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课件(36张)
- 格式:pptx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3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目的: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预习: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本文的体裁是什么?3、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显示文可与、郑板桥等人墨画图)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内容摘要:这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
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鉴赏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
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表达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表达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开头不是直接就写悼念之情或两人的交往,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写起,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就给人以一种新鲜感。
文章说文与可认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画竹之前先要把握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精神实质,做到融会于心,酝酿成熟,然后振笔直书,一气呵成,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再现出来。
相反,如果临时求其细微末节,机械地一节一节画,一叶一叶描,就无法画活竹子。
这实际是主X意在笔先,反对临画敷衍;主X整体上的“神似〞,反对枝节之间的“形似〞。
作者以赞同的口吻所表述和发挥的这个见解,十分精辟,不仅对整个文艺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胸有成竹〞已成为人们处事的准那么,和活在群众笔底口头的成语了。
上述行文生动流畅,如用“兔起鹘落〞的比喻,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运笔的神速。
下面作者接着叙说自己对这个文与可教给他的道理,虽然心里明白,但实践起来却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就在于“不学之过〞,并把此画竹方法提到哲理的高度,“岂独竹乎〞,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又引用其弟子由(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中的几句话,通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和《天道》中轮扁斫轮两个典故,说明子由对与可所画竹子的看法:庖丁解牛由于掌握规律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文惠君从中悟出了养生之道;轮扁造车轮,使正在读书的齐桓公懂得了技艺只能从实践中体会的道理,与可在画竹中寄托的思想说明他也是个深悟事物规律的人。
作者认为子由仅得与可的画意,而自己并得其画法,是最了解与可的人。
这段通过表达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论的反映,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绝,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刘有斌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
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
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
苏轼信手拈来画、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
画、笑、哭三字中,画、笑当归结于哭。
哭是情感的落脚点,而画、笑则为哭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哭来得真切自然。
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
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
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 刘有斌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人教社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
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