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广播电台办好新闻节目点滴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地市级电视台办好民生新闻栏目的几点思考张丽杰【摘要】各个电视台基本都有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在当地收视率都比较高,早期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后来的《南京零距离》,我省的《新闻夜航》都是民生新闻成功的典范.其影响力、收视率、经济效益都创造了电视媒体的新高.也成为百姓最喜爱的电视栏目.民生新闻在传递大政方针、反映民生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地市级电视台受地域的限制要办好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就要总结吸取国内兄弟电视台开办民生栏目的经验和教训,要担当社会责任,报道主流民生,一脉相承民生栏目的"民生、民情、民意"的精神,以正面导向知识和健康趣味为主要报道方向,突出社会公益活动、突出真善美、摒弃猎奇、低俗的负面报道.开办一个党和政府满意、群众喜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的电视新闻栏目.【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08【总页数】1页(P115)【作者】张丽杰【作者单位】鸡西电视台【正文语种】中文各个电视台基本都有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一般在当地收视率都比较高,早期的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后来的《南京零距离》,我省的《新闻夜航》都是民生新闻成功的典范。
其影响力、收视率、经济效益都创造了电视媒体的新高。
也成为百姓最喜爱的电视栏目。
民生新闻在传递大政方针、反映民生民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地市级电视台受地域的限制要办好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就要总结吸取国内兄弟电视台开办民生栏目的经验和教训,要担当社会责任,报道主流民生,一脉相承民生栏目的“民生、民情、民意”的精神,以正面导向知识和健康趣味为主要报道方向,突出社会公益活动、突出真善美、摒弃猎奇、低俗的负面报道。
开办一个党和政府满意、群众喜爱、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突出的电视新闻栏目。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民生新闻一定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联播”的守正创新——办好地方台时政新闻栏目的几点思考刘为民蚌埠广播电视台摘要:在融媒体时代,受众接收新闻的渠道更丰富,逐渐改变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
地方台新闻栏目如何守正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时下亟待破解的难题。
本文以蚌埠广播电视台《蚌埠新闻联播》为具体案例,从新闻的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提出破局策略与建议,以期时政新闻办出影响,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关键词:时政新闻;生产现状;发展困境;改进对策一、生产现状时政新闻是电视台的最为重要的新闻栏目,每个台也都有联播类节目,不少地方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大同小异。
《蚌埠新闻联播》也是蚌埠广播电视台最重要的一档新闻节目,具有内容权威、报道鲜活等特点。
其定位是发布权威信息,关注社会生活,报道发展成就,剖析热点话题。
节目紧扣时代脉搏,以重要时政、重大新闻、主题性报道为主,同时发布服务资讯。
目前,《蚌埠新闻联播》栏目已根据发展形势和受众需求逐步作出调整,比如,加强和改进会议报道、加大节目信息量、拓展民生领域报道、增加言论评论比例等等。
二、发展困境地方台时政栏目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百姓,是人们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和舆情反馈的重要渠道。
伴随着全媒体传播的兴起,地方时政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有所下降,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应当予以重视。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优势地位丧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的兴起使得电视的传统优势及行业界限被彻底打破,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电视新闻曾经的“一家独大”时代成为历史。
国内报纸、杂志、广告等传统媒体也都传播方式的转型集中到宽带互动视频,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矩阵集合打造全新“融媒体”,客观上分流了视频传播的受众人群,使得“风光不再”的电视栏目倍感“门庭冷落”。
像大多数地方台时政新闻栏目一样,《蚌埠新闻联播》依然采取播报的形式,按照传统的“我播你看”,缺乏实时观众参与和互动交流。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摘要】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一直是传播社会关注焦点的重要平台。
本文从加强主题设置、拓展报道形式、提升互动体验、优化内容策划和整合资源等方面提出创新思考。
加强主题设置可以更好地贴合当下社会热点,引起观众共鸣。
在报道形式上可以多元化,通过图文并茂、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提升互动体验,让观众参与进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优化内容策划,注重策划和把握新闻价值点,引发更多关注和讨论。
整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新闻制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这些创新思考,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传递更有深度和广度的信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创新思考、引言、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正文、加强主题设置、拓展报道形式、提升互动体验、优化内容策划、整合资源、结论、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建议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市级电视台作为地方重要的传媒平台,承担着向公众传递新闻资讯、服务民生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电视新闻栏目在内容传播和受众互动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对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进行创新思考,提升节目质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需求。
在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中,往往以新闻报道为主,内容单一,缺乏创新和互动性,容易导致受众的疲劳和流失。
加之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台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以适应现代受众的需求和口味。
通过对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可以实现节目内容多元化,丰富节目形式,增强互动体验,提高受众参与度,进而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不仅有助于电视台稳固观众基础,增加收视率,也有利于提升电视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1.2 研究意义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在传播时事新闻的更应关注民生热点、社会民生问题,为广大观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反映社会发展的脉搏。
浅析地市级广播电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作者:周爱香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5期摘要:民生新闻反映着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地市级广播电台由于离群众最近,在报道民生新闻时有着独特的优势。
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就要求新闻采访要真正贴近群众,深入到一线中,才能采写出生动鲜活、群众爱听的新闻。
要不斷创新改进报道形式,让民生报道真正反映出群众的心声和愿望,做受众喜欢的民生新闻,让地方级广播电台重新焕发青春。
关键词:地市级广播电台:民生新闻一直以来,民生新闻因为与群众最近、关系最为密切,始终是百姓爱听、乐听的新闻。
与中央和省级媒体相比,地市级广播电台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做好民生新闻也是地市级广播电台的立台之本,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笔者多年来在许昌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民生新闻:一、民生新闻要真正贴近群众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核心就是贴近群众。
在对新闻选题、策划时,要结合实际,结合当地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出发。
在新闻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离群众近一点、再近一点,在报道时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同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报道。
要多多宣传当地党委政府重要工作、中心任务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心工程,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比如系列报道《创建,让许昌更美好》,报道了许昌市通过多年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无论是市容市貌还是市民的文明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记者多次走进许昌的大街小巷、广场游园,走进普通市民当中,倾听群众感受身边的变化。
同时通过采访,也了解到市民对我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将之反馈给相关部门,从而促进了创建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
在新闻节目中,民生报道始终把教育、就业、这些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报道时,我们在注重用多种方式、多角度,不仅报道群众的需要,更把相关部门的回应和相关措施报道出来,让新闻报道真正做到贴近群众,做群众爱听的民生新闻。
提升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水平的思考摘要地市电视台提升节目质量,首先要突破“瓶颈”问题,就是要突破节目僵化,报道形式陈旧,新闻内容空洞,形式创新不足等问题,通过创新思路,新闻立台战功略,强化管理,激活机制等办法,找准节目、栏目定位,贴近地域观众的口味,适应观众需求,不断提升地市台节目水平。
关键词地市电视台;节目质量;创新思路;打造本土特色;强化管理;激活机制;改善技术手段;队伍建设1地市台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地市台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地市台的广播影视与省级、全国相比,在思想观念、管理机制、资金投入、事业发展、节目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当前,地市台仍处在低层次运作,小环境发展状态,没有形成规模,形成气候。
特别是创收总量不高,经济实力不强,技术设备陈旧老化,采编设备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缺乏,管理水平低。
这些问题正是直接制约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市台的节目运作多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影响着节目的提高。
2提升地市台广播电视节目水平的对策地市级广播电视台在地域小,人才、经济等客观条件相对薄弱的条件下,面对诸多媒体的竞争,如何深入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帜近”为突破口,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做好、做活、做精广播电视自办节目,是全体广电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创新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广播电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广播电视在文化大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担负的重要角色。
而扮演好这一角色就必须推进广播电视宣传的创新,也就是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对地市台来说,首先要破除文化“单一属性”的观念;破除收入“能高不能低”的观念;破除单位“能进不能出”的观念。
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动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
2)新闻立台战略。
目前,地市台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质量不高,突出反映为节目内容空乏,会议报道多,信息量小,表现手法单调,不注重策划创意和艺术处理,尤其是有些广告节目,确实“又长又臭”,令人望而生厌。
关于办好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几点思考摘要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近两年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疲态,曾经遍地开花的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还被悄然撤并。
究其原因,既有电视新闻节目多样化细分化、电视观众收视兴趣转移等客观因素,也有节目自身题材选择偏窄、理论水平较低、形式创新不够等主观原因。
而要使地方台新闻评论节目走出目前的困顿状态,就必须突破报道瓶颈,提高理论水平,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方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思考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004-01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其鲜明的舆论监督特征引人瞩目,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
不过,正如《焦点访谈》节目的舆论监督稿件比例一度急剧下降一样,地方台的新闻评论类节目舆论监督的分量越来越轻,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有的节目变成了不伦不类的“拼盘”或者大专题,有的节目甚至无疾而终,只有少数节目基本沿着强化舆论监督这一当初办节目的宗旨保留了下来。
在地级电视台中,这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现象尤其严重。
有些地级台看到其他台在新闻评论节目上的遭遇到的窘境,索性不去办这类节目。
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是地方台受到多方面限制,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的选题常会遇到难以播出的遭遇;二是地方台记者由于素质和眼界的限制,对已发展了的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所思所想没有进行充分研究,对事件结论的多元困惑也是制约评论性节目选题的原因之一;三是每遇到一个问题都希望找到能论证的观点,得出一个结论。
然而当“论证”过的事件重复出现,又没有什么新的结论可以再次论证,就会觉得选题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尽快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办好广大电视观众所希望的,能更多地知道新闻内情,能更多地参与事件评论之中,能更多地表达心声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已成为“电视人”所面临的课题。
为此,在办电视评论节目的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办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开拓、融合、继承、发展的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I改畢与创新REFORM AND INNOVATION►关于地方广播新闻性专题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文/陈彦利摘要:在新时期的社会迅猛发展进程中,媒体行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融合的发展趋势,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社会大众的信息浏览方式以及新闻信息接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地方广播新闻类的专题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实行创新和变革,以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地方广播;新闻专题节目;创新措施通常情况下,新闻类节目是地方广播常常播放的节目,以此来吸引大众的眼球,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地方广播新闻类的节目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能够真实地反应出新闻事件的内在思想和实质内容。
但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有多种广播电视台的相互竞争,其中中央台的竞争较为激烈,所以说地方广播台该怎样在新媒体市场的发展中仓IJ新自己节目的播放模式,是当下广播电视台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地方广播节目需要立足于本土特色地方广鯛闻性的专题节目要想吸引更多大众的眼球,就务必要做出创新和高效的改进,立足于本土的发展特色,走地方性的新闻专题节目发展道路。
举个简单的例子,河北地方广播《新闻早高峰》,其不论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还是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的解读都非常符合河北的发展现状,就比方说在河北足球队联赛这一新闻事件的解读中,制作者专门请专业的足球评论员对其实施深度的点评,以此来强化这一广播节目在大众间的传播效果,也突显了河北本摘闻广播节目特色。
地方广蹄闻类的节目需要立足于本±»展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广播电视节目不管是在专业性,还是在新闻信息的获取方面都竞争不过中央的广播节目,所以要扬长避短,针对地方广播新闻类节目距离社会大众最近的特点,可以添加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逐步强化其在地方中的影响力。
二、强化深度报道编辑创作的队伍建设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进程中,新闻媒体行业中的深度报道优势逐步弱化,其中专业的队伍建设工作也被削弱,这就严重阻碍了地方广播新闻类专题节目的创新和发展路径。
办好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的浅见电视新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最重要的节目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传播作用。
通过电视新闻节目,地方电视台可以及时传递最新、最重要的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让广大观众了解和掌握社会动态,提高观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
但要办好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并不容易,需要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新闻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和效果直接受制于报道素材的优劣。
因此,地方电视台要好好地组织新闻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实行严格的编辑和审核制度,保证报道的真实可信以及不涉及谣言,自行判断缺乏实质依据且可能引发民间矛盾的“新闻”。
二、加强新闻编导队伍建设及培训新闻节目的节目质量也关键在于节目制作的人员质量。
地方电视台应加强新闻编导队伍建设,提高新闻编导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其新闻敏感性,及时捕捉社会热点,较为深入地挖掘问题的根源,从而切实提高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质量。
另外,为保持队伍活力,地方电视台应定期组织新闻编导培训,注意向本省优秀的新闻机构等寻求资源,构建合作培训体系。
确保新闻编导队伍符合专业要求,令新闻更具传播力。
三、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人文艺术类节目提供观众在形式上的惊喜和美感,新闻节目中,除了客观的新闻事实和真实还原,更应该创新节目的呈现方式以增加观赏性、接受度。
新闻节目中,有些时候可以更多使用科技手段如AR技术和音频等,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娱乐性,使其更具人性,便于观众的接受和记忆。
这不仅可以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率,也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四、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群体合理选题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涉及面很广,涵盖各个方面,需要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群体选择合适的题材和形式,做到对不同观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都有很好的把握。
同时,新闻节目要借鉴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流行文化,在时效性和话题上敏锐把握,通过正面新闻推波助澜,加速公众声音,从而に引起公众的传播。
作者: 许佳鑫[1]
作者机构: [1]揭阳广播电视台,广东揭阳522000
出版物刊名: 新闻研究导刊
页码: 67-6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4期
主题词: 地市广播新闻;引导力;公信力
摘要:近年来,地级市广播电视台普遍存在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电视新闻发展蒸蒸日上,而广播新闻则处于可有可无、不被重视的状态。
地级市广播新闻节目制作粗糙,缺乏广播新闻元素,难以吸引受众,进而影响广播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
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办好广播新闻节目,打造专业的广播新闻记者队伍,发挥广播新闻的影响力,用声音传播正能量,提升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公信力。
2022/1上城市广播“新闻立台”的实践与思考阴柯林志摘要:做好新闻立台,关键是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城市广播在当地受众心中和行业内打造高知名、高权威、高口碑的节目品牌至关重要。
文章从“本土典型,全媒体首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创新创优、打造精品”“拥抱新传播技术”等方面,通过对江苏南通广播多年的实践分析,探讨城市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本土典型新闻立台突发事件精品节目新传播技术城市广播作为地方主流媒体,新闻立台是其基本定位。
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换,城市广播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一基本导向永远不变。
尤其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坚持新闻立台,提质量、创精品、成风格、立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广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靠权威性和责任感提升众黏度,是城市广播新闻的价值凸现。
作为当地影响力大且有70余年办台经验的江苏南通广播,在“新闻立台”实践方面硕果累累。
本文以南通广播为例,通过对该广播多年来的新闻工作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广播在新时代如何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深挖本土典型,永远在本地新闻第一线上世纪90年代,“莫文隋”这个名字首次从南通广播的电波传出,随之传遍江海大地,目前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也是南通市乃至江苏省改革开放30年中影响最广、反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精神文明重大典型之一,其深远影响至今还在延续。
除了“莫文隋”,由南通广播率先报道的田建凤、胡汉生以及周江疆、吴锦泉等一批典型宣传在全国、全省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除了挖掘先进典型,南通广播在突发事件面前也总是冲锋在前。
无论是2008年暴雪、2018年的台风,还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南通广播发挥媒体优势,快速用新闻播报的形式架起电波服务的桥梁。
2018年7月22日,台风“安比”来袭,南通全市各地严阵以待,以南通FM97.0新闻广播为主频率的四套广播频率迅速启动了突发事件应急直播报道预案,开启特别全媒体直播模式。
地市级电视台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创新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市级电视台的民
生类新闻栏目也逐步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新闻板块。
而如何创
新这些新闻栏目,引导观众关注当地的民生问题,成为新闻报道的
主要特色,这已经成为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地市级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应重视分众化,并注重
关注社区、村庄等基层事务。
通过以社区居民围绕日常生活出发,
关注社区公益事务,以及引导观众关注基层财政支出、疏导基层矛
盾等小康社区建设类话题,来提升地市级电视台在当地新闻报道中
的影响力。
其次,要注重新闻报道的记者采访和调查力度,深入到当地民
生热点领域,及时传达政府和人民的声音,回应公众关切。
在采访中,要注意到当地发展中的问题,关注发展阳光性和良性的政策,
以及及时播报、跟踪城市污染防治、住房保障等热点话题,提高民
生类新闻栏目的公信力和观众参与度,而这也是地市级电视台民生
类新闻栏目的发展方向。
最后,地市级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应该注重品牌建设,打
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魅力的品牌节目。
通过整合各有优势的新
闻资源,提供更综合、更多样化的新闻生产,让观众更加明确自己
关注的民生类话题,也让地市级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栏目与时俱进、更具实用性,成为地方观众关注、信赖和喜欢的新闻栏目。
总之,地市级电视台的民生类新闻栏目应注重分众化、深入到
基层、注重采访调查,以及品牌建设以提升公信力和观众参与度,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民生新闻时间:2010-05-06 09:28:00 作者:; 来源:● 孙百琴当前地方台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来之于民,服务于民,是民生新闻的特色,它给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了发表声音的平台。
但是,过度地以受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比如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模式单一和内容雷同。
把本土化等同于通俗化和世俗化,将镜头全部定格在生活小事、怪事上。
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民生新闻本身失去了新闻的本质和价值,抑制了民生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做好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1.必须实现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何为“大民生”?大民生包含“国计”,包含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方针政策。
“小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个体平凡生活的原生态,题材大多局限于百姓个体生活的悲欢离合、恩怨愁苦。
表面上看它做到了“以人为本”,但难以避免平面化、琐碎化,使新闻失去了所应保持的未来向度,消减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在受众心里积累起的是大面积的社会阴影。
做好民生新闻,要从“大民生”角度多层面地关注民生,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硬新闻”软化、民生化。
2.注重创新与价值第一,在栏目设置上,要强化调查性、评论性的深度报道,使栏目板块丰富多彩。
随着广大城市观众文化素养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纪实调查和新闻评论愈来愈被看好。
无论是边调查边评议还是夹叙夹议的述评、时评,都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增强民生新闻的穿透力和凝聚力。
第二,在表现形式上灵活多样。
电视民生新闻要多在播报方式上进行创新,不要沿用以前照稿念读的传统模式,要采用个性化很强的“说新闻”方式,甚至可以用方言进行播报,这种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听起来既省事又亲切。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也能带来全新的感觉。
节目主持风格可以结合地方色彩以快板的形式唱新闻,也可以穿唐装执折扇站着说新闻,这样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的生趣。
在节目的编排上,民生新闻要突破常规性新闻节目的固定模式,大胆吸收各种文艺样式,如快板、曲艺、顺口溜、漫画、歌曲、影视片断等形式,在节目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穿插进去,渲染气氛,增加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节目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浅析地市台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市台电视新闻作为地方性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地方信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广大观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方面进行浅析。
一、内容创新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主要涉及新闻报道的内容、节目类型的创新以及新闻形态的创新。
针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地市台应关注当地热点、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深入探讨事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注重新闻价值和人文关怀。
同时,将时政、经济、文化、体育等多种话题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新闻报道体系。
在节目类型的创新方面,地市台可借鉴国内外电视新闻广播的成功经验,尝试新闻访谈、新闻纪录片、新闻综艺等多种类型的节目形式,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新闻娱乐体验。
此外,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地市台可借用移动设备、社交网络等多种新闻形态,将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型媒体有机结合,扩大新闻覆盖面,增强新闻传播效力。
二、技术创新除了内容创新,地市台电视新闻也应注重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新闻制作水平。
随着高清、4K、8K等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地市台应尽早引入先进的视频技术,提高新闻画质和声音效果。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扩大新闻形态和传播方式,如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现场,增强互动感受,而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新闻报道提供更多的背景和信息资料。
此外,移动直播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实现即时报道、深度报道和更加真实的报道效果。
三、队伍建设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创新和发展还需要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新闻人才,提升生产能力。
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地市台应建立完善的新闻管理体系,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其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增加新闻编辑的数量和质量,扩大新闻报道的覆盖领域。
总之,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
浅析地市台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
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是指地方性电视台在新闻报道、节目制作、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地市台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发展。
地市台电视新闻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地市台电视新闻开始注重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报道。
一方面,地市台电视新闻开始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
地市台电视新闻加强调查报道和深度报道,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地市台电视新闻在节目制作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地市台电视新闻开始注重改革节目形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和多样化的内容,地市台电视新闻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增加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地市台电视新闻推出了“民主问答”、“直播辩论”等节目形式,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话题性。
地市台电视新闻在内容呈现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地市台电视新闻注重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深度,通过优秀的报道手法和创新的呈现方式,将新闻传递给观众。
地市台电视新闻采用了多媒体报道、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提高了新闻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地市台电视新闻也注重提供可信的信息和客观的观点,避免夸大和虚假报道,维护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浅析地市台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随着台电融合技术的发展,地市台的新闻报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地市台依靠创新的新闻内容更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实时性和可视性。
在台电融合时代,地市台新闻创新与发展具有强大的活力,并将对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地市台扩大媒体内容的使用,增强新闻可见性。
除了维持其传统的电视报道外,地市台还大力开发网站、应用和微信等面向新媒体的新闻频道,以实现更多不同方式的新闻传播。
同时,地市台还采用视频分享平台,诸如爱奇艺、熊猫客等,更大程度地提高新闻可视性。
其次,地市台以全媒体的方式深度报道重大事件。
采用集中创新,通过多种层级和不同角度的内容报道,更好地呈现重大事件的基本内容,并以实时的新闻体验展现出更有力的新闻冲击力。
例如,地市台在重大事件上采用“全媒体融合”报道模式,将电视、网络、微信、社交等结合起来,更好地表达新闻内容,吸引更多观众观看。
此外,地市台还加大了跨界新闻创作力度,并进行专题制作。
一方面,地市台将实施“新传媒”理论,扩大新闻内容跨界合作,开发新元素,突破新闻表达传统框架;另一方面,还积极推出各类专题制作,深度发掘一个事件的全部方面,通过细节化、视角化的报道增加新闻深度,以差异化及多元化的新闻报道提升台电媒体影响力。
最后,地市台不断开发技术服务,改进新闻报道效率。
近年来,地市台除了加强团队建设外,还采用各类技术解决方案,例如数字媒体技术、VR虚拟技术等,扩大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提高报道效率。
同时,还推广新闻编辑平台的使用,以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具创意的新闻报道,多维度传播新闻精神。
总体而言,地市台新闻创新与发展异常活跃。
在台电融合时代,地市台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以创新新闻方式展现精彩资讯,从而丰富用户的新闻体验,吸引更多观众,提升地市台新闻影响力,为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积极发挥作用。
地市级广播电台办好新闻节目点滴思考
眼下,媒体竞争日益激烈。
过去,广播电台作为新闻传播主渠道,随着网络和电视的大面积普及,其主渠道的地位已日渐动摇,虽然收音机有便于携带的优势,但人们对其关注的程度已经大大减少。
广播电台尤其是地市级广播电台,如何再现辉煌,怎样面对众多媒体的激烈竞争,怎样才能办好新闻节目,以赢得听众,这是每一个从业者都在反复思考的一个课题。
在这方面,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几年来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在此我愿与媒介的同仁共享。
一、精简新闻采访队伍,强化新闻编辑质量
随着广播频率专业化进程加快,各频率新闻节目逐渐向新闻频率整合。
由于过去新闻编采队伍较为庞大,人浮于事现象比较严重。
经过整合,将一部分新闻新闻编采人员精简到其他系列广播,充实到其他节目的编辑队伍。
将新闻广播新闻部编采人员由原来的二十多人,缩减至十五人。
人员减少,但总的节目时间由原来的25分钟增加到现在的110分钟。
分别是《整点新闻》、《全市新闻联播》、《新闻点播》、《新闻故事》等节目。
新闻节目时间有效增加极大地扩大了听众群和可听性。
把那些资历老、从业时间长、业务精干的同志充实到编辑队伍中,又我们扩充了编辑队伍。
十五个人的编采队伍中,光编辑就有七人,其中包括通联编辑,编辑实力较原来得到了强化和提高。
这样改过以后,人员的减少,节目时间的增加,
并没有影响节目质量,相反节目质量还大大提高,可听性也明显增强。
二、板块新闻和各时段新闻有机结合,增强新闻覆盖面
改革前,我们台也派出人员外出实地考察,也到过南方比较发达的城市。
其中有一家很有名的地市级广播电台,他们将新闻统统归为早上六点至八点这一时段。
这两个小时的新闻版块节目,统统由他们自采自编,新闻部二十几个人,经常加班到深夜,累得大家叫苦连天,但听众未必买账。
这样种情形对我们前来考察的人触动很大,归来后,我们尝试把新闻和新闻、社教专题节目整合在一起,也设置成版块节目,放在每天早上最黄金的时段七点至八点这段时间。
同时,其他的当日新闻在每天中午《新闻联播》、《新闻点播》,每天五档《整点新闻》中滚动播出,扩大了覆盖。
同行和媒介的同仁们不禁有一个疑问,这么多节目,要涉及很多主持人,需要很多人采访编辑,就新闻和专题部门那些人够用吗?回答是否定的。
这些节目我们办起来很轻松,首先各时段的新闻节目,随着其他节目走,你在这个时段主持其他节目,到了新闻节目就接着主持新闻节目,下一档节目同样以此类推。
那么这么多新闻节目,加在一起也要近三个小时,光靠自己采访是远远不够的。
编辑类的新闻节目占有很大一块比例。
《新闻联播》、《整点新闻》、《新闻点播》,还有新闻专题社教专题类节目,采访的比重仅占一小部分,编辑占一大块。
主要渠道和来源有网上新闻、当地报刊上的新
闻、电视新闻等等。
其中网上的国内和国际上最新发生的新闻,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编播。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随时可以把新闻通过广播最快传播出去,还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我们问卷调查,在广大听众群众,新闻节目收听的比重占百分之五十九。
三、集中优势兵力,围绕中心工作,打好宣传报道战役,形成宣传强势
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制定的宣传报道方案,先后重点对全委会、两会、整治交通环境、三江国际旅游节、“3·15”打假维权、全民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报道。
围绕市委提出的“六个突破”和国企产权改革等九个专项推进组,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采取“开辟专栏”等办法,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宣传。
在年初两会期间,广播电台部为了配合好报道,参与了“两会”的现场直播。
在今年八月份开幕的三江国际旅游节暨首届祈福水灯节期间,广播电台新闻编采全体成员全员上阵,充分发挥广播现场感强、快速传播的优势,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进行现场回传,第一时间把节会的盛况展现给广大市民。
在以上报道活动中,虽然记者人数比过去少了,但稿件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从一年多的新闻节目整合,我们觉得,在全天的节目中,新闻节目的比例更趋向合理,能够基本满足不同层面、不同时段听众群体
的需要。
在今年的改进全市涉民行业的听证大会上,佳木斯人民广播电台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弘扬主旋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宣传效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在参评的五十多个部门中各列第十。
上面所说的新闻节目改革,仅仅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索,肯定会有很多疏漏和不足之处,我们会在今后的新闻宣传中,不断研究新思路,探索新形式,把我们新闻宣传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