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试卷带答案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97.19 KB
- 文档页数:11
初一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如图,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②③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最先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汉文帝 D .汉高祖 4.下列历史现象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是( )
A .诸侯国纷争
B .社会大变革
C .百家争鸣
D .世袭取代禅让
5.谈起民主选举,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国传说时代的“禅让制”。
那么,最早推行此制度的人是
A .黄帝
B .炎帝
C .尧
D .禹
6.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某展厅出现了这样一组图片(如下),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为( )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7.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
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8.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9.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的决定性战役的()
A.牧野之战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马陵之战
10.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二、判断题
11.(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完善规章制度,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13.诗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错误:改正:
14.(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5.女真族崛起之后,先灭辽,再灭北宋,统一中国。
()
三、填空题
16.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唐都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7.请依据下列人物名称写出他们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
(1)秦始皇——(2)汉武帝——
18.填空题
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______________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
过了1700多年,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______________朝建立了。
2.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
______________,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________
和汉武帝。
4.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
____________。
5.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奠
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
七位的人。
7.今天的汉字是从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而这种文字诞生于
______________代。
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1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
从发展而来的。
20.公元前年,商鞅在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
的国家。
四、填表题
21.960年,赵匡胤发动_______(事件),建立了北宋;宋真宗时,辽和北宋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_______。
2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宋代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3)关汉卿的代表作是
(4)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
(5)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
(6)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
五、问答题
23.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新浪网2009年12月30日报道:由胡玫执导的电影《孔子》应
经结束了拍摄,于2010年1月上映,激发了人们对2000多年前这位伟
人的热议。
材料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论语》
请回答:
(1)孔子是春秋时期哪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
(2)他的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遭到的第一次沉重打击是什么?(2分)
后来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3分)
(3)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2分)并说出孔子关于指导
学生学习的名句(至少两句)(4分)
(4)结合所学,谈谈孔子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3分)
24.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历史上的“五胡”指哪五个
少数民族。
(10分)
六、综合题
25.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
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
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1分)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1分)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4分)(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2分)
(
5)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图一瓷器出自当时哪个制瓷中心? 图二是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它出现于何地? 图三是南宋时我国南方新兴的一种纺织业,纺织的原料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共同信息?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
西汉张骞通西域、唐朝鉴
真东渡、元朝马可·波罗来华、明朝郑和下西洋,故选D。
2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知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
元谋人和北京人不会
种植农作物。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间接考查了汉武帝思想方面大一统的相关内容,在思想
方面,汉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
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以后,儒家学说确立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所以“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汉武帝”A符合题意,故
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4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A、诸侯国纷争B、
社会大变革C、百家争鸣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世袭取代禅让出现在
夏朝,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
争5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禅让制的相关知识,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时
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实行主要是在尧舜禹统
治时期,最早实行的是尧,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6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
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
图片中《清明上河图》反映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
繁荣的景象;南宋纸币铜版拓片说明了南宋时市场上有流通纸币,这是
当时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货郎图也是宋代商业繁荣的一个表现。
综上
所述,以上图片是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所以答案选A项。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7 .A
【解析】2000年上海,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万年。
以前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
约170万年。
(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两颗牙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灰烬,经科学测定是17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化石和
遗物。
)
8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
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道教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9 .C
【解析】
试题分析: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里的著名战争;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争战,都与本题无关。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争战,赵军大败,从此之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0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故选C。
11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认识。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完善规章制度,轻徭薄赋,社
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所以此题错误。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12 .错误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
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地处北方;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
号汉,史称蜀汉,地处西南;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地处
东南;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故选B。
13 .错误:三省六部制,改正: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
上述诗句反映的是制度是科举制度。
14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时,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
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故本题正确。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
重心的南移
15 .错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崛起之后,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
了金,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金后来与南宋、西夏并存,并没有统一全国。
故本题说法错误。
16 .赵州桥(1分);长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
第一小空,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它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第二小空,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
朝的都城长安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
17 .(1)焚书坑儒(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焚书坑儒的相关内容。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儒生,在咸
阳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2)本题考查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内容。
汉武帝为了巩固中
央集权,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
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
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 .1.黄帝夏秦 2.都江堰 3.秦始皇 4.张仲景王羲之5.之战赤壁之战 6.之 7.文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华民族有
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过了1700
多年,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建立了。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
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名录。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
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
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
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
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
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3.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
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
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
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汉武帝刘彻
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
地范围,另外开辟丝路、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等亦影响深远。
4.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张仲景;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王羲之。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
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
所在。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5.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
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赤
壁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
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
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
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
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
荆州的一部分。
6.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
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
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
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
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7.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的汉字是从甲骨文
发展而来的,而这种文字诞生于商代。
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
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
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
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
居民;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
化的勃兴(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
的秦汉文化(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三
国鼎立;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
化(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
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9 .商朝甲骨文
【解析】此题用填空的形式考查我国文字的起源。
19世纪末,著名学者
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中发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经过考证是
商朝人的文字。
我们把商朝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
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
据
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们今天的汉字,是
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20 .356、秦孝公、封建
【解析】本题是课本基础知识,在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商鞅曾经两次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是富强的封建国家。
21 .陈桥兵变澶渊之盟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政权的并立的相关知识,960年,赵匡胤发动陈
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宋真宗时,辽和北宋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点睛:本题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的依据,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相当难度。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结束了宋辽
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22 .(1)交子(2)勾栏(3)《窦娥冤》(4)元旦
(5)《本草纲目》(6)“安史之乱”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繁荣,四川地区
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
它在宋代城市的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瓦子中圈出
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人们重视三大节日是元旦、寒食(清明节)、端午节,其中最重视是元旦(春节)。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
著是《本草纲目》。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由唐朝将领
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
局面。
23 .(1)儒家;“仁”的学说。
(2)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4)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创办私学,因材施教等【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知识,要求对孔子创立的思想及
思想核心准确记忆,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
是“仁”。
(2)本题考查春汉统一国家建立的相关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打击儒学的发展,汉
武帝时,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学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
(3)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材料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
的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内容进行理解,可知,孔子主
张因材施教。
孔子指导学生学习的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
知新等。
(4)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关知识,孔子被称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原因是其在思想和教育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即提出“仁”的学说,要
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创办私学,因材施教等。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明的勃
兴(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
24 .匈奴、鲜卑、羯、氐、羌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五胡内迁。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
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
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
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
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
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北方逐渐走向民族融合。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25 .(1)迁都
(2)今山西大同洛阳。
(3)孝文帝抱有灭掉南朝、统一全国的雄心,平城作为都城也远远不能适应形势需要。
(4)鲜卑语;汉语
(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为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此题要求学生文言功底深厚,把握住关键词语,“河洛”“大举”“光宅中原”等。
这样才能结合历史所学得出“迁都”之结论。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此题是考查识记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较细,实际上迁都有着主观、客观的原因,学生在这里作答时
要注意。
(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
此题考查识记、理解能力。
(5)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的是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26 .(1)景德镇(1分),四川(1分),棉花(1分)。
(共3分)
(2)现象: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方)(1分)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宋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1)此问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的发展状况。
图一展示的是瓷器,根据题
干“制瓷中心”可知是景德镇。
景德镇是北宋的“制瓷中心”,著名的瓷都。
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发行和流通的纸币”可知图二是交子,北宋前期,
四川地区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是纸币。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棉
花广泛种植。
我国南方新兴了一种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业。
(2)此问考查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从材料一可以分析得出南方的手
工业、商业和农业都有所发展,材料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说明国
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说明到了北宋,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太湖流域。
第二小问是本册
书的重点,经常考的知识点。
根据课本所学可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