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大论文【电子模拟负载】
- 格式:doc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60
运动控制的智能模拟负载毕业论文运动控制的智能模拟负载——硬件部分摘要运动控制的智能模拟负载,是针对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系统实验中,对负载对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要求而设计的。
本智能负载,是为满足现代工业调试、科研测试中对不同负载对象及其变化规律的需求,涉及到计算机控制、专业电工、电子、电力电子应用等技术、掌握单片机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的模拟负载及其智能化技术。
硬件设计主要解决的是设计一个典型的单片机系统,它主要包含:无极性输入,两种模式下的三键输入(复用),RS—485标准通讯口,典型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等。
ABSTRACTThe intelligence simulation load of movement controlled is aimed at experiment of movement controlled system in automation specialized subject, which is designed to record to load action and the need of change rules. The intelligence load is order to satisfy many kinds of loads action and the need of change rules which is in industry test toda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st, which is used in inferring to computer’s control and professional electrician and electron and electric power and so on, it need master microcomputer’s work elements and using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ce simulation and intellective apply technology. Hardware is mainly dealing with design of microcomputer system, which contains non-polarity input, three keys input in two models, RS-485 normal communication, model MCS—51 series microcomputer system and so on.关键词:模拟负载,单片机系统,RS-485串行通信,光电耦合器,驱动电路,E2PROM 存储器,Key Words:Simulation Load,Micro Computer System,RS—485 Series Communication,Photoelectrical Coupling,Drive Circuit,E2PROM Memory Cell.目录1绪论 (3)1.1课题的名称和课题背景 (3)1.2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4)1.3主要工作 (5)1.4论文的结构安排 (5)2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7)2.1单片机的应用 (7)2.2 AT89C51单片机的结构 (7)2.3本模拟负载对单片机型号的选取 (9)3单片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11)3.1 系统在两种模式下的三键输入(复用) (11)3.2X5045芯片在系统中的应用 (11)3.2.1X5045芯片的引脚及特点 (11)3.2.2X5045芯片在控制系统中与单片机的接口 (12)3.3 RS—485标准通讯口…………………………………………………………133.3.1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14)3.3.275176芯片的隔离 (14)4 显示部分系统的硬件设计 (17)4.1 LED显示器 (17)4.1.1LED的选择……………………………………………………………………174.1.2 LED的驱动和显示……………………………………………………………184.2 显示器的驱动 (19)5 负载部分……………………………………………………………………………226 原理图的设计………………………………………………………………………247 电路板的印制 (26)8附录:8.1 开题报告 (27)8.2 中期报告 (31)8.3 相应外文资料翻译 (32)系统SCH图致谢设计总结参考文献1 绪论1.1课题的名称、课题背景本课题名称为“运动控制的智能模拟负载”。
电子负载设计范文电子负载是一种用于测试电源和电子设备的仪器,能够模拟负载电流和电压,以检测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电子负载通常包括负载板、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和显示屏,其设计需要考虑功率、精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首先,电子负载的功率是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功率决定了负载的最大输出能力,一般分为低功率和高功率两种。
低功率电子负载适用于一些小型电子产品的测试,如手机、数码相机等,而高功率电子负载适用于电源、电机、电动汽车等大功率设备的测试。
因此,在设计电子负载时,需要确定负载的功率需求,并选择适当的电源和散热装置来满足功率要求,并确保电子负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电子负载的精度是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精度是指负载对输入电流和电压的测量精确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电子负载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对于一些高精度的电子设备来说。
因此,在设计电子负载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测量电路,并采取相应的校准措施,以提高负载的测量精度,并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电子负载的可靠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可靠性是指负载在长时间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要包括电子元件的选用、电路的布局和故障保护等方面。
在设计电子负载时,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电子元件,具备稳定性和耐用性,并合理布局电路,以提高负载的可靠性和寿命。
同时,还需要考虑故障保护电路的设计,如过流保护、过热保护和过压保护等,以避免负载和被测试设备的损坏。
最后,电子负载的安全性也是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因素之一、安全性主要包括电源的选择、绝缘设计和防火设计等。
在选择电源时,需要满足负载的功率要求,并具备电流、电压和功率的保护措施,以确保负载的安全使用。
在绝缘设计中,需要考虑电子负载与被测试设备之间的隔离和保护,以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合理设计散热装置,以防止负载因过热而引发火灾危险。
综上所述,电子负载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功率、精度、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北交大毕业论文北交大毕业论文北交大(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毕业论文一直是学生们在大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毕业论文不仅是对四年学习的总结,更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考验。
在北交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既是一段辛苦的旅程,也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
首先,北交大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在选择课题时,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选择,确保能够在研究中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有的研究进展,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其次,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
北交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论文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证研究。
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统计学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熟练运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同时,学生还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和实验,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解读。
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
北交大的图书馆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和电子资源获取到大量的学术文献和研究资料。
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此外,毕业论文的撰写还需要学生进行系统的思考和逻辑推理。
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准确定义,并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
在论文的整体结构和章节安排上,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确保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同时,学生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和说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最后,毕业论文的撰写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需要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论文的写作,避免冗长和啰嗦。
同时,学生还需要注意论文的格式和规范,包括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图表的标注等。
电子模拟负荷在微电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设计汪树升(宁夏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夏银川,750000)摘 要:为使设计、研究及工程人员更便捷地理解及灵活应用电子模拟负荷,对比概述了电子模拟负荷与传统RLC负荷的结构及功能特点,并依据微电网示范工程实验需求,设计了接入电子模拟负荷这一最优方案。
电子模拟负荷适合长时间大功率运行,且能耗低、经济节能,能同时满足有功和无功等应用需求。
应用设计思路经实际建设成型后,效果良好,证明了其可行性。
关键词: 电子模拟负荷;微电网;示范工程;应用设计中图分类号:TM7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412 (2017) 06-028-04工业技术创新 URL: http: // DOI: 10.14103/j.issn.2095-8412.2017.06.007引言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标准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分布式发电产业的发展。
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和电网的影响,也促使电力系统和智能电网要迅速发展,各种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均设立了多种课题,以开展全方位研究[1-6]。
为推动智能电网的多种课题的研究需要,以330kWp银川太阳能试验电站为基础,通过必要设施的搭建及改造,完成微电网示范工程的建设,并依托此示范工程,开展配电网与微电网的互动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效果,需要此微电网中的用电负荷能变换为多种其他类型的负荷,然而实际试验中,设置多种用电负荷成本较高,占地较大,且有能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研究本实验型微电网所适合的用电负荷,以满足应用需求。
经反复研究,最终项目选择了电子模拟负荷开展应用设计并实施。
本文重点依托此案例,介绍了电子模拟负荷相比传统RLC负荷在结构及功能上的特点和优势,描述了电子模拟负荷在微电网示范工程中的应用设计。
1 传统RLC负荷与电子模拟负荷概述1.1 传统RLC负荷传统RLC负荷由精密电阻R\电感L\电容C组成(装置原理如图1),通过控制开关实现接入电网负荷功率控制。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收稿日期 "#"&&&"$$!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 王!骞!&'(."&男&黑龙江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航天器电气总体设计*航天器测试等方向的研究%引用格式 王!骞&王领华&吕建伟&等!一种电子负载模拟器方案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文章编号 &.-&%*'( "#"" #%#".-#.!/01 &#!&.*". 2!3456!&&7%-." 89!"#""!#%!#%%!中图分类号 a"%'!$"d(文献标识码 <一种电子负载模拟器方案设计王!骞 王领华 吕建伟 余!群 王思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摘要 为了更加便捷地开展航天器各项大型试验和测试工作&研制了一种电子负载模拟器$电子负载模拟器能够模拟航天器电气系统的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自锁阀*温度传感器*火工品等负载的电压和电流信号特性&并完成负载电压的采集和负载通电时间的统计&同时将所有功能模块集成到一个标准机箱中&所有电气信号接口通过若干接插件汇总对外进行连接&各功能模块通过上位机软件进行通信和控制$电子负载模拟器参与了某型号航天器的模飞测试工作&测试数据准确无误且性能稳定&既验证了上游驱动电路的电气匹配特性&又节省了梳理负载电缆和插拔接插件的繁琐性&同时也降低了人员频繁插拔接插件的出错概率%关键词 电子负载$模拟器$试验$测试64'+1;,"8N.'7&(",17K"*5:1#%.*&"([<@A P6H4&[<@A`64D G Q H&`v,6H4Z E6&)b P Q4&[<@AJ6L E4D!=G64H<3H N E S U I L`H Q43Ga E G63K E:E3G4I K I D U&_E6264D!&###-.&=G64H"6=+&(*7&)14I O N E O8I8E T88G E H E O I3O H L83I4V E46E48K U N E V E K I9V H O6I Q T K H O D E W T3H K E E C9E O6S E48T H4N8E C8T I T T9H3E3O H L8&<4E K E38O I463 K I H N T6S Q K H8I O6T N E V E K I9E N!<E O I3O H L8T E4T I O V I K8H D E T6D4H K T I L9O E T T Q O E T E4T I O&E K E38O I S H D4E863V H K V E&T E K8K I3564D V H K V E&8E S9E O H W 8Q O E T E4T I O&64686H864D E C9K I T6V E N E V63E T3H4X E T6S Q K H8E N!:G E V I K8H D E H4N3Q O O E48T6D4H K I L V H K V E H4N N E8I4H8I O3H4H K T I X E T6S Q K H8E N!:G E3I O O E K H86V E V I K8H D E T6D4H K H4N86S E T6D4H K3H4X E D H8G E O E N!<K K L Q4386I4S I N Q K E T H O E648E D O H8E N648I I4E T8H4N H O N N E V63E!<K K E C8E O W 4H K648E O L H3E I L8G E E K E38O63T6D4H K6T3I K K E38E N64T I S E9K Q D T!F H3G S I N Q K E3I S S Q463H8E TH4N3I48O I K T8G O I Q D G88G EQ99E O3I S9Q8E O T I L8Z H O E:G EE K E38O I463K I H NT6S Q K H8I O6TQ T E N648E T864D8G EH E O I3O H L8!:G E8E T8N H8H6TH33Q O H8EH4NT8H X K E!:G EE K E38O63S H83G64D 3G H O H38E O6T863I L N O6V64D36O3Q686T V H K6N H8E N!:G E3I S9K E C9O I3E T TI L3I44E3864D4Q S E O I Q T3H X K E T H4N9K Q D T6T T6S9K6E N!<88G ET H S E 86S E&8G E9O I X H X6K68U I L8G E L H K T E3I44E3864D6T O E N Q3E N D O E H8K U!>'<2"(5+)E K E38O I463K I H N$T6S Q K H8I O$E C9E O6S E48H86I4$8E T8!引言航天器电气系统中包含众多的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自锁阀*温度传感器*火工品等负载&电气接口数量繁多&且各电气部件在航天器内部布局分散导致其电缆连接复杂&在全系统进行电气匹配试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电缆的梳理和接插件的插拔&且容易出错%另一方面电磁阀*自锁阀的动作次数是有寿命限制的&航天器电气匹配试验要进行大量的测试&不可能每次测试都驱动真实电磁阀*自锁阀进行动作&火工品更是不可能每次测试都引爆真实火工品%电子负载模拟器用于模拟航天器电气系统的负载信号特性&并将所有硬件模块集成到一个标准机箱中&所有电气信号接口通过若干接插件汇总对外进行连接&用于航天器电气匹配试验&既验证了上游驱动电路的电气匹配特性&又节省了梳理电缆和插拔接插件的繁琐性%@!设计原则电子负载模拟器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在满足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且性能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设备的设计复杂程度&提高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人机交互性好&便于操作和维护$$"采用通用化和组合化的设计思想&提高电子负载模拟器的通用性&便于功能扩充%A!系统功能及工作原理电子负载模拟器由机箱*供电模块*风扇模块*压力传感器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阀门火工品模块组成&实现了*#路电磁阀和$.路自锁阀负载的模拟&并采集通电时间&采集误差不大于&f$"(路压力传感器信号的模拟&压力值模拟精度优于&f$..路温度传感器的模拟&温度值模拟精度优于&f$$"路火工品负载的模拟&并采集火!!!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工品的供电电压及通电时间&采集误差均不大于&f %系统板卡选用型号为=;."##&的成熟板卡&包括主板和后传板两部分&配置148E K =I O E "处理器*%A 内存*"*.A 固态硬盘*%路以太网接口*&路]J "$"接口*&路]J %""接口*%路b J _接口&主板尺寸为"$$S Sh &.#S S &后传板尺寸为"$$S Sh (#S S %每种功能模块中都包含=;=1总线接口'&"(&主要作用是在=;b 和各功能模块之间建立桥接通道%;=1总线协议芯片选用;=1'#*%'$%(&局部总线接口由;=1'#*%的局部总线模式来实现&控制电路由\;A <实现%;=1'#*%是专门的;=1协议芯片&它的;=1端可以直接通过=;=1接插件与=;=1底板连接%各个模块的;=1控制部分如图&所示&在模拟量输出设置时&=;b 模块通过;=1'#*%发送指令给各个模块的\;A <&再由\;A <解析成逻辑数字信号经隔离驱动之后发送给接口电路%在接收到;=b 数字指令时&\;A <会产生中断信号&并经;=1桥通知=;b 模块来接收数据%图&!;=1控制框图C !硬件模块设计C B @!机箱机箱采用%b 定制=;=1工控机箱&宽&'英寸&高%b &深$%.S S &(个=;=1槽位&带把手&可上架%机箱使用钢质机笼结构设计&增强了结构强度&机箱外表将使用喷塑工艺&机箱使用强制风冷设计&由右向左进风散热%机箱安装有把手及安装孔&方便转运及上架&前面板有两个洗槽&用于粘贴铭牌%机箱前面板及后面板设计有两个串联的开关&用来控制设备加断电%机箱支持后传板扩展&设计中&背板一侧的功能板卡后传板集成了;=1接口电路*\;A <电路及隔离供电电路等&用于进行信号处理及接口控制%背板另一侧的接口板集成了专用接口&用于完成不同功能%C B A !供电模块电子负载模拟器使用<=-/=电源模块为整个设备供电%电源模块通过安装螺丝安装到机箱上&必要时可更换%设备系统板峰值功率不大于.#[&风扇组功率为"%[&各功能板卡总功率不大于.#[&设备用电峰值不大于&%%[%供电模块分别提供$^$a **a *d &"a *7&"a &用于各电路供电&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性&=;=1电源将<=""#a 与直流$^$a **a *d &"a *7&"a 等电源进行了隔离%$^$a **a *d &"a *7&"a 又分别通过隔离模块进行了二次隔离%电源接地情况如图"所示%图"!电源接地示意图C B C !风扇模块风扇模块选用成熟产品&支持热插拔%风扇上安装有把手和安装螺钉&必要时可进行风扇拆卸更换%风扇组使用%个相互独立的(#"*风扇&风向从右至左&通过拨码可方便进行风速调节%风扇使用拨码开关设置的方式调速&在风扇盒右边设计一个开孔&透过开孔可以调节风速%拨码开关拨到&时&风速不转&拨码开关拨到"时风速转速为*#f &拨到$时风速为-*f &拨到%时为&##f &风扇默认风速为*#f %C B D !压力传感器信号模拟压力传感器信号'*.(的模拟使用/<输出卡实现%板卡使用/<芯片输出#!*^&a 电压以涵盖压力传感器输出的&!*a 的压力信号&单块板卡提供-"个输出通路&输出精度可以达到n &#S a &使用&块板卡即可满足技术要求所提的"(路传感器信号模拟功能%在设计中采用\;A <控制/-<转换器</*$-"来实现模拟量的输出%</*$-"最大输出*^&a &&"位分辨率&精度可达*S a %其中&</*$-"的复位端是通过\;A <的一个1-0引脚接一个+的上拉电阻输出实现控制的&它主要完成</*$-"的上电配置控制%模拟量接口电路原理如图$所示%图$!模拟量接口电路原理图C B F !温度传感器模拟温度传感器模块用于模拟真实温度传感器'-((&具备接口电磁隔离的特点%使用继电器切换&使得温度传感器模拟板上电期间&可以输出特定阻值&保证被测设备状态稳定%使用数字电位器串联的方式&兼顾了大输出量程和小步进值的要求%上位机通过;=1总线和'#*%桥芯片&将设置信息注入\;A <&\;A <解析设置信息后&按照数字电位器控制时序推出设置数据&经光电隔离后&驱动数字电位器输出温度量&再经输出控制电路输出至板卡接插件%输出接口采用数字电位器</*"$*和M<B *%'.串联来!第%期王!骞&等)""""""""""""""""""""""""""""""""""""""""""""""""""""一种电子负载模拟器方案设计#".'!#实现对温度传感器]:的仿真%两者均为J ;1控制接口的&#"%分层的可调数字电位器&电阻温漂值为$*99S -r %设计中电位器选用的量程为"*#5+和+&其中+的最小分辨率为'^-.+%模拟温度传感器的量程为"##+!"*#5+%当量程要求大于"*#5+时&部分通道可通过切换继电器+"&串入"%#5+的固定阻值&而使量程达到"##+!%'#5+%考虑到温度和稳定度对板卡的影响&温度传感器卡输出电阻的精度在*#!&##+之间%由于数字电位器在断电时输出较大阻值&对应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值较低&因此为了防止测试时意外断电而造成温控的温控动作&对输出电阻阻值使用双刀双掷的欧姆龙继电器+&!A .+7"\"进行控制%断电时&输出电阻阻值A #为&^.5+&在上拉-^*5+的测温电路中&以M \*#&型号温度传感器为参考&此时的温度大于$#r &温控不会发生动作%加电后&先设置数字电位器至初始温度&然后再将]:?d 和]:?7切至数字电位器端&接口框图见图%%图%!温度传感器板卡接口框图电子负载设备需要模拟$"路温度传感器模拟信号%单块板卡共"#路大阻值电阻输出&阻值的设置范围是"##+!%'#5+&板卡输出通道路数和电阻指标均能满足检测设备的要求%板卡对外提供"个,&%<W -%>,的接插件&对外的节点为-"路电阻的<&_两端&每路之间相互隔离&方便多台设备的连接使用%单块板卡提供-"个输出通路&使用&块板卡即可满足要求的..路温度传感器模拟%C B X !电磁阀+自锁阀+火工品负载模拟电磁阀和自锁阀负载的模拟''&#(使用真实负载和模拟负载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因电磁阀体积较大&若全部使用真实电磁阀进行模拟&体积庞大且成本过高难以实现&现使用电缆互换的形式实现各测试通路真实负载和模拟负载的切换%电磁阀的真实负载由&路&###@电磁阀&"路&*#@电磁阀&"路&#@电磁阀构成%自锁阀的真实负载由&路高压气路自锁阀&&路低压气路自锁阀和"路液路自锁阀构成%为防止电磁阀断电时发生电压倒灌&基于安全性设计添加消反峰电路%*#路电磁阀*$.路自锁阀*$"路火工品'&&(的模拟负载使用&*%路*#+电阻进行模拟%单块板卡可实现&##路电阻负载模拟&要满足&*%路电阻负载模拟需"块%在进行电磁阀*自锁阀*火工品负载模拟的同时还需采集电磁阀和自锁阀的通电时间&采集火工品的供电电压及通电时间%电磁阀和自锁阀通电时间的采集使用通用指令检测卡实现&火工品的供电电压及通电时间采集使用离散指令检测卡实现%通用指令检测卡可实现..^-纳秒7"&-天宽度范围的准确采集%离散指令检测卡可实现$!$#a 电压和&S T !&.T 宽度范围的准确采集%C B Z !地线设计出于安全性考虑&地面设备内部电源的地线'&"&$(与""#a 市电-机壳绝缘处理&隔离电阻不小于*M +&设备的供电插座采用带地线的三线插座&机壳与电源插座的中线相连%测试设备与飞行器上设备连接的信号地经过了二级隔离处理&机箱内部的=;=1电源将一次电源<=""#a 转换成=;=1电源!d $^$a &d *a &d &"a &7&"a "%印制板上的/=-/=电源模块将=;=1电源再次转换成接口电路使用的电源%印制板间的接口电源地线相互隔离%地线连接如图*所示%图*!地线连接图D !软件设计软件运行在测试设备的=;b 上&控制软件采用a J "#&"软件开发%软件控制模拟量输出接口和各种指令检测%所有的测试接口均具有动态链接库!^N K K 文件"&软件界面如图.所示%图.!软件界面!!!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为方便板卡的调试和使用&针对不同的板卡提供了不同的测试软件%根据界面的不同&测试软件又分为非图形化和图形化两种%D B @!非图形化测试软件非图形化测试软件用于简单的板卡测试&包括模拟量采集*模拟量输出*指令检测和指令输出&软件具有小巧*简单*稳定的特点&如图-所示&包括板卡检测*板卡选择和功能选择%图-!非图形化测试软件板卡检测可以将所有匹配的板卡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出来%板卡选择是用户选择板卡进行测试的部分&用户输入板卡的1/即可对该板卡功能进行测试%功能选择对不同板卡意义不同&如图-显示的是模拟量采集提供的功能&包括读取单路电压和多路电压&用户输入主菜单对应功能的编号按照提示进行操作即可%D B A !图形化测试软件图形化测试软件作为非图形化测试软件的补充&具有直观*多功能*对环境依赖度高的特点&包括模拟量输出采集调试助手和指令输出检测调试助手%%^"^&!模拟量输出采集助手模拟量输出采集助手界面如图(所示%图(!模拟量输出采集助手该调试助手包括板卡配置*配置输出数据*使能模拟量输出*模拟量采集值显示和比对%板卡配置用于选择</和/<板卡&具有自动检测功能&会将当前工控机存在的匹配板卡以下拉列表的形式进行显示&显示顺序与板卡在工控机插槽的顺序相同%对于同类型板卡!相同板卡1/"根据选择索引值不同可以进行区分%板卡连接成功后&指示灯颜色由红变绿%配置输出数据用于配置模拟量输出数据&软件启动后会随机生成-"个在默认上下限范围的浮点数&用户也可以重新设置上下限范围&并选择随机生成*固定生成*递增生成或递减生成&其中固定生成是以下限值为固定值%用户也可以选择文件导入的方式导入数据&文件中的数据需以空格*逗号或制表符分隔%使能模拟量输出用于输出指定通道的配置数据&在未连接模拟量输出板卡时&该模块为灰色不可用%用户选择某通道进行输出后会弹出对话框来确认输出&确认输出后在模拟量采集表的对应通道的设定值一栏会更新为该输出数据&该数据用于后续的误差比较%用户也可以选择全部通道进行输出%%^"^"!指令输出检测助手指令输出检测助手界面如图'所示%图'!指令输出检测助手该调试助手包括板卡配置*配置输出数据*输出类型*使能指令输出和指令检测表%板卡配置用于连接指令输出板和指令检测%软件具有自动检测功能&会将当前工控机存在的匹配板卡以下拉列表的形式进行显示&显示顺序与板卡在工控机插槽的顺序相同%对于同类型板卡!相同板卡1/"根据选择索引值不同可以进行区分%板卡连接成功后&指示灯颜色由红变绿%配置输出数据用于配置指令输出数据&软件启动后会随机生成-"个在默认上下限范围的指定类型指令数据!默认为脉冲指令"&用户也可以重新设置上下限范围&并选择随机生成*固定生成*递增生成或递减生成&其中固定生成是以下限值为固定值%如果选择直流开关&每通道只有高*低电平两种选择&该指令类型只有随机生成和固定生成两种%用户也可以选择文件导入的方式导入数据&文件!第%期王!骞&等)""""""""""""""""""""""""""""""""""""""""""""""""""""一种电子负载模拟器方案设计#"-&!#中的数据需以空格*逗号或制表符分隔%用户选择脉冲指令和直流开关配置数据不相同&如图&#所示为脉冲指令和直流开关的配置数据&直流开关不支持文件导入*递增生成和递减生成%图&#!脉冲指令和直流开关的配置数据输出类型用于设定输出类型&包括脉冲指令和直流开关两种&目前只支持单一指令输出%使能指令输出用于输出单通道或全部通道指令&只有在连接指令输出板卡成功后&输出选项才可用%在输出指令时&会提示用户确认输出%递增输出用于输出所有通道配置指令&间隔时间为相邻通道输出间隔的时间%指令检测表用于实时显示当前的直流状态和脉冲信息&每通道包括$列数据&分别为直流状态*脉宽S T 和脉冲计数%直流状态不断查询当前通道的直流状态并显示&脉宽用于实时检测当前通道脉冲信息&脉冲计数用于记录当前通道检测到的脉冲指令计数%F !可靠性设计F B @!N )!设计F M =设计'&%&*(的目的是降低本设备干扰&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使设备具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_设计为多层板&电源*地*信号分层布线%良好的地线层不会产生共模耦合&也不会经地线形成环流产生电磁效应%加强元器件的布局&使信号线走线尽量短&增强设备电磁兼容性%负载模拟器采用的是金属外壳的机箱&金属外壳是各种频率下的良好电屏蔽材料&对电磁波有较大的吸收损耗%每块板卡的面板上安装有屏蔽条&使得板卡之间衔接紧密&无缝隙&可以防止干扰外泄和外界干扰的进入&对电磁波有较大的反射损耗%F B A !抗力学设计电子负载模拟器采用=;=1标准机箱&=;=1机箱采用高可靠的欧规板卡结构&每块板卡底部采用"S S 密度的针孔连接器&板卡面板两端使用螺丝将面板紧固在机箱上&板卡面板间衔接紧密&具有坚固的构架和良好的抗振动性能%电磁阀箱内的电磁阀使用螺钉*螺母安装在底板上&加弹垫和平垫进行紧固防松&并在螺钉螺母处采用硅橡胶A /%&%进行点封处理$箱内线束走线规范&并进行固定捆扎处理$对外连接器使用螺钉螺母进行紧固&机箱内部*外部使用的螺钉螺母均涂硅橡胶A /%&%防止松动%F B C !降额设计元器件是产品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是系统可靠性的基础%保证元器件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产品可靠性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工作项目之一%为确保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研制中对元器件进行了严格的选择和控制&严格按照A ,_->$*7'$7元器件降额准则8对产品使用的导线*接插件等重要元器件执行11级降额%F B D !热设计热设计直接关系到电子负载模拟器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能&=;=1测试验证设备散热系统以风冷和对流为主%电子负载模拟器散热系统包含%个散热风扇&1;M 1-1"=控制调速!可调#**#f *-*f *&##f 四档"&根据散热需求&可通过拨码开关调节转速%风扇组支持热插拔%F B F !防静电设计为了减少或消除静电放电对设备的影响&电子负载模拟器在设计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机壳地接地良好$""产品进行生产*调试*试验的过程中&操作人员正确使用防静电设施&戴防静电腕带&穿着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并且防静电腕带与人体良好相接$$"产品操作人员的工作台有F J /防护工作台面&工作台面通过接地电缆接地&接地电缆中的电阻器安装在与工作台的连接点上或其附近%经过以上分析&电子负载模拟器的设计符合有关防静电规定&采用的防静电设计和措施能够满足要求%X !安全性设计电子负载模拟器的安全性设计严格按照A ,_'##7'#7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8和P ,""$.<7''7航天产品安全性保证要求8进行&产品的安全性是指产品不发生事故的能力&因此针对性地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性措施%首先&电子负载模拟器设备的内部用电电压较低&不会给操作人员造成危险%其次&对产品机械外壳上较为尖锐的棱角采取了倒圆措施&能够有效保护使用人员安全%Z !可维修性设计可维修性设计在地面测试设备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进行可维修性设计时应考虑中继级维修&要求简化产品及维修操作&电路中留有必要的检查点并使其易于接近并有合适的标记&应考虑易于调试和校准并易于隔离和寻找故障&并形成中继级维修保养手册&这对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是非常有效的%电子负载模拟器具备较好的可维修性&能够方便和快捷地查找和排除故障&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第$#""""""""""""""""""""""""""""""""""""""""""""""""""""卷#"-"!#&";=_板均采用插拔式结构&方便更换$""系统电源为插拔结构&方便拆卸$$"系统风扇为插拔结构&方便拆卸%]!试验数据分析电子负载模拟器配合某型号飞行器电气系统模飞测试&测试过程准确无误&并产生大量测试数据%对于电磁阀模块&其开关状态由飞行器控制系统按照控制制导算法实时控制&单次模飞测试并未覆盖*#路电磁阀全部动作&故随机抽取了&#次模飞测试数据&*#路电磁阀动作可以全部覆盖%对于$.路自锁阀和$"路火工品模块&单次模飞均能够全部覆盖%对于"(路压力传感器和..路温度传感器的信号模拟&是通过地面人为设置工作量程范围内的随机数产生&所以单次模飞必然全覆盖%故抽取&#次模飞测试数据可以覆盖电子负载模拟器所有功能指标的统计需求%*#路电磁阀模块共动作%$'次&通过单次动作时长实测值与控制系统发送的指令动作时长比对&统计动作时长的测量精度平均值&如表&所示%表&!电子负载模拟器参与飞行器模飞测试数据统计结果序号模块通电时长采集误差通电电压采集误差压力值-温度值模拟精度实测值-w理论值-f 实测值-w 理论值-f 实测值-w 理论值-f &电磁阀.!$&&f ////////////"自锁阀$!'.&f ////////////$火工品'!#*&f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路自锁阀模块共动作$'&次&通过单次动作时长实测值与飞行器发送的指令动作时长比对&统计动作时长的测量精度平均值&如表&所示%$"路火工品模块共模拟引爆$"#次&通过单次通电时长实测值与飞行器端"(a 火工品母线笔录仪监测通电时长比对&统计通电时长的测量精度平均值&见表&所示%通过单次通电电压实测值与飞行器端"(a 火工品母线笔录仪监测通电电压比对&统计通电电压的测量精度平均值&如表&所示%"(路压力传感器和..路温度传感器以支持飞行器通路测试为主要目的&并未参与飞行器闭环控制&所以单次模飞测试中采用随机产生工作量程范围内的随机数且该次模飞测试过程中维持不变的方式进行%故"(路压力传感器共计产生可采集点数"(#个&..路温度传感器共计产生可采集点数..#个&通过地面人为设置值与飞行器实际采集值比对&统计压力值和温度值的模拟精度平均值&如表&所示%统计数据结果显示电子负载模拟器功能及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结束语电子负载模拟器实现了航天器电气系统的压力传感器*电磁阀*自锁阀*温度传感器*火工品等负载的信号特性模拟*相关信号采集以及负载集成&通过上位机测试软件的简单操作可以非常便捷的参与航天器开展各项大型试验和测试工作&显著提高了航天器大型试验的效率&有效规避了人员频繁操作带来的出错风险&保证了有动作寿命限制的部件能够长期参与测试工作%参考文献'&(赵肖东&邓云凯&王明芳!基于=;=1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张贺鑫&雷文礼&王雨婷!基于=;=1总线的航天器通信信号设备故障检测系统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安冬冬&刘文怡&郅银周!基于;=1'#*%从模式的数据采集卡设计与应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王金陵&崔永俊&白先民!基于;=1'#*%的测试系统计算机接口的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禹东川!压力传感器动态性能分析与动态补偿',(!中国仪器仪表&"##$!-")'&#!'.(:1<@[,&`1b,=!<4E ZI 986S 6R H 86I 4H K D I O 68G SL I O N U4H S W 633I S 9E 4T H 86I 4I LT E 4T I O T '=(--"#&#J E 3I 4N148E O 4H 86I 4H K =I 4L E O E 43E I 4=I S 9Q 8E OM I N E K 64D H 4NJ 6S Q K H 86I 4&"#&#)&-#-&-&#!'-(阮!亮&常!缨!一种准确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的方法',(!大学物理&"###&&'!&")$.$(!'((管!理!热敏电阻在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中的应用',(!低温工程&"##-&.)*%*(!''(魏文芝!星上推进系统自锁阀和电磁阀驱动电子线路的优化设计',(!航天控制&"##.&"%!.")"$".!'&#(尤!罡&王!莉!磁锁式双稳态自锁阀响应特性理论研究',(!火箭推进&"#&'&%*!&")%"%-!'&&(姚洪志&赵!团&纪向飞&等!电火工品电磁兼容时域响应特性',(!火工品&"#"#&%!"")"*"(!'&"(廖建琦!探讨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电子世界&"#&'!&'").*..!'&$(张!翔&潘江江&杨友超&等!飞行器综合测试设备可靠安全接地设计',(!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姜兴杰!电磁兼容设计及其应用',(!现代电子技术&"#&&&$%!'")&.%&.-!'&*(J F a A 1`&=<+F ]J &=<+F ]A!<48E 44H3H K 6X O H 86I 4L I OF M =8E T 8T H 4NS E H T Q O E S E 48T ',(!1F F F<48E 44H T H 4N;O I 9H W D H 86I 4M H DH R 64E &"##(&*#!$")"&*""%!!。
2003 年 1 月 第29 卷 第1期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 tics and Astronautics January 2003 Vol. 29 No 11小转矩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设计任志婷焦宗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摘 要 : 设计了适用于小转矩范围的电动式负载模拟器 ,并分析了其结构和动态性能. 介绍了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建立了电动式负载模拟 器的数学模型 ,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 在系统中引入多重反馈和前馈 ,再辅以控制方法进行电机控制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仿真数据表明 ,所设计的 电动式负载模拟器在小转矩范围内能够达到电液负载模拟器的控制性能指标.关 键 词 : 直流电机 ; 稳定性 ; 复合控制 ; 多余转矩 中图分类号 : TP 271 + . 4 文献标识码 : A文 章 编 号 : 100125965 (2003) 0120091204目前 ,国内外研制的各种负载模拟器大多是 采用液压马达作为执行机构的电液伺服控制系 统 ,而且应用的领域也是大转矩 、大功率的范围居 多[ 1 ] . 因此 ,研制在小转矩范围内应用的电动式负 载模拟器 ,既可以避免电液伺服系统的缺点 ,又可 以充分发挥电机伺服系统的优势 ,降低成本 ,方便 维护 ,对于负载模拟器的研制很有意义.转矩控制系统的应用十分广泛. 如 :机器人技 术中的握力控制系统[ 2 ]及人感系统[ 3 ](即杆力模 拟系统) . 电动式负载模拟器实质上就是一种转矩 控制系统 ,其缺点是系统稳定性差 ,多余转矩带来 很强的干扰.本文针对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普遍存在着系统 稳定性差 、多余转矩和跟踪精度等关键问题进行 研究 ,并深入探讨了其作为负载模拟器的潜力.1 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结构电动式负载模拟器是以转矩做被控量的直流 电机伺服系统 ,采用 PWM 驱动装置 ,产生大功率 电流驱动直流力矩电机对被加载对象加载[ 4 ] . 整 个系统的构成见图 1.直流力矩电机具有转速低 、启动转矩大 、力矩波动小 、机械特性硬度大及线性度好等特点 ,且其 调速方便 ,可长期在堵转状态下工作. 因此 ,直流 力矩电机是加载的理想执行机构.加载系统通过连接机构与承载对象相连 ,对 其加载并随之运动 ,构成电动式负载模拟器. 在加载过程中 ,加载力矩对承载对象的位置 输出产生很强的干扰 ,严重影响系统的精度和刚 度. 加载仿真就是要研究测试舵机受加载力矩的 影响情况. 同时 ,舵机的运动对加载电机的力矩输 出也产生很强的干扰 ,同样影响系统的动态品质 和控制精度 ;性能良好的负载模拟器就是在舵机 的位置变化影响下 ,仍能保持给定的力矩输出.2 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根据图 2 所示的模型建立电动式负载模拟器 的数学模型.图 2 加载原理示意图1) 直流力矩电机的电压平衡方程式u m = R m i m + L md i md t + K ed θmd t(1)图 1 加载系统原理方块图式中 u m , R m , i m 和 L m 分别是电机的电枢电压 、 电阻 、电流和电感 ;θm 是电机的转动角位移 ; K e收稿日期 : 2001211205作者简介 : 任志婷(1976 - ) ,女 ,辽宁鞍山人 ,硕士生 ,100083 ,北京.mm 92是电机的反电动势常数.2) 电机端转矩平衡方程式北 京 航 空 航 天 大 学 学 报2003 年3 电动加载的特点及控制方法T m = J m d 2θ d t2 + B md θmd t + T L (2) 仿真过程中 ,发现电动加载系统的稳定性较 T m = K T i m(3)式中 J m , B m 分别是电机的转动惯量和阻尼系 数 ; T m , T L 分别是电机的电磁转矩和输出转矩 ;K T 是电机的转矩常数.3) 负载受力情况分析通常情况下 ,传感器的扭转刚度与电机和被 加载对象的扭转刚度在相近的数量级上. 这种条 件下力矩传感器的扭转刚度 G 对系统的动态特 性影响很小 ,所以在数学模型中可以忽略其作用. 因此 ,认为传感器两端的角位移是相等的 ,即 θm=θL . 力矩传感器和被加载对象端的转矩平衡方程式如下 :d 2θ差 ,容易产生振荡. 加载系统的传递函数表明该系统是一个三阶系统 ,其特征方程式的根依次为 : 6. 28 ±608j 、- 4 820. 有 2 个根位于 S 平面的右半 部分.与电液式负载模拟器相比较 ,直流力矩电机 自身的转动惯量较大且机械阻尼系数较小 ,而负 载的弹簧刚度很大. 于是 ,电机部分就成为一个比 较软的环节.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整个系统的阻尼 太小 ,系统的稳定性差 ,非常容易振荡.为了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引入被控量转矩的 微分反馈. 微分反馈增加了系统整体的阻尼系数 , 提高了系统的扭转刚度 ,改善了系统的稳定性. 引 入反馈后 , 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变为 : - 5. 6 ±616j 、- 9 180 ,均位于 S 平面的左半部分.T L = J f2+ K f θm - θf(4)d t加载过程中 ,加载系统与被加载的位置系统 耦合在一起 ,彼此的输入和输出都互相影响. 尤其 式中 J f , K f 分别是负载的等效转动惯量和扭转 刚度 ;θf 是被加载对象的转动角位移.4) PWM 驱动部分的传递函数PWM 驱动部分的频宽一般在 1 000 Hz 以上 ,而加载系统的工作频率在几十赫兹左右 ,所以可 以把 PWM 驱动部分看成是具有饱和特性的比例 环节. 比例系数为 K PWM ,饱和特性的上下限由力 矩电机的最高供电电压决定.是被加载系统的运动使加载系统也随之运动 ,这 个多余的运动使电机产生一个多余的反电动势 , 因此会削弱或增强电机输出的电磁转矩. 由被加 载系统的运动产生的转矩 ,通常称之为多余转矩. 多余转矩有时会很大 ,甚至大于给定的加载力矩. 所以在负载模拟器的研究中 ,如何补偿多余转矩 是非常关键的. 从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得到多余将式 (1) ~式 (4) 进行拉氏变换 ,可得系统的 传递函数如下 :T L = -(7)T L =J f S + K fK T u m -从式 (7) 可以看出系统的多余转矩是由被加 K f SL m S + R m J m S + B m + K e K T θfD ( S )(5)其中 D ( S ) 是一个三阶多项式 :载对象的转动产生的.电液加载方案中 ,有很多种补偿多余转矩的 方法. 根据电机加载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结构不变 D ( S ) =R m + L m S J f S + K f + S K e K T +性原理 ,通过使用被加载对象的速度进行前馈控 制来达到消除多余转矩的目的. 这种方案的优点 S R m + L m SJ m S + B m(6)由式 (6) 可知角位移引起的力矩输出就是干扰造 成的输出效果 ,即多余转矩.数学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取值如表 1 所示.表 1 仿真参数值在于 ,系统结构简单 ,便于用计算机实现 ,跟踪载 荷谱的快速性比较好.PID 控制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之一 ,由于其算法简单 、有效 、可靠 ,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本文选择 PID 控制方法 ,可以简单 、准 确地验证电动加载方案的可行性. 将上述改善稳 定性的反馈环节 、补偿多余转矩的前馈环节和 PID 控制算法综合起来 ,得到系统最终的方块图 , 如图 3 所示.22第 1 期任志婷等 :小转矩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设计93G c ( S ) —校正环节 ; T r —输入转矩 ; K F —转矩反馈系数 ; K v S —转矩微分反馈系数图 3 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控制原理方框图4 仿真结果及其比较根据数学模型 ,进行计算机仿真. 详细的分析 了在系统中加入控制规律 、提高阻尼的反馈和前 馈以后所产生的效果. 下面分不同情况进行讨论.1) 改善系统稳定性和精度首先 ,整个系统没有加入任何校正环节 ,干扰 输入为零 ,此时属于静止加载状态. 给定的转矩输 入是 20 N ·m 的阶跃信号. 如图 4 所示 ,此时系统 处于等幅振荡状态下 , 如果没有 PWM 的限幅作 用 ,系统将会发散振荡. 这说明未加校正环节 ,系 统稳定性很差 ,根本无法正常工作.图 4 未加校正环节的系统阶跃响应然后 ,给系统加入转矩微分反馈. 此时系统能够稳定工作 (如图 5) ,但有 2 N ·m 左右的静差 ,快 速性也不太好 ,调节时间为 0. 08 s.再加入 PID 控制环节 ,给定的转矩输入不变. 此时系统稳定 (如图 6) ,没有静差 ,快速性变好. 说明 PID 控制器的效果比较理想 ,调节时间只有 0. 025 s. 仿真结果如图 6 所示.2) 补偿多余转矩首先 ,不给输入信号 ,干扰输入是 10 Hz 的正弦信号 ,幅值为 4. 6 rad Πs 的速度信号. 由于系统引图 5 引入微分反馈的系统阶跃响应图 6 加入 PID 控制的系统阶跃响应入了转矩微分反馈 ,整个系统的阻尼增大 ,刚度提 高 ,这样可以抑制部分多余转矩.然后 ,加入消除多余转矩的速度前馈环节. 仿 真结果见图 7 ,图中曲线 1 和曲线 2 对比十分明1 —未加入速度前馈 ;2 —加入速度前馈图 7 多余转矩的消除效果9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 年显. 因此,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速度前馈很好地补偿了多余转矩带来的干扰.3) 系统动态加载的正弦响应所有的控制环节都加入的情况下,给定转矩输入:幅值为20 N·m、频率为10 Hz 的正弦信号. 结果如图8 所示,系统的输出曲线与输入曲线基本一致,说明跟踪精度很高.1 —输入曲线;2 —输出曲线;3 —误差曲线图8 系统的正弦响应(10 Hz)误差曲线如图9 ,跟踪误差在0. 26 N·m 左右, 是输入转矩的1. 3 %.图9 跟踪误差曲线(10 Hz)以上仿真结果说明,电动负载模拟器的加载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快速、准确地跟踪给定转矩. 5 结论上述是对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理论研究和仿真结果分析,发现电动加载方案是可行的,并且在小功率和小力矩的领域内比电液负载模拟器成本低、系统简单、维护方便. 从仿真的结果来看,电机的转矩微分反馈可以解决电机加载过程中特有的振荡问题. 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速度前馈有效地补偿了多余转矩的干扰,而且易于实现. 目前, 该方案的实验工作正在进行,如果与仿真的结果基本吻合,将会在负载模拟器领域内打破传统的电液加载方式,引入电气方式.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 华清. 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 D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01H ua Qing. Studies on the ke y technology of elec tro2hydra ulic loadsimula tor[D] . Sc hool of Automa tion Sc ience and Electr ical Engineer2 ing, Be 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 str onautic s , 2001 (in Chinese)[ 2 ] H itoshi Mae kawa. Compac t se rvo driver f or torque c ontrol of D C2ser2 vo motor based on voltage control [A ] . Proc of IEEE I nt Conf on Advance d I nte lligent Mecha tronics[ C] . Atlanta , U SA , 1999[ 3 ] 李玉涛. 数字人感系统的研制[ D]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2001Li Y udao . Studie s on digita l human motion perception syste m[ D] .Sc hool of Automa tion Scie nce and Electr ical Engineer ing , Be ijing Univer sity of Aeronautic s and A stronautics ,2001 (in Chinese)[ 4 ] 关静丽. 电动式舵机力矩负载模拟器[ D]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01G ua n Jingli. The motor momenta l load simulator[D] . Sc hool of Auto2mation Sc ience and Electr ical Engineering , Beijing U 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 utics ,2001 (in Chine se)De sign of Motor2Drive Load Simulator with Small Torque OutputsRen Zhi ting Jiao Zongxi a(School of A utomation Scie nce and Electr ical Engineer ing ,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bstract : Motor2dri ve load simulator with small torque outputs was designed , its stability and dynami c perfor2 manc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electrical loading system , a math2 ematical m odel of the system was put forward to analyze and to simulate its stability and anti2j amming. By including multi2feedback and feedforward in the system and using control methods to control DC2m otor ,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was obtained.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 otor2dri ve load simulator is as good as that of the electro2hydraulic load simulator in the range of small torque.Key words : D1C1 electric machines ; stability ; compoundi ng control ; extraneous torque。
摘要摘要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电源检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由于铁道电气化供电、电气牵引、信号控制、无线通信、计算机指挥调度中心及家庭日常生活等应用领域都在大量应用各种各样的电源,因此人们对电子负载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传统的电源检测技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为准确检测电源的可靠性和带载能力,因此把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电源的可靠检测。
本系统主要以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设计恒流方式的电子负载,即无论电压如何变化,流过该电子负载的电流恒定,且电流值可设定。
包括控制电路(MCU)、驱动隔离电路(PWM波)、主电路、采样电路、显示电路等;能够检测被测电源的电流值、电压值;各个参数都能直观的在数码管上显示。
关键词:电子负载;单片机(MCU);数模(D/A);PWM。
AbstractWith the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power detection technology brings revolutionary change. As the railway electrification power supply, electric traction, signal contro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puter and family life control center applications such as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in a variety of power supply, so people need more and more electronic load on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The traditional power detection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 For the accurate detection of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and load capacity, so the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combined organically to achieve reliable detection of power supply.System mainly 89c51 microcontroller to control the core; design constant current mode of electronic load, that is, no matter how the change in voltage, current through the electronic load current constant, and the current value can be set. Including the control circuit (MCU), drive isolation circuit (PWM wave), the main circuit, sampling circuit, display circuit, communication circuit, the keyboard scanning circuit.Key Words: E-LOAD, SingleChip(MCU),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or,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or,PWM。
电子负载论文:直流电子负载控制算法的研究【中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力电子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目前对这些产品的试验多以滑线变阻器和电阻箱等作为负载。
这些负载采用的是有级调节,阻值和负载特性曲线都是固定的,负载形式比较单一,而且也较功率小;输入这些负载的电能全部被消耗掉,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并且占用了一定的安装空间。
因此,在电源测试系统中为了提高生产率,电子负载起着重要的作用。
PID控制指的是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控制策略之一。
经过多年的更新换代,PID控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PID控制通常和顺序装置、逻辑、选择器及一些较简单的功能块组成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
将一些复杂的智能控制算法与经典的PID控制策略结合在一起,获得的控制效果明显比单纯的PID控制策略要好很多。
在计算机控制出现后,由最初的模拟PID转化为现在的数字PID控制,数字PID控制器更显示出参数调整灵活、算法变化多样、简单方便的优点。
但用其对具有复杂非线性特性的对象或过程进行控制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本文在传统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并对模糊PID 自整定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另外,本文还探讨了基于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神经...【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arious kinds of power electronic products have been applied more and more. Yet the measurement for these products usuallyapply slip line rheostat and resistance box etc. as load. Theseload employ level adjustment, both resistance and load characteristic curve are fixed, the form of load is single, andthe power is small. All the power input these load is consumed, causing economic waste and the load occupy a certaininstallation space. Therefore, in order t...【关键词】电子负载 PID 模糊PID 神经网络【英文关键词】electronic load PID Fuzzy PID Neural network【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直流电子负载控制算法的研究摘要4-5Abstract5第一章绪论9-12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9-10 1.2 电子负载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0-11 1.2.1 负载的定义10 1.2.2 传统的负载10 1.2.3 现代的电子负载10-11 1.2.4 电子负载的发展趋势11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1-12第二章电子负载系统的概述12-19 2.1 电子负载的基本结构12 2.2电子负载的工作原理及功能12-17 2.2.1 电子负载的工作原理12-13 2.2.2 电子负载的功能13-16 2.2.3 电子负载的应用及举例16-17 2.3 目前电子负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17-18 2.3.1 存在的问题17-18 2.3.2 解决方法18 2.4 本章小结18-19第三章电子负载系统总体设计19-32 3.1 控制系统结构19-20 3.2 功率电路和采样电路介绍20-23 3.2.1 功率电路20-22 3.2.2 采样电路22-23 3.3 硬件电路设计23-25 3.3.1 电源模块23-24 3.3.2 通信模块24 3.3.3 串行EEPROM 电路24-25 3.4 系统的软件设计25-30 3.4.1 DSP 芯片介绍25-26 3.4.2 DSP 开发工具简介26-27 3.4.3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27-28 3.4.4 初始化函数28-29 3.4.5 A/D 转换函数29 3.4.6 I/O 端口初始化函数29-30 3.5 本章小结30-32第四章传统 PID 控制器的研究及分析32-39 4.1 引言32 4.2 PID 控制策略32-35 4.2.1 模拟PID 控制32-33 4.2.2 数字PID 调节器基本原理33-35 4.3 PID 参数自整定方法35-38 4.3.1 PID 参数整定的一些准则35-36 4.3.2 PID 参数自整定方法36-38 4.4 本章小结38-39第五章电子负载控制器的设计39-59 5.1 模糊 PID 控制器的设计39-44 5.1.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39-40 5.1.2 各变量隶属度函数的确定40-41 5.1.3 模糊控制规则表的建立41-43 5.1.4 Matlab 仿真结果43-44 5.2 BP 神经网络44-50 5.2.1 BP 网络结构44-45 5.2.2 BP 神经网络算法45 5.2.3 BP 神经网络PID 控制器的设计45-47 5.2.4 Matlab/Simulink 仿真47-50 5.3 电子负载系统的 RBF 神经网络控制50-54 5.3.1 RBF 神经网络控制50-51 5.3.2 RBF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51-53 5.3.3 Matlab/Simulink 仿真53-54 5.4 DSP 程序设计与算法实现54-58 5.4.1 DSP 代码的自动生成55-56 5.4.2 数据类型的选取56-58 5.5 本章小结58-59第六章实验波形及数据分析59-64 6.1 实验波形及数据59-63 6.2 实验数据分析63-64第七章全文总结及展望64-657.1 全文总结647.2 展望64-65参考文献65-67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7-68致谢68。
电动负载模拟器控制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电动负载模拟器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变换器、电动汽车、风电和光伏发电等领域的性能评测和调试。
负载模拟器可以代替实际负载,使系统在无需实机的情况下进行电气测试。
此外,负载模拟器的动态特性可以根据被测试设备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以及根据需要进行快速修改。
因此,负载模拟器已经成为电力电子行业中不可或缺的测试工具。
随着负载模拟器设备本身的需求不断提高,控制算法的优化和仿真研究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目前,负载模拟器控制算法多以PID控制算法为主,然而,由于负载模拟器本身的高动态响应和多输入输出特性,这种传统控制算法的应用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调节时间长、过冲量大等问题。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适用于负载模拟器的控制算法至关重要,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主要提出一种新的负载模拟器控制算法,并通过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案如下:1. 研究负载模拟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算法现状;2. 分析传统PID算法在负载模拟器中的不足;3. 提出一种适用于负载模拟器的新型控制算法,如预测控制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等;4. 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控制算法的仿真实验验证;5. 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与传统PID算法进行比较;6. 对新型控制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提出一种新型的负载模拟器控制算法,在提高负载模拟器性能的同时,也可为工业用户提供更好的测试效果和可靠性评估。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负载模拟器的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研究计划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对负载模拟器的工作原理、控制算法现状和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学习。
2. 第二阶段(算法设计):分析传统PID算法的不足,根据负载模拟器特性提出一种适用于负载模拟器的新型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
3. 第三阶段(仿真验证):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控制算法的仿真实验验证,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收稿日期:2004-12-24 作者简介:李成功(1980-),男,吉林松原人,博士生,cario @vip .sina .com .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产生机理及抑制李成功 靳红涛 焦宗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介绍了直流力矩电机驱动的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电动负载模拟器执行机构的数学模型并用方框图表示.分析了直流力矩电机的机械特性并指出其正常工作的范围.分析了电动负载模拟器在启动过程、正常运行和换向过程中多余力矩产生的机理,提出用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前馈补偿方案来补偿多余力矩.仿真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前馈补偿方案可以很好地解决多余力矩带来的干扰,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前馈补偿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关 键 词: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结构不变性;干扰抑制中图分类号:TP 27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65(2006)02-0204-05Mechanism and suppression of extraneous torque of motordriver load simula torLi Chenggong Jin Hongtao Jiao Zongxia(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principle of the load simulator drived by the direct current torque motor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actuating mechanism of the electrical loading system was founded and was expressed by means of block diagram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direct cur -rent torque motor and the operating range were studied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extraneous torque during the start -up ,operating mode and r eversing of the motor -drive load simulator was analyzed .A method of feedfor ward compensating the extraneous torqu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 invariance was promoted .The result of the simulation shows theoretically that the feedforward c ompensating can reduce the interference caused by the extrane -ous torque effectively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ity of the method are also proved by experiments .Key words :motor drive load simulator ;extraneous torque ;structure invariance ;inter ference suppression 负载模拟器是用来模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舵面所受空气动力矩的地面半实物仿真设备,对于缩短系统研制周期,节约研制经费,提高可靠性和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研制的各种负载模拟器大多是采用液压马达作为执行机构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其主要用于大转矩、大功率领域[1,2].有必要研制在小转矩范围内应用的负载模拟器.电动负载模拟器是一种转矩控制系统,它避免了电液伺服系统的缺点,又充分发挥电机伺服系统的优势,降低了成本,方便维护,对于负载模拟器的研制有重要意义.随着国防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对负载模拟器性能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动态加载过程中,由舵机运动引起的多余力矩会严重影响系统的载荷谱跟踪精度.因此,弄清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的产生机理并采取合理的抑制措施是设计、改善系统控制性能的关键.2006年2月第32卷第2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ebruary 2006Vol .32 No .21 系统介绍电动负载模拟器的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它是以转矩为被控量的直流电机伺服系统,采用PWM 驱动装置,产生大功率电流驱动直流力矩电机对被加载对象加载,加载系统通过连接机构与承载对象相连,对其加载并随之运动[3,4].1—舵机系统;2—可调惯量盘;3—力矩传感器;4—力矩电机;5—底座图1 电动负载模拟器示意图由系统结构原理图可得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执行机构模型方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u m 、M 、θl 、θm 分别为电枢电压、电动负载模拟器输出转矩、力矩传感器角位移和电机角位移;K a 、K r 、K t 和K e 分别为电机控制器电压放大倍数、电机控制调理电路增益、电机转矩系数和电机反电动势常数;B m 、J m 、L m 和R m 分别为电机阻尼系数、电机电枢的转动惯量、电枢回路总电感和电枢回路总电阻;J l 、B l 、G l 和G ε分别为负载等效转动惯量、负载等效粘性阻尼系数、负载等效扭转刚度和力矩传感器扭转刚度.图2 电动负载模拟器执行机构方框图2 多余力矩产生原因从物理概念上讲,舵机是被加载对象[5],它是按照位置指令进行运动的,负载模拟器的连接轴通过连接机构被迫与舵机一同运动,也就是说加载电机的运动规律与舵机轴的运动规律基本一致,与加载系统的控制作用无关.要理解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产生机理,首先要了解加载电机的机械特性.图3为加载电机在不同工作状态的机械特性曲线,图中横坐标为电机转矩;纵坐标为电机转速;T d 为连续堵转转矩;T p 为峰值堵转转矩;U 1为顺向峰值堵转电枢电压;U 5为逆向峰值堵转电枢电压.图3 力矩电机机械特性曲线电机峰值堵转转矩是受电机磁铁去磁条件所限制的最大堵转转矩,对应电枢电流称为峰值电流.电枢电流不能超过峰值电流,否则电机磁铁将失磁.同时,由于受到峰值堵转电压的限制,电机只能工作在斜线包含区域,其形状由电机本身特性决定,只能在电机的设计中加以考虑,电机一旦出厂,斜线包含区域的形状就确定了.用户在使用时,必须保证电枢电流在允许的范围内.为了使电动负载模拟器能够正常工作,舵机角速度不能超过斜线包含区域对应的最大转速.下面对电动负载模拟器在启动过程、正常运行和换向过程中多余力矩产生的机理分别加以分析.1)启动过程在负载模拟器启动前,加载电机和舵机均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多余力矩为零.当舵机顺时针转动时负载模拟器启动,电机电枢被迫顺时针转动,从而产生反电动势.反电动势作用于电枢,产生电枢电流,进而产生电磁转矩.此电磁转矩方向为逆时针,与电机运动方向相反,即为瞬态多余力矩.其产生过程可以从力矩电机机械特性曲线上解释,负载模拟器未启动时电机处于O 点,突然启动时带动电机,使其有一转角,由于控制电压不能突变,此时电机处于A 点,在电机控制器控制电压作用下,回复到B 点.在此过程中偏离纵坐标的值即为多余力矩值.由于舵机的角速度、力矩信号传输的延迟、电枢电阻、电机电枢电感、电机控制电路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实际过渡过程为·205·第2期 李成功等: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产生机理及抑制曲线O CB ,如图4所示.图4 启动过程中多余力矩的产生2)正常运动与启动过程相似,在负载模拟器和舵机正常运动中,当舵机有一角位移变化时也会产生多余力矩,如图5所示.为了抵消多余力矩,电机有一定的电枢电压变化.但由于滞后的存在,导致电枢电压与其反电动势之差随电枢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从而导致舵机速度越快,多余力矩越大,在图5中即曲线O 1CB 曲率越大,顶点C 与纵坐标轴距离越远.图5 运行过程中多余力矩的产生3)换向过程当舵机运动换向,电枢反电动势也跟着换向.然而由于滞后的存在,电机电枢电压还来不及换向,从而导致二者之差很大,使电枢电流非常大.电枢电压需要改变方向才能消除多余力矩.可见舵机换向时的多余力矩比负载模拟器启动时的多余力矩还要大,如图6所示.图6 换向过程中多余力矩的产生3 多余力矩的抑制在动态加载过程中,由舵机运动引起的多余力矩会严重影响系统的加载精度,使系统的稳定性变坏、频宽变窄、加载灵敏度降低.因此必须设法对其进行抑制.要消除多余力矩可以采取被动式和主动补偿两种方案.1)被动式方案被动式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增大电流或机械机构的滤波作用,从而在结构上减小多余力矩的影响程度,增加电机电枢电阻、降低连接刚度、增大电枢电感等.由于受到物理条件的限制,只能把多余力矩消除到某种程度,并且它们都是以增加能源损耗作为代价,因而不宜单独使用.2)主动补偿方案.主动补偿方案通过某种途径来预测强迫电流,依靠控制策略进行主动补偿.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主动补偿方案.力矩电机的力矩输出中除了与电机电枢电压U m 相关的部分为可控输出以外,其他部分为干扰力矩.从动力执行机构的简单模型来看,系统的干扰就是舵机的角速度﹒θf ,根据结构不变性原理只要加入该角速度的固定系数前馈补偿就完全可以消除干扰.由电动负载模拟器执行机构方框图表示的动力学方程,经拉普拉斯变换可得其传递函数关系式M (S )=K tR mU c (S )-J m L m R m S 2+J m +L m B m R m S +B m +K e K t R m S ·θl (S )J m L m R m G εS 3+J m G ε+B m L m R m G εS 2+B m G ε+L m R m +K e K tG εR m S +1 从上式可知,可以使用力矩传感器角速度﹒θl 完全补偿干扰力矩,且补偿后的动力机构传递函数将不受负载部分机械谐振频率的制约,故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闭环频宽.将执行机构的传递函数表达成不同的形式,可以看出从力矩电机角速度﹒θm 和舵机的角速度﹒θf 引入前馈补偿也可以补偿干扰力矩.综合考虑补偿后系统的频宽、实现难易程度等因素,本文选择使用力矩传感器输出轴角速度﹒θl 进行前馈补偿,该方案的系统方框图如图7所示.·20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年图7 使用﹒θl 的消扰原理方框图图中:G m (S )=J m L m R m G εS 3+J m G ε+B m L m R m G εS 2+B m G ε+L m R m +K e K t G εR mS +1根据不变性原理有G c om (S )=G d (S )(T a S +1)K r ·K a ·K t,这就使补偿后的动力机构传递函数为三阶环节.因为角速度信号中已经包含了负载部分的影响因素,经补偿的控制系统可以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4 仿真及试验结果根据电动负载模拟器的数学模型,使用Mat -lab 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并进行了试验分析,比较了加入前馈补偿环节后多余力矩的消除情况.数学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取值情况如表1所示.表1 参数表参数取值参数取值K a 10L m /mH 7.9K r0.8R m /Ψ4.0K t /(N·m ·A -1)4.375J l /(kg ·m 2)0.129K e /(V ·s ·rad -1)4.375B l /(N ·m ·s ·rad -1)0.6B m /(N ·m ·s ·rad -1)0.232G l /(N·m ·rad -1)48738J m/(kg ·m 2)0.038G ε/(N ·m ·rad -1)190985 1)仿真结果首先观察电动负载模拟器在没有加入前馈补偿环节前的多余力矩产生情况.给定转矩输入为零,干扰输入为5Hz 的正弦信号,幅值为0.2rad 的角度信号时,系统产生的多余力矩的仿真结果如图8所示.由上面分析结果可知补偿环节G co m (S )中含有高阶微分环节,在仿真时难以实现完全补偿,根据系统中各结构参数的特点可将其简化成PD 控制环节,鉴于纯微分环节在控制系统中的不可用性和在实际应用中的不可实现,G com (S )用不完全图8 未补偿时仿真结果微分PD 环节来实现.加入前馈补偿后系统多余力矩的仿真结果如图9所示,图8和图9的仿真结果对比非常明显,未进行任何补偿前多余力矩为15N ·m ,引入力矩传感器输出轴角速度前馈补偿信号后多余力矩下降到0.04N ·m .因此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前馈补偿很好地解决了多余力矩带来的干扰.图9 加入前馈补偿后仿真结果2)试验结果对以上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试验验证,图10和图11分别为加入补偿前后系统多余力矩试验结果.图10 加入前馈补偿前试验结果图11 加入前馈补偿后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前馈补偿以后,减小了多余力矩,与仿真结果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试验过·207·第2期 李成功等: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产生机理及抑制程中干扰信号和非线形因素的存在,试验效果不如仿真效果明显.5 结束语电动负载模拟器多余力矩的产生是由于舵机角位移变化引起,在启动过程、正常运行和换向过程中均会产生多余力矩.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结构不变性原理的前馈补偿引入力矩传感器输出轴角速度作为补偿环节,可以有效地补偿多余力矩的干扰,且补偿后的动力机构传递函数不受负载部分机械谐振频率的制约,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闭环频宽.另外这种方式也比较容易实现,有着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也有利于电动负载模拟器的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References)[1]任志婷,焦宗夏.小转矩电动式负载模拟器的设计[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29(1):91~94Ren Zhiting,Jiao Zongxia.Des ign of mot or-drive load simulator with s malltorque outputs[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eronauticsand Astronautics,2003,29(1):91~94(in Chinese)[2]Yoons u Nam,Jinyoung Lee,Sung Kyung Hong.Force control s ys-tem des ign for aerodynamic l oad simulator[A].In:Proceeding of theA 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C].Chicago:lllinois USA,2000,7:3043~3047[3]华 清.电液负载模拟器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01Hua Qing.Study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electro-hydraul ic load s im-ulator[D].Beij ing:School of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 y of Aeronautics and As tronautics,2001(in Chines e)[4]李运华.负载模拟器的多余力矩的抑制方法研究[J].机床与液压,1999,2:27~30Li Y unhua.Research on method to reject to extraneous mo mental of load si mulat or[J].Machine&Hydraul ics,1999,2:27~30(in Chi-nese)[5]于慈远,赵克定,耿春明,等.飞行器负载仿真台速度反馈克服多余力矩的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7,29(6):126~129Yu Ciyuan,Zhao Keding,Geng Chunming,et al.Study on speed feedback appl ied to craft load s timulator to overcome dis turbance torque[J].Journal of Harbin Ins titute of Technol ogy,1997,29(6): 126~129(in Chines e)(上接第166页)参考文献(References)[1]陈桂彬,邹丛青,杨 超.气动弹性设计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78Chen Guibin,Zou Congqing,Yang Chao.Elements of aeroelastic dy-namics[M].Beij ing:Beijing Univers 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 tronau-tics Press,2004.78(in Chines e)[2]李 健.遗传算法在复合材料气动弹性优化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Li J ian.Aeroelas tic opti mization of composite wing structure using ge-netic al gorithms[D].Beijing:School of Aeronaut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2 (in Chinese)[3]向锦武,张呈林,周传荣,等.有频率、振型节线位置要求的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95,12(4): 401~408Xiang Jinwu,Zhang Chenglin,Zhou Chuanrong,et al.Structural dynamics optimum design with given frequencies and pos ition of mode s hape node l ines[J].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M echanics and Appli-cations,1995,12(4):401~408(in Chinese)[4]张世基.振动学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2Zhang Shij i.Elements of libration[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ess,1990.2(in Chinese)[5]管 德.飞机气动弹性力学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126Guan D e.Aircraft aeroelastic dynamic handbook[M].Beijing:Avia-tion Industry Press,1994.126(in Chinese)[6]Wan Z,Yang C,Zou C.D es ign studies of aeroelastic tail oring of for-ward-s wept compos ite aircraft us ing hybrid genetic al gorithm[R].A-IAA-2003-1491,2003[7]Sahoo D,Cesnic C E S.R oll maneuver control of U CAV wing us inganis otropic piez oelectric actuators[R].AIAA-2002-1720,2002 [8]Guan J,Aral M M.Progress ive genetic al gorithm for s olution of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nonlinear equality and inequality cons traints [J].Elseview Science,1999,24(3):329~343[9]万志强,杨 超,郦正能.混合遗传算法在气动弹性多学科优化中的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12):1142~1146Wan Zhiqiang,Yang Chao,Li Zhengneng.Application of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in aeroelastic multidiscipl inary optimiz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 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04,30(12):1142~1146(in Chines e)·20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年。
目录摘要〃〃〃〃〃〃〃〃〃〃〃〃〃〃〃〃〃〃〃〃〃〃〃〃〃〃〃〃〃〃〃〃〃〃〃〃〃〃〃〃〃〃〃〃〃〃〃〃1 Abstract〃〃〃〃〃〃〃〃〃〃〃〃〃〃〃〃〃〃〃〃〃〃〃〃〃〃〃〃〃〃〃〃〃〃〃〃〃〃〃〃〃〃〃〃2 第一章概述〃〃〃〃〃〃〃〃〃〃〃〃〃〃〃〃〃〃〃〃〃〃〃〃〃〃〃〃〃〃〃〃〃〃〃〃〃〃〃3 第二章系统分析〃〃〃〃〃〃〃〃〃〃〃〃〃〃〃〃〃〃〃〃〃〃〃〃〃〃〃〃〃〃〃〃〃〃〃6 §2.1 负载模拟原理〃〃〃〃〃〃〃〃〃〃〃〃〃〃〃〃〃〃〃〃〃〃〃〃〃〃〃〃〃〃〃62.1.1 试验系统原理〃〃〃〃〃〃〃〃〃〃〃〃〃〃〃〃〃〃〃〃〃〃〃〃〃〃〃〃〃〃〃62.1.2 等值电路和数学模型〃〃〃〃〃〃〃〃〃〃〃〃〃〃〃〃〃〃〃〃〃〃〃〃〃6 §2.2 工业控制机集中控制系统〃〃〃〃〃〃〃〃〃〃〃〃〃〃〃〃〃〃〃〃〃8 §2.3 负载模块实现方案〃〃〃〃〃〃〃〃〃〃〃〃〃〃〃〃〃〃〃〃〃〃〃〃〃〃〃9 §2.4 逆变部分分析〃〃〃〃〃〃〃〃〃〃〃〃〃〃〃〃〃〃〃〃〃〃〃〃〃〃〃〃〃〃11 §2.5 逆变部分控制研究〃〃〃〃〃〃〃〃〃〃〃〃〃〃〃〃〃〃〃〃〃〃〃〃〃〃14 第三章直直变换器〃〃〃〃〃〃〃〃〃〃〃〃〃〃〃〃〃〃〃〃〃〃〃〃〃〃〃〃〃〃〃〃17 §3.1 全桥变换器工作原理〃〃〃〃〃〃〃〃〃〃〃〃〃〃〃〃〃〃〃〃〃〃〃〃173.1.1 基本工作原理〃〃〃〃〃〃〃〃〃〃〃〃〃〃〃〃〃〃〃〃〃〃〃〃〃〃〃〃〃〃173.1.2 电流模式控制原理〃〃〃〃〃〃〃〃〃〃〃〃〃〃〃〃〃〃〃〃〃〃〃〃〃〃18 §3.2 主电路结构及参数选择〃〃〃〃〃〃〃〃〃〃〃〃〃〃〃〃〃〃〃〃〃〃193.2.1 主电路原理图〃〃〃〃〃〃〃〃〃〃〃〃〃〃〃〃〃〃〃〃〃〃〃〃〃〃〃〃〃〃203.2.2 开关器件的选择〃〃〃〃〃〃〃〃〃〃〃〃〃〃〃〃〃〃〃〃〃〃〃〃〃〃〃〃203.2.3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213.2.4 输出滤波电感的选择〃〃〃〃〃〃〃〃〃〃〃〃〃〃〃〃〃〃〃〃〃〃〃〃223.2.5 输出整流电路设计〃〃〃〃〃〃〃〃〃〃〃〃〃〃〃〃〃〃〃〃〃〃〃〃〃〃22 §3.3 控制部分实现〃〃〃〃〃〃〃〃〃〃〃〃〃〃〃〃〃〃〃〃〃〃〃〃〃〃〃〃〃〃23 §3.4 并联实现方式〃〃〃〃〃〃〃〃〃〃〃〃〃〃〃〃〃〃〃〃〃〃〃〃〃〃〃〃〃〃25 第四章逆变部分设计〃〃〃〃〃〃〃〃〃〃〃〃〃〃〃〃〃〃〃〃〃〃〃〃〃〃〃〃〃〃26 §4.1 主电路结构及参数选择〃〃〃〃〃〃〃〃〃〃〃〃〃〃〃〃〃〃〃〃〃〃264.1.1 主开关管的选择〃〃〃〃〃〃〃〃〃〃〃〃〃〃〃〃〃〃〃〃〃〃〃〃〃〃〃〃264.1.2 交流侧滤波电感的选择〃〃〃〃〃〃〃〃〃〃〃〃〃〃〃〃〃〃〃〃〃〃274.1.3 直流侧滤波电容的选择〃〃〃〃〃〃〃〃〃〃〃〃〃〃〃〃〃〃〃〃〃〃27 §4.2 控制电路实现〃〃〃〃〃〃〃〃〃〃〃〃〃〃〃〃〃〃〃〃〃〃〃〃〃〃〃〃〃〃284.2.1 TMS320F240简介〃〃〃〃〃〃〃〃〃〃〃〃〃〃〃〃〃〃〃〃〃〃〃〃〃〃〃284.2.2 控制电路原理框图〃〃〃〃〃〃〃〃〃〃〃〃〃〃〃〃〃〃〃〃〃〃〃〃〃〃29 §4.3 驱动及保护电路设计〃〃〃〃〃〃〃〃〃〃〃〃〃〃〃〃〃〃〃〃〃〃〃〃304.3.1 驱动电路的设计〃〃〃〃〃〃〃〃〃〃〃〃〃〃〃〃〃〃〃〃〃〃〃〃〃〃〃〃304.3.2 缓冲吸收电路的设计〃〃〃〃〃〃〃〃〃〃〃〃〃〃〃〃〃〃〃〃〃〃〃〃314.3.3 保护电路的设计〃〃〃〃〃〃〃〃〃〃〃〃〃〃〃〃〃〃〃〃〃〃〃〃〃〃〃〃32 §4.4 滞环电流控制的DSP实现〃〃〃〃〃〃〃〃〃〃〃〃〃〃〃〃〃〃〃〃354.4.1 控制方法硬件实现〃〃〃〃〃〃〃〃〃〃〃〃〃〃〃〃〃〃〃〃〃〃〃〃〃〃354.4.2 DSP软件流程图〃〃〃〃〃〃〃〃〃〃〃〃〃〃〃〃〃〃〃〃〃〃〃〃〃〃〃〃364.4.3 控制延时分析〃〃〃〃〃〃〃〃〃〃〃〃〃〃〃〃〃〃〃〃〃〃〃〃〃〃〃〃〃〃38 第五章负载模块系统实现〃〃〃〃〃〃〃〃〃〃〃〃〃〃〃〃〃〃〃〃〃〃〃〃〃〃39 §5.1 系统控制原理〃〃〃〃〃〃〃〃〃〃〃〃〃〃〃〃〃〃〃〃〃〃〃〃〃〃〃〃〃〃395.1.1 双闭环控制分析〃〃〃〃〃〃〃〃〃〃〃〃〃〃〃〃〃〃〃〃〃〃〃〃〃〃〃〃395.1.2 高压直流电压计算〃〃〃〃〃〃〃〃〃〃〃〃〃〃〃〃〃〃〃〃〃〃〃〃〃〃40 §5.2 软件控制流程〃〃〃〃〃〃〃〃〃〃〃〃〃〃〃〃〃〃〃〃〃〃〃〃〃〃〃〃〃〃42 §5.3 电磁兼容设计〃〃〃〃〃〃〃〃〃〃〃〃〃〃〃〃〃〃〃〃〃〃〃〃〃〃〃〃〃〃44 第六章实验波形及分析〃〃〃〃〃〃〃〃〃〃〃〃〃〃〃〃〃〃〃〃〃〃〃〃〃〃〃〃46 §6.1 直直变换实验波形〃〃〃〃〃〃〃〃〃〃〃〃〃〃〃〃〃〃〃〃〃〃〃〃〃〃46 §6.2 逆变部分实验波形〃〃〃〃〃〃〃〃〃〃〃〃〃〃〃〃〃〃〃〃〃〃〃〃〃〃47 §6.3 负载模块特性波形〃〃〃〃〃〃〃〃〃〃〃〃〃〃〃〃〃〃〃〃〃〃〃〃〃〃49 结论〃〃〃〃〃〃〃〃〃〃〃〃〃〃〃〃〃〃〃〃〃〃〃〃〃〃〃〃〃〃〃〃〃〃〃〃〃〃〃〃〃〃〃〃〃〃〃53 致谢〃〃〃〃〃〃〃〃〃〃〃〃〃〃〃〃〃〃〃〃〃〃〃〃〃〃〃〃〃〃〃〃〃〃〃〃〃〃〃〃〃〃〃〃〃〃〃54 参考文献〃〃〃〃〃〃〃〃〃〃〃〃〃〃〃〃〃〃〃〃〃〃〃〃〃〃〃〃〃〃〃〃〃〃〃〃〃〃〃〃〃〃〃55摘要能馈式电子模拟功率负载是一种用于各种直流电源出厂试验的能够模拟实际电阻负载特性的新型电力电子装臵。
它能够实现对所模拟电阻值的无级调节,并能够将直流电能逆变为交流并入电网,实现电能的再生利用。
该装臵具有节能、体积小、重量轻、节省安装空间、试验性能优良等优点。
本文从方案分析入手,详细讨论了整个系统的难点、重点,并给出相对较优的解决方案。
系统由直直变换器和逆变器两部分构成,直直变换选择全桥隔离变换器,逆变部分则利用脉冲整流器来实现,主电路开关元件选择IGBT。
为便于工业集中控制,基于TI公司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TMS320F240设计了控制电路,通过软硬件的配合,实现了整个电子负载模块单元。
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较好地实现了电子负载的功能,负载模块交流侧电流近似正弦,功率因数近似为-1.0。
关键词:电子模拟功率负载、脉冲整流器、TMS320F240、滞环电流控制ABSTRACTThe electronic power load is a new type power electronics instrument that can run with the samefunction as resistors in the test of all kinds of DC power source. The power load can be regards as a resistor whose value changes smoothly. It transforms the DC power into AC power and then sends it into the utility power system. Power load not only can save power, also can save space because it is lighter and smaller.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power load system, and proposes a preferable design project. The suggested system includes two parts: DC-DC converter and DC-AC inverter. In the design, the converter select full-bridge converter; the inverter is implemented with three-phase boost PWM rectifier. IGBT is chosen as the power electronics element. To realize CCS expediently, the control part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DSP device, TMS320F240 of Texas Instruments. The power load unit is finish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electronic power load is well designed. Required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minus unit power factor and the output current that is close to sinusoidal.Keywords: electronic power load, boost PWM rectifier, TMS320F240, hysteresis current control第一章概述铁道电气化供电、电气牵引、信号控制、无线通信及计算机指挥调度中心等应用领域都在大量应用各种各样的直流电源,而这些电源运行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输的安全、快速正点。
因而这些电源出厂前检验及使用前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电源出厂实验、使用前的可靠性实验(主要是老化实验)及电源输出特性实验一般都是采用电阻能耗放电的办法进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制了电子模拟功率负载。
它是一种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实现的,用于对各种直流电源进行考核实验的实验装臵。
本设计与普通能耗式负载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它从被试电源吸收的电能最大量的可为被试电源循环使用,其损耗仅仅是PWM变流器的开关损耗和线路损耗,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电能;另一方面,由于所采用的PWM变流器工作在开关状态,与一般工作在放大状态的电子负载相比它可很容易地实现大功率应用的要求,因而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它的主要作用是替代传统电阻性功率负载进行相关的功率实验,也可应用于仪器设备的测试实验,并且满足IEEE-519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