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6
沉降观测监测
一. 项目内容
本次实习测区位于安徽建筑大学南区电教楼,对电教楼进行观测。
机电楼共五层,建筑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要求在实习基地找一较为松软的泥地,打下八根木桩,在木桩上钉上铁钉,作为沉降观测点,并连续观测四天。
并获取观测点的高程数据。
二.项目要求
1,垂直监测基准网要求包括至少3个水准基点和若干个监测工作点,采用二等水准网布设要求进行。
本次测量选用1号点作为水准基点,选取3个工作基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二等水准测量。
2.两处监测沉降量超过3mm ,累计沉降量超过3cm ,给出预警提示。
3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观测网,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表4-8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
高差中误差(mm)
变形监测点
高程中误差(mm)
每站
高程中误差(mm)
往返较差或环线闭
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mm)
一等
0.3
0.3
0.07
n 15.0 n 2.0 二等 0.5 0.5 0.15
n 30.0 n 4.0 三等 1.0 1.0 0.30
n 60.0
n 8.0 四等 2.0 2.0 0.70
n 40.1
n 0.2
表4-9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
型号水准尺
视线
长度(m)
前后视距较
差(m)
前后视距差
累积
(m)
视线离地面最
低高度
(m)
基、辅分划读
数差
(mm)
基、辅分划
所测高差较
差
(mm)
一等DS05 因瓦15 0.3 1.0 0.5 0.3 0.4 二等DS05 因瓦30 0.5 1.5 0.5 0.3 0.4
三等
DS05 因瓦50 2.0 3.0 0.3 0.5 0.7
DS1 因瓦50 2.0 3.0 0.3 0.5 0.7 四等DS1 因瓦75 5.0 8.0 0.2 1.0 1.5
三.项目方案
1.观测点的布置
垂直沉降监测点的布设要依据设计要求,参考《工程测量规范》
及经验,灵活布设。
根据以上原则,在电教楼的8个角布设8
个沉降观测点。
如图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
(1)垂直监测基准网要求至少三个水准点和若干监测工作点,采用二等水准网布设要求进行。
本次测量以1号点作为水
准基点,选取三个工作基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二等
水准测量。
(2)垂直监测点的布设要依据施工设计要求,
参照《工程测量规范》及经验,灵活布设。
根据以上原则,在电教楼的八个角附近布设8个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规范中执行的技术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BJ8-2007)
具体指标参照项目要求中的技术指标
3.观测的内容.方法
(1)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及测区的现场实际情况,对电教楼进行连续的沉降观测,获取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数据。
(2)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的测量应使用苏光“DSZ2+FS1测微器”组成的S1 \级精密水准仪。
观测时,按照“四固定”原则: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时段,固定路线。
沉降观测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
4.观测周期
对电教楼每隔一天观测一次,为期四天,共四次观测
5.使用仪器.工具和人员安排
(1)工具仪器
A.S1精密光学水准仪一台,沉降观测专用铟钢尺一对
B.铁锤一个小铁钉若干,皮卷尺一个
C.外业观测手簿若干张,测伞一把。
(2)人员安排
本次实习小组为九人,1人负责方案编制,实施;依据观测方案,2人一组负责工作基点和沉降点的布设,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安排外业数据采集组1组,6人,其中一人负责观测,一人记录数据,一人打伞,3人扶尺子加量距。
内业数据处理组一组,2人,负责外业数据的整理分析
6.整理监测资料及提交报告
(1)每次的观测结果都于当日整理,即根据观测数据,计算监测点的沉降量;
(2)计算沉降量的方法:沉降量观测点的本次沉降=本次所得高程-上次所得高程
累计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计沉降量
(2)观测工作结束后,提交成果如下:a建筑物沉降观测日报表(部分)
B时间-沉降图表
c沉降变形规律报告。
四,实习成果
1建筑物沉降观测日报表(部分)
序号观测点
本次高程
(m)
上次高程
(m)
两次高差
(mm)
累计沉降
(mm)
两次高差
最大点
累计沉降
最大点
1 2 29.4929 29.4935 -0.6-0.6
2 3 29.4932 29.4868 6.4 6.4√√
3 4 29.5122 29.5066 5.6 5.6
4 5 29.4936 29.4889 4.7 4.7
5 6 29.5101 29.5052 4.9 4.9
67 29.5039 29.4988 5.1 5.1
7 8 29.4866 29.4822 4.4 4.4
8 9 29.5059 29.5066 -0. 7-0. 7
监测结论:观测最大沉降点为:3,沉降量为6.4毫米;累计沉降
量为:3沉降量为:6.4毫米
2.电教楼沉降点的时间-沉降图表
沉降点的时间-累计沉降量表
时间 2 3 4 5 6 7 8 9 2013/9/17 0 0 0 0 0 0 0 0 2013/9/18 -0.6 6.4 5.6 4.6 4.9 5.1 4.4 -0.7 2013/9/19 -1.9 -1.8 -1.2 0.3 0.6 0.9 0.6 0.4 2013/9/20 -2 -1.7 -0.8 2.5 0.01 0.4 1.1 -1
时间-累计沉降量
-4
-2024682013年9月17日
2013年9月18日
2013年9月19日
2013年9月20日
时间
累计沉降量
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系列5系列6系列7系列8
3.沉降监测规律报告:
经过为期四天(2013/9/17-2013/9/20)的沉降监测,在这期间累计变化量在7mm 内波动,没有超过给定的预警值,在观测期间符合要求的。
五.实习小结
本次沉降观测我们围绕电教楼的8个已有沉降监测点布设了一个闭合水准路线,起点为学校的已知点1.整个路线工二十站,整个路线的累计高差闭合差不应超过53.7mm 的限差。
由于观测的精度较高,所以观测时要按照“四固定”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时间,固定路线。
在测量中,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每一次的沉降观测都符合要求,为此,我们在测量的时候记录手簿的人都会拿一个计算器,在一组沉降数据出来后就及时的检验前后视距差,基辅差,如果符合则继续,否则重新测量,在观测结束后,即将数据输入到南方平差易中进行平差计算,最后在平差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提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