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蜡烛(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建立对蜡烛的基本认知。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定义和用途。
2. 通过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特征。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蜡烛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对蜡烛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蜡烛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用途和特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过程。
第二章:蜡烛的构造和制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构造和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蜡烛制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的构造,包括蜡芯、蜡壳和燃烧过程。
2. 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择蜡材、制作蜡芯和浇铸蜡壳。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的构造,让学生观察和理解。
2. 分组让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蜡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
2. 评价学生制作的蜡烛的质量和创意。
第三章:蜡烛的使用和安全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对蜡烛使用安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点燃、吹灭和熄灭蜡烛。
2. 强调蜡烛使用的安全性,包括远离火源、避免风烛和不要无人看管。
教学活动:1. 分组让学生演示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通过讨论或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蜡烛使用不当可能引发的危险。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操作准确性和安全意识。
2. 记录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内容。
第四章:蜡烛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和用途。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希望、祝福和纪念。
2. 讲解蜡烛在不同节日和仪式中的应用,如生日、婚礼和宗教活动。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场景。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蜡烛》教学设计《蜡烛》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词卡、图片、学具:学具袋教学流程: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
)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
”)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
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蜡烛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领悟作者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蜡烛的形象,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深刻理解词语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探讨:(1)组内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中心思想。
(2)组间交流,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道德观念和感恩心态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蜡烛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蜡烛的温暖与光芒,从而引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写作特点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蜡烛》写作特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的作者、题材和内容;2.理解并总结《蜡烛》的写作特点;3.学习如何运用《蜡烛》的写作特点进行创作。
二、教学过程Step 1:阅读《蜡烛》让学生阅读《蜡烛》这篇文章。
建议先整体阅读,然后再逐段分析和讨论。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标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或不理解的地方,以便后面讨论和解答。
Step 2:分析《蜡烛》的写作特点1.描述细腻感人:《蜡烛》通过描写蜡烛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家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融入了丰富的情感。
例如,通过描写蜡烛燃烧的过程,表现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性。
2.使用象征手法:《蜡烛》中的蜡烛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代表着人的生命。
通过蜡烛的生死,来反映人的生命的矛盾和转变。
3.运用对比手法:《蜡烛》通过对比蜡烛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的态度,来彰显生命的多样性和不同的人生观。
Step 3: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针对《蜡烛》的写作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引导,如:1.你觉得《蜡烛》中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2.你觉得为什么蜡烛在文章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3.你觉得《蜡烛》中的对比手法对表达主题有何帮助?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蜡烛》的写作特点。
Step 4:运用《蜡烛》的写作特点进行创作让学生运用《蜡烛》的写作特点,进行创作。
可以给学生一些创作的题目或引导,如:1.请你以《蜡烛》为题,写一篇关于生命的短暂和宝贵的作文;2.请你以《蜡烛》为题,写一篇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的作文;3.请你以《蜡烛》为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写一篇对比生命不同阶段的作文。
Step 5:作品分享和反思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并进行互评。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给予对方反馈和建议。
最后,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用《蜡烛》的写作特点上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
三、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蜡烛》的写作特点和运用《蜡烛》的写作特点进行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蜡烛》,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蜡烛》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规章制度、作文大全、教案大全、合同范本、实习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活动方案、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mposition, teaching plan, contract template, internship summary, speech, experience, activity program,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蜡烛》教案《蜡烛》教案汇编五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1.1.3 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直观的背景。
1.2 教学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1.2.2 运用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1.2.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1.3 教学准备:1.3.1 准备蜡烛实物,用于展示和观察。
1.3.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1.3.3 准备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知识点讲解2.1 蜡烛的种类和制作过程:2.1.1 讲解蜡烛的不同种类,如蜡芯、蜡壳等。
2.1.2 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蜡的提取、成型、修剪等步骤。
2.1.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实物,了解其结构和组成。
2.2 蜡烛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2.2.1 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如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等。
2.2.2 讲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包括点燃、燃烧、熄灭等阶段。
2.2.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
2.3 蜡烛的使用和保存:2.3.1 讲解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如点燃、吹灭、存放等。
2.3.2 讲解蜡烛的保存注意事项,如避免潮湿、防止摔落等。
2.3.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延长蜡烛的使用寿命。
三、教学内容3.1 蜡烛的制作过程:3.1.1 观察蜡烛实物,了解其结构和组成。
3.1.2 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
3.1.3 分组讨论,分享对蜡烛制作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3.2 蜡烛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3.2.1 进行实验观察,了解蜡烛的燃烧现象。
3.2.2 通过讲解和示例,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燃烧过程。
3.2.3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3 蜡烛的使用和保存:3.3.1 学习蜡烛的正确使用方法,如点燃、吹灭、存放等。
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蜡烛的发明历史、制作技艺及使用方法,使学生了解蜡烛的作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蜡烛的发明历史、制作技艺及使用方法的介绍和操作实践。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重要性,并进行创新性的操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1. 蜡烛的发明历史蜡烛是人类早期照明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进。
蜡烛的制作始于原始时代,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具有一定制作工艺的灯具。
•蜡烛的发明历史和地位•蜡烛的材料及制作工艺介绍2. 蜡烛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蜡烛是家居装饰及节日庆典的重要道具,但蜡烛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学习蜡烛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蜡烛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灭蜡烛的正确方法3. 蜡烛的实践操作蜡烛的操作实践是学习蜡烛的最好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蜡烛材料及制作工艺的理解,并通过创新来体现自己的想法和创造力。
•制作简单的蜡烛•蜡烛的装饰和创意应用四、教学方法1. 演讲法通过课堂演讲,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发明历史和制作工艺的特点。
2. 操作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蜡烛的材料及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蜡烛的创意应用及装饰等方面的想法。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清晰的教学目标及达成度判断。
•实际操作实践的完成情况及操作技能评估。
•讨论与交流的质量及合作能力评估。
•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表现方面评估。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蜡烛的发明历史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课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实际操作的难度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2.速读课文,先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
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蜡烛》教案分享: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教学背景及目标本次教案针对初中生的英语课堂,主旨是通过音频-视听-阅读的多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感受主题文本——《蜡烛》的内涵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步骤及方法1.预热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思维导图的形式,谈谈自己对蜡烛的印象以及蜡烛在生活中的作用。
提醒学生模糊认知和情感体验,为后续教学创设情境铺平道路。
2.导入环节以短片《蜡烛》为媒介,让学生在听音、看图、感情绪的过程中,真正接触到蜡烛这一主题。
通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或个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想法,并引导学生发现蜡烛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与爱、情感、生命等人类核心价值息息相关,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轨迹紧密相连。
3.阅读理解环节以文本形式或诗歌形式呈现《蜡烛》的内容,并通过连线、填空、选择、简答等方式,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结构特点和语言文化背景。
通过分析文本细节和风格特点,引导学生发掘蜡烛的象征意义和同人类情感交流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4.情感体验环节以情感表达、朗诵、画画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或表达蜡烛所传递的人性情感。
通过个人或集体分享、点评、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思考深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5.总结回顾环节以小结、答问、思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回顾教学过程和内容,梳理学习思路和方法,从而深度鞭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探讨蜡烛之美和人类情感交流之精髓,以及如何关爱身边的人和事,成长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心、有思辨力的优秀学生。
三、教学效果及评价通过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和步骤,本次教案得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了全面的激发和提高,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对于蜡烛和人类情感交流的深入认识和思考,使他们的知识层次和精神境界有所提升。
《蜡烛》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2. 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蜡烛》的作者及其背景。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蜡烛?蜡烛有哪些用途?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蜡烛在课文中象征着什么?为什么?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想象蜡烛的景象,感受课文中蜡烛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蜡烛”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7. 课堂小结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等方面。
教师还应考虑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实现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蜡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了解通讯这种文体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老妇人的形象,理解蜡烛的象征意义。
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关键语句。
2、教学难点探究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然后提问:在战争中,有哪些东西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引出蜡烛这一主题。
(二)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解决。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1、分析老妇人的形象找出描写老妇人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讨论:老妇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红军战士的尸体?2、探究蜡烛的象征意义思考:蜡烛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3、品味关键语句选择文中感触较深的语句,进行赏析,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战争中的感人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和平,避免战争?(五)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以“和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思考中来。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战争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和平的向往。
《蜡烛》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应该都用过蜡烛吧,那我们经常会在什么情况下用到蜡烛呢?(学生各抒己见)。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下都代表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以“蜡烛”为题,又有什么深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这篇文章《蜡烛》。
二、学习单学习
现在我们拿出学习单来,昨天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情况稍作总结(视具体情况而定)。
明确小组任务,让同学们讨论过后上来展示。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请你借助现代汉语字典,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偷袭.()迫.击炮()拂.晓()
耸.立()颤巍巍.()地窖.()
舀.()匍匐
..()腋.窝()
闪烁.()鞠躬
..()瓦砾.()
(2)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二)脉络梳理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人物品析
1.基础题
老妇人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拿出来说明了什么?可以从中看出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道题我们要抓住这个蜡烛,这是一支怎样的蜡烛,是普普通通的蜡烛吗?对,这支蜡烛并不普通,这是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而且文章说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补充说明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就在于这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老妇人是一个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有着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的这么一个形象,
是一位伟大、善良的母亲。
2.挑战题:
为了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通常会运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你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几句话并品析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吗?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也是匠心独运的。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主要用了两种,就是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
在这篇文章中,有非常多的环境描写,同学们已经说了一些,老师认为还有几处可以赏析:文中多次对炮火进行描写,如“德国人还在轰击”“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等等,这样多次重复的描写,一方面渲染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敌人的残忍与疯狂。
而与环境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妇人的临危不惧,她不顾生死,不顾艰难,也不顾年老体衰,亲自在炮火中埋葬烈士的行为,让我们也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担忧,这也使得她的行为格外感人,这正是特殊的环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正是烘托了气氛,衬托了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看动作描写,这篇文章着重在动作描写上刻画了老妇人。
文中的老妇人没有任何语言,她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文章感人的因素之一,显得深沉而含蓄。
老师认为有两处动作描写写得特别好: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舀几下,她就得休息一会儿。
到底,她把坑里的水全舀干了。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抄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有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赏析:老妇人找炮弹坑、舀坑水、拖尸体,不到十步路,休息了三次,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是那么认真,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从这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做这些事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妇人是多么困难,(联系自己,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做这些事都很不易),何况一个老妇人,但是她却做到了,尽管在整篇课文中老妇人没有说一句话,可她的感人形象早已刻在了广大读者的心中。
她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不顾自己的生死去掩埋那位素不相识的烈士,是因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打动了她、激励了她,因此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无限敬意与热爱。
2.“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
赏析:这是在通讯的最后,苏联红军在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时,发现了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老妇人虽然没有对红军战士们说话,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但是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此时浓浓的情谊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我们内心对法西斯侵略者卑劣行径的憎恨和对和平的企盼也油然而生了。
(四)语言品鉴
1.基础题
文章多次提到“黑围巾”,你能一一找出并说明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首先黑色就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文章对“黑色的大围巾”有四次交代,就更烘托了沉重的气氛,也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切哀悼之情,让人看到了她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2.挑战题:
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两个片段进行赏析,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每个人对于语言的感知都有不同,感动的地方自然也不一样,在前面我们已经对文章很多片段都进行了赏析,所以这道题我们可以在课后自己进行品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感悟主旨
学完课文,现在你理解在这篇课文中“蜡烛”特殊的象征意义了吗?请谈谈你对“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句话的理解。
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象征意味,让我们从残酷中采撷了美好的情感之花,就是因为“蜡烛”的运用。
老妇人把她最为珍贵的宝物献给了烈士,反映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
文章多次对烛光进行了描写,特别是文章结尾处“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里描写的不仅仅是烛光,还有它背后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也象征着老妇人与烈士之间母子般的深情;还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战斗情谊(注意他们的身份)。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财能够取得胜利,这也遥遥呼应了题目“蜡烛“,显得匠心独运。
三、总结
学完课文,相信文章的主旨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写作这篇通讯时,运用了许多写作手法,比如象征手法,还有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同学们能在平时写作随笔时多加运用,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