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17.07 MB
- 文档页数:4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常见原因:①皮肤置管部位的侵入。
皮肤表面的细菌能够从置管部位沿导管外表面向内迁移,形成导管皮内段至导管远端的细菌定植。
短期置管(<10天)者,此途径感染比较常见;②导管接头处侵入。
由于多次使用接头,易发生细菌从接头处侵入导管内表面并定植,细菌生长繁殖后进入血流,此多见于长期留置导管(>10天)者;③远处感染的血流播散。
远处感染来源(如肺部感染)的细菌进入血循环后与导管血管内段接触后,细菌在导管上黏附定植,而作为异物,导管常诱发其周发生血栓,形成血流停滞、营养丰富并有利于致细菌生长的微环境;④污染的液体或药物直接输入。
临床表现:1、插管部位炎症置管部位的红肿、硬结,或有脓液渗出2、临床严重感染和严重疾病状态具有下列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而无任何证据发热(>38℃),寒战,低血压(收缩压≤90mmHg),少尿(<20ml/h)3、导管相关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其他迁移性病灶诊断标准:在ICU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或低血压的患者,需送检相关细菌学培养。
一、保留深静脉置管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另一套来自中心静脉,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分钟)1、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如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
2、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标本污染。
3、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在缺乏其他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
4、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不是CRBSI。
二、不保留静脉置管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最新:血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管理20232023年2月国家卫健委针对医疗质量安全薄弱环节和关键点,明确行业改进方向提出3个领域涵盖10个重大疾病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其中“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大目标之一。
国家卫健委于2023年3月17日印发"血流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重点改善中心静脉导管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血流感染问题,以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1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1)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1)。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
C)、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国OCRBS1的危害及疾病负担CRBS1死亡率明显升高,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留置导管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导管细菌定植患者。
Id1F<0.009Aff1UXBff1,/⅛O,O55现f 粉皿侬的IIBmCfi)CRBS1分布科室多,成为常见院内感染之一,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常见类型败血症占20%o 我国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布在ICU,胃肠外科、急诊急救等科室;一项美国全国范围监测研究显示院内血流感染分布在ICU 、内科、普外科等科室。
CRBS1的危险因素导管类型:双腔导管和多腔导管感染率较单腔导管明显升高。
插管部位:股静脉置管感染率较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 高。
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超过2周,导管相关感染明显升高。
患者因素:患者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低蛋白血症、因化联血*幽 导f 包他睢摘BSI疗所致粒缺。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和分类(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导管相关性感染为插入各种血管导管后发生的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感染,其中全身感染最严重,造成的死亡率约 12% ~ 25% 。
(二)导管相关感染的种类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又包括导管相关性的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ion blood streem infection ,CRBSI) 、败血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
局部感染包括穿刺口的局部感染和小室感染。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CDC , 2002 )指患者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48 小时后发生感染的现象,经导管头端培养出的微生物与患者外周血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相同,并伴随临床症状,称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一)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 13 %,仅次于尿路感染。
90 %的静脉导管感染发生于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院内感染中花费最高的项目之一,增加了医疗成本,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
美国每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大约有 80000 人次, ICU 中CRBSI 发生率的中位数为 1.8~5.2 人次 /1000 导管日,每年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死亡的人数是 28000 人,每一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花费大约 45000 美元,每年总共花费 2.3 亿美元。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诊断(美国 CDC )1. 导管微生物定植:插管部位无临床感染征象,而导管末端半定量培养发现微生物≥ 15CFU/ 平板。
2. 局部感染:穿刺部位 2CM 内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硬块,穿刺口有炎性分泌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3. 小室感染:完全植入式输液工具(输液港)表面的皮肤有红肿、坏死,或包容皮下输液港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4. 隧道感染:覆盖导管表面组织和穿刺部位大于2CM 、沿置管的皮下途径出现红、肿、压痛,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感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