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剩州中学宜昌一中两校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26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两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命题学校:宜昌市第一中学命题人:高一语文组审题人:张波、谈进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
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
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
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
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
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
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17年秋期末联考高二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搽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否则答案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中国文化产业从起步、破冰,如今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
互联网文化及其产业运营在其间扮演了“黑马”的角色,其增长速度之快,消化能力之强,包容性之大,深切满足了时代需求,已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高,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势必就比较明显,艺术特征则相对较弱。
每日更新是网络文学最显著的特征。
网络作家每天一般更新两到三章。
在更新过程中,网络作家与读者之间即时互动,网络文学的生产、消费过程处在同一条线上。
表面上看,一方是生产者,另一方是消费者,但他们除了“供求”关系,还存在“共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读写关系是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核心,直接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存续方式和审美范式。
创作者、阅读者和故事创作之间相互妥协和平衡,消费过程完成于这一动态系统当中。
无论是不是知名作家,创作哪种类型的作品,在读写关系的塑造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网络文学的“游戏规则”: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网络超长篇小说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的调研中,拿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为例,这部长期位列移动阅读基地畅销榜榜首的作品,长达530多万字,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就是因为它的故事吸引人,能够把读者的碎片时间有效串联起来。
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之外,网络小说成了众多读者业余生活的主线,在这样强大的时间消费中,阅读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更多的是心理需求。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试卷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3.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用黑色签字笔答题。
第Ⅰ卷阅读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改革的动力就能充分释放,改革的活力就能极大迸发,共同富裕就能计日程功....。
B.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单位或个人在食品安全方面,屡屡将社会大众的生命置之度外....,唯利是图。
C.中国京沪高速铁路6月30日正式通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海外许多媒体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日本《产经新闻》却不赞一词....,反而说是“盗版新干线”,真是大言不惭。
D.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上,八万余名青少年用花束组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
曾几..何时..,为了这一天,多少志士仁人奔走呼号,殚精竭虑。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刚刚过去的xx,除四川、湖南发生伏旱外,我国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_,与往年相比是难得的好年景。
②老王和老李二十多年前产生了误会,一直互不理睬。
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们____________,消除了隔阂,大家也高兴。
③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用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___________,出分数的时候为时已晚,悔不当初。
④经过艰苦的努力,他果然__________,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了“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A.风调雨顺白头如新无可厚非不孚众望B.冬温夏清萍水相逢无所事事不负众望C.五风十雨冰释前嫌无可奈何深孚众望D.冬暖夏凉破镜重圆无所不为深负众望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电影历经百余年的沧桑历史,不断地走向辉煌,它记录了百年以来民族命运的起伏变迁,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 (B项“适当使用典故”理解有误,原文是说“近于典故的性质”的词汇,而非典故;C项“则诗歌传唱越形象越典型”无中生有;D项理解有误,文章第四段以柳为例,是为了说明生活语言的诗化,由此可知,“柳”的形象是生活的也是诗的语言。
)2.B (由第三段可知,文章举“月”“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诗化的语言来自生活经验和感受的累积。
)3.C (“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特殊生活”理解有误,根据文意,生活语言诗化的过程,既与一个民族生活有关,更源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D (“彻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说法有误,人口老龄化可以通过一些举措减少其负面影响,但人口老龄化是客观趋势,无法彻底解决,且原文中也无此表述。
)5.B (“将使我国在老龄产业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说法有误,原文是说“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国家”,市场潜力巨大未必就是意味着我国在老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6.机遇:①打造高品质的老年人消费产品;②提高对老年人群的服务品质;③挖掘老年人互联网消费(如网上购物与移动支付消费等)潜力;④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数字化产品。
挑战:①调整生育政策、增加人力资本投资;②深化教育、提高受教育年限、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③国家出台科技创新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增加专门的老年医学研究机构,注重整体研究,政府加强宣传,推动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健康老龄化”。
(6分;其中“机遇”3分,“挑战”3分,每部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D (D项“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土龙,与土龙和谐相处”说法有误,由原文“在鹰派与和派时而平息时而又起的争论中,四十多年流水一样过去……土龙在村里一波三折生息下来了”一句中“时而平息时而又起的争论”和“一波三折”可知,并非全部村民都用行动保护土龙;村民和土龙也并没有“和谐相处”。
宜昌市一中201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当今,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自古形成的阅读规矩正面临解体,包括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内容等,说到底,是阅读文化发生了巨变。
人们通过网络可随时与世界保持连接,可闪电般地同步获取最新信息。
然而,当电子阅读变得如此轻松、愉悦、便捷时,人们自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忧虑:既然有如此直观和方便的电子资料和网络讯息,纸质阅读将何以安顿?是否会成为明日黄花?其实,“中国阅读”的数量并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若把电子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算进来的话,现在读书人的总量并不比上世纪80年代少,只是阅读状态和内容有别。
当下的“中国阅读”更多是跳跃化的、碎片化的、缩略化的阅读,实用阅读在取代审美阅读,消遣阅读在压倒心灵阅读,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
这当然值得忧虑,但忧虑是没有用的。
冷静下来想,电子阅读并非没有好处。
首先,对阅读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是抱着一本书看才叫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也应该是阅读的一部分,且汲取方法简便、迅速,知识含量巨大。
第二,当下的纸质媒体的文章质量不令人满意。
纸媒的文章,显得规范、严谨,想象力不足;而个人空间、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的文章,发表渠道便捷,显得活泼、生动,也更接地气,当然也难免芜杂。
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与作者互动,甚至会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写作,成为“再创作者”;客体转变成了主体。
网络文学、网络阅读正以其自身的优势冲击着纸媒的生存。
但我们需要呼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
这是一种挑战。
问题不在于使用哪一种形式,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
少了青灯黄卷和书香墨痕的阅读形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兴的电子阅读会不会在不经意间演化成“浅阅读”“泛阅读”“飘阅读”。
难怪丹尼尔·贝尔喟叹:“当代文学正在蜕变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针对“用户隐私数据遭到泄露”的问题,支付宝在对相关页面链接实施了安全保护后,也提醒广大用户,网络犯罪无所不至,网购密码要及时更换。
B . 西安近几年开展了渣土车整治工作,可成效甚微,东郊建筑工地路段,整天扬尘伴着轰鸣的车声甚嚣尘上,严重影响沿街居民及过往行人的安全、健康。
C . 中国大学选修课程一经推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而那些踌躇满志的高中学子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D . 近日,中共中央提出了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等八项规定,此举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了好整以暇、办事拖沓的官员们,无疑是一剂良药。
2. (2分) (2016高三上·市北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
B . 如果把干旱的原因归咎于大自然的无情,恐怕还会遭遇更加无情的大自然的报复。
因为,人类活动对于少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C . 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D . 欧盟23日发表声明称,美国与欧盟当天就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
3. (2分) (2018高一下·天水开学考) 下列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项是()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在碰撞:当城市的汽车尾气熏闷着忙碌日子的无奈时,特别怀念故乡炊烟缓缓地升腾,抚平着平淡日子的孤寂:当城市的纯净水在______________时,特别怀念故乡甘甜的井水,______________。
①敷衍我们生存的日子②清澈我们生存的日子③浇灌成长的岁月④滋润成长的岁月A . ①③B . ①④C . ②③D . ②④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4. (9分)(2018·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篆刻之美孙莉莉篆刻艺术在狭小的天地中,依靠笔画的技巧,表现出刚柔相济的笔情刀趣,生动优美的造型图形,古朴隽永的金石气韵,给人以情感意蕴的震动和审美艺术的享受。
湖北剩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文化传统,它凝聚与维护着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
大量考古新发现与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越来越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都城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经济管理中心、文化礼仪活动中心,是国家的“缩影”。
因此,我国历代王朝都把都城建设作为重大国家工程。
从考古情况来看,我国历史上的都城选址与规划理念反映了“择中建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历代王朝的国家认同。
这一历史文化理念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王朝、不同族群最高统治者的国家认同。
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中华”均源于此,它们多见于先秦以来的文献记载。
不但都城要“择中”而建,作为都城政治中枢的宫城也要“择中”而建。
至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物化载体——大朝正殿,又在宫城之中处于“居中”“居高”的特殊空间位置。
都城之于国家、宫城之于都城、大朝正殿之于宫城的一系列“居中”设计理念,突出了“中”的文化基因、“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中正、中和、中央。
我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只来自内地族群,还来自“诸夏”与“四夷”的族群。
如鲜卑族从我国北部的大兴安岭一路南下,自内蒙古盛乐至山西大同(平城),最后孝文帝迁都于“天地之中”的洛阳。
鲜卑统治者规划建设的北魏洛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继承与发展了我国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理念。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两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
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
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
”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
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
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
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
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
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
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
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
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柏拉图给“美”下定义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试图在孤立静止的语境中概括美的本质。
B.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要真正得以实现,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必须同处在一个维度。
C.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 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
B. 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论述了美既在感知中,又在情景中,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
C. 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 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探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 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 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复杂的,其审美价值的高低之分不会削弱审美的重要性。
【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于文无据,结合“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等分析,原文无法推断出“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引出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错误。
应该是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项,第四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C项,“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错误。
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论述了审美价值实现的过程。
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错误。
结合“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分析,文本中就没有表达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抽象之美,也没有表述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形象之美。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一身粗布汉服,利索的装扮,“90后”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成为话题人物。
在视频中,这个四川绵阳山区的女孩制作家庭土窑、手工搭建秋千沙发床、利用树皮古法造纸、按季节时令制作传统美食,在小山村中过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
红绸覆面,眉间一点朱砂,李子柒的微博头像一如她的作品,“古风”味道十足。
她发布的每条视频,平均观看量3000万以上,最高的超过5000万。
视频进驻国外社交网站后,有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配,却不妨碍外国网友一边求翻译,一边看得津津有味。
作为“李子柒迷”之一的章欣妹从夏天开始看李子柒的视频,不同于大多数人对美食主题的热爱,她是看完造皮纸的一期视频被彻底圈粉的,“她自己砍树、削树皮、蒸煮打浆,夏晒冬烤来造纸,把古人仪式感的生活复盘在眼前,也让我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国文化中历来不乏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
当田园生活逐渐远离都市人的日常之时,田园诗意更显示出诱惑性,李子柒的短视频便是主打这一卖点。
(《中国青年报》2019年12月12日《田园诗意的想象凭什么“圈粉”无数?》有删节)材料二身穿华丽唐装、姿势优美、眼神温柔,如贵妃般高雅、又如仙女般轻盈——最近,“一眼万年”的不倒翁小姐姐走红,6000余条表演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5亿次,数据每天还在增长。
据报道,“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可以预想到,未来类似的表演会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但影响力一定不复首创者。
近年,诸如故宫等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靠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重要地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在个性表达和社交平台上做足文章。
要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需要特别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
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
无论是和观众牵手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受到海外网友热捧的“李子柒”,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别有一份闲适自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IP,但也有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
可以是舌尖美食、花鸟鱼虫,也可以是华美汉服、小曲小调……承载着快乐和希望的点滴美好。
这也提醒人们,文旅产业的发展,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并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新京报官微2019年12月13日《“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有删节)材料三中国网络红人、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YouTube等国外社交媒体上的走红引发了各种讨论,这既涉及文化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内容等问题,也涉及如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说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
这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是我们常说的“走出去”的一部分。
虽然它可能还不够高大上,但其亲和力与生动性足以让外界看到一个有趣可爱的“活的中国”,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应有之义。
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文化折扣”的概念,说的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要跨文化传播,往往会因为受众的理解困难和障碍而“打折”,使得文化传播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而鲜活生动易于理解的大众文化产品“文化折扣”显然较少。
文化传播需要高雅内容和具有深度的价值理念传播,也需要有生动鲜活的大众文化传播。
这两种传播方式不可能相互替代,但会相互支撑。
在文化传播中,大众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更为有效直接,因为它从感性上会让人形成对一种文化的初步和基本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降低文化折扣,也为更多的高雅文化传播打开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