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流变
- 格式:pdf
- 大小:273.58 KB
- 文档页数:5
一、学术壁垒的消散与学阀部落的化解
(一)交叉学科的兴起与梳理
知识体系的拟合与学术体制的框设定义了“学科”这一具有话语边界和认知领地的分支术语,它表达着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和特有的研究纲领与文化内涵,是内容与形式的独裁,同时也为学者筑就了独有的身份特征、研究方向、理论体系以及生存疆域,为内化和严密的话语权利建造了一个较为明确和私有的活动领地。这种学科的定义和设计的架构推进了系统化研究的发展,成为高校一切学术活动和学术体制机制构建的“基石”和“第一原理”,可以说没有学科,高校的学术体制就无从建立
[1]。而技术进步的诉求和新知体系的不断调和在动态外延的自生长趋势下打开了学科想象的交叉门脉,人类在面向更为复杂的问题与交叠相映的时空话题时越来越意识到独裁世界有限知识单元的局限,不由自主地寻求突破学科壁垒、丰富学科内容的新思路。这造就了固有学科的分化与流离,相互交引、渗透的知识内容繁衍出新的认知体系,在原始学科内部张力的不断冲撞下打开了陌生、模糊且热情的相识地带,这种超过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孵化着探索新问题的策略与模式,从学科内部门法之间的“小交叉”走向跨学科之间的“大交叉”,以致于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推演出交叉学科的现象。
伴随跨界研究内容的多元演化与社会复杂需求的
内育外引,交叉学科的探索范围走向更加聚合以及专业化的研究范畴,触发了研究者对其概念与认知门槛的探索。一时间,交叉学科、科学交叉、跨界研究等诸多鲜活词眼充斥学术界,在理论、方法、内涵、实践等多个层面展开如火如荼的内容实验,为未知又迷人、陌生又新奇的复合型知识开发愿景预演出浓烈的消费图景。在此情境下,国家也陆续出台各类支撑政策。1985年,国内召开了首届全国交叉科学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分别对交叉学科的发展作了主题
改革开放后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流变探析
改革开放后,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革,这些变化对广东民办高
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探析,以期为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变革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相对宽松。1988年,广东省首家民办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标志着广东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起步阶段。当时,政府鼓励社
会各界积极投资兴办高等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此时期的政策相对自由开放,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政策收紧与整顿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张,一些民办高校存在办学质量不高、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给学生权益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影响。为此,1998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许可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民办高校申办条件、办学管理、教学质量监督
等方面的要求,将办学权严格纳入政府监管范围。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广东省开始对民
办高校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促进了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政策逐步放松
2003年,广东省继续出台了《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许可和管理办法(修订)》,相比于前一版的政策,此次修订放宽了对民办高校的审批条件和办学自主权的要求,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办学与投资。这一政策的调整,使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大
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助推了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
四、政策再度紧缩
由于一些民办高校存在招生规模过大、教学水平不过关等问题,2013年,广东省再次调整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严格审查和规范了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办学质量。这一次政策调整对一些办学实力较差的民办高校产生了一定冲击,但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
高等教育理论研讨x
高等教育理论研讨
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反思
自 1978 年以来 , 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沿着“问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双重轨道上走过了三十年的艰难发展历程 ,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一般教育原理的“大伞”和体系下研究高等教育
实践中的理论问题。例如 , 在我国最早出版、影响也较大的由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所阐述的高等教育理论问题 , 更多地带有一般教育原理的痕迹。正如潘先生所说 , 因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学科 , 并无成熟的科学体系可以遵循” , “总的来说 , 是参考普通教育学的一般体系而定 , 但并非照搬” , “它的内容是从高等教育方面取材 , 不同于普通教育学。”另外 , 这是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 , 读者面较广。“考虑到读者对象一般并未学习普通教育学 , 所以普通教育学所阐述的一般教育与教学的重要理论 , 在高等教育学中仍有阐述” 。在第二阶段 , 注重吸纳和运用其它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来探索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在第三阶段 , 研究者一方面继续强调以其它学科诸如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
科的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理论问题 , 另一方面却更加急迫地希望建立起高等教育学自身的话语和理论体系 , 以划定高等教
育学与教育学和其它学科的边界。
在这三阶段的发展历程中, 人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
究, 一是探讨一般教育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特殊应用 , 二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般理论研究 , 三是高等教育理论中的具体理论研究 , 四是其他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渗透、融通和应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变革
[摘要]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引领有其历史必然性,大学在历次工业革命的历
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一系列创新所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同样地昭示着新一轮高
等教育变革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工业革命;高等教育;变革
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工业革命关系十分密切,在过往的几个世纪里,工业进步重塑大学,大学反哺工业发展。今天,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
一系列创新所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一场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变革也正在重新塑造大学的样态。
历次工业革命与大学样态演变的历史关联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取代手工、工厂取代手工工
场的时代,大工厂开始成为生产制造的主要样态。在这次以蒸汽机与铁路为标志的工业革
命中,大批量的工厂工人的培训还是延续了传统手工作坊的学徒制,技术突破也多依赖于
生产中世代积累的经验,在格拉斯哥大学负责修理初阶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现代蒸汽机,更
多还是大学与工业革命的偶然连结。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学徒制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工业制造对人才和知识创新的需求,
但传统大学中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封闭性也无法满足新兴中产阶级日益强烈的需求。边沁等
功利主义哲学家对高等教育进行重新的审视,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观,在这场思想革命
的推动下,英国于19世纪初掀起了一场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学院于1826年诞生,设自
第18卷 第3期2010年9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CH EN G DU U N IV ER SI T Y O F T ECH N OL OG Y(Social Sciences) V ol.18 N o.3Sept.,2010
收稿日期:2010 05 1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科 十一五 规划课题(SG H0902277),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8JK 177);咸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0801003;07XSYK 232;09XSYK 312)。
作者简介:崔岐恩(1975-),男,陕西咸阳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教师发展;张晓霞(1976-),女,陕西咸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
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综述
崔岐恩1,2
,张晓霞
1
(1.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 要:人性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文献检索看,国内近三十年来人性研究主题围绕党的指导思想而流变,依次为异化与人道主义(1978-1985)、主体性(1986-1990)、市场经济中人的价值(1991-1995)、人性的内涵与特征(1996-2000)、人性与制度(2001-2005)、人性与教育(2006-2009)。这对我们概览人性的时代特征和理论建构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人性研究;指导思想;主题;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10)03 034 07
人性既是热点,又是永恒的话题。人性研究在大陆经过短暂的禁锢后又以适度开放的姿态活跃起来,并出现了假设各异、观点相左、结构松散的状况。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路,掌握其脉络,有助于深化其它基于人性的理论的发展。本文基于CNKI 学术平台,通过文献检索,对近30年来人性研究领域的主题、视角进行梳理。
教育层次呈现的趋势
教育层次呈现的趋势可以说是不断提高和多元化。以下是一些主要趋势:
1. 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持续提高,许多国家甚至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2. 专业化倾向的增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许多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 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传统的大学教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现在有许多不同的学习途径可供选择,如在线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学院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4. 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许多教育机构开始采用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实习、实验、项目研究等。
5. 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面对复杂和多变的社会问题,学科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始重视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总体而言,教育层次呈现的趋势是不断提高学历水平、注重专业能力、多元化学习途径、实践与理论结合以及跨学科的发展。这些趋势反映了教育领域对于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努力。
全人教育视角下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
的理念意涵与实践路向
余雅兰匡瑛
摘要既往对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研究停留在政策梳理或项目实践的层面,忽视了
基于最核心的基本逻辑来讨论其教育理念的具体内涵与实施举措。因此,对生涯与技术
教育进行理念到实践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本质,也能更好地摸清其微观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真正意图。基于全人教育视角将生涯与技术教育置于美国职业教育历史演变
的长河,分析其如何在多种教育理念的交融中,实现从“职业”到“生涯”的内涵扩
展,进而讨论生涯与技术教育的全人教育内生价值从何体现,以达成学生生涯发展的不
同诉求。最终探讨在实践过程中生涯与技术教育如何有效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深入分
析课程的编排设计与教学手段与策略。
关键词全人教育生涯与技术教育理念实践
作者简介余雅兰,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匡瑛,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4-0096-14
从20世纪80年代中叶起,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转向“融合”态势,①后续美国出台的每一部珀金斯(Carl D. Perkins)法案都在职业教育的表述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于2006年起采用“生涯与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CTE)代表职业教育,《珀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正式生效。然而,职业教育从“职业”到“生涯”的转变,并非仅是称谓上的简单转换,实质是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思潮中各类教育理念发展融合到最终质变的必然结果,是人本价值主导下职业教育的应然走向,与之伴随的是美国职业教育内涵的全方位丰富与教育实践形式的多样态呈现。目前,我国相关文献多以美国职业教育政策法律作为研究基础,聚焦分析美国政府对生涯与技术教育领域的领导理念与战略目标,侧重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发
2023年第2期 现代大学教育 理论探索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空间视角下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美比较与建构研判”,项目编号:BIA210198。收稿日期:2022-10-19
作者简介:戚兴华(1983—),男,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研究生教育国际
比较、教育政策与区域发展研究;广州,510200。王传毅(1985—),男,四川成都人,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研究生教育与教育政策研究;北京,100084。Email:xinghua7@163 com。
教育研究的三重比较法:内涵与阐释
戚兴华 王传毅
摘 要:在中国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比较教育在促进教育开放与教育现代化方面起到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不断面临方法论的挑战。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比较方法多源于或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学说,方法论偏重书面资料,方法应用侧重于文本与经验分析。教育比较研究相应地集中在静态制度与具体个案两端,而较少探讨教育制度与教育事实、教育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考察比较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三重比较法”这一新的比较研究思路:既移步换景,区分本国、国别与国际三种语境,在往返穿梭中辨明实境中的教育真实;又定点观察,探求“事实呈现—制度比较—价值分析”三个维度的互证性,循序渐进地开展比较工作。这一思路提供了一种根基下沉的开放性比较方法,有助于对比较教育的经典方法与经典理论进行再反思,探索国际比较与中国教育实践结合的新方式。
关键词:比较教育;三重比较法;教育事实—教育制度—教育价值;三种语境;维度互证
2007年6月
第23卷 第3期教 育 科 学
Education Science
J un.,2007
Vol.23 No.3
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
杜 静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3
〔摘 要〕 理性审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可以发现,虽然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仍然存在着实践课程效能不高、课程板块缺乏融合以及多元文化课程不被重视等问题。针对这些境况,美国教师教育正从加强大中小学合作、促进课程知识融合和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历史;问题;走向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064(2007)0320084204
美国正式的教师教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不到两个世纪的改革和努力,已经跻身于世界教师教育的前列。客观地审视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渐进之路,不难看出,美国教师教育固然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和学者正在进行着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
一、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流变
在美国各州几乎所有的教师教育课程都有三部分组成:普通文理课程、任教学科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普通文理课程占总学时的40%左右,这部分内容课程科目较多,广泛涉猎了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任教学科课程占总学时的25%-45%左右,这部分内容是为师范生将来任教而开设的特定的学科课程,一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在美国传统上,这类课程深受重视;教育专业课程,占总学时的20%左右,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法、教学技能以及见习、实习等课程。目前,美国各州教师教育课程虽然在课程比例和编排方式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就总体设计而言,已经形成了大体相似的“三大块”课程框架。这一框架的形成经历了如下四个时期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