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455.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知识梳理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研究,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有重要作用。
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菌落粗糙,无荚膜,无毒;S型菌落光滑,有荚膜,有毒;R型小鼠不死亡S型小鼠死亡加热杀死S型小鼠不死亡R型+加热杀死S型小鼠死亡无毒R型与加热杀死有毒S型球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的S型,并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发现使R型球菌转化为S型球菌并不需要S型球菌的完整细胞,而是化合物DNA使球菌的致病性状发生转化。
这种能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特定性状,并通过细胞增殖过程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物质,称为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现象: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大肠杆菌外,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大肠杆菌内。
5.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从病毒中提取的物质中,只有RNA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除此之外,流感病毒、HIV病毒的遗传物质也是RNA,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提取DNA1.原理: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于酒精溶液。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2.方法步骤:制备鸡血细胞液时要加入柠檬酸钠,以防止血液凝固,然后向盛有鸡血细胞液的烧杯中加入蒸馏水20 mL,同时快速搅拌,使血细胞加速破裂。
然后过滤,取其滤液;在获得的滤液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的氯化钠溶液40 mL,混合均匀,使DNA充分溶解;之后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这时烧杯中出现白色的丝状物。
专题8 遗传的分子基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1.(2011年广东理综卷)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本题考查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及分析。
据①可知,蛋白质不能引起R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A项错。
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多糖不具有酶活性,故B项错。
加入DNA的一组中转化出现了S型菌,而将DNA水解后则不能完成转化,③和④对照可说明DNA是转化因子,故C项正确。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相对于整个生物界而言的,而非针对某一种生物,此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项错。
答案:C。
2.(2011年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解析: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应先分别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故A错误;在侵染过程中须经过短时间的保温,故B错误;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35S,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脱落所致,故C正确;因为在侵染实验中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不能排除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
答案:C。
3.(2010年江苏卷)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解析:蛋白质不具热稳定性,也不能复制,故选C项。
基础达标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 S 型细菌的 DNAB.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 彻底分离D.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 标记噬菌体答案 B解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不能证明转化因子是 DNA,A 项错误;艾弗里的实验所提纯的DNA 中仍然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不足以彻底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项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间接地将 DNA 和蛋白质分开,而不是彻底分离,C 项错误;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5S 标记噬菌体,D 项错误。
四川雅安检测)将 R 型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该小鼠体内 S 型、 R 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可能是图 1,小鼠的免疫调节导致 R 型细菌数量逐渐下降B.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最初来自 R 型细菌的转化C.最可能是图 1,死亡小鼠体内只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D.最可能是图 2,小鼠体内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为共生关系答案 B解析 随着 R 型细菌转化成 S 型细菌以及 S 型细菌通过分裂繁殖,S 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而 R型细菌被注射到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份会被免疫系统泯灭,随着小鼠免疫系统被破坏,R 型细菌数量又会增加。
. (2022 辽宁六校协作体期初考试)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做出预测,见下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3B.1、4C.2、3D.2、4答案 B解析 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组成成份为甲的 DNA 和乙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甲种一致;组成成份为乙的 DNA 和甲的蛋白质的“杂合”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与乙种一致。
第17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最新考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5年5考)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2)实验过程及结果:(3)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提醒: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是蛋白质或多糖?(2)方法:直接分离S型细菌的DNA、荚膜多糖、蛋白质等,将它们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研究它们各自的遗传功能。
(3)实验过程及结果(4)结论: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加热”是否已导致DNA和蛋白质变性?提示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活性。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导致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时遗传物质、原料、能量分别由哪方提供?其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实现转化时遗传物质来自S型细菌,原料和能量均来自R型细菌,转化实质为“基因重组”。
3.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设置“S型细菌的DNA中加DNA酶”实验组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起对照作用,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可见DNA被分解后的产物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DNA才是使R型细菌转化的物质。
4.两个转化实验有哪些相同点及联系?提示(1)相同点:所用材料相同;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联系: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
1.(2017·经典高考)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解析』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A错误;S型菌加热后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菌死亡,所以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能存活,B错误;转化的效率不是100%,所以从病死小鼠中可分离得到S型菌和R型菌,C错误;本实验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实验结论是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未证明转化因子是DNA,D 正确。
第六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考纲考情知识整合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型活菌、S型细菌(DNA、蛋白质、多糖荚膜)实验过程,Ⅰ,将R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Ⅱ,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蛋白质混合培养→________Ⅲ,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到小鼠体内→________,R型活菌和S多糖荚膜混合培养→________Ⅳ,将R型活菌和S死菌混合注射到小体内→________,R型活菌与用DNA酶处理的S DNA混合培养→________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________,S DNA是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即____________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侵染过程,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对比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含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用32P标记噬菌体,让其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上清液中无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沉淀中有________,即________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RNA也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实验材料:烟草花叶病毒和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组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及结果3.实验结果分析与结论:烟草花叶病毒的________能自我复制,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________是它的遗传物质。
四、生物的遗传物质1.连线2.规律大多数生物以DNA为遗传物质,一般来说只有在生物体内不存在DNA时,RNA才成为这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DNA】检测题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如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都要加热处理B.③要将所有提取物与R菌共同培养C.④的结果是只有S或R一种菌落D.①④的结果可能是有S、R两种菌落3.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标记噬菌体时,应将其培养在含放射性的完全营养液中B.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利用细菌中的脱氧核苷酸合成其子代DNAC.若该实验标记C、H、O、N元素,则无法将蛋白质和DNA区分开D.该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4.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B.HR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5.下列有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建立模型的主要依据是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B.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核糖交替连接而成,且分布于外侧C.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按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含量相等,嘌呤只能和嘧啶碱基发生互补配对6.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实验中,若有4种碱基塑料片共20个,其中4个C、6个G、3个A、7个T,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1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4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若干,则( )A.能搭建出20个脱氧核苷酸B.所搭建的DNA分子片段最长含7个碱基对C.能搭建出410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能搭建出一个含4个碱基对的DNA分子片段7.早期,科学家对DNA分子复制方式的预测如图甲所示。
高三生物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试题答案及解析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答案】C【解析】孟德尔在利用豌豆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时,使用了假说演绎法,故A正确;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故B正确;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是把S型细菌的成分分离,分别感染R型细菌,观察是否出现S型细菌的菌落,没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C错;DNA双螺旋结构就是物理模型,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科学史的发现,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能力。
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噬菌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应先分别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A错误。
在侵染过程中需经过短时间的保温,保温时间过长,有一部分子代噬菌体已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导致实验误差,B错误。
若搅拌不充分,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没有从大肠杆菌表面脱落,经离心后随大肠杆菌进入下层沉淀,使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C正确。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1.实验原理(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遗传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发病情况。
2.调查流程1.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调查2.注意的问题(1)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在群体中随机抽样调查,并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
(3)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绘出遗传系谱图。
问题探究能否在普通学校调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提示 不能,因为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做到在人群中随机调查。
考向一实验基础15.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A.对正常个体与兔唇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B.对该城市出生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D.对兔唇畸形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答案C解析对比兔唇畸形个体与正常个体的基因组,如果有明显差异,可判断畸形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A项正确;同卵双胞胎若表现型不同,则最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若均表现兔唇畸形,则最可能由遗传因素引起,B项正确;血型与兔唇畸形无关,兔唇为多基因遗传病,C项错误;对兔唇畸形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可判断兔唇是否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D项正确。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遗传方式”为子课题,下列调查的遗传病与选择的方法最合理的是()A.研究猫叫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B.研究青少年型糖尿病,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研究白化病的遗传方式,在全市中抽样调查D.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D解析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不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而应在患该遗传病的家系中调查。
课题第16讲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类型复习课课时 2
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考纲要求):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
学科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DNA的结构与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相适应
2.科学思维:分析总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
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科学探究:分析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4个经典实验)
教学难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教具PPT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主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Ⅰ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二前两章所学的知识要点归纳Ⅱ复习新课:
考点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噬菌体的增殖
2.实验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及结果
(1)标记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
4.实验结果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Ⅲ课堂小结及讲评例题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第16讲)及相应的校本练习
板书设计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斯)
2.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艾弗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思)
4.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