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能利用网络收集教学和学习的各种资料,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这些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并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摸索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儿童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形象思维来记住事物,而语言文字的最大魅力则在于给读者们留下了许多可以遐想的空间,这两者的矛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解决。我们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并学会运用。作为教师要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呢?这需要我们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教学目标分类中的最基本的目标。它与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教学中相辅相成,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作用。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方法,知识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级程度,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目标的达成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有些知识不是单靠传统的讲解就能达到的,有时不论我们的老师讲得再怎样的声情并茂都不如一张图片或者一段动画来得具体,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所以我们学生首先要理解课文,把抽象思维的文字转化为形象思维的理解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才能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学到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最后这些方面都做到了,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修养。我们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给学生理解文章大大地提供了便利。

1.借助信息技术,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促进目标达成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中,师生双向反馈机会较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达到期望目标的距离,可随时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教师要在把好目标达成尺度的基础上及时作目标调整。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原理:“我们在引导感官活动鉴定各种错误或正确动作的结果时,可以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引用一些补充性的刺激来寻求和巩固更完美的工作方式,并完

全消除错误。”所以在目标调整过程中应利用“补充性的刺激”消除错误,纠正谬误,使新知识的习得尽可能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例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旨在教育学生懂得尊重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容易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在学习课文内容时会产生这样的看法:猫头鹰让大家白天睡觉,晚上捉虫,把每个动物困得要命,还有袋鼠让大家跳着走路,有的学生只顾着想象大家跳着走路的样子,呵呵直笑,而忽略了关键的一面: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此时,我设法以调整目标达成的角度来纠正学生的错误。我再次用课件演示猴子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动画,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猴子”说话语重心长的样子,由此得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生活方式的结论,从而体会到我们在生活中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强迫别人做某件事的道理。在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把动物说话的语气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捕捉到了文中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化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大段的语言文字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完全理解领会,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我们的汉字博大精深,同音不同字的比比皆是,相同的意思也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词来表达,所以低年级学生脱离丰富的客观刺激会削弱其思考力,而且还使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那种适当刺激儿童感官并引起其探索行为的环境,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在教学目标选定以后,首先要创造目标达成的条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协同学习,使其心理上始终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认知目标之一就是学会第二段的写法,感受荷花的美。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孤零零地出示课文中的语段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播放配乐朗读并展示课件,荷花各种形态的图片:有的才展开一两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以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基础上,进行反馈交流。由于“莲蓬、花骨朵”这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概念化,学生的生活中接触得又不多,解释起来较为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这些生字新词的意思时,我还是出示一幅荷花图,荷花的花瓣慢慢掉落,紧接着就出现了莲蓬的分解图,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上找到“莲蓬”,并要求说说它像什么?有什么功效?此时,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不仅看到了莲蓬的样子,还知道了莲蓬生长的位置,有的学生还补充讲到了它的功效,真可谓一举多得,这样学生读起来就更加声情

并茂了,这就使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了抽象的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用信息技术,根据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生善于模仿,诱发他们将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各种情境,便可使知识技能广泛迁移。知识技能的运用,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处理信息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能有效地提高认知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迁移与提高目标达成的质量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很适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比尾巴》一文的教学,结合课文有关内容,出示松鼠活动图像,引导学生了解松鼠尾巴的特点及作用。学生对松鼠这一动物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以此作为知识迁移点,扩展到变化了的新情境中去。我用课件演示其它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例:在傍晚的田野边,蝇子飞来飞去,牛不断地甩着尾巴驱赶蝇子的场景;孔雀开屏的情景……一个个画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再让他们叙述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识别新事物,就能较好地理解或处理新问题。他们从松鼠用又轻又软的大尾巴当作降落伞从树上跳下,想到小燕子用尾巴当作方向盘掌握方向、啄木鸟用又长又硬的尾巴当作支柱,支撑身体在树干上啄虫。他们从松鼠用又软又能保暖的大尾巴当作被子用,想到老牛用又粗又长的尾巴赶蝇子;猴子用又细又长的尾巴当钩子倒挂在树上等等。从上述可见,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新事物的实质,把新信息传递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认知目标达成的质量也就越高。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目标的达成

1.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材,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阅读教学少不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在教学《陨石》一课时,我重点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常州市人民公园的落星亭里有这样一块石头,出示画面,人们常常来这里,他们常常围绕着石头饶有兴趣地谈论些什么?学生们借助画面,展开了想象,他们思维活跃,发言十分踊跃,学生能从多角度展开合理想象。有的学生预习过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了,所以联想到的是课文中对陨石的描述和价值的介绍,随后以游客的身份进行表达人们可能谈论的话题,完成想象说话;有的学生以一个一点都不了解陨石的普通游客的身份进行合理想象;也有学生以一个科学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合理想象完成说话练习。看来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我们挖掘到好的语言训练点,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适当适时地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师生互动,创设交流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