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单元过关检测 岳麓版-岳麓版高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单元过关检测(三)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某某的潮流及现代中国的
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某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
”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选D 传统夷夏之防观念强调中国的世界中心地位,“平行之礼”是对夷夏之防观念的冲击,故D项正确。
2.《中国纪事》评价某一事件:“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该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A 据材料“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说明他们给民众带来了惊慌不安,即造成社会动乱,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改朝换代”,是“丑恶”的,结合所学,该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
3.(2016·某某测试)19 世纪60 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 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解析:选A 据材料“19 世纪60 年代以后”“20世纪初……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
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可推知该方针产生的背景是条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
4.下表为中央苏区对商人按资本额划分等级,征收商业所得税的税率表。
表中1932年前后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资本额(元) 1931年12月
后税率(%)
1932年7
月后税率(%)
101 免 6
200 2 6
400 2.5 7
1 000 3.5 9
5 000 6.5 12
10 000 8 13
100 000 18.5 23
A.党的工作重心逐渐向城市转移
B.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日益艰难
C.中央苏区税收主要来自大商人
D.中央苏区经济政策一度“左”倾
解析:选D 材料1932年前后,商业所得税税率的变化,可知苏区对商人征收重税,增加商人的财税负担,进而反映苏区经济政策一度出现“左”倾,故D项正确。
5.右图是1916年至1918年中国工人罢工次数示意图。
在此时期工
人罢工逐渐形成工人互相支援、同盟罢工的形式,并逐渐形成近代工会,
提出资本家不能干涉工会内部事务的要求。
这说明( )
A.工人阶级的某某意识在迅速提高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D.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解析:选B 工人罢工运动次数的越来越多,表明工人阶级在历史上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故B 项正确。
6.(2016·某某质检)“我建议我们的同志,改变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并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因为通过国民党同南方的工人和士兵取得联系要容易得多。
”该言论是为了
(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促成某某谈判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在国民党内部开展工作”可以看出应该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实行党内合作。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与题目吻合,故B项正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属于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某某谈判是在1945年,故D项错误。
7.某次会议记录如下:
一、同志报告宣传审查委员会决议案。
主席(汪):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
二、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
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国民政府办理者举手,表决(通过)。
符合该次会议时期中国历史的史实是( )
A.孙某某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打败国民党,中国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与蒋介石共同参加会议,主席是汪精卫,可知是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时期,B项是国民大革命中北伐战争的成果;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打败国民党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期间国共两党敌对。
8.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某某盟。
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
这表明( )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X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D.国共两党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选A 1936年“中共开始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某某盟”,进而出现引起民间组织和口号的变化,故A项正确;推动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的原因是某某事变的和平解决,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主X至少对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是不赞成的,故C项错误,国共两党酝酿抗日统一战线是在某某事变之后,故D项错误。
9.(2016·某某模拟)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游击队调整办法》中明文规定:“各游击部队因在敌后方无联络线,在地形险要、物资丰富条件下,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之补给的基点。
”由此可见( )
A.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建立敌后根据地是抗日有效举措
C.国民党加强围剿敌后抗日根据地
D.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敌后根据地
解析:选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1937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各游击部队在敌人后方,应建立根据地作为军事补给,所以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有利于抗日的,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民党围剿敌后根据地,故C项错误;题干是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规定,并未谈到共产党的态度,故D项错误。
10.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可以推测该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村民自治制度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故D项错误。
11.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
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
A.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X与对峙
D.图2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解析:选B 图1到图2体现了中国对某某的政策的改变,都反映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
望,故A项正确;某某问题是内政问题,与外交理念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图1是武力解放某某,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X与对峙,故C项正确;图2体现了和平统一某某,反映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故D项正确。
12.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某某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
”这表明( )
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中美关系要想实现正常化,必须表明在某某军售问题上的观点,否则总统等“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体现了总统等与其他政治势力的妥协,故A 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核心是某某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美国国内的分歧在于是否对台军售,而非是否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两国的共同需要,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某某质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
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
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人士的反对而下台。
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的同意。
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
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
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
——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材料二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
1917年8月,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
191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
1927年1
月,某某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某某英租界。
某某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
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
——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12分)
(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4分)
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中日两国在修约的历程、民众参与、政府主导、利用国际局势不懈努力等方面归纳相同之处。
第(2)问,中国的修约起步晚、历时长。
结合时代背景,从国内国际环境、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条约的内容及危害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3)问,修约是外交问题,外交事务的出发点是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分析启示所在。
答案:(1)相似: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的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启示: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4.(2016·永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的成功是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但是,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
与旧苏联不同,改革者的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兼并、城市化和就业不足的挑战。
不仅如此,到2020年,中国还将陷入工作人口严重不足、大量需要扶助的人失去依靠这种人口比例极度恶化的危机。
对我们而言,
中国最好发展成为日本那样的富裕国家,在一些方面存在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
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
对此,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摘自兰德公司《中国与全球化》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12分) 解析:由“人们如果根据其近来的高速成长这一事实,就推断中国将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我们的生活方式的话,那就错了”概括观点。
从两个方面论证观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中国“在另一些方面却处于弱势”。
第二,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欢迎,而不是感到恐惧”。
最后,归纳否定中国威胁论的错误。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不会构成威胁。
论述:中国并不寻求改变任何其他国家的生活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正面临着挑战,如国企改革、城市化、就业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也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中国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但是,中国人口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教育、科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综述,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不会支配世界并威胁到其它国家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助于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