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增长,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1.全面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2.专业能力:培养具有物流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工具,解决物流运营中的实际问题。
3.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的物流管理需求。
三、培养过程1.知识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将学习物流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物流运作、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
2.实践锻炼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将参与实践项目,如企业实习、物流项目策划和实施等,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深造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将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研究物流管理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进行独立研究。
四、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统计学、物流运作原理等,为学生打下学科基础。
2.核心课程: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运输管理等,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
3.选修课程:包括物流战略管理、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提供个性化的学习选择,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五、实践教学1.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走进企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并参与企业物流运作实际。
2.项目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物流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实验教学: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六、师资队伍建设1.学术带头人:聘请国内外物流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2.实践经验丰富者:聘请具有丰富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士授课,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中。
3.教学团队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一、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基础理论和物流管理基本知识,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掌握从事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二、物流专业特色及培养规格1.专业特色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以就业岗位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课程和职业能力相对应,建立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模式,着力培养适应物流产业发展需要、体现职业应用能力为特征的专业人才。
以就业岗位为中心设置课程体系体现在:就业岗位 支撑课程采购及物料控制供应链管理、采购学、商务谈判物流规划与设计 物流方案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货运代理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贸易流程仿真实训生产企业 生产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条码技术与应用商业企业 商业学、零售学、配送与配送中心、POS系统实训、条码技术与应用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运输概论、仓储管理、条码技术与应用、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模拟、电子商务模拟实验2.人才规格学生了解并掌握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理论、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强。
初步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后续发展能力强,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人才。
学生毕业时,可在各类企业从事物流业务操作及管理工作,如:港口、各类商业流通企业、生产企业、专业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等。
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毕业生知识要求毕业生能力要求能 力 类 别 能 力 要 素 课 程 设 置 考 核 标 准通用能力 英语应用能力具备阅读和翻译本专业一般性英文资料的能力,具备基本的日常口语交流的能力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办公自动化设备和软件的使用能力;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电脑网络处理单据及各类文件信息技术基础就业创业能力获取求职信息的能力;撰写求职自荐书的能力;求职答辩能力;签订劳务合同的能力;就业指导、课外拓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交能力 交往与组织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大学生心理与健康礼仪与社交知 识 类 别 知 识 内 涵 课 程 设 置专业技术基础知识 管理知识 基本管理职能、管理程序、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管理学原理金融与经济知识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西,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金融学基础会计学 市场营销知识市场营销的基本观念、市场营销组合的策略知识;市场调研及营销环境分析的知识;市场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及促销策略知识;市场营销物流基础知识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组成物流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体系;物流学概论综合化专业技术知识 物流职能技术运输各种方式及合理规划的知识;仓储技术及其优化的知识;配送管理和配送中心管理的知识;物流各环节成本预测、核算、决策和分析的知识;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知识;供应链理念和设计的知识;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与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知识;零售领域得知识;物流机械设备管理的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的选择和条码的应用知识;商业流通和采购管理的知识;国际贸易流程实训;物流企业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技术综合实训;运输概论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管理生产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与国际货运代理零售学物流机械与设备物流信息技术与条码应用商业与采购学国际贸易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物流技术综合实训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有捕获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素质拓展教育课创新能力 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不拘泥于传统模式,敢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及理念的能力;素质拓展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资格证书专业基本技能 营销调研技能市场调研、预测的能力;开展广告宣传的能力;营销策划的能力;开拓市场、推销的能力;市场营销、商业学营销员资格证书 会计统计技能账簿登记、报表编制及费用核算的能力;利润核算、效益分析的能力;统计分析的能力;基础会计学、统计学会计资格证金融理财技能知晓国内外金融问题的现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学企业管理技能各种不同类型的的企业组织、计划、协调、控制和指挥领导的能力;管理学物流学概论助理物流师商务谈判技能与客户及对手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谈判技巧,把握谈判局势、控制谈判方向的能力物流技术综合实训商务谈判师专业综合能力 物流管理能力采购管理能力;运输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配送与配送中心管理能力;零售管理能力;物流设备管理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物流企业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商业与采购学运输概论仓储管理配送与配送中心零售学物流机械与设备物流成本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与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ERP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物流技术综合实训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物流经理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投标师条码技术与应用资格证书物流方案策划能力物流企业策划与设计物流方案的能力;第三方物流与国际货运代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技术综合实训ERP实训物流系统设计能力 物流信息技术设计物流系统的能力;物流信息技术与条码应用电子商务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物流技术综合实训ERP实训POS实训毕业生素质要求素质名称 内 涵 要 求 培 养 途 径思想道德素质 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科学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流行业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物流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一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调整和改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不足等。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并探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模式和方法,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分析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互联网+”环境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推动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1.3 研究意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在于不仅可以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能够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物流行业也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变。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一门学科,其培养方案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领域的需求,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物流运作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在基础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专业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如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等。
二、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形式。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物流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物流管理工作,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物流管理流程,培养物流管理的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情况下的物流管理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2.具备物流规划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物流管理方案。
3.具备物流成本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4.具备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实现物流管理的协同效应。
6.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物流管理问题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际物流管理的需求,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概述•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建设•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总结与展望01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概述物流专业的特点与挑战物流专业的特点应用性:物流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叉性:物流专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运输、仓储、包装、信息等多个方面,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
发展性:物流行业随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的需要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
提高人才竞争力和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竞争力,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机遇行业发展和政策支持: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对创新创业的大力支持,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挑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考核,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具备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缺乏这方面的师资力量。
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02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
原则通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物流行业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推动物流行业的创新发展。
目标构建原则与目标构建方法与步骤•方法:采用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构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一、背景介绍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现代物流企业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上的抢占资源和高效运营,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然而,现在的物流人才市场呈现逐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物流领域具有专业性很强、技能性很高、责任性很大等特点,对人才质量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怎样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结构成为行业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物流人才素质结构分析1.基础知识素质物流管理是一个需要广泛知识面的行业,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如管理、经济学、传媒、文秘等等。
这类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备快速学习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2.语言应用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需要使用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如英语,所以必须具有流利的英语应用能力。
同时,在处理与供应商、客户等的沟通时,需要表达清晰,方法得当。
3.人际交往素质物流管理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需要人际关系处理得当,能够与同事、供应商、客户等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类人才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能够处理好工作中涉及的各种人际关系。
4.操作技能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如运输、仓储、包装、拆包装、分拣等。
他们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如项目管理、质量控制和资源管理等。
这类人才需要在保证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能够在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5.综合素质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时间管理、压力管理、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等。
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批判思维、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应变能力等,能够在紧张、复杂的环境下处理各种问题。
三、物流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模式1.多学科背景培养多学科背景培养是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重点。
需要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多个方向的知识,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同时还要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教育,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
2.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了解管理模式、经济模型等等,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现实中却存在着不少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与传统院校教育存在较大不匹配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
一、产教融合的概念及意义产教融合,即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产教融合模式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使学校与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运作,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发展。
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企业能够培养出更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校教学水平提高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可以制定以下培养方案:1. 实践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将实践课程设置在学生专业实训基地或企业实践基地,由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置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际的物流管理工作,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企业导师制度。
在学生进行实践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导师制度,由企业中的资深从业者担任学生的导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实际工作。
3. 产学研合作项目。
学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项目,例如共同研发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共同举办交流会议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各位专家好:我工商管理系近来就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作了调研, 现报告如下:1.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调研了以下企业: 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泸州集装箱货运码头、三友物流集团、摩尔玛配送中心。
基本上达到了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
2、借鉴了下列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义务工商职业学院3.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具体就业岗位。
本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科学基础理论和物流管理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掌握从事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适应岗位: 仓库管理员、运输调度员、跟车员、采购员、物料程控员、客户服务员、物流销售人员、货运代理、会计人员、文秘人员等。
4、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设置如下: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5.专业核心课程之间逻辑关系。
专业核心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环环相扣, 紧密联系, 没有重复内容。
6、本专业实践教学怎么搞, 课程实训比例有多大。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成基本技能实验、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三个阶段。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训, 确定项目、内容, 明确要求和目标, 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 并最终落实到物流管理专业及相关资格证书上(2)走产学研结合培养途径, 为促进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成立了由专业与多个企业主要管理成员组成的专业咨询建设委员会。
专业咨询建设委员会不定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专业课教学、实训安排、实习指导、课题研究等项工作。
学生们在第六学期利用二至四周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教学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总课时为1408, 占总课时的46.4%。
7、校外实训基地具体搞法以及作用。
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行业正在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未来物流行业将成为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具有潜力的行业之一。
但是,当前物流行业仍然面临着人才缺乏等问题。
为了满足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质量和素质,需要实现产教融合,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式。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和教育界进行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种方式。
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得教育机构与企业互相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机构与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实现双方互相补充、多方合作的关系,进而实现产教融合。
物流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充分掌握物流管理业务的实践操作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机构可以将物流企业所提供的实践环境和实际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物流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物流管理是一门休戚与共的学科,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物流管理的技巧和方法。
因此,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物流企业现场学习、实践操作、实习实践等方式,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管理方式,更可以掌握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技巧,进而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在教育机构、物流企业和职业培训机构之间开展的一种产教融合方式。
职业培训旨在建立职业能力标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地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物流管理相关职业。
职业培训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满足企业在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培育高素质管理人才方面的要求。
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教育界和政府之间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互相调动资源和优势,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产教融合的背景与意义1.2 意义产教融合的实施,有利于将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的目标更加贴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提升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有利于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满足市场需求。
产教融合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产学合作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2.2 实施项目化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其综合能力。
2.3 高校师资队伍与企业联合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分享。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
2.4 建立产学研实验室高校可以与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物流管理实验室,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
实验室可以配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和条件。
2.5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可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即培养具备产业经验和教育背景的双师型教师。
这样的教师既了解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能够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也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揭示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设计并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来展示其有效性。
最终总结出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并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启示。
未来,该研究可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将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现状分析、问题、设计、实施、案例分析、效果评估、成功经验总结、启示、未来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物流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也日益壮大。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对各类企业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更适应社会实践要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实施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总结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案例分析和效果评估,验证创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创新。
通过总结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
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现代社会,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创新,物流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现状分析目前,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在大多数企业中,缺乏具有物流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尤其缺少具有管理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其次,由于物流企业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其员工的流动率也较大,这导致企业难以稳定地保持人才队伍,也使企业面临着不必要的劳动力成本。
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缺口的现状,物流企业和相关教育机构应积极合作,共同推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理论+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先学习物流管理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再与一部分模拟生产、流转的物流企业合作,提前接受实战训练,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企业+学校在培养方面,学校负责教学,产业界负责学生实习及实际工作。
使学生暴露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流运作,具备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及时发现和吸纳合适的人才。
3.多元化培养模式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出具有多重技能的专业人才,以应对未来物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
三、物流企业发展人才的实践经验1.聚焦成功人才,打造系统性的职业发展模式物流企业应聚焦于他们最优秀的人才,对这些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机会,让他们在组织中扮演更高的角色,并通过培养较低级别的管理者来确保流动性。
2.实践中培养人才,优秀的员工必须拥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实践培养模式,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传授实际经验,此类经验是培养新人的最佳机会,这样,通常在一年之内,新人便可以成为优秀的员工。
“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复语型+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流管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复语型+跨文化人才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为参与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物流作为连接各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纽带,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适应新的需求,培养复语型+跨文化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
1.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物流管理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参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物流环节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物流运作,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语言环境复杂多样,需要的不仅是了解国内本土语言,还需要懂得多种外语的复语型人才来适应多语言环境下的工作需求。
1.2、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多地是单一的专业人才,缺乏复语型和跨文化的素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正在发生着变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
针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需要构建适应“复语型+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此模式将使学生具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2.1、建立复语型课程体系复语型人才需要掌握多种语言,所以建立复语型课程体系非常重要。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应该设置多种语言的外语课程,比如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够充分掌握多种外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一、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学院“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新理念”指导下,对专业准确定位,在校企两主体参与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河南地处中原,北依京津,南连江汉,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江浙沪经济龙头,素有“九州心腹、十省通衢”之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肩负着商品中转的重任,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聚集地。
虽然人均经济总量比较低,但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中原区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为满足中原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如下: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商业流通企业、物流服务企业等,培养仓储与配送运作管理、运输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面向的岗位有:采购员、仓管员、物流信息员、生产现场管理员、车间调度、车辆调度、运输调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部经理、物流营销员等。
为此设定的培养目标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根据物流行业的特性,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诚信、精细、安全、快捷、守时的良好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达到专业能力需要的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物流市场营销、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运
输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目标:重点培养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即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检货作业、理货作业、货位管理作业、入库作业、拣选作业、出库作业、配送作业、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运输车队管理、调度、装载、现代运输技术的使用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采购计划、供应商选择与评价、供应商管理、商务谈判、采购订单跟催、合同管理、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生产现场规划与布置、生产预测、生产计划制订、生产现场管理、模块化生产、延迟制造、生产过程控制、在制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项目管理、产品包装、产品库存控制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供应链构建、供应链战略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三、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按照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订单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的一致性为基本理念,构建基于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岗位轮训”是针对物流管理等复合型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轮岗式实训,在企业进行多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把校企融合、学做合一贯穿于人才培
养全过程,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共同育人。
其次,“2+0.5+0.5”中的“2”,即“通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学期2年,并且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校内综合物流实训中心岗位轮训的时间不少于2个月;第一个“0.5”,是指时间为半年,一是根据物流管理岗位群能力要求,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并在“校中厂”或校外实习基地参加物流管理综合实习(岗位轮训);二是毕业论文设计。
后一个“0.5”,是指时间为半年,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岗位轮训)。
最后,学生在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多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岗位群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如下所示。
在“学”阶段,以学生获取够用的知识和能力为目标,采取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考核方式;在“做”阶段,以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为目标,采取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考核方式。
在获取足够学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由学校综合评定成绩,确认学生是否可以获取毕业证书。
加强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建立学生——指导教师联系制度,由企业指导老师、学院指派的专业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建立领导和监控小组,对学生的顶(轮)岗情况进行同步指导与监控。
对企业考
核不合格的实习学生要重新轮岗,直至合格为止。
五、结语
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又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受教育者个性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很难有高质量人才的出现。
而根据对物流管理专业地域人才需求的分析,结合学院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要求,制定符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理念的“2+0.5+0.5”的“岗位轮训,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该模式实施人才培养,定能培养出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