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5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平均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提出问题:“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平均数,并派代表发言。
(2)讲解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实例讲解:通过实例讲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5.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发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教案:平均数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用具。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据特点,教师总结并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 教师总结并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三、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尝试运用平均数解决这些问题。
2. 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巩固(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交流答案。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评价,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补充和说明: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它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应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如何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通过生动的实际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讨论,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课堂讲解法:在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大家平时买水果的例子引入,让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假设学生们买了苹果、梨子、桃子和香蕉四种水果,每种水果都买了若干斤,那么每个人平均买了多少斤水果?2. 学习新知识(3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探究平均数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作用。
3. 课堂练习(15分钟)•精选一些计算平均数的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些平时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4. 拓展应用(10分钟)•让学生尝试将平均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家庭收支、班级奖励等方面,从而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创设情境法为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大量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法以及课堂讲解法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更加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但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仍需要更多的课后辅导。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求一组数的平均数;3.熟练应用平均数概念。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一组数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1.平均数与四则运算的关系;2.实现平均数概念的应用。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1.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平均数,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2.概念:请看下面的小学生们,他们玩水枪打了三次,分别打中了25分、30分、35分,现在我们来计算他们的平均得分。
我们将它们加起来:25 + 30 + 35 = 90,再将它们除以3(参与打水枪的小学生的数量)得到平均分数:90 ÷ 3 = 30,所以他们的平均得分是30分。
这就是平均数的概念。
3.总结:平均数,即若干数量相加后除以总数,得到的结果叫做平均数。
2. 计算平均数1.指导学生多做例题,正确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示例问题:求以下数的平均数:20、50、75。
(教师用黑板或PPT展示,同时根据不同教学资源可以给出不同的样例数据)3.解题方法:–将三个数相加,得到总数:20 + 50 + 75 = 145;–用数的总和除以数的数量,得到平均数:145 ÷ 3 = 48.33。
4.总结: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就是将这些数相加,再除以它们的数量。
3. 平均数的应用1.请大家看这个问题:班里有10个同学,他们的月考成绩分别是75、80、85、90、65、70、75、80、80、90,请问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2.让学生们一起讨论该问题,并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来解决这一问题。
指导学生们自己计算出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数。
3.总结:平均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从而强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堂练习1. 知识运用题请计算下列数字的平均数:30,32,34,362. 解决问题某班级有30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66、72、82、95、78、58、51、88、79、90、82、87、70、62、75、80、64、52、58、75、70、90、92、80、78、60、69、75、64、84,请计算该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的平均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练习题。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体育比赛中运动员的得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体重,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体重。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尝试求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纠正学生在求平均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家庭的月支出、学校的教学质量等。
北师大版小数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平均数》第1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求和均分方法的掌握。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
本节课我采用“非线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先自学书本内容,然后提出疑难困惑。
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准真实起点,课堂上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在具体情境(3秒记数游戏)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平均数、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发生与发展;能够运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的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有理有据、合乎逻辑解释道理,形成理性精神。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能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感悟学习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航,唤醒数据意识(一)引入课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
你们听说过它吗?学生分享收集的数据。
师:看来你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见过平均数,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
今天呢,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往平均数的深处探讨,可以吗?(二)小组共学师: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小组合作要求(带上书本):1.学会了什么?2.还有什么困惑?(三)提出问题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你还有什么困惑?预设:为什么要学平均数?预设: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备而来进入课堂,“单刀直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学习。
《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你们知道什么是统计吗?我们学过哪些统计方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科学。
我们学过的方法有:计数、分类、排序等。
3. 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单位:厘米):160、165、158、162、170。
2. 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3. 学生可能回答:取中间值、取平均值等。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5. 教师板书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 = 数据之和÷ 数据个数。
6.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上述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说明:平均数可以用来表示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的一般水平。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什么是平均数?如何计算平均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可以用来表示数据的一般水平。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平均数,如统计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他们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局限于具体的数字计算,对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还需进一步感悟。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如:“小明和他的五个朋友一起去公园玩,他们共带了100元钱,平均每人带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个关于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 140cm, 150cm, …, 170cm,求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四下第六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工资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在小组内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3.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 应用: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单纯地进行计算练习。
2. 在小组探究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计算。
3. 在讲解环节,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在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5. 在应用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求平均数时,可能会受到具体数值的影响,容易求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讲解“小明有一袋苹果,他吃了一个,小华吃了一个,小红吃了一个,他们平均每人吃了几个苹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然后,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例如:将一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例如: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几组数据的平均数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心得。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研究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能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此本节课我将从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研究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展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信息,让学生一起看一眼,然后问他们能记住几个数字。
2.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记住这些数字?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二、记数游戏:1.出示游戏规则:看一眼,只有3秒,数字消失后才能动笔写在格子里。
数字再出现时,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并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后校对答案。
三、引入平均数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在每组数字中,有些数字可能被记住了很多次,有些数字可能没有被记住,如何表示这些数字的重要程度?2.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求平均数。
四、练应用:1.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2.利用统计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引入概念1.游戏引入。
师生互动做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2.导入:你们能用一个数字表示自己记忆数字的水平吗?(不能)这就需要多实验几次,产生一组数据来帮我们分析,该用哪个数代表我们的平均水平。
(板书:一组数据平均水平)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感悟深化。
1 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字能说明淘气记住数字的水平呢?2.探究用移多补少法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什么意思?“6”是怎么得来的?摆一摆,画一画。
3.探究用算术法计算平均数。
(1)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进行计算呢?4.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指出:6个数字是淘气记住数字的个数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住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完成板书,并让学生齐读)5、说一说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见过平均数。
生自由说一说。
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这个月的平均气温、平均用电量等。
三、课堂延生,拓展认识.1、完成书中练一练1、2.(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练习,练后评价。
)2、练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容易受最大数和最小数的影响。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于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定义,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平均数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五、课后作业1. 教材习题2. 家长签字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新知”部分。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概念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平均数的概念在引入平均数概念时,教师应避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可以给出一个班级五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个平均成绩是如何得来的。
这样的引导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我们需要平均数?”引导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对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分析和决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6.4《平均数》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在实际问题中,他们可能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举例、引导、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实物:准备一些实物,如苹果、小球等,用于创设情境和操作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苹果。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通过计算三个苹果的总重量除以3,得到每个苹果的平均重量,从而解决问题。
北师大版平均数教案【篇一:北师大版平均数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姓名:张晓妮一、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六一”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生:愿意。
(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投篮情况统计图。
(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
生2:女生队获胜。
(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6.4《平均数》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对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判断和推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3. 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实际例题,学习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4. 应用平均数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北师大2011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六课时《平均数》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基本技能:能结合简单的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基本思想:操作法、归纳法、统计法。
4、基本活动经验:进一步积累数据分析的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有能力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模型。
虽然在学习的过程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这个概念,但在生活中他们已经有了诸如平均分这种模糊的概念,因而本节课我先由有趣的故事出发,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得以提升。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与相关数据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车牌号码、手机号、电话号码、QQ号码等;让后把这些信息同时出现。
2、出示问题: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
师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字的世界里,想知道看一眼你能记住几个数字,你有什么办法?(生:试一试)
试一次还是试多次?为什么要试多次?
2、记数游戏:3秒钟出示10个数字,看一看每次能记住几个数字。
(课件出示几组数据)
(1)我们一起做一个记忆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
①看一眼,只有3秒。
②数字消失后,才可以动笔写在格子里。
③数字再出现时,请在记忆正确的数字右下角画“√”。
④数出每组中画“√”的有几个数字,填在下方的统计表中。
(2)组织学生填写第一组游戏内容,指导填写方法;评选出记忆冠军。
(3)出示4组数据,每组呈现3秒:(等全部学生记录完毕,校对答案)
5 7 3 8 1 5
6 9 2 4 1 8 6 5 4 9 3 5 2 7
8 4 3 9 6 1 5 3 6 2 6 5 8 4 0 9 7 3 6 1
(4)组织学生写下自己记住的数字,并把记忆个数填在表格中。
(5)指名交流自己记住自己记住数字的个数。
师:我们试了多次之后得到一组数据(板书: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有可能一样多,更大的可能是有多有少,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下,试了多次,你究竟用哪一个数来代表你看一眼能记住几个数字呢?(板书:代表)为什么?
过渡语:淘气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们来看看淘气的成绩是什么样的。
看大屏幕。
你们想不想和淘气比一比?
二、尝试探究,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1)出示淘气5次记住数字的情况统计表。
思考:用哪个数来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能用9代表淘气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吗?为什么?
用4、5或7公平吗?
过渡:大家很聪明,很智慧,这一点和智慧老人的想法完全一致。
2. 探究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智慧爷爷的话,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得来的?
(1)明确:①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就是把表格里的数求和后平均分,使每次记住的数字都是6;②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较大的数给较小的数匀上一部分,使得每次记住的数字的个数都是6。
(2)动手操作,发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让5次记住的数字个数都是6,那么淘气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就是6个。
(3)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平均数?
学生: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得到的结果就是求得的平均数。
小结: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移多补少”,一种是计算:求和均分。
可以用两种方法求出平均数。
平时我们比较多采用的方法是“求和均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同学们,淘气五次记数个数的平均数是“6”。
“6”是第一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吗?“6”是第二次记住数字的个数吗?“6”是第几次记住数字的个数?
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6个数字啊!我们还说淘气五次记数个数的平均数是“6”。
这是怎么回事?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1:“6”的是淘气五次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是五次记住数字的一般水平。
生2:6个数字是淘气记住数字的个数的整体水平,不是某一次实际记住数字的个数,是几次“匀”出来的,因此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小结:同学们说得很正确。
平均数不是代表某一次的测试数据,而是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的水平、平均的水平。
它有可能出现在数据中,也有可能不会出现在数据中。
(2)我们已经知道淘气前五次的平均水平是看一眼记住6个数字,不计算请回答:如果淘气第6次的测试成绩是8个,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为什么?如果第六次的测试成绩是6个呢?5个呢?
师小结:增加一个数据后,平均数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会下降,还有可能不变。
由此可见平均数还是非常敏感的。
4.生活中的平均数
师:其实生活中的平均数是随处可见的,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均数?
学生生自由汇报。
师:老师也带来了我们非常常见的几组有关平均数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四年级一班平均身高142厘米,四年级二班平均身高143厘米。
怎么理解这组数据,你从这组数据能看出什么?四年级二班所有同学都一定比四年级一班同学高吗?
(2)
从这组数据你能发现那个班的考试成绩更好一些?用什么数据比较两个班的成绩才更加公平?有没有哪位同学的得分是86.3分?
三、趣味练习,感悟深化。
1.在一分钟投球比赛中,奇思4次投中的个数分别是7个,7个,6个,8个,用什么数可以表示奇思投中的个数?
谁不用计算,就能得到奇思投球的平均数?怎样得到的?
2、如果你是篮球教练,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解决呢?
师:你会安排哪个队员上场?如果需要计算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请用数据来说话。
3.一个篮球队上场的有5个队员,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4岁。
你能想像一下这5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岁吗?
(1)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成这5个人的年龄。
(2)组织学生交流:你认为这5个队员的年龄分别是多少?
(3)怎样判断对不对?(如果不对可以问:怎样调整数据?)
过渡:这5个人的年龄是多少,应该有很多种可能。
想知道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吗?(课
(4)看到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刚才怎么没人这么猜?
(5)比较两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8岁8岁9岁11岁34岁平均年龄14岁
8岁8岁9岁11岁平均年龄9岁
师:是不是能够发现,当有特别大的极端数据时,平均数只比34岁小,比其他的数据都大,因此14就不能很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而去掉最大数据34后,他们的平均年龄9岁就在最大数11岁和最小数8岁之间,就能很好代表这组数据了。
这时,你可能就会明白电视歌手大奖赛计算平均分是为什么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了吧。
四、数学故事,品味奇妙
《猜牛重,赢大奖》。
一个小镇上举行猜牛重赢大奖的比赛,让来往的过路人猜一头牛的体重。
这些参与比赛的人有商人、工程师、和牛朝夕相处的农夫等等,有好几百人。
有的人猜的比牛实际体重少得多,有的却比实际多得多。
最后将这些人猜的结果汇总起来,算平均数,是1188千克,而牛的实际体重就是1189千克。
师:听完故事有什么感受呢?
师出示名言: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接近实际。
——马希文
五、总结经验,感悟平均数:
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方法一:移多补少
方法二:求和均分(5+4+7+5+9)÷5=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