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中的煤自燃特点和一般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24.89 KB
- 文档页数:3
矿井中的煤自燃特点和一般规律煤矿里的煤自燃问题,听着就让人头大。
别小看这事儿,矿井中的煤自燃可真的是一颗定时炸弹!你要是站在矿井的角度看,煤自燃就像是个隐形的“敌人”,说不定哪天它就会突然“爆发”出来,把大家吓个半死。
你说煤本来是黑乎乎的东西,怎么突然就能着起来呢?其实啊,这背后有个特别复杂的过程,咱们得从头说起。
煤的自燃,和它的成分、存储的方式、空气的湿度、温度都关系大。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矿井里那个闷热潮湿的环境,正是煤自燃的“温床”。
煤块在矿井里长时间堆积,跟空气接触不多,里面的温度慢慢就积攒起来了。
突然有一天,它遇到一个合适的温度,可能就像打火机按了一下,点着了。
哎,你以为是偶然,实际上每个细节都能引发它的自燃。
这样一来,这煤块就开始闷烧起来,不见火光,也不冒烟,但温度可不低。
你可能觉得,煤自燃的事情听起来挺抽象的,对吧?但实际上,煤自燃发生的时候,不仅是煤自个儿“发火”,连带着矿井内的空气质量、环境条件都能受到影响。
更要命的是,煤自燃一旦发生,它会渐渐加剧,温度越来越高,甚至一不小心,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火灾。
想想看,矿井一旦起火,通风不畅,气体积聚,浓烟滚滚,根本不是个小事。
火不易扑灭,损失也大,毕竟煤矿里面可不是一个人两人的事,成千上万的矿工可都在里面工作,万一出现个意外,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再说了,煤的自燃并非是简单的“点着了”那么简单。
煤本身带有一定的“气质”,它
的吸湿性和含水量,以及周围的氧气含量,都能直接影响它自燃的几率。
你知道吗?煤的种类繁多,像褐煤、烟煤、无烟煤这些,它们的自燃特性也不一样。
有些煤矿坑底是湿气重的地方,煤矿里的温度一般都比较高,一旦这些煤含水量高,慢慢地它们就能在
“适当的条件”下滋生热量,最终燃烧。
这个过程看似是煤的“慢性自杀”,但它一旦引发
了火灾,所有的慢热都成了燃烧速度超快的火场,谁也不敢轻视。
我记得有一回,矿区里就发生过一次煤自燃的事件。
那天,矿工们照常下井工作,结果突然矿井的监控设备发出了警报,煤块的温度逐渐升高,局部区域的氧气浓度开始发生变化。
这时候,矿区的工作人员立马行动,关闭了通风口,切断了氧气供应。
可是说来也奇怪,那个煤坑里明明没火,结果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奇怪的味道,煤的味道越发浓重。
矿区的消防队员赶紧扑灭了火源,但这过程可真够惊心动魄的。
要是反应再慢一点,后果真不堪设想。
煤自燃的规律大家也不是一无所知。
从煤矿的日常管理来说,大家都知道煤在堆放时的通风条件非常重要。
矿井里如果煤堆放的过密,通风不好,那就成了“火种”的温床。
煤堆之间的温差,煤的颗粒大小,甚至煤堆的形态,都会影响煤的自燃几率。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个道理:谁也不能把煤堆放得像“山一样高”,没有一点通风,指望它不自燃,简直是痴心妄想。
矿井的管理者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定期检查煤堆的温度和氧气含量,一旦发现异常,得立即处理,绝不能掉以轻心。
煤自燃的规律其实也能从煤的成分里找出端倪。
不同种类的煤,它们含有的易燃物质比例不同,有些煤因为含有较高的挥发分,所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自燃。
这就像是说,有些煤本来就很“火爆”,它们遇到合适的温度,根本不等你准备好,它们就“先发制人”。
这样一来,矿区的管理者们就得特别小心,避免出现类似的煤种堆放密集情况。
不得不说,煤自燃的事情其实和矿井的整体环境有很大关系。
矿井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都得好好掌控,不然煤矿就成了火药库,稍微一个不注意,就可能发生大规模
的火灾。
要想真正避免这种灾难,还是得从源头上入手,把煤堆管理、矿井通风、环境控制做得更细致,保持时刻警觉。
毕竟,咱们在矿井里干活,得有个安稳的工作环境,不然谁也不敢说自己能一直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