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盲目追逐,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正逐渐走向僵化。为何要学习英语,大学又为何开设英语这门课程?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后现代课程观有关研究进行述评,发现了后现代课程观对师生主体性的尊重,这有利于师生批判性意识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也凸现了课程在促进人心灵成长的价值。因此,对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进行了相关探索。

标签:后现代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几乎每年四、六级考试都有成千上万学子进入考场,为和我国大学生对四、六级英语考试热情如此“高涨”,是他们如此热爱英语考试吗,还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有机组成的重要部分,是中国大学生一门必修基础课。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针对听说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以达到可帮助学生在今后工作和交往中,可以有效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能力,以此来适应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这是教育部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那么,设置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目的何在?课程的目标正是被教育目的所制约,课程目标的制定则需要体现出教育目的主旨及意图。教育目的决定其性质以及方向。课程目标即课程本身所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也是对学生一定教育阶段的期望,以及学生在发展智力、品德和体质等几个方面所能达到程度。

但是,原有以综合英语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正逐步迈向多样化教学的改革。围绕这一变化,有学者曾就大学英语课程是应当作为工具来教还是作为素质来教,是专门用途英语教育还是外语通识教育等许多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事实上,对于工具性或是人文性和通识教育亦或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争论,都反映了不同的课程哲学观。哲学取向的不同对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材料等方面的选择都会有所影响。由此看来,我国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论分析。但是,我国大学英语现实中的课程目标却是与上述大相径庭的。现如今,大学英语课程俨然已经“沦落为”学生用来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培训课程。对于学校的英语考试,学生也是抱着“60分万岁”的目标而准备,完全忽视了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正逐渐走向僵化。在学生回忆大学生涯时,大学英语永远是与考四、六级捆绑在一起的,有的老师甚至曾用“六级过500分的学生可以不上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来激励学生好好准备六级考试,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课程目标变异。为了达到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异化的问题,势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目标进行改革,那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这种改革呢?

基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来研究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即本文研究出发点。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的梳理,截至目前,还尚未出现直接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之间关系”方面专著,鉴于此,根据本研究的问题,扩大了对相关期刊文献的搜索范围,从“后现代课程观+大学英语”、“后现代课程观+

课程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等三个方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与“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其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分析出,关注比较多的还是对大学英语与课程目标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是分别对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研究。本研究的问题是建立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基础上的: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研究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研究。

1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

作为现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拥有一定独特的性质:诸如倡导不确定性;强调多元、异质共存;倡导民主对话;倡导边缘和平,都体现出现代哲学发展最新成果。后现代哲学的诞生也直接引领了教育领域中教育目的观、知识观、教育思维等深刻变化,而后现代知识同样性质具有文化性、境域性以及价值性,这些所有都直接催生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诞生,为发展当代课程与教学思想宝库做出了贡献。后现代课程观主张课程必须和学生生活的世界是紧密相连,把课程作为体会和经验融入教学之中。如此开放的课程理念也是后现代课程观对师生主体性尊重的表现,更加有利于培养师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也能凸现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灵成长方面价值。

在众多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中,多尔的“4R”课程理论表现尤为突出。他提出了自己的课程乌托邦,“没有人能够拥有真理而每个人却都有权利要求其被理解”。他指出,传统地将课程作为某种先验“跑道”的观点,与在后现代课程图景中的思路相对比大为不同,课程就应是成为具有多元性、生成性和转变性的通道。基于该过程性面向,研究者应有意识地从过程、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等角度进行探索,而不是从内容和材料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进行界定。

在他看来,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以现代主义思想为指导基础,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后现代社会到来之际,与牛顿式宇宙观一样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多尔的课程观之所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他为课程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杜威的经验认识论以及程序结构论。多尔认为,当代的课程基础必须从简單和封闭的系统转向复杂和宇宙视野的系统,这要求我们不仅采取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教学方式,而要从根本上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式关系,一种更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他提出后现代课程四个最基本特征,即回归性(recurison)、丰富性(richness)、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id),也就是所谓的“4R”课程。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是基于对泰勒课程模式的关注,尽管他对现代课程范式中诸多弊端进行了批判,虽然其理论表面上也彻底否定了泰勒课程基本原则,但经仔细研究则不难发现,泰勒课程强调“一定要围绕目标来设定展开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为课程研究奠定了夯实基础。当今课程研究领域,无论研究者是站在现代范式或是后现代范式的哪种立场,谁都难以否定这一最基本结构。因此,尽管泰勒模式遭受到来自后现代课程观的强烈抨击,但这些研究者却始终没能脱

离泰勒设定的课程框架。多尔对后现代课程中回归性、丰富性、关联性与严密性进行了反复强调,也同样建立在基本框架体系之内,这是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具体环节设计的转变。多尔对于自己设计的“4R”课程进行过以下评价,“泰勒与杜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程目标是否为“生成于活动而不是预先设定好”这一基本观点,通过师生间主动的合作发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之间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个人对话来促进师生共同投入,该观点可以作为泰勒原理之外另一选择——4R理论的核心。4R理论为对泰勒原理进行的补充,而不单纯是一种僵化的模式,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一些建议,以此帮助学生发展创造性和想象力。”多尔对课程的本质及特征的阐述成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多尔的转变性课程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此类目标生成于活动而非预先设定好的观点,可帮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学习,来阐释何为发展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教学力量,即一个“不教即教”的过程。

2 基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大学英语课程目标

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结合,这个范式的研究在我国还鲜有学者探讨研究过,但有少数学者已经试图将后现代课程观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进行研究。所以,需要将研究范围扩大,从侧面寻找在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制定该如何操作。

大连舰艇学院王成立(2016)试图通过后现代课程观去尝试丰富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对拓展目标进行一定的设计。他指出后现代课程观应该提倡“边界松散”和”去中心化”等。在大学生英语课程拓展设计中则表现为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进行有机地融合,重视多元目标归纳和总结。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帆(2015)将后现代课程观与通识英语教学进行了结合,指出后现代课程观已经摆脱现代主义课程教育的弊端,通过后现代思潮演变而来新型课程范式。他将后现代课程观中的4R理论融入进英语教学过程,以文化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是对外语教育本质属性的实现,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的结合,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宁夏大学教育学院马丽(2014)则将后现代课程观与外语教学联系在一起,指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强调多元性、差异性以及开放性,这些也正是当代外语教学所急需的。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师生关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组织;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的评价。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锲(2013)通过后现代课程观的视角分析了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指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目标改革势在必行。创建开放性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即课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过程,而且这种过程不是灌输而是建构得来。

3 结论

大学英语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可以为大学课程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基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研究,不仅仅是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必要条件,能为改变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以及优化英语教学效果提供出路。已有相关的研究,能为本文奠定一定研究基础、提供一定理论资源。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相关研究鲜有深入到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