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的作用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6.00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取经我院随访的低出生体重儿90例,其中母乳喂养(母乳组)45例、人工喂养(人工组)45例,对比两组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结果母乳组1月、3月时体重与身高增值均明显高于人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人工喂养,母乳喂养能够更为有效地促进低出生体重儿在身高与体重方面的快速增长,能够使婴儿的生长发育更为健康,具有广泛提倡普及的价值。
【关键词】喂养方式;低出生体重儿;体重;身高低出生体重儿在临床上作为高危新生儿,是导致新生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已经在临床上得到较高的关注。
在新型代乳品不断开发上市及妇女逐渐追求工作权力的今天,母乳喂养已逐渐出现减少趋势[1]。
因此本文作者对不同喂养方式的低出生体重儿进行观察,以对比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经我院随访的低出生体重儿90例,其中男婴47例、女婴43例,胎龄35.82±1.27周,体重2086±134g。
所有病例均为出生时体重﹤2500g,且经过我院随访具有完整、详细的相关资料;排除中途因失去联系或死亡等原因中断随访者、喂养方式混乱无法统计者及无法按要求定期检查者。
所有婴儿家长均了解随访调查内容及意义,均自愿配合调查并服从检查安排。
1.2分组将90例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其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母乳组)45例,其中男婴25例、女婴20例,胎龄35.91±1.18周,体重2105±117g;人工喂养(人工组)45例,其中男婴22例、女婴23例,胎龄35.73±1.21周,体重2074±122g。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婴儿的性别构成、胎龄结构及体重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及观察指标对所有低出生体重儿在1月、3月时的体重、身高进行测量,并相比出生时体重、身高计算其增值,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观察对象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早产儿总共89例,按数字随机表分组。
甲组实施母乳喂养,有28例。
乙组实施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有31例。
丙组实施普通配方奶喂养,有30例。
对比三组喂养效果。
结果:甲组和乙组身长、头围、体质量明显改善,与丙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中乙组恢复正常出生体重时间最短,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早产儿出院后应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作为首选喂养方式,促进生长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生长发育;喂养现阶段,医疗技术及药物逐渐改进,使得早产儿救治成功率相应升高,有关早产儿早期营养及生长发育受到临床重视。
喂养方式不同,直接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并对短期生长、远期发育及健康有重要意义[1]。
此文为研究早产儿有效适宜的喂养方式,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早产儿总共89例作观察对象,设三组对比研究,以下为具体报道。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早产儿总共89例,按数字随机表分组。
甲组28例,出生时胎龄均为(33.45±2.17)周,28-36周;出生体质量均为(2155.46±40.61)g,男女分别17例、11例。
乙组31例,出生时胎龄均为(33.49±2.32)周,28-36周;出生体质量均为(2178.47±42.16)g,男女分别19例、12例。
丙组30例,出生时胎龄均为(33.82±2.22)周,28-36周;出生体质量均为(2193.47±36.34)g,男女分别20例、10例。
纳入标准:①两组均娩出顺利,排除脑出血、窒息、先天畸形和感染等疾病;②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正常婴儿的标准,或者出生时期早于预定的日期。
这类婴儿需要特殊的关注和喂养,以确保他们得到足够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发育。
以下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建议: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最好的食物之一、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生长发育。
研究发现,早产婴儿经过母乳喂养后,更容易增加体重、减轻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
2.母乳替代品: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选择婴儿奶粉作为替代品。
选择适合早产婴儿的特殊配方奶粉,因为这些奶粉经过专门设计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
3.提前开展喂养:早产儿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喂养,并且他们的肚子容量较小,因此需要更加频繁但量小的喂养。
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根据婴儿的需求制定喂养计划,尽量确保每天提供足够的营养,避免长时间的断奶。
4.鼓励吸吮: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吸吮能力可能较弱,需要额外的支持。
可以选择给予婴儿使用乳头、奶嘴或吸管进行喂养,以帮助他们建立吸吮和吞咽的能力。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辅助喂养方式。
5.考虑添加剂量能量食物: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额外的能量支持。
医生可能会推荐添加剂量能量食物,如人工添加乳脂,以满足婴儿的能量需求。
6.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额外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医生可能会建议给予适当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以确保他们得到全面的营养支持。
7.密切监测成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进行定期的生长监测,以确保他们得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并实现正常的生长。
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并及时与医生讨论婴儿的生长情况。
8.提供外界温暖: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对外界温度敏感,因此需要额外的保暖和温暖的环境。
确保婴儿在喂养前和喂养后能够保持适宜的体温。
9.寻求专业的支持: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喂养相关的问题可能较为复杂,建议家长寻求医生或儿科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增长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早产儿(VLBWI)体重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极低体重早产儿84例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经口胃管喂养,研究组给予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
对比两组患儿并发症、胎便排尽时间、体重增长和住院时间等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儿出现的呕吐、腹胀、残留奶量、便秘、高胆红素血症等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同时患儿胎便排尽所用的时间以及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胎便排尽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标签:喂养方式;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生长发育
出生时体重未达到1500g的新生儿可视为极低体重早产儿(VLBWI),VLBWI对每日所需摄入的营养量要求非常高,但是患儿胃肠道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各种消化酶液分泌量不足,其胃部排空、大小肠蠕动以及排除大便的能力比较差,加上新生儿自主吮吸和吞咽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出现易腹胀、胃潴留、呕吐及胎便延迟排出等情况。
因此,本研究为了提高VLBWI的营养摄入量,促进患儿健康成长,选择两种不同的喂养方式,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两组患儿所产生的影响,如患儿胎便完全排出所需要的时问、其在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喂养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和体重增长的情况等。
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极低体重早产儿8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28例,出生15min~2d,胎龄29~36周,体重1012~1500g;排除标准:排除伴有显著先天性心脏病以及严重并发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1.2方法
1.2.1置管措施置胃管的方法有:经口胃管喂养和将胃管插入鼻腔至胃部喂养的方式。
通常情况下,VLBWI较正常新生儿的鼻腔相对较窄,倘若经过鼻腔将胃管插入胃部喂养,极易影响空气流正常进出,从而造成患儿呼吸困难。
如果选择经过口腔部位将胃管插入胃部的喂养方式,需选择6号一次性胃管对其进行润滑后方可将胃管从口腔置入,胃管长度应控制在耳垂至鼻尖到剑突的长度,置入胃管后,通过对胃液进行监测,查看胃管是否成功置入,上述操作完成后,方可应用医用胶带固定胃管,并统计胃管插入深度。
待患儿住院后,可利用0.9%的氯化钠溶液清洗患儿胃部,直到清洗液澄清时方可停止。
1.2.2喂养方法所有患儿均应用飞鹤公司所提供的早产配方奶粉,患儿首次喂养时间应控制在出生后的六至二十四小时内。
1)对照组:经口腔将胃管插入对照组患儿的胃部,控制好奶粉溶液的温度后,利用注射器抽取适量溶液注入到胃管口。
喂养期间需注意将上次喂养时患儿胃部残留的奶粉溶液抽出,同時做好详细记录。
2)研究组:视患儿吮吸能力采用经口腔胃管喂养或经口腔滴管喂养。
喂养时,要让患儿嘴部充分包裹住软橡胶乳头,单次喂养的剂量应控制在1至2mL内。
喂奶过程中可适当将患儿的头位用软枕抬高,同时偏至右侧,防止患儿被奶粉溶液呛到或发生呕吐。
喂养期间需注意将上次喂养时患儿胃部残留的奶粉溶液抽出,视情况可以适当地增加口饲或滴管喂量,自主吮吸量由少到多,根据患儿自身情况而定;根据患儿每天所需营养量,对其进行有效喂养,若上述喂养方式无法满足患儿的正常营养摄入需求,可以适量地给予患儿营养液,并通过外周静脉营养方式进行补充,随着患儿胃肠功能的增强,应从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向完全肠道内营养进行过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儿治疗后出现吐奶、便秘、腹部胀气、胃部残留和高胆红素血症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统计患儿胎便完全排出所需时间,留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以及喂养期体重增长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喂养期
两组患儿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儿胎便排进时间、体重增长和住院时间情况,见表2。
3讨论
及时有效的肠内营养补充是提高VLBWI存活率,改善其预后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胃管(滴管)的选取以及插入的途径都会对患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加上VLBWI本就容易出现腹胀、胃潴留、呕吐及胎便延迟排出等不良症状,因此喂养方式的选择更应慎重。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管饲喂养会影响患儿的睡眠,使患儿产生不安、烦躁等情绪,若患儿自主吮吸,其安静睡眠时间就会显著延长,相对而言,其哭闹烦躁的时间就会减少。
本研究应用口饲或滴管少量喂养患儿,不仅可以促进患儿吮吸反射,还会刺激患儿胃肠蠕动,有利于营养的充分吸收,进而使患儿的体重增加,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患儿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应用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极低体重早产儿,可以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儿体重增长,缩短胎便排尽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