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流域两次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结构特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0 MB
- 文档页数:17
4-6月江淮流域不同尺度温带气旋发展率及移动特征王黎娟;张海燕;陈爽【摘要】基于改进的温带气旋客观识别方法,统计分析1986-2015年4-6月不同空间尺度江淮流域温带气旋的发展率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气旋发展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较大空间尺度气旋发展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中间尺度气旋发展率无明显变化趋势.2)较大尺度气旋源地集中在湖北、湖南交界处,中间尺度气旋源地位于安徽等江淮流域东部,各尺度气旋源地位于整层大气非绝热加热项大值区域内.3)气旋初生阶段,江淮流域存在风速切变线,淮北地区风速小于淮南地区,江淮流域上空对流层低层位势高度为负距平,中高层则为正距平,属浅薄低压系统.4)不论何种尺度气旋,均存在东移和东北移动路径,但较大尺度气旋东北移动路径的比例较大.【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9(042)003【总页数】10页(P399-408)【关键词】江淮流域;温带气旋;不同空间尺度;发展率;移动特征【作者】王黎娟;张海燕;陈爽【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温州325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温带气旋是出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斜压性低压涡旋,气旋及其锋面系统的发生和发展会带来明显的天气现象(蔡秀华等,2009;黄彬等,2011;尹尽勇等,2011;陈海山等,2017;苗春生等,2018)。
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4—8月间出现的江淮气旋常常会给江淮地区带来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1988;孙泓川等,2015),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夏季江淮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分析刘瑞翔;丁治英;孙凌光;黄海波【期刊名称】《暴雨灾害》【年(卷),期】2015(034)003【摘要】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 over Yangtze-Huaihe basin were classified into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 persistent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PECS), meso-β circular convectivesystem(MβCCS) and meso-β elongated convective system (MβECS) based on the FY-2D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blackbody temperature data during June to August from 2007-2013.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kinds of MCS cases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ECS andMβECS occur more frequently than MCC and MβCCS, accounting for 62.2%. There are most MCSs in July while the mean area of mature MCSs in June ranks first, and the average minimum blackbody temperature of mature MCSs is about-76℃. The peak time for MCS initiation is around 14:00-17:00 BT while most MC-Ss mature in the period of 17:00-19:00 BT and dissipate during 18:00-23:00BT, however, it differs for diverse types. Most MCS cases which influence Yangtze-Huaihe basin generate in the land while rarely in the sea. Eastward, northeastward and southeastward are the three main moving directions for MCSs, with a total percentage of about 73.1%. The moving distance of MCS ca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lifetime and the main distance is 1~5 latitude and longitude degrees, accountingfor 64.6%.%利用2007-2013年6-8月FY-2D逐小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普查了夏季我国江淮地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个例.根据MCS的组织形式将其分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持续拉伸状对流系统(PECS)、β尺度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S)和β尺度持续拉伸状对流系统(MβECS),并对各组织形式MCS的统计特征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江淮地区带状MCS发生的频次明显高于圆状MCS,占62.2%;7月份MCS个例数最多,而6月份MCS成熟时平均面积最大;整个夏季,MCS成熟时平均最低云顶温度约为-76℃;MCS多形成于午后14-17时,成熟于17-19时,18-23时均为MCS易消散时段,具体到各类型,其日变化特征又有所差异;影响江淮地区的MCS多生成在陆地上,海上个例很少,有向东、东北和东南3个主要移向,共占73.1%,移动1~5个经纬距的MCS所占比例最大,为64.6%,MCS的移动距离与其生命史长度密切相关.【总页数】8页(P215-222)【作者】刘瑞翔;丁治英;孙凌光;黄海波【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江苏省连云港市气象局,连云港222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黑龙江省黑河市气象局,黑河1643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5【相关文献】1.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普勒雷达统计特征分析 [J], 王俊;2.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多普勒雷达统计特征分析 [J], 王俊3.江淮地区夏季旱涝环流特征分析 [J], 郑皓文;董文晓;杨娜4.2007-2013年夏季江淮地区MCS和MCV与暴雨关系的统计特征 [J], 刘瑞翔;丁治英;王一颉5.湖北省夏季引发极端降水的MCS统计特征分析 [J], 王孝慈;李双君;张家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旋客观判别方法在两次江淮气旋过程中的应用孙泓川;魏建苏;李超【摘要】引用一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气旋相空间法,采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两次江淮气旋个例进行研究,验证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结构演变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低层热成风参数与中心气压的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热力不对称性参数的大幅下降和低层冷核的减弱对主要降水时段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效果优于基于温度平流偶极子的分析方法.同时探讨了该方法对江淮气旋的适应性及可改进处;该方法适用于格点数据,计算简便,有望投入气象业务使用.【期刊名称】《大气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8)001【总页数】9页(P46-54)【关键词】气旋客观判别方法;江淮气旋;低层热力不对称性参数;低层热成风参数【作者】孙泓川;魏建苏;李超【作者单位】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210008;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21000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江苏省气象台,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43江淮气旋是江淮流域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它容易给江淮流域造成明显的风雨影响,引发暴雨灾害和大风灾害。
所以江淮气旋一直是广大气象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之一。
通常认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特征为冷心结构,具有非对称性(锋面性质),系统相对深厚。
但国内对江淮气旋的研究(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1988;张汝秀和王蒸民,1988;朱锁凤和江敦春,1988;盛华和陶诗言,1991;侯定臣,1992)及观测数据普遍表明,江淮气旋不同于一般的温带气旋,它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有时甚至具有热带气旋的一些特征,其结构特征常常会随着气旋的发展、气旋的入海而产生变化。
关于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各种新的进展(邵丽芳等,2013;王伟和余锦华,2013;于润玲等,2013;周聪等,2014;朱伟军等,2014),其中Hart(2003)提出并研究了基于高低层热成风和低层热力不对称性的三维气旋相空间(cyclone phase space,CPS)方法,研究表明,CPS方法是一种能反映气旋结构特征及其演变的客观判定方法,之后被作为大西洋飓风变性的判据(Evans and Hart,2003)。
2015年江淮流域中尺度涡旋梅雨期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黄文娟;陈永林;束炯【期刊名称】《气象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3)006【摘要】Based on the equivalent black body temperature at the cloud top derived from FY-2 G and the NCEP (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reanalysis data with resolutions of 1° × 1°,a sustained heavy rain in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on June 16-17,2015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nsity of this precipi-tation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vortex ( MCV) and the southwest jet. The MCV is triggered together by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induced by the organized development of convection and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upper-level divergence. The MCV extends from the lower troposphere to 250 hPa, and the strongest center for vorticity is at the middle-low level of the troposphere. During the mature stage,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 MCS) can help to stimulate updraft and is a benefit to transport heat and water vapor because the convergence zone of wet Q vector corresponded to the center of positive vorticity,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CV. The horizontal advection at the middle-lower level contributes negatively to the vorticity during the whole MCV stag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CV is determined by the horizontal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Ascending motion of the vortex has a directimpact on the vertical transportation of vorticity and further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rtex in the vertical.%利用FY-2G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Black-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的1° ×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6—17日江淮流域中尺度涡旋引发的一次持续性梅雨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江淮流域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与MCV的增强和减弱及西南急流的强度一致,降水主要与MCV有关,MCV的形成与对流系统的发展密切联系,对流系统有组织的发展、大量潜热释放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触发了MCV.由此次暴雨过程MCV 与MCS的关系和结构特征可知:MCV从对流层低层一直伸展至对流层高层250 hPa,涡度最强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低层.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湿Q矢量辐合与正涡度中心对应,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加速MCV发展.MCV从产生至成熟阶段,中低层的水平平流项基本为负贡献,水平辐合辐散项决定MCV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垂直运动直接影响涡度垂直输送项,从而影响MCV在垂直方向上的发展.【总页数】9页(P25-33)【作者】黄文娟;陈永林;束炯【作者单位】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地理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3【相关文献】1.江淮流域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与预报 [J], 康建鹏;孙钟德;张丽婷;戴玥;张渊2.2015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分析 [J], 张端禹;崔春光;徐明;王婧羽;胡昌琼3.湖北梅雨期3次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J], 刘希文;徐双柱;王艳;杨红龙;李得勤4.致洪暴雨过程中尺度涡旋的涡散作用及准平衡流诊断分析 [J], 葛晶晶;钟玮;陆汉城5.2013年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J], 陈舒慧;傅帅;张小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和中尺度对流涡旋的
特征的开题报告
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对流涡旋(MCSs)是一种在中国东部夏季经常发生的重要天气现象。
它们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雷暴云团,持续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为当地带来大雨、冰雹、强风等极端天气,对农业、交通运输等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中国东部夏季MCSs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特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利用全国多站点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雷达数据,对中国东部夏季MCSs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持续时间等基本特征。
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和气象学理论,分析MCSs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和天气效应。
探讨地形、水汽输送、锋面、热力和动力等因素对MCSs的影响。
3. 对MCSs中的对流涡旋进行识别和分类,并分析它们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探讨对流涡旋与MCSs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1. 揭示中国东部夏季MCSs的形成和演变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公众提供天气预警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
2. 建立MCSs的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为雷达观测和数值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3. 研究典型MCSs事件及其形成机制,为深入探讨短时强降水和严重天气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编号:1000-0534(2002)04-0337-11收稿日期:2001-07-27;改回日期:2001-12-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G1998040907)资助作者简介:程麟生(1936—),男,陕西韩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研究.E-mail :chen g lS@.cn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程麟生,冯伍虎(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与许多严重的气象灾害,特别是我国的暴雨洪涝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的若干进展作了简要综述,其中包括:MCSS 的时空分布;MCCS 的平均生成环境;MCSS 的组织模型和逆尺度演变;发展中的MCSS 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MCSS 的动力学和不稳定度;MCSS 的数值模拟;M !CS 和M "CS 的观测和模拟;MCSS 的概念模型;MCSS 的结构和机制研究的观测计划。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有关中纬度MCSS 的发生、发展、结构、机制以及概念模型等研究的若干进展。
关键词: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445文献标识码:A1引言现代大气科学观测和研究表明[1~3],许多天气灾害,诸如暴雨、洪涝、强风暴、雷暴和龙卷等经常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 )造成的。
只有弄清MCSS 的结构及发生、发展机制,才能避害趋利造福于人类。
本文的MCSS 泛指属于中尺度范围的对流系统,即包括中-#尺度对流系统(M #CSS )、中-!尺度对流系统(M !CSS )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 "CSS )。
这些MCSS 是造成国内外严重气象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
国内外每年都有MCSS 造成暴雨洪涝和暴雪冻害及其他灾害的各种报道。
在我国,MCSS 每年造成的暴雨洪涝灾害尤为严重,特别是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涝期间[4]。
1998年夏季江淮地区强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张滨;周林;关皓【期刊名称】《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06)004【摘要】为了研究梅雨期江淮流域暴雨发生发展的特征,利用HUBEX资料,根据湿位涡守恒原理和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分析了江淮地区 2次强暴雨的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 2次暴雨是在不同性质的层结状态下发生的,其湿位涡的分布有较大差异.在局地对流稳定条件下,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Pm1>0,Pm2<0,并且| Pm1|>| Pm2|,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和大气的斜压性使垂直涡度显著发展,导致暴雨发生.在局地对流不稳定的条件下,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低层Pm1<0,Pm2>0,也满足| Pm1|>| Pm2|,暴雨过程是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对流稳定或不稳定的强降水过程,Pm1和Pm2均能反映出降水的触发机制和特征,对于暴雨的预报和诊断具有指导意义.【总页数】5页(P399-403)【作者】张滨;周林;关皓【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1101;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江苏,南京,2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2.6【相关文献】1.河北省一次暴雨过程的Q矢量及湿位涡诊断分析 [J], 陈震;王丹;黄婷煜2.一次华北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J], 李静楠;潘晓滨;臧增亮;赵定池;闵升3.湿位涡在温州机场一次暴雨过程中的诊断分析 [J], 陈磊; 王波4.贺兰山东麓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J], 肖云清; 沈新勇; 张晓露; 杨苑媛; 张建荣; 张弛; 李小凡5.贵州一次秋季暴雨过程的成因及湿位涡诊断分析 [J], 毛春旭;孙翔;高鹏;张润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引言:江淮地区地处华东地区,是中国气象灾害频发的区域之一。
春季,江淮地区常常出现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给当地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本文将对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期增加对该类型天气的认识和预测能力。
一、天气特征描述1. 时空分布特征我们选取了2018年3月10日至11日的一次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作为研究对象。
该次天气过程中,江淮地区的气温下降明显,日最高气温由前一天的20°C下降至当天的14°C,同时有较强降雨。
降雨过程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和江淮地区,局部地区降雨量超过50毫米。
2. 对流天气特征该次天气过程中出现了较强的对流活动。
在天气形势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淮地区的天气系统呈集束状分布,中心位置位于江苏北部。
同时,气旋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对流云团在其东南侧呈现强烈发展趋势,对流活动较为活跃。
云图显示,对流云团分布较离散,局部出现了对流层云与积云混合的天气现象。
二、成因分析1. 气象场特征分析该次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较为有利于对流活动。
在500hPa高空气流场上,江淮地区位于一个高空切变线的前后区域,切变较明显。
切变线上下风向不同,风速差异较大,这为对流云团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此外,在700hPa层和850hPa层上,水汽较多,湿度较大,也为对流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源。
2. 气旋影响分析气旋系统对该次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气旋系统的存在使得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产生不稳定性,造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
通过综合分析大气环流和天气形势图,可以推断,在江淮地区存在强烈的气旋辐合和上升气流,进而导致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的形成。
结论:通过对一次春季江淮气旋混合型对流天气的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类型天气在春季较为常见,云团发展离散、温度下降和降雨增多是其主要特征。
2. 对流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高空切变和水汽条件。
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童金;叶金印;魏凌翔【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2019(38)4【摘要】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8年1月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的大气环流,研究了中高、低纬度系统(阻塞高压和南支槽)在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阻高指数和南支槽指数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对中长期预报的可参考性。
结果表明:(1)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时大气环流持续异常,极涡呈"偶极型",中高纬度阻塞形势明显,地面冷高压强大,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低纬度副高、南支槽维持,有利于暖湿气流向江淮地区输送;冷暖空气交汇,出现明显的中高、低纬度系统协同作用;(2)强降雪过程主要是由中高纬度系统尤其是阻塞高压稳定维持和低纬度的南支槽相互配合造成的,两次过程均发生在阻高偏强、南支槽偏强且位势高度峰区和谷区相叠加的时间段;(3)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中,极涡位置、阻高和南支槽强度以及低层水汽条件、垂直环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两次过程的降雪范围、强度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4)阻高异常偏强(弱)或南支槽异常偏强(弱)有(不)利于持续性降雪过程发生;持续性强降雪发生时阻高和南支槽的差值指数(UI-STI)具有明显异常偏高的特征,对强降雪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阻高和南支槽指数具有显著的10~30天低频变化特征,其正负位相的低频波动可提前两周以上,为强降雪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总页数】11页(P845-855)【作者】童金;叶金印;魏凌翔【作者单位】安徽省气象台【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3【相关文献】1.江淮持续性暴雨过程前30~60d低频主振荡型特征2.2013年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相似强降雪过程对比分析3.基于毫米波云雷达的伊犁河谷两次强降雪过程云特征观测分析4.2000~2017年江淮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低频特征分析5.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及其10~30d低频环流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91.7”江淮暴雨低涡发展结构和演变的中尺度数值模拟程麟生;彭新东;马艳【期刊名称】《高原气象》【年(卷),期】1995(14)3【摘要】本文对1991年7月4—7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一次低涡切变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行星边界层参数化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所用模式是通过系列检验和改进的MM4。
控制模拟结果揭示:"91.7"江淮暴雨过程与中尺度暴雨低涡的生成和发展以及特有的动力和热力结构密切相关;垂直气旋性涡柱的形成和发展是这类暴雨低涡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而特有的中尺度结构;伴随暴雨低涡涡柱耦合发展的强上升运动是维持其低涡持续发展以及完成高、低空诸通量交换和输送所必须的次级垂直环流条件;深厚湿舌、强上升运动与涡柱三位一体的共存结构是暴雨低涡持续发展并产生对流云系和持续暴雨的典型结构;西南低空急流的发展和维持,不仅是暴雨低涡形成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条件,也是暴雨过程所需水汽的主要载体;对流层下部深厚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是暴雨低涡能够产生持续对流活动以及对流性降水所必须的热力层结条件;与西南低空急流相伴的强暖湿带在850 hPaθ_e场上显示得最清楚,其暖湿带中轴北侧及其强湿斜压区与低涡切变线雨带基本一致;在暴雨低涡行星边界层内,感热通量有夜负昼正的日变化;而潜热通量却昼夜均为正值,且远大于相应时间的感热通量。
这表明在低涡暴雨过程中,行星边界层内垂直向上输送的水汽通量和潜热通量远较感热通量重要。
【总页数】11页(P270-280)【关键词】暴雨;低涡;中尺度结构;数值模拟;江淮流域【作者】程麟生;彭新东;马艳【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1【相关文献】1.一次江淮暴雨中中尺度低涡的数值模拟及分析 [J], 廖胜石;寿绍文2.“10.7”安庆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J], 王华文;姜勇强;陈中一;万家杰3.“10.7”安庆特大暴雨及中尺度低涡结构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J], 王华文;姜勇强;陈中一;万家杰4."98.7"暴雨β中尺度低涡生成发展结构演变:双向四重嵌套网格模拟 [J], 程麟生;冯伍虎5.“91.7”暴雨低涡发展结构和暴雨机制中尺度数值模拟 [J], 程麟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以及中尺度对流涡旋的特征王微;潘益农;束宇【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6【摘要】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经常引起各种对流天气,造成大范围的暴雨,是一种具有强烈灾害性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本文结合了前人方法,针对我国东部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进行普查以及统计分析.从中尺度对流涡旋中心的高度分布、厚度分布、相对位置分布以及降水特征等着手,研究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对流涡旋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我国东部中尺度对流涡旋主要位于较低层次,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850hPa上.就厚度而言,除了中-α尺度线状对流系统对应的中尺度对流涡旋能够发展得较为深厚外,其他类型涡旋的厚度普遍较为浅薄.我国东部中尺度涡旋一般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北部,而南部以及东部则所占的比例较小.此外,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尺度以及形状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52℃云顶温度廓线、尺度以及形状对于降水的预报具有指示意义.【总页数】11页(P692-702)【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中尺度对流涡旋;探测方法;降水【作者】王微;潘益农;束宇【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相关文献】1.我国中东部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前物理量诊断分析 [J], 曾波;谌芸;李泽椿2.广西区域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 [J], 何立;黄小燕;赵金彪;罗永明3.华东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特征及成因研究 [J], 张柳; 霍利微; 潘玉洁4.近16年暖季青藏高原东部两类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统计特征 [J], 麦子;傅慎明;孙建华5.中国东部地区一个中尺度对流涡旋的涡度收支分析 [J], 朱爱军;潘益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91年江淮流域暴雨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杨福全;杨大升
【期刊名称】《应用气象学报》
【年(卷),期】1996(007)001
【摘要】通过对1991年7月1 ̄5日东亚地区网格点资料平滑滤波,将大气运动分解为大尺度背景场和中尺度扰动场。
采用p坐标中湿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在两层模式中得到含有不同等压面、不同尺度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方程组。
经过简化,得到表征低层约700hPa中尺度系统发展的物理量δ/δt(ζ1a/Rσ△p+fD^2ζ3aφ′1)。
低层系统的发展和衰减决定于该物理量的正负,也就是决定于200、500、700hPa各等压不
【总页数】10页(P9-18)
【作者】杨福全;杨大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2
【相关文献】
1.台风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J], 周毅;赵磊刚;李昀英
2.1991年7月初江淮地区特大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分析 [J], 杨福全
3.“96.8”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 [J], 姚秀萍;于玉斌
4.一次黄河暴雨的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 [J], 蒋尚城;陈立艳
5.暴雨中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分离及其相互作用 [J], 张红;杨福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4卷第3期2010年5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34 No 13May 2010周玉淑,李柏.2010.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J ].大气科学,34(3):6292639.Zhou Yushu ,Li Bai.2010.Structural analyses of vortex causing torrential rain over t he Changjiang 2Huaihe River basin during 8and 9J uly 2003[J ].Chinese Jour 2nal of At 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34(3):6292639.收稿日期 2009204227,2009211204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9CB421505,科技部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GYH Y200906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7503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C37B01。
作者简介 周玉淑,女,1971年出生,博士,研究方向:中尺度动力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E 2mail :zys @2003年7月8~9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中涡旋的结构特征分析周玉淑1 李柏2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 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6月29日~7月11日)的强降水过程有三次:6月29日~7月1日、7月3~5日及7月8~11日。
本文对7月8日12时~9日12时期间湖南、安徽和江苏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的输出资料进行了诊断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除大尺度系统的配置有利于此次降水的发生以外,此次降水主要发生在由西南及偏南暖湿气流与偏北气流辐合形成的梅雨锋切变线上,切变线上辐合中心处生成并发展的两个中尺度低涡是造成降水的直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