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沪东外国语学校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试卷(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73.50 KB
- 文档页数:11
一、初二物理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
(2)如果测得小车从A滑到C的时间t AC=2.4s,小车从A滑到B的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_____cm/s,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cm/s;
(3)由实验看出,下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_____(选填“慢”“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为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s AB/t BC,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公式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_____(用v、v1).
【来源】重庆八中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答案】 v=s/t 25 50 快小不正确1
1
2
vv
v v
-
【解析】(1)该实验原理是:v
s
t
= .(2)s AB
BC
s
==40.00cm,t AC=2.4s,t AB=1.6s,
tBC 2.4s 1.6s0.8s
AC AB
t t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40
25cm/s
1.6
AB
AB
s cm
t
===,则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40
50/
0.8
BC
BC
s cm
cm s
t s
===.(3)由
BC AB
v v
>可以看出,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时间偏大,故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小。
(5)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为0,小车从A点由静止释放,B点的速度不为0,故两次从B到C的时间不同,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不同,所以该做法错误。
(6)AC段平均速度v,路程为s,时间为t, 由v
s
t
=得,t
s
v
= AB段的平均速度为v1 ,路程为
2
s
,时间为t1,由v
s
t
=得,t1
11
2
2
s
s
v v
== ,BC段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为
2
s
,时间为
211t 2s
s
t t v v =-=-,由v s t
= 得,v21211
2222s s
vv s s t v v v v ===--. 点睛:求v 2的表达式,推导过程较难,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题文)为研究小物块在足够长斜面上的运动规律,小物块每次均从斜面上A 点由静止释放,沿斜面向下运动,利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其运动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1)物块5s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cm/s .
(2)物块做__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3)实验前,小萌对物块的运动情况作了以下可能猜想:
①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②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
③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
④物块的平均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正确的是________ (选填序号),并推测:物块自A 点开始计时的6s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cm
【来源】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 物质的简单运动期末复习题
【答案】20变速②③144
【解析】
解:(1)由实验数据可知,物块在5s 内通过的路程s=100cm ,所以它的平均速度。
(2)由实验数据可知,物块在相同的时间间隔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物块做变速直线运动。
(3)表格中数据时间是1s 的时候,路程是4cm ;时间是2s 的时候,路程是16cm ;时间是3s 的时候,路程是36cm ;时间是4s 的时候,路程是64cm ;据此可得物块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s=4cm/s 2×t 2;
当时间是原来的几倍,平均速度也是原来的几倍,所以物块的平均速度与所用时间成正比,故猜想②③正确。
物块自A 点开始计时的6s 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4cm/s 2×(6s )2=144cm 。
3.晓华和同学取两张等大的同型号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同的大小纸锥,进行纸锥下落快慢的研究: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此时应该拿至图乙的_______(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同时记录纸锥下落至地面的时间,就可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2)参照表中速度格式,请把实验表格中①和②两处填写完整_______;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_____(选填“下落的时间”或“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下落高度或换用锥角较_____(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4)晓华的同学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轻重(即质量)有关,并打算用第(1)题中的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晓华认为不科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来源】【校级联考】江苏省江阴市长泾片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物理试题
【答案】A 下落高度/m;下落时间/s 下落时间大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
【解析】
【分析】
(1)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
(2)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t
=可知,要得到速度,需测量路程和时间,根据实验目的完
成表格所要记录的物理量;
(3)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因此可从增加时间等角度去考虑。
(4)制作纸锥时,从同样大小的纸上剪去了大小不等的一部分,造成了纸锥的轻重不同。
【详解】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因为着地时纸锥的下端先着地,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
(2)根据
s
v
t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本实验是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因
此需要测量下落的高度h和下落所用的时间,故表格中空缺的内容是:
①下落的高度h/m;②下落所用时间t/s。
(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4)根据纸锥的制作方法,由于剪去部分的大小不同,所以纸锥的质量会不同,即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同,所以不科学。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秒表.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填“陡”或“缓”)些,目的是______.
(3)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的过程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检测题
【答案】刻度尺缓便于测时间变速0.180.225
【解析】
【详解】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了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缓些。
(3)全程长,通过全程的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为:
时间为:
则:
由可以知道,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点睛】
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计算出小车全程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根据平均速度的比较,得出小车从斜面到底端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5.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
(1)将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一个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
(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填“A”或“B”)。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拍下的照片如图丁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m/s。
(5)如图所示的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_(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测试题
【答案】乙相同时间A先变大后不变0.16A
【解析】
【详解】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落到地面时,纸锥的尖先着地,所以应以锥尖为准,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
(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
也可以在相同时间时,通过物体经过的距离比较快慢,所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相同时间所运动的距离。
(3)纸锥A锥角较大,受到空气阻力较大,在下落相同高度时,用时较长,方便测量时间;
所以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为了便于测量下落时间,应选择图乙中的纸锥A;
(4)由图丁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由题意可知,AB间的运动时间t=0.2s×2=0.4s,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
纸锥的速度为:
;
(5)A、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故A符合题意;
B、速度随时间没有变化,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表示速度随时间匀速增加,表示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D不符合题意;
所以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A。
6.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猜以下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评估交流等.某组同学探究“物体下落时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物体下落的时间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
B.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测距仪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找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C.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s - t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v - t图线,如图(b)中图线1、2、3、4、5所示.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1)与上述过程中A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a)中的AB段反映了物体在做________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________,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同学们若使用的是刻度尺,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_________.
(3)图(b)中各条图线具有共同特点,“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________运动,最后“小纸杯”做的运动是________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
【来源】江苏苏州地区学校2017-2018学年上学期8年级苏科版物理期末复习专题《物体的运动》
【答案】猜想与假设匀速直线 1.937 cm 变速匀速
【解析】(1)步骤A是猜想和假设;
(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图中AB段是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出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1.2s到1.6s增加的距离为,所以;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则倒数第二位是最小分度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01m=1cm;
(3)从图象中的速度变化规律可知,“小纸杯”在下落的开始阶段做变速运动,最后做匀速
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 (1). 猜想与假设 (2). 匀速直线 (3). 1.937 (4). cm (5). 变速 (6). 匀速
【点睛】本题关键是明确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评估交流等。
7.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钟表和____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_____(选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3)若秒表每格1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做的是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来源】2017-2018学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全册综合测试题
【答案】 v =s/t 刻度尺 小 长 0.12 小于 变速 大
【解析】(1)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v =s t
.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需要的测量工具是钟表和刻度尺。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3)由图可知,小车通过的总路程s =60cm =0.6m ,所用的时间t =5s ,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 =0.6m 5s
s t ==0.12m/s ,小车通过上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 1=3s ,小车通过下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t 2=t−t 1=5s−3s =2s ,根据v =s t
可知,在通过路程相同时,所用时间较短的平均速度较大;所以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4)因为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5)如果让小车过了起点才开始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短,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平均速度的结果会偏大。
点睛:(1)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原理是速度公式,要测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2)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3)读出上一半路程和下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进行比较即可;(4)根据小车上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下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即可得出小车的运动情况;(5)如果让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
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小,利用速度公式即可判断所测速度的情况。
8.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 曝光一次.
(1)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甲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 、C 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 ,则AC 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____m/s .
(2)如图乙所示,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像中,能反映出该纸锥下落运动的是_____.(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来源】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 (教学水平调研)
【答案】先变大后不变 0.16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2]在AC 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
0.064m 0.16m /s 0.4s
s v t === (2)[3]因为纸锥的下落速度是先变大后保持不变,因此只有A 选项符合要求.
9.甲和乙两个小球(小球大小可忽略)在平直路面从左到右运动,从计时开始记录,每隔0.1s 记录一次,纪录得小球的位置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甲小球做_______运动.
(2)从计时开始,乙小球前0.5s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3)根据如图的记录,在如图的坐标系中画出甲小球的s﹣t图线_________.
【来源】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优化测评物理试题
【答案】匀速直线 3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甲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仍然相等,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2)甲小球0.5s经过的路程和乙小球0.5s经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所以图中所示乙小球0.5s经过的路程s=0.3m×5=1.5m,
所以乙小球前0.5s的平均速度v===3m/s;
(3)s﹣t图象如图所示:
10.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2019-2020学年八年(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26.0cm 4s 方法1 0.15 不是增大斜面倾斜程度(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
190.0cm 64.0cm 26.0cm s =-=,
[2]210s 6s 4s t =-=.
(1)[3]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正确;方法2是两次平均速度的平均值,错误.
[4]甲至丙的路程390.0cm 0.9m s ==,时间36s t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
3330.9m 0.15m /s 6s
s t υ===. (2)[5]由表中实际数据可知,126.0cm 0.26m s ==,所用时间12s t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
1110.26m 0.13m /s 2s
s t υ=
==, 小车全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6] 增大斜面倾斜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s v t
=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