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防雷)
- 格式:doc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摘要:关于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层面上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作为一级气象部门,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做好气象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群众对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的层次建制,为社会及人民群众防雷减灾、抵御自然灾害、积极适应和减缓雷电等带来的损失、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气象工作防雷减灾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气象工作关系到工农业生产和千家万户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要求,其中重点强调了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层面上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作为一级气象部门,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做好气象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群众对气象部门的工作要求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
积极推进现代气象业务的层次建制,为社会及人民群众防雷减灾、抵御自然灾害、积极适应和做作出气象部门应有的贡献。
当前的气象科普工作如何开展,怎样发挥气象部门的职能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当前气象防雷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科普工作薄弱气象部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工作似乎只有天气预报,因此对气象部门工作性质的认识很片面,导致出现气象科普不被人重视的局面。
气象部门的防雷科普内容单调,科普工作质量不高。
普遍的现象是重视气象知识的普及,介绍气候和气象的内容多,对于气象的危害宣传的少;关乎人们生产和生活灾害的内容介绍不足,特别是指导人们科学利用气象信息和知识进行防雷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没有正常发挥。
群众掌握的防雷及气象科普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科普作家的书来实现,来自于气象工作人员的科普宣传则相对较少,气象工作的实质内容与人们的生活衔接不紧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雷雨天气要注意的安全知识雷雨天气要注意的安全知识雷雨是空气在极端不稳定状况下,所产生的剧烈天气现象,它常挟带强风、暴雨、闪电、雷击,甚至伴随有冰雹或龙卷风出现,因此往往可造成灾害。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雷雨天气要注意的安全知识,希望有所帮助!雷雨天气要注意的安全知识1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
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
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雷雨天气要注意的安全知识2防雷击知识安全教育主要内容:1、打雷闪电时不要站在孤立的烟囱、高塔或大树底下避雨;在大树底下停留,则必须与树身和枝桠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下蹲和把双脚先靠拢,这样既可降低人体的有效高度又可预防跨步电压的危害。
防雷电安全常识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全球每天约发生800万次闪电,平均每分钟约有2000个地区遭遇雷暴。
我国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至8月,辽宁省每年最早的雷暴发生在4月,最迟可以到10月。
一、雷击前的预兆和感觉当人们行走或处于空旷的场地或田野里,遇到黑压压的乌云,如果云层越来越低沉,似有黑云压顶之势时,就要担心雷电的来临了。
好在这些现象是明显的,容易感觉到的,每遇这样的情况,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找安全地方躲避,防止遭受雷击。
当雷电先导头部的发展到达离地面的距离接近击距(即滚球半径)时,即距地面的距离约60~100米时,邻近地面上的电场强度就会激剧增大。
如果人们正好处于这个地区范围内,就会有头发、眉毛竖立起来的感觉,这就意味着雷击的危险正降临而来。
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防雷保护意识,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明显的,或者难于察觉到的。
所以我们要善于根据我们所处的地形环境、气象条件以及经验来观察、判断,我们是否处于危险之中。
在雷雨季节,我们随时都要有防雷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直接雷击伤害当雷电先导头部发展到接近人们的附近或头顶上方时,在强烈的雷电电场作用下,在人们头上会感应出很强的与雷电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
并且在雷电电场作用下,人们的头发和眉毛就会有竖立起来的感觉。
如果人们没有来得及躲避到安全的地区,或者躲避的地方本来就不安全,那就有可能遭受直接雷击了。
直接雷击伤害示意图在下行先导头部的极大的电场的作用下,从受害者的头部产生一个向上的迎击先导,去迎接下行的雷电放电先导,当迎击先导与下行先导相遇时,雷电主放电发生了。
其结果就是可怕的极大的雷电主放电电流从受害者的头部进入身体,而从脚底流出,进入大地。
直接雷击是指雷电放电电流的全部流经受害人的身体。
雷电主放电电流很大,其数量级为几十千安到百千安以上。
那么大的电流流过受害者的躯体,首先伤害的是受害者的大脑和心脏。
防雷知识一、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
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
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雷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静电放电现象。
对于此种静电产生的原理,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和假设能够较完满地解释全部雷电现象。
一般认为,云中电荷的形成主要是冻结起电。
云滴上升到高空中遇冷,结成冰粒,并开始下降,在降落途中会沾住相遇的云滴,于是在冰粒周围形成一层水膜,在冰粒与水膜的界面上产生电位差,冰粒带负电,水膜带正电。
此后随着冰粒沾住的云滴不断增多,水膜不断加厚,它们的下降速度也加快,最后水膜层被上升的气流吹散,成为许多带正电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上升的气流带到云层的顶部,在那里遇冷凝结,并形成带正电的冰晶区。
冰粒则下降到云层底部并融化形成带负电的液水区,因而形成雷云上部带正电,下部带负电。
三、雷电的危害。
雷云内部放电一般不会造成危害,雷云对大地放电则可能造成危害。
它造成的危害分为直接雷电危害和间接雷电危害。
雷电的直接危害是由于雷云对大地的放电电流很大,高达几十千安甚至几百千安,而且可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
当强大的电流通过导体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转换成大量的热能,使放电通道的温度高度达数万度。
另一方面,由于雷电的热效应,将使木材纤维缝隙和其它结构中间的缝隙里的空气剧烈膨胀,同时使水分及其它物质分散为气体,因而产生巨大的机械力。
雷电科普宣传手册一、雷电的形成与原理雷电是大气中的一种自然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雷雨天气。
当雷雨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电场,使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发生电离,产生正负电荷。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就会发生雷电现象,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雷电的危害与影响雷电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形式主要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地面上的建筑物、人或动物;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一侧;感应雷是指雷电产生的电磁场对周围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三、防雷知识与措施1.建筑物防雷:建筑物应安装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同时,建筑物内部的电器设备和金属管线应接地。
2.室外防雷:在室外遇到雷雨天气,应尽量躲避在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汽车内,不要在大树、旗杆等高耸物体下避雨,不要使用金属雨伞。
3.室内防雷:关闭门窗、电器设备,避免使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电器设备。
四、雷电预警与观测1.雷电预警:气象部门会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雷电观测:通过气象观测设备对雷电进行观测,了解雷电的分布和活动规律。
五、遭遇雷电时的应对方法1.尽量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不要接触任何金属物品,不要奔跑或快速行走。
3.若无法找到避雷场所,应蹲下身体,双手抱头,尽量降低身体高度。
4.若在野外遭遇雷电,不要站在高处或打手机等电子设备。
六、雷电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与防护1.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使设备出现故障或损坏。
2.为保护电子设备,应将其接地或安装防雷保护器。
在室外使用电子设备时,应远离高耸物体,避免遭受直击雷或侧击雷。
在室内使用电子设备时,应注意关闭门窗,避免雷电产生的电磁脉冲对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若遭遇雷电天气,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雷电分类及防御概述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雷暴是指在大气中形成了巨大的电荷,当这些电荷被释放时,就会产生闪电。
雷电可以分为正常雷电、暗雷电、离地闪电和间歇电。
正常雷电是指自云层间冰霰等负电性颗粒运动到地球表面的过程中,空气中的电子发生沿着离子径向移动的过程。
当这些离子在地面或水面上与其中的离子或原子碰撞时,就会产生闪电放电。
【1】通常情况下,正常雷电主要发生在雷暴云内部,是一种常见的雷电类型。
暗雷电通常发生在云中,而不是地面。
这种闪电比正常雷电更难观察到,但它们同样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暗雷电可以带来极大的危险,因为它们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离地闪电是指闪电从云层中向地面释放,它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伞状的电流。
这种闪电是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因为它们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
间歇电是指两个云中形成电荷不平衡时,发生的一种介于正常雷电和离地闪电之间的闪电。
这种闪电在云层中来回移动,有时也会与地面上的正常雷电相连。
为了解决雷电带来的危险,人们研究出了一系列的防雷措施。
最常见的是使用避雷针。
避雷针是一种通过金属针尖将云层中的电荷释放到地面或水面上的装置,从而减少雷电的危害。
另一种防雷措施是通过提前预警来避免雷电的危害。
目前,许多国家都配备了雷达系统,用来监测雷暴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以便及时通知居民采取避雷措施。
一些建筑物和设施也配备了专门的防雷系统,用来保护人们和财产的安全。
这些系统通常由导体材料和避雷设备组成,以确保在雷电发生时,建筑物和设施内部的电荷能够安全地释放到地面上。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为了减少雷电带来的危险,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防雷措施,如使用避雷针、提前预警和建造防雷系统。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和财产,减少雷电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2】。
---------------------------------------------------------------最新资料推荐------------------------------------------------------防雷科普知识讲座防雷科普知识讲座一、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是发生在雷雨云中的电学现象,并且,也只有雷雨云才可能造成雷电。
因此,雷雨云的存在就成了雷电发生的先决条件。
在大多数情况下,雷雨云在产生雷电的同时,还伴随着降水,雷雨云在气象学里叫积雨云。
只有发展成熟并伸展得很高的积雨云才有雷电现象出现。
在发展成熟的积雨云里,正电荷集中在云的上部,负电荷集中在云的中下部,但在云的底部,还有一个范围不大的带正电荷的区域,这里上升气流有局部的极大值。
云中电荷的产生和分布,与雷雨云形成的客观过程以及云中所发生的微物理过程有关。
在雷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了两种不同极性的电荷,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
这电场的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
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闪电。
1/ 6人们经常看见的闪电形状是线状闪电或枝状闪电,它有耀眼的光线。
整个闪电象横向或向下悬挂的枝叉纵横的树枝,又象地图上支流很多的河流。
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它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一种闪电。
二、雷电的分布规律根据山东省四十九年雷电观测资料,雷暴活动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沿海少于山区,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我省绝大部分地区全年都有雷暴活动,集中期在 3~9 月份,尤以 7~8 月份雷暴活动最频繁。
全漳州平均雷电日数在 63 天,我县去年是53 天。
平均也在 60 天左右,属于强雷电发生区域。
三、雷电的危害雷电流也是电流,它具有电流所具有的一切效应,不同的是它在短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通过强大的电流;尤其是直击雷,它的峰值有几十千安,乃至几百千安,因此,雷电流具有它特殊的破坏作用。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知识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知识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知识(大纲)一、气象灾害概述1.1气象灾害的种类1.2气象灾害的影响二、气象灾害防御策略2.1防御措施的重要性2.2我国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3常见气象灾害的防御方法2.3.1台风防御2.3.2暴雨洪水防御2.3.3高温热浪防御2.3.4寒潮防御2.3.5沙尘暴防御三、防雷安全知识3.1雷电的危害3.2雷电防护原理3.3防雷设施与设备3.3.1建筑物防雷设施3.3.2电气设备防雷措施3.3.3通信设备防雷措施3.4雷电灾害应对与救援四、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宣传教育4.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4.2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4.3社区居民防雷减灾培训五、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法规政策5.1相关法律法规5.2政策措施与扶持政策5.3防雷安全监管与法律责任六、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6.1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的发展6.2防雷安全技术创新6.3国际合作与交流七、总结7.1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的重要性7.2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果7.3持续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与防雷安全工作一、气象灾害概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广泛。
防雷安全知识宣传雷电应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不加以控制和预防,它同样算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
虽然它属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加强预防和控制也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在夏季雷雨季节前加强学习雷电相关安全知识,以便做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工作。
一、雷电的产生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
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回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
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冲击电流大、时间短、雷电流变化梯度大、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三、雷电造成的破坏当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强大的雷电流使建(构)筑物水份受热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很大的机械力,导致建筑物燃烧或爆炸。
另外,当雷电击中接闪器,电流沿引下线向大地泻放时,这时对地电位升高,有可能向临近的物体跳击,称为雷电“反击”,从而造成火灾或人身伤亡。
而感应到正在联机的导线上就会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性。
当雷电接近架空管线时,高压冲击波会沿架空管线侵入室内,造成高电流引入,这样可能引起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
如果附近有可燃物,容易酿成火灾。
四、雷电发生时如何注意人身安全1.相关防范措施当雷电发生时:①应尽量避免使用家电设备,如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电话机等,室外天线和电源线要接地良好,空调器、电冰箱、抽油烟机也要停止使用,以防感应雷和雷电波的侵害。
②房屋门窗要关闭好,有条件的家庭,门窗可安装金属网罩并接地良好,以防球形闪电入室。
③如果人在户外,雷雨时应及时进入有避雷设施的场所,不要在孤立的电杆、房檐、大树、烟囱下躲避。
④当雷电距离很近时,不要撑开带铁杆的雨伞,头顶上方要避开金属物,不要使用手机,避免直击雷的袭击。
自然科普:个人防雷十大秘诀一、雷打出头物雷雨天气不宜停留在建筑物的楼顶天面上。
有的居民看见打雷下雨就跑到楼房天面上收捡晾晒的衣服等物品或是拍摄雨景等,而雷电有好打出头物的规律和特点。
所以,站在楼顶极易招惹雷击。
二、注意关门窗关闭门窗能够预防侧击雷和球形雷的侵入。
如果不能阻止球形雷入室,引起的后果将是很严重的。
多数球形雷都是发生在人们先看到闪电之后才看到球形雷,也就是说直击雷发生之后才产生球形雷的概率比较高。
球形雷的直径一般为公分至几十公分。
发出红色、*或蓝色的光,像一团火球,具有巨大的能量,故被称作球形雷。
球形雷一般以每秒几米的速度离地面数米高作水平运动,也有呈跑跃运动,绝大部分球形雷沿建筑物的烟、窗户、门进入室内,在室内运动数秒钟便逸出。
也有从普通民房的瓦线出时引起的现象。
防雷专家认为,球形运动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关,故关闭门、窗、阻隔空气运动途径,从而能够阻止球形雷入室的作用。
三、不宜使用花洒冲凉这主要是因为万一建筑物发生直击雷现象时,巨大的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
同时也不要去触摸水管、管道煤气的煤气管等金属管道。
因为当这些金属体接地不良时,雷电流有时会以这些导体通过空气向人体放电。
四、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墙及电气设备打雷时,应停留在离电力线以及跟它们相连接的电气设备1米远的地方。
这种建议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雷击间接致伤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设施,其保护的目的主要是建筑物本身不受雷击的损坏,减轻雷电电磁脉冲对建筑物内部的影响,却不能防止沿室外引入建筑物内的金属导体入侵的其它形式的雷害。
五、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构)物每年因躲雨躲进低矮的草棚、小屋、岗亭而遭雷击的身亡者,大约占雷击伤亡总数的30%,因为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且大都处在旷野中,是开地面上较高的突出物,容易成为尖端放电的对象而吸引闪电先导,遭受雷击的概率也就特别高这与雷打出头物的道理类似。
浅谈对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思考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局加强了对气象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使人们的防雷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主要对气象科普的必要性和加强我国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措施进行了阐述,从而更好地促进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思考在进行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应当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解答好百姓的疑问。
作为气象服务部门,应当积极推进现代化气象业务进程,做好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服务好群众,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1 气象防雷科普的必要性1.1 有效提升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随着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成为了全球性质的环境问题,气象变化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
气象灾害的发生为社会造成了无法估算的损失,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气候的变化越来越注重,通过进行科普宣传,可以有效提升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1]。
1.2 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坚持为大众服务,造福社会”的理念,所以作为相关的气象部门需要做出进一步调整,提升气象服务的公共性。
以前对于气象公共气象服务只是对未来天气情况进行预报,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气象相关的知识需求也是越来越多,通过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可以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基础,更好地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2]。
2 气象科普宣传存在的问题2.1 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指导思想落后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中,主要是气象防雷知识通过气象部门进行统一制定,然后把气象科普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气象科普宣传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对来说宣传效果也不够理想,所以需要对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指导思想进行探索,探索新的宣传模式。
2.2 科普手段不够多样化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气象部门防雷科普宣传方式比较单一。
气象科普短文闪电说起闪电,你会想到什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雷公电母?还是小学课本里的世界伟人富兰克林和他著名的闪电实验?在这个变化莫测的自然界,闪电与雷鸣是太常见的现象,如果要问:闪电是怎么产生的、有哪些分类形态以及它们会带来哪些危害……你知道答案吗?来吧,一起“走进”闪电世界弄个明白!闪电的成因闪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当正负电荷相遇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闪电由此形成,由于此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因此强放电的同时也会伴随有阵阵雷鸣,它们如影随形,似乎时刻都在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台的视听大片。
闪电的形态相比于轰轰雷鸣这一大气声学现象,瞬时惊现的闪电显然有更多花样。
线状闪电、枝状闪电和片状闪电都是我们平时常见到的闪电形态,除此之外,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球状闪电等则相对少见。
其中,俗称“滚地雷”的球状闪电就是一种非常罕见的闪电类型。
它由拳头或足球大小的球形发光体组成,一般仅维持数秒,移动路径往往与风向一致,常会发出“嗡嗡”的爆裂声。
球状闪电的危害较大,能穿过门窗或烟囱进入室内,造成建筑物倒塌甚至人畜死亡。
在雷雨天气,要关好门窗,避免球状闪电可能带来的危害。
闪电的危害闪电发生时能产生上百万伏特的电压,远远高于人体所能承受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特)。
同时,闪电具有上万安培的电流,这些强大的电流流经人体时会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热,使得人体皮肤及内部器官碳化烧焦,也可能导致心脏停止跳动。
据统计,我国有21个省、市、区雷暴日多达50天以上,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多至成千上万人,闪电灾害已成为目前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预防闪电要牢记雷雨天气开车不宜过快,行车过程遭遇电闪雷鸣时,最好及时把车停到路边安全的地方,远离大树、广告牌等,关掉引擎、音响系统、收音机等,并关闭所有车门、车窗,使车辆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
农民朋友如何科学防雷?为何雷击伤人事件多发生在农村?防雷专家解释,一是由于广大农民朋友雷击防护意识淡薄,防雷知识缺乏。
遇到雷雨天气时,往往继续在田间劳作,或到独立茅棚、亭子、大树、瓜棚等雷电时最危险的场所躲避,容易发生事故。
二是入夏以后,强对流天气增多,雷电发生的概率增高,而入夏后也正是安徽农忙季节,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活动的密度大、频率高,加上农村地区地形相对复杂,田野空旷,雷击灾害极易发生。
三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一些必要的雷电防护设施。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各类现代化电子信息设备大量使用,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已经形成网络,地面的人文设施密度增加,但同时缺乏相应的防雷设施,结果导致雷击的概率大大增加。
夏季是雷雨天多发的季节,专家提醒广大公众,特别是农民朋友在户外进行活动或田间劳作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收听(看)天气预报,做好雷电预防工作。
特别是在田间劳作时,一旦遭遇雷雨天气,应尽量降低人身的高度,切忌找大树避雨,也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低矮建筑物。
要尽可能避免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空旷野外的场景,或者是扛着锄头等一些金属农具,因为这些用具会增加人体的高度,从而增大被雷电击中的概率。
对于在家里的农民朋友,当雷电交加时,不要使用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并拔掉所有的电源插头,室外天线要有接地线或拔掉外接天线。
房屋门窗亦要关闭好,有条件者可在房顶增设避雷针(带)等避雷设施,门窗可装金属网罩(网眼不大于4平方厘米),以防球形闪电入室。
水稻苗期冷害烂秧防御措施水稻苗期冷害是指在育秧期间,遭到连续或短暂的低于秧苗正常生长发育温度影响,使生长发育发生障碍甚至死亡的现象。
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忍耐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粳稻对低温的忍耐力明显强于籼稻;不同籼稻品种之间也有一定差异。
秧苗发生冷害后的主要表现为:叶片内叶绿素迅速降解,秧苗发黄甚至发白,根系对肥水的吸收能力降低,若低温后温度迅速上升,往往导致秧苗水分平衡失调,出现“青枯”现象。
通常来讲,日均温低于12℃秧苗停止生长;低于10℃表现出秧苗发僵、萎缩,出现冷害症状;低于8℃不耐寒的品种发生烂秧死苗;低于5℃会出现大面积烂秧死苗。
但是,不同育秧方式和田间管理对秧苗的耐寒性也有明显影响,根系欠发达、柔嫩的秧苗易受冷害,在低温出现时未及时灌水的秧苗受冷害较重。
发生冷害后,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冷害损伤。
以下措施可预防或减轻冷害烂秧损失。
1、培根防寒。
烂秧死苗的主要原因是根冠受伤,丧失吸收能力,造成地上部分失水死亡。
因此,根据“干长根,湿长苗”的规律,提倡旱育秧;如果采用水田地膜湿润,在播种时要求踏谷入泥,如果温度正常,尽量使厢沟灌水,厢面保持湿润状态,促进根系发育,增加发根数和扎根深度,利用土壤的保温能力防寒。
2、健苗防寒。
主要是通过调整施肥配比,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施用“壮秧剂”,避免偏施、重施氮肥。
要求每亩秧田施腐熟的粪水2000公斤左右,过磷酸钙50公斤,尿素10公斤,氯化钾10公斤(或草木灰150公斤),“壮秧剂”10公斤。
有机肥能够提高土温。
磷钾肥能够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根冠比,促进长根;加快叶片角质的形成,控制过度失水。
3、灌水防寒。
灌水防寒主要是针对水田地膜湿润育秧。
根据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尽可能将厢面淹没,水位的深浅根据秧苗的高度确定,幼苗期(1叶1心)灌水2厘米,小苗(2叶1心)以上灌水2-5厘米。
4、冷害后补救措施。
在寒潮结束后,根据寒潮强度和秧苗受损程度确定适宜的补救措施。
轻度寒潮(日均温高于10℃)只会减缓秧苗生长速度,不会死苗,寒潮结束后逐步降低秧田水位即可。
重度寒潮(日均温低于8℃)虽然对秧苗造成损伤较大,但在寒潮结束后不会马上表现出来,往往造成麻痹大意,错过最佳补救期。
在重度寒潮危害后,切忌采用以下加重损伤的“措施”:(1)马上进行土壤施肥,尤其是氮肥;土壤施肥会加重日后“青枯”的发生。
(2)马上排掉秧田中的冷水,在寒潮后的阳光下“加温”,由于温度迅速回升也会加重“青枯”死苗的发生。
正确的补救措施为:(1)保持秧田深水2-3天,通过水的高比热控制温度回升速度。
(2)用磷酸二氢钾加防治叶瘟的“多效唑”等叶面喷施。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
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一个含有1克碘化银的人工增雨炮弹,打上五六千米的高空后,便可能催生10亿颗雨滴。
下面让我们讲述一下人工增雨的有趣过程。
资料图片:人工增雨人工增雨弹人工增雨弹,即是人工增雨作业打入高空的炮弹。
这是根据37高炮炮弹进行改装的,一样有炸药和发射药。
所不同的是,人工增雨弹加入了1克的碘化银,引线也进行了改装,以控制爆炸时间。
要形成降雨,必须要三个基本条件:水汽、上升运动和凝结核(又称冰核)。
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后,必须要有冰核才能凝结成小雨滴,小雨滴再经过碰并水汽逐渐变大,最后落出云层才形成降雨。
将碘化银打入高空,其作用便是增加冰核。
过程很有趣高炮将人工增雨弹打入五六千米的高空,爆炸产生的3000摄氏度高温,将碘化银分裂成无数的碘离子和银离子,气温稍冷一点,碘离子和银离子又结合在一起,形成碘化银微粒。
在负6摄氏度至负16摄氏度的云层中,这1克碘化银可形成10亿颗碘化银微粒。
如果条件理想,每一颗微粒都可发挥冰核的作用,因是人工作用所致,因此称为人工冰核。
在短短15分钟的时间里,这些细微的人工冰核,便通过吸附水汽——凝结增长——(在上下气流作用下)碰并增长变大——最后形成雨滴落出云层,形成降雨。
而照此计算,这1克碘化银,最终有望形成10亿颗雨滴。
这仅仅是采用高炮打人雨弹带来的效果。
要是用现在最新的火箭发射,可将人雨弹射入七八千米高空,可以生成1万亿颗人工冰核。
必需两种云这样理想的效果,并不是人雨弹一发射,就能达到。
关键还需要两种云:层状云和积状云,对其它云打人雨弹,那是“对牛弹琴”。
这背后的奥秘是:层状云中,在负6摄氏度至负16摄氏度之间的这一云层中,有很薄的一层液态水(水汽),因没有冰核无法形成雨滴;积状云里边则有大量水滴,人雨弹在此云中爆炸,产生的冲击震动,可让这些水滴下落,实现降雨,这就达到“炮响雨落”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作业(发射人雨弹)时机的掌握十分重要。
目前,各市人工增雨办各炮点,正全天候监视高空,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自然界的干旱是否造成灾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则取决于人为措施。
世界范围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是:①兴修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事业;②改进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构成,选育耐旱品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④研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1多植树,多种草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3还要防止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5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6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地质灾害知识: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崩塌是我县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崩塌的运动速度极快,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一、滑坡的前兆山坡上出现裂缝、坡脚松脱鼓胀、斜坡局部沉降、斜坡上的建筑物变形、泉水井异常变化、地下发出异常声响、注意家禽是否也有异常反应。
当发现自己的房屋及场院突然开裂,或发现斜坡出现裂缝、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异常情况,并及时撤离灾害危险区。
二、泥石流的前兆(一)常年有水的沟谷或洪水突然断流;(二)沟谷上游骤降大暴雨;(三)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可能是由泥石流携带的巨石撞击产生;(四)水库塘坝坝体破失。
三、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人为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随意堆弃渣土和乱挖乱填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地质灾害;随意兴建池塘和农业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灾害;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
如何躲避地质灾害一、历史经验表明,滑坡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夜晚发生滑坡较白天发生滑坡的损失更大。
因此,雨季特别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险区逗留;山坡上树林长成马刀状,坡面出现裂缝,坡脚隆起,泉水干枯或者突然变浑,动物惊恐等导演现象,是滑坡的前兆,人们应怨女旷夫撤离。
当看到或听到山坡发生崩塌、滑坡时,应迅速判断崩塌、滑坡来源方向,不能顺着崩塌、滑坡运动方向逃离,通常情况下,应以最快速度向着垂直崩塌、滑坡运动的方向逃离。
二、当看到或沟谷上游可能有泥石流发生时,不能顺着沟谷向下游逃离,而应以最快速度向沟谷两侧山坡上方逃离。
三、平时要留心周围地形环境。
低缓宽厚的山岗往往不易发生崩塌、滑坡,可以选作避灾场所,并做好相应准备;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日常活动和避灾过程中都应尽量选择安全道路行走。
四、雨天在沟谷中耕作、放牧时,要提高警惕随时戒备泥石流的发生,尽量不要长时间在沟谷中或沟口停留。
雨季穿越沟谷时,无论晴天还是下雨,都要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五、灾害发生时,不要留恋财物、家畜家禽,要分秒必争、果断撤离,人的生命永远都是最宝贵的,在自保的同时尽量帮助别人。
六雨季或雨天的夜晚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应对地质灾害保持更高的警惕性,雨天不要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区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