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记忆
- 格式:doc
- 大小:210.5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渊博的人是多么神奇啊,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知识化的过程是一个被概念化的过程,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一个机器的过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1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2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指物质自身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的变化与能量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如物态变化、溶解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如燃烧、腐蚀等。
3.能量与物质变化-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可以转化形式,如热能、光能等。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发生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条件等。
3.平衡反应与反应速率-平衡反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反应。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的性质-酸:味酸、导电、腐蚀金属、变红蓝花色指示剂等。
-碱:味苦、导电、具有刺激性气味等。
2.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通常为:酸+碱→盐+水。
3.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物质,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金属与非金属1.金属的性质-密度大、延展性好、导电性好、熔点低、良好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2.非金属的性质-密度小、易脆、导电性差、不良的热传导性和光反射性等。
3.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反应通常会生成离子化合物,如金属氧化物、金属盐等。
六、物质的保存与转化1.物质的保存定律-物质的质量在封闭系统中,在物质发生变化过程中总是保持不变。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原子构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形象表示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其中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的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O、Si、Al、Fe。
②空气中前四种气体:N₂、O₂、稀有气体、CO₂。
元素符号的意义:①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②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离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有阳离子(H⁺、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如OH⁻、Cl⁻)。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电荷数是1时,1省略不写。
离子带1个单位的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Na⁺、Cl⁻。
离子符号的意义:表示离子的带电情况,也表示离子是由什么元素形成的。
如:Mg²⁺表示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是由镁元素形成的。
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了转移。
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原子带负电荷。
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分为强离子和弱离子。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 氧气(o2)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 + 氧气(o2)水(h2o)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⑶分子间存在间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知识结构]分子原子核(带正电)质子(带正电)物原原子(不显电性)中子(不带电)质子核外电子(带负电)构结排布规律成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结构示意图含义的金属原子奥原子分类非金属原子秘离定义稀有气体原子子分类书写相对定义原子公式质量理解分布元素符号书写以及原则符号意义元素结构周期表规律[知识梳理]一、分子1、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分子性质: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生成了新的分子,不再保持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典例1[湖南益阳]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对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在不断运动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水分子发生改变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分子间有间隔[答案]B[解析]A、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蒸发由液态变成气态,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C、NO与N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H2O与10mLC2H5OH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典例2[甘肃兰州一模]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间隔较大,原子之间间隔较小[答案]D[解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故A正确;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正确;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故正确.D、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分子之间的间隔不一定比原子间的间隔大,故D 错误;故选D。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氧气、氢气等。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新的化学性质,比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比如空气、海水等。
第二节元素的基本性质。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不会改变物质本质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性、氧化性等。
第三节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化合物通常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化学性质,比如水的化学组成是氢氧元素按照2:1的比例结合而成,因此水具有独特的性质,比如能溶解许多物质、能导电等。
第四节混合物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各自保留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混合物的性质比较复杂多样。
混合物的性质取决于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性质,比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混合而成,因此空气的性质具有各种气体的性质。
第五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物理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过滤、蒸馏、结晶等。
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提纯,比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六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生成新物质、释放能量、吸收能量等。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比如溶解、升华、凝固等。
结语。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基本性质、化合物的性质、混合物的性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九上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笔记一、化学式与化合价1. 化学式(1)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纯净物都有一定的组成,都可用一个确定的化学式来表示其组成。
有些物质的组成比较复杂,为准确表达这种物质的组成,人们就引入了化学式。
化学式不仅表示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还表示这些元素在物质中所含的份数。
(2)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 表示一种物质;b.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②微观意义:a.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 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3)注意事项①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纯净物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物质永远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理消失。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③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化学式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纯净物中分子个数的数量。
2. 化合价(1)化合价的含义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在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2)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且正负号在前、数值在后。
如硫元素在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S$。
(3)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4)牢记常见元素化合价。
二、根据化学式的计算1.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计算时首先要确定相对分子质量,然后确定各元素的质量比。
解题关键找准隐含在题中的两个关系:一个是某种物质或元素的原子个数,另一个是有关物质组成的式量关系。
解题时要注意计算格式规范: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总和;某元素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相应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于某元素的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计算时要把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注意统一单位,同时注意解题格式规范,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题目中的数据保持一致。
如:求2个铁原子、3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5个氮原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等。
2.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计算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先确定组成该物质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再确定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最后将各数值相加即可求出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先分别求出组成该混合物的各纯净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然后再把它们的数值相加即可求出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二」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上升,冷却后,水面上升约1/5体积。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三」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
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如下:
1. 元素的周期表:了解元素的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元素周期表的行、列以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原子中的位置和性质。
3.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掌握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4. 元素的性质:了解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的区分,以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用途。
5. 原子团和离子:了解原子团和离子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团的形成、离子的电荷以及离子的命名规则。
6. 元素的化合物:了解元素的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包括化合物的组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方法。
7. 化学式的计算: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计算方法,包括离子的化学式计算和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的确定。
8.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了解原子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原子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以及摩尔质量的单位和计算方法。
9. 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上为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一」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16.6℃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KClO3、KCl、Na2CO、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为绿色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OH)2红褐色↓:Fe(OH)3白色↓:其余碱。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
新学期既是连续学习新知识的调整期,也是补缺补差的
挽救期和牢固提高的特别时期。
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了
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分子
1、看法: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相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色: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③:分子间有缝隙 (物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原子
1、看法: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相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②:原子也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他物质都能够为由
分子构成
2、特色:与分子相同
总结:
1、分子和原子不比较大小
2、分子和原子的差异:①看法不相同
②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够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够再分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①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不用然构成分子,它能够直接构成物质)
② 特色相同
③ 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
变化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相同种分子构成
的物质叫混杂物
小编为大家供应的初三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
了吗 ?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第三章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 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肉眼看不见。
(2) 不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间空隙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气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较大,因而受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气体体积变小;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本身较小,难被压缩。
※注意:1.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与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都产生影响。
在分析时,可根据具体现象回答主要影响。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随温度的“三态”变化都可以用温度改变时,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来解释。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铁、铜、镁等,金属中除了金属原子,还有金属离子和电子;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少数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磷等;由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氯化氢、酒精等。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或最小微粒)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铁是铁原子构成,保持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铁原子。
(3)从微粒角度看,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有两种或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如酒精溶液中有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酒精是混合物;冰和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是纯净物。
※注意:不能说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因为纯净物可能是原子构成的,就谈不上是同种分子了。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但不能认为二氧化碳就是碳、氧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分子和原子一、分子1、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3)、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如冰、水共存物实际为纯净物,因为其中的构成粒子只有一种——水分子;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如红磷和白磷的混合体为混合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键是把握“物质的种类”或“分子的种类”是否相同。
4、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水蒸发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而水分解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分子间的间隔。
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水分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分子变了,生成的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具有水分子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组成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二、原子1、原子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3、分子、原子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其质量、体积都非常小。
(2)、原子同分子一样,也是时刻不停地做高速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能量越大,运动速度就越快。
(3)、原子之间也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构成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带正电,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呈电中性的中子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又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的质子数。
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所带的电量与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原子结构模型图2、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3、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
44、物质都是由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和原子的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②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没有静止的时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③分子、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的间隔越大;氨在空气中的扩散,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及水在常温下的挥发等都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水受热蒸发加快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时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在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较大;物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5、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46、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物质种类不变;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变化,物质种类变化。
47、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分子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粒子,如水的化学性质是由水分子保持的,而其中的氢原子、氧原子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所以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48、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9、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不同种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化合物分子,同种原子间形成的单质分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金属、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
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50、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51、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一定变化;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原子种类不变化;原子个数不变化;元素种类不变化。
52、将100ml 水与100ml 酒精混合,所得体积小于200ml 。
原因:分子间有间隔,混合后两种粒子互相挤占原来的空隙。
53、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不是自然界中的最小粒子。
55、某物质是由某粒子直接构成,它的化学性质由某粒子保持,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铁是由铁原子直接构成,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氯化钠的化学性质由氯离子和钠离子保持;
5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7、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但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一个原子只有一个核。
58、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电子质量可忽略,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Ar )≈质子数 + 中子数
59、核所带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但电性相反。
原子种类决定于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60、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单位为1。
[]1
12
Ar =
⨯
一个该原子质量原子一个碳12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 1/12 6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但它们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62、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63、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64、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余种。
元素种类决定于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65、在地壳中元素含量较多的四种依次是氧、硅、铝、铁。
6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钠。
67、元素在自然界中有两种存在形式:有的存在于单质中,有的存在于化合物中。
68、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有的物质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9、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原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能讲由原子构成。
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粒子不能用宏观概念描述。
元素组成物质。
70、国际上统一采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
71、默写三十一种元素符号及名称
名称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符号H He Li Be B C N O F Ne
名称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符号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名称溴碘锰钡锌铜汞银铂金铁
符号Br I Mn Ba Zn Cu Hg Ag Pt Au Fe
72、元素符号的书写遵循一大二小,元素名称造字有规律:金属元素的名称有“金”字旁,但汞例外,它是液态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有“气”字头。
73、元素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②表示一个原子(微观意义),有的元素符号(如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还能表物质,如“O”表氧元素、一个氧原子;“Fe”表铁、一个铁原子、铁元素。
7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只有微观意义),如二个氮原子2N。
75、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论个数,如一种元素,许多种元素;但一个元素(×),许多个元素(×)。
微观粒子,既讲种类,又论个数,如一个分子,许多个分子,一种分子,许多种分子。
76、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7个周期、16个族。
77、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
78、记忆周期表前20种元素(按顺序):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79、核外电子运动的区域叫电子层;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80、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不超过2n2个(n为电子层数)。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81、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还决定元素类别(即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
82、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1个至3个之间),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4个至7个之间,氢H、硼B例外),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不稳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相对稳定。
83、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在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电子数,阳离子带正电荷,质子数大于电子数;阴离子带负电荷,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84、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
85、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它对应的离子属同种元素,如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因质子数相同。
86、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87、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带电表示在符号的右上角,带电数字在前,带电符号在后,带电数字“1”常省略。
88、离子符号的意义:①表示一个离子,②表离子带电。
如Al3+:表示一个铝离子,表示一个铝离子带三个单位的正电荷,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3OH-:表三个氢氧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