古人云,过犹不及,即凡事不能走极端,剑走偏峰,反而会伤害自已。
所以说做人做事也不必太认真、太精明、太计较。
人一生所面临的`问题有千千万万,除非你是神仙,否则就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完美地解决掉,理智的人做事必定会区分个轻重缓急,而绝不会丢了西瓜去捡芝麻。
首先,我们不能事事认真。
大事上认真一点,小事上不妨糊涂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要认真一点,因为认真了就很快会有好结果,而完全超出个人本事的事则能够糊涂一点。
其次,我们也不能处处精明。
因为过于精明的人往往都是小聪明。
他们不懂得精明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成本,你将会为此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换来的却可能只是鸡毛蒜皮。
真正的精明应当从人生的全盘研究,抓大放小,或以小博大。
最终,做人不能够太计较。
过于计较是一种典型的小家子气,一方面折腾了自已,另一方面也折腾了对方,其结果往往都是得不偿失。
做人要明白,你若与人计较,他人也必将与你计较,计较来计较去,除了伤脑筋、伤和气外,最终对彼此没有任何好处。
人生真正昂贵的是时间成本、健康成本和劳动成本,当你经历过了无数的拚命折腾之后当明白,得不偿失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放手。
读《无地自由——胡适传》有感闲暇之余,读书为乐,捧读了《无地自由——胡适传》,我深深地为这个生活在不自由时代的自由学者所折服。
绩溪多俊才。
胡适生于徽州,自小聪明伶俐,熟读《四书》、《五经》。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始露头角,却因新旧公学的矛盾,自我放纵,整夜打牌,连日大醉。
人的一生最可贵的不是永不堕落,而是堕落后的崛起。
胡适走出困境,远赴美国留学,师从杜威,开始研究实证主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1917年,胡适在陈独秀的力邀下加盟《新青年》,高举民主与自由的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浪潮,并发表了日后蜚声内外的《文学改良刍议》。
此外,胡适还积极宣扬使用白话文,挑战传统学术。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踌躇满志,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遭到了传统儒家学者的围剿,黄侃、章太炎、梁漱溟等都站在胡适的对立面。
宋明理学影响在胡适的生活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胡适对母亲的至孝,无奈地接受包办婚姻,这对于浸染西方思想的胡适来说,是一件多滑稽的事,以致于他日后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国家政治之见,则从西方人。
因此,生活上胡适以传统儒家道德,严于律己;在学术与政治上,崇尚于欧美,宣扬个人主义与自由人格,并认为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才是永恒的。
学术上游刃有余的胡适,在政治的道路却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他一度幻想要以政治为手段,来推广自己的自由主义,却不想成为蒋介石获得舆论支持的工具。
为了救国,胡适出任驻美大使,为中国抗日募集资金。
而后,蒋介石曾邀请其担任总统府资政、行政院院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务,胡适都一一婉拒。
他竟然参加了总统选举,殊不知政治的道理充满荆棘,他晚年时认为自己走了搞政治这条歧路,学术与政治应该是独立的。
1962年,胡适病逝于台湾。
生前备受争议的他,死后享尽哀荣,10万人在街边守候伫立,送别一代自由主义大师。
或许这是对一个毕生皆尽心血推崇“民主自由”的独立公民至上的崇敬。
《四十自述》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十自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
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
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
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文章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
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
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
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
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
这一段忘年之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
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
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
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
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
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
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近日,读了胡适先生的思想随笔,共七篇。
一,政党概论;二,民权的保障;三,人权与约法;四,建国与专制;五,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六,我们的政治主张;七,新思潮的意义。
胡适先生本身处于一个旧新“杂交”的时代,是由传统士大夫蜕变成的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他的文字激情四射、旁征博引、有理有利有节。
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发展的忧虑,期望改良社会的热忱,批评“反动”“守旧”的率性,让我叹服的同时也心生遗憾。
正如书中评论的那样,“胡适身上有中国的我和西洋廿世纪的我新旧中西不同的我的同时存在”。
他在小至家庭爱情、大至民主国家走向这些问题上,一直向往的是走一条鱼和熊掌兼得之路,他反对暴力革命,主张一点点“再造文明”。
“他既因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开了风气,又因种种原因与时代疏离”。
我这个见识疏浅之人都遗憾地慨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胡适先生改良社会、变革政治的思想是多么的“天真”。
如他认为,中国真正的敌人有五个,依次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他的见解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
呜呼,在这个积贫积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内患外侵、矛盾斗争达到顶峰的社会环境下谈“一点一滴的再造文明”,不是在做“幼稚”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