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石城灯会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赣南石城灯彩的艺术特征及当代传承赣南石城灯彩是集歌、灯、舞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的代表,也是客家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它融合着客家人的思想、性情以及品质,凸显出了浓厚的精神文化价值。
灯彩,又叫“花灯”,它起源于中国民间,是传统艺术手工艺品,它将客家人的生活习俗、习性融入进去的载体,这些灯彩融合着客家人的思想、血脉,在2008年6月,石城灯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2008年10月还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的称号。
石城灯彩历史悠久,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本文希望将石城灯彩艺术特征整理出来,对今后石城灯彩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标签:石城灯彩;艺术特征;当代传承1石城灯彩的溯源探流石城灯彩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在石城县中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传说,而另一种是经过了大量的考证而得知的由来。
在古时候,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使人们没有办法来与他抗衡,所以人们就把愿望寄托于神灵,向神灵祈祷。
“应龙黄”是石城灯彩传说中的神龙,在众神作战中立了功,但是后来它并不受重用,便跑到深山之中住下来,并且掌控着那个地方的雨水。
百姓们都深信这个神话故事,只要百姓遇到干旱时期,便会向它祈求降雨。
百姓用稻草扎成人们想象出的龙的模样,还为它命名为“秆龙灯”,各乡各村的人带着灯到处舞动,祈求降雨或驱逐灾难。
石城灯彩队不是特定的队伍,而是由乡亲自行组织的队伍,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各种灯队遍布城镇乡村。
①“月月有节,节节有灯”是石城灯彩的最佳写照。
石城燈彩的另一种考证之说是与客家人的习俗有关。
石城灯彩最初起源于唐末宋初,因为客家人的大量南迁,促使灯彩文化传入石城境内,从汉明帝时期开始,在皇宫中就有“元宵燃灯”的习俗,到后来传入民间,使得民间更将灯彩文化引申,加入了民间灯彩艺术表演,丰富了元宵燃灯习俗的活动,以至于后来客家人南迁至石城境内,将灯彩文化传入石城,深深百姓喜爱,尔后民间将这一习俗与客家文化相融合,促使南北朝时期已蔚成风气,从古流传至今。
2010年7月24日,赣州市第一届生态旅游文化节在我们石城——中国最美莲乡、中国灯彩之乡隆重开幕,灯彩晚会就在我们的母校石城中学盛大举行,央视名嘴朱军和广东省著名主持人叮咚联袂主持本次晚会,著名歌手汤灿和国际笑星半边毛作客石城。
当几番灯彩表演之后,汤灿登台演唱,当她在唱歌时,我们的一位警察,热情的石城人民给她献花,然后转身向观众庄严的敬了一个礼,此时,著名歌手汤灿却对他说出这样一句话:“是你在表演还是我在表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句话犹如夜晚的惊雷,分外刺耳,使晚会出现瞬时的尴尬,“点缀”出这场晚会的一个败笔。
我已经没有心情听下去了,尽管她唱的再好,我总觉得她没有以前唱的好听。
只是稍微的挡了你一下,只是给你献花之后在舞台上,在这样一个大型的晚会上,作为人民警察向石城的父老乡亲敬了一个礼,你不说声谢谢也就算了,没必要说出这么一句伤人的话。
或许是我们的掌声不够热烈,我们的热情不够高涨,我们的观众不够配合,让你觉得很尴尬,来这样一个小地方,实在委屈了你。
然而看看人家朱军和叮咚,主持得不错!
然而善良淳朴的石城人民原谅了你,有人继续给你送花,送出我们飘香的莲叶荷花。
石城,一个山区小城,承办这样一个晚会不容易。
旅游文化节的开幕,说明着我们家乡在不断的发展。
石城县旅游资源丰富,既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灯彩之乡”“中国烟叶之乡”“中国白莲之乡”之称,又有“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的美誉。
相信我们的家乡,赣江源——石城明天会更加美好!(谨以此文表达对家乡的敬意!)。
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灯火辉煌映虔城,流光溢彩迎新春”二、活动目的本次赣州大型灯会活动旨在通过花灯展览、文艺表演、民俗活动等形式,打造一场具有赣州特色的文化盛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也为促进赣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1. 时间:[活动时间],为期[X]天。
2. 地点:赣州市章江新区市民公园。
四、活动内容1. 花灯展览在市民公园内设置多个主题花灯展区,每个展区展示不同主题的花灯作品。
花灯作品可以结合赣州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元素进行设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花灯景观。
2. 文艺表演在活动期间,每天安排多场文艺表演,包括歌舞、杂技、戏曲、民间艺术等。
邀请专业艺术团队和本地文艺爱好者参与表演,为观众带来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盛宴。
3. 民俗活动设置民俗文化展示和体验区,展示赣州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打腰鼓、踩高跷等。
同时,组织民俗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赣州的民俗魅力。
4. 互动游戏设置多个互动游戏区域,如猜灯谜、投壶、射箭等。
游客可以参与游戏,赢取奖品,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5. 光影秀在活动期间,利用灯光、音乐等元素打造一场光影秀。
通过灯光投影和音乐配合,呈现出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1.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发布活动信息和预告,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2. 在活动现场设置宣传展板、海报等,展示活动亮点和特色,引导游客参与活动。
3. 组织志愿者进行现场宣传和引导,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活动安全保障1. 活动现场设置安保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和秩序维护,确保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对活动现场的灯光、电气等设备进行严格检查,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3. 制定应急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预演和准备,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
石城灯彩作文在我的家乡,有一项独特而迷人的民俗活动——石城灯彩。
这可不是一般的灯展,而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深的情感寄托。
说起石城灯彩,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
每年到了特定的日子,整个县城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变得五彩斑斓、喜气洋洋。
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有兔子形状的,蹦蹦跳跳,可爱极了;有巨龙模样的,威风凛凛,仿佛要腾空而起。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家人一起去看灯彩表演的那个晚上。
那天,天色刚刚暗下来,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出门了。
一到街上,好家伙,那真是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我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生怕被人群冲散。
我们跟着人流慢慢地向前移动,好不容易来到了表演的广场。
只见广场中央搭起了一个大大的舞台,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
那些花灯做得可真是精巧,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有的花灯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神话故事,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随着一阵欢快的锣鼓声响起,灯彩表演正式开始了。
最先出场的是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舞者,他们手中拿着五彩的灯笼,欢快地跳着舞。
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欢快的节奏瞬间就把现场的气氛点燃了。
接着,一辆造型奇特的花车缓缓地驶了过来。
花车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花朵和彩灯,美轮美奂。
花车中间站着一位穿着古装的女子,她手中拿着一把扇子,优雅地舞动着,仿佛从古代穿越而来。
最精彩的要数舞龙表演了。
那条龙足有几十米长,金光闪闪的,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
舞龙的师傅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手中的杆子熟练地操纵着巨龙,让它时而盘旋而上,时而俯冲而下,活灵活现,仿佛真的有了生命一般。
观众们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我也看得目瞪口呆,忍不住大声叫好。
在表演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
比如,会有工作人员拿着一些小灯笼走到观众中间,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共同感受这份欢乐。
我也有幸拿到了一个小灯笼,跟着大家一起挥舞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赣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90项,其中10项为国家级(加★)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民间音乐(共计2项)3Ⅱ-1★兴国山歌赣州市兴国县4Ⅱ-2★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州市于都县传统戏剧(共计2项)19Ⅳ-6★赣南采茶戏赣州市20Ⅳ-7宁都中村傩戏赣州市宁都县曲艺(共计1项)23Ⅴ-3★于都古文赣州市于都县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项)39Ⅷ-8会昌滕器制作技艺赣州市会昌县民俗(共计4项)56Ⅸ-6赣南客家民俗赣州市57Ⅸ-7★赣南客家围屋习俗赣州市龙南县58Ⅸ-8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州市上犹县60Ⅸ-10★石城灯会赣州市石城县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项)民间音乐(共计1项)7 Ⅱ-4 南乡大堂音乐赣州市安远县民间舞蹈(共计5项)14 Ⅲ-1 银坑甑笊舞赣州市于都县20 Ⅲ-7 瑞狮赣州市定南县21 Ⅲ-8 ★古陂“席狮”“梨狮”赣州市信丰县26 Ⅲ-13 章贡区民间高跷赣州市章贡区33 Ⅲ-20 花棍舞赣州全南县传统戏剧(共计3项)38 Ⅳ-4 宁都采茶戏赣州市宁都县43 Ⅳ-9 ★东河戏赣州市赣县47 Ⅳ-13 手端木偶戏赣州市信丰县曲艺(共计1项)54 Ⅴ-3 宁都鼓子曲赣州市宁都县传统手工技艺(共计3项)70 Ⅷ-10 石城砚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78 Ⅷ-18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技艺赣州市瑞金市80 Ⅷ-20 瑞金传统竹编工艺赣州瑞金市传统医药(共计1项)86 Ⅸ-2 挑积赣州市寻乌县民俗(共计4项)88 Ⅹ-1 三僚堪舆文化赣州市兴国县95 Ⅹ-8 石上曾坊桥帮灯赣州市宁都县97 Ⅹ-10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赣州市宁都县98 Ⅹ-11 香火龙赣州市龙南县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9项)传统音乐(共计1项)26 Ⅱ-6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赣州市崇义县传统舞蹈(共计6项)45 Ⅲ-12 崇义告圣赣州市崇义县46 Ⅲ-13 上犹九狮拜象赣州市上犹县47 Ⅲ-14 大余南安罗汉舞赣州市大余县48 Ⅲ-15 于都茶篮灯赣州市于都县49 Ⅲ-16 安远瑞龙赣州市安远县50 Ⅲ-17 全南车马灯赣州市全南县传统戏剧(共计2项)78 Ⅳ-6 安远九龙山采茶戏赣州市安远县79 Ⅳ-7 兴国提线木偶赣州市兴国县曲艺(共计1项)88 Ⅴ-5 南康古文赣州市南康市传统美术(共计2项)98 Ⅶ-3 章贡客家竹雕赣州市章贡区99 Ⅶ-4 大余核微雕技艺赣州市大余县传统技艺(共计16项)124 Ⅷ-21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赣州市龙南县125 Ⅷ-22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6 Ⅷ-23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7 Ⅷ-24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赣州市定南县128 Ⅷ-25 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赣州市大余县129 Ⅷ-26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0 Ⅷ-27 崇义米酒酿制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1 Ⅷ-28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赣州市全南县132 Ⅷ-29 全南蓝巾帕制作技艺赣州市全南县133 Ⅷ-30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赣州市兴国县134 Ⅷ-31 崇义龙灯制作技艺赣州市崇义县135 Ⅷ-32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赣州市赣县136 Ⅷ-33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赣州市南康市137 Ⅷ-34 瑞金鱼圆制作技艺赣州市瑞金市138 Ⅷ-35 瑞金冈面车灯制作技艺赣州市瑞金市139 Ⅷ-36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赣州市石城县传统医药(共计2项)168 Ⅸ-3 于都敦本堂熊氏民间中医赣州市于都县169 Ⅸ-4 定南挑积赣州市定南县民俗(共计9项)193 Ⅹ-20 定南客家哭嫁习俗赣州市定南县194 Ⅹ-21 龙南杨村龙舟赛赣州市龙南县195 Ⅹ-22 宁都石上割鸡担灯赣州市宁都县196 Ⅹ-23 南康鲤鱼灯赣州市南康市197 Ⅹ-24 安远欣山上刀山赣州市安远市198 Ⅹ-25 全南中寨香火龙赣州市全南县199 Ⅹ-26 崇义舞春牛赣州市崇义县200 Ⅹ-27 定南客家服饰赣州市定南县201 Ⅹ-28 章贡客家菜赣州市章贡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项)民间文学(共计1项)5 4-Ⅰ-5 南康木根源赣州市南康市传统音乐(共计2项)13 4-Ⅱ-5 会昌踩鼓赣州市会昌县14 4-Ⅱ-6 赣南客家民歌赣州市、会昌县、龙南县、瑞金市民间舞蹈(共计5项)23 4-Ⅲ-3 大余旁牌舞赣州市大余县24 4-Ⅲ-4 赣县云灯赣州市赣县25 4-Ⅲ-5 安远茶蓝灯赣州市安远县28 4-Ⅲ-8 信丰瑞狮引龙赣州市信丰县31 4-Ⅲ-11 崇义三节龙赣州市崇义县传统戏剧(共计3项)42 4-Ⅳ-4 江西提线木偶戏赣州市于都县、抚州市广昌县43 4-Ⅳ-5 江西杖头木偶戏赣州市宁都县、于都县44 4-Ⅳ-6 兴国端戏赣州市兴国县曲艺(共计1项)51 4-Ⅴ-2 信丰大堂花鼓赣州市信丰县传统美术(共计1项)57 4-Ⅶ-3 兴国篆刻赣州市兴国县传统技艺(共计2项)82 4-Ⅷ-19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赣州市于都县、全南县83 4-Ⅷ-20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赣州市安远县、龙南县民俗(共计8项)97 4-Ⅹ-8 南康横寨唱船赣州市南康市98 4-Ⅹ-9 安远欣山过火炼赣州市安远县99 4-Ⅹ-10会昌赖公庙会赣州市会昌县100 4-Ⅹ-11 ★会昌匾额习俗赣州市会昌县101 4-Ⅹ-12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赣州市宁都县102 4-Ⅹ-13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赣州市宁都县103 4-Ⅹ-14 全南谭坊举人龙赣州市全南县104 4-Ⅹ-15 信丰大阿子孙龙赣州市信丰县2020年3月整理。
Vol.41/No.04/Westleather-137-浅谈石城灯彩文化的现代遗存贺月甜作者简介:贺月甜(1991-),女,山西临汾人,赣南师范大学2016级舞蹈表演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摘要:石城灯彩,在客家文化中有着较为重要的艺术地位。
其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华夏民族文化中一颗亮丽的星。
舞灯因当地的方言文化而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灯”音同“丁”,表达了人们对于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石城灯彩得以扎根民间,千年不缕的传承和一代接一代的发扬光大,使石城灯彩真正成为客家文化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下面笔者将从石城灯彩的灯具文化、音乐文化、舞蹈文化这三个方面浅谈石城灯彩文化的现代遗存。
关键词:石城灯彩;文化;现代遗存中图分类号:J528.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04-0137-02引言石城县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客家民系的发祥地,是孕育客家文化的摇篮,同时也是是客家人最大的中转站和聚散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石城灯彩始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宋代盛行于民间。
石城灯彩简而言之为一句话,它是融“歌”“舞”“灯”“戏”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在漫长历史长河的沉淀下,石城灯彩反应了石城县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习惯。
同样它也是客家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无助时,向上天祈祷的真实写照,从而也预示着人们对幸福生活,吉祥如意的欢庆。
石城灯彩中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当地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二者完美的结合。
如此可见,石城灯彩文化是世世代代灯彩制作者辛苦劳作与智慧的结晶,在成长中不断前进,在前进路上不断发展。
1灯具文化的现代遗存石城县最早的龙灯原型当属于“秆龙灯”,其又称“应龙黄”。
秆龙灯作为石城灯彩的鼻祖,一直到现代,依然被石城人民成为“灯王”。
在唐朝初期,石城的生产力十分落后,人们开始运用中原舞龙求雨的形式,来祈祷降雨除灾。
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一、活动名称赣州大型灯会活动二、活动目的1.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 推动赣州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3.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活动时间[具体时间]四、活动地点1. 主会场:赣州市章贡区[具体地址]五、活动内容1. 开幕式:邀请知名文艺团体表演,展示赣州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2. 彩灯展览: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布置各种彩灯,如动物、植物、人物、建筑等造型,体现赣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3. 猜灯谜:在彩灯展览区设置灯谜区,游客可以参与猜灯谜活动,猜对者可获得小礼品。
4. 文艺表演: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安排歌舞、杂技、戏曲等文艺表演,让游客在欣赏彩灯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5. 美食文化:在活动现场设置美食摊位,展示和销售赣州特色美食,让游客品尝地道的赣州味道。
6. 手工艺制作: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展示和传授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如剪纸、年画、糖画等,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六、活动宣传1. 在赣州各大媒体、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宣传海报,吸引游客关注和参与。
2. 制作活动宣传手册、传单等,在赣州各大商圈、社区、学校等场所发放,提高活动的知晓度。
3. 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灯会活动旅游套餐,吸引外地游客来赣州参加灯会活动。
七、活动组织与保障1. 成立活动筹备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
2. 邀请专业的安保团队,负责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3. 与卫生、消防等部门合作,做好活动现场的卫生、消防等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 设立活动咨询电话和投诉渠道,及时解答游客的疑问和处理游客的投诉。
八、活动效果评估1. 在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对活动的满意度和意见建议。
篇二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一、活动主题“光影盛宴,点亮赣州”二、活动目的通过举办大型灯会活动,展示赣州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赣州大型灯会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灯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赣州作为江西省的重要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
举办大型灯会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活动主题“灯耀赣州,福满家园”三、活动时间[具体活动时间]四、活动地点[详细活动地点]五、活动内容1. 花灯展览在活动现场设置多个花灯展览区域,展示各种精美的花灯,包括传统的宫灯、龙灯、狮子灯等,以及现代的创意花灯。
2. 文艺表演邀请专业的文艺团队进行表演,包括歌舞、戏曲、杂技等,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
3. 民俗展示设置民俗展示区域,展示赣州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剪纸、糖画、捏面人等,让观众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美食街区设置美食街区,提供各种特色美食,让观众在欣赏花灯的同时品尝美食。
5. 互动游戏设置互动游戏区域,如猜灯谜、投壶、套圈等,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6. 烟花表演在活动结束时,进行烟花表演,为观众带来绚丽多彩的视觉体验。
1. 社交媒体宣传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发布活动信息、图片和视频,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2. 线下宣传在赣州市区的主要商圈、社区、学校等地张贴海报、发放传单,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3. 合作媒体宣传与赣州市的各大媒体合作,进行活动报道和宣传,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七、活动组织与执行1. 成立活动组委会,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执行。
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 提前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布置、物资采购、人员培训等。
4. 活动期间,加强现场管理和安全保障,确保观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八、活动预算1. 场地租赁费用:[X]元2. 花灯制作费用:[X]元3. 文艺表演费用:[X]元4. 民俗展示费用:[X]元5. 美食街区费用:[X]元6. 互动游戏费用:[X]元7. 烟花表演费用:[X]元8. 宣传费用:[X]元9.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注意事项1. 活动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公共秩序,不得随意触摸和破坏花灯。
石城灯彩作文在我的家乡,有一项独特而迷人的民俗活动——石城灯彩。
说起石城灯彩,那可是充满了欢乐、热闹和浓浓的乡情。
石城灯彩历史悠久,每逢重要的节日或者喜庆的时刻,它就会盛装登场,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喜悦。
我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元宵节,整个县城都沉浸在石城灯彩的璀璨光芒中。
那天,我和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去感受那热闹的氛围。
刚走到街上,就看到人群熙熙攘攘,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涌去。
我们也跟着人流前行,不一会儿,就听到了欢快的锣鼓声。
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灯彩队伍正迎面走来。
走在最前面的是舞龙队,那龙灯做得可真是栩栩如生。
龙头巨大而威严,眼睛瞪得溜圆,嘴里还含着一颗大大的龙珠。
龙身则是由一节节彩色的绸布拼接而成,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
在舞龙者们熟练的操控下,这条龙时而盘旋昂首,时而俯冲而下,仿佛真的在云端遨游。
每一次舞动,都引得观众们阵阵欢呼。
紧跟在舞龙队后面的是各种各样的花灯。
有憨态可掬的兔子灯,那长长的耳朵和萌萌的表情让人忍不住想要摸一摸;有娇艳欲滴的荷花灯,粉色的花瓣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柔美;还有威风凛凛的老虎灯,张牙舞爪的模样十分神气。
这些花灯不仅造型精美,而且里面都点着蜡烛或者小灯泡,闪烁着五彩的光芒,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昼。
除了花灯,还有精彩的民俗表演。
踩高跷的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脚下踩着高高的木跷,却依然行动自如,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
扭秧歌的大妈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手中的彩扇随着节奏欢快地舞动。
还有划旱船的,那“船”做得惟妙惟肖,演员们在“船”里一摇一摆,仿佛真的在水面上航行。
我被这热闹的场景深深吸引,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我拉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穿梭,一会儿跑到这边看看花灯,一会儿又跑到那边瞧瞧表演。
我们跟着灯彩队伍一路前行,来到了一个广场上。
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等待着灯彩表演的高潮——放烟火。
终于,在一阵激动人心的锣鼓声中,烟火升上了天空。
一朵朵绚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有的像金色的菊花,有的像五彩的流星雨,还有的像火红的凤凰。
创作评谭灯彩翩翩映荷乡石城县于1992年10月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
2008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998年被江西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
2008年6月,石城灯会(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城全县10个乡镇130余个自然村,就有350个灯队。
歌谣云:“灯彩纸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
”灯彩品种繁多,万物皆可入灯。
宋时灯彩舞至今灯会,是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习俗,而灯会的艺术结晶———灯彩,是集灯具、音乐、舞蹈、美术、剪纸、竹木工艺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
文艺视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窑江西石城篇刘敏缘远. All Rights Reserved.寒冷冬夜,变幻的斑斓灯彩,伴着流水般的声声管弦,摇曳起一年之初的喜悦之源,也播下一年各月的花灯种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的辛弃疾这样记述当时繁盛热闹的元宵灯会。
然而,千年之后,许多人认为灯会已成了纸上的回忆,偶有听说的也知之甚少,殊不知辛弃疾笔下的胜景在石城年年可见。
石城灯会习俗起源于唐末宋初,与客家人南迁密切相关,其中既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光明的崇拜,又留存着中原文化的印记,“士尚气节,男力耕种,妇勤女红”的石城人,因歌舞的雅好成就了客家灯彩的辉煌。
在客家方言中,“灯彩”与“丁财”谐音,暗寓了“添丁发财”、“丁财两旺”的吉兆,红彤彤亮堂堂的灯彩也是兴旺发达的喜庆象征。
高雅的艺术追求与朴素的民间愿望相结合,阳春白雪随着下里巴人遍布武夷深处,灯彩艺术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历史年轮的印痕。
“祖祠社庙燃灯张乐,族内举男者名曰灯头……”绿树掩映的赣江源头,继优雅的茶篮灯后,姿态百变内涵各异的灯彩,盛开在各个季节。
石城民间灯彩活动都是自发性的,其组织包括灯头、灯导、灯财、灯事、灯铳、演员,活动也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活动时间从正月初一直到元宵节。
濯龙蛇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城灯会的代表之一 以下图片、文字由廖东升提供,欢迎征得作者本人同意、署名用图,转载请注明转自石城摄影,鄙视各种盗图盗文行为。
濯龙蛇灯1992年,石城县被江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灯彩之乡;2008年,以石城灯彩为内容的石城灯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濯龙蛇灯是石城灯彩的代表之一。
濯龙地处江西省石城县大由乡西北部,本是由北而南的琴江在此处变成了东西走向,河道弯曲,犹如巨龙蜿蜒,故名之濯龙。
濯龙街头是岭背小组,最早为杨姓定居,几百年前,杨家人出钱做了江东庙。
因此上元节入夜,蛇灯从江东庙开始,由杨氏人起头龙。
杨家宗祠濯龙村江东庙濯龙蛇灯只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组织者。
每年的元宵节晚上举行,如果下雨,就推后。
蛇灯一般由较早定居濯龙的杨氏人起头,形式如放羊般,后面愿意出灯的不断加进蛇灯来。
后来演变为村中凡添了丁或娶了媳妇的都出一张板凳的灯。
也有一家人一节(一张长板凳),或者一小房或几兄弟一节。
所以灯的数量每年不一样。
现在,濯龙陈、杨、张、熊、李、杂篷(百家篷,各杂姓一起)六篷,轮到哪一篷组织江东庙庙会,就由哪一篷组织蛇灯。
濯龙蛇灯出灯前,先由乐队敲锣打鼓前往村中的江东庙,向全村发出灯会的信号。
然后回到放置龙头的杨氏厅堂,搬出灯具起头出发,岭背、丰火、新屋、伊家、上张、上屋、屋背、下屋、下村、陈家、中村、下新,一路走来。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取出精心制作的灯具,依次接续在灯队的后面。
队伍越来越长,场面越来越热闹,到江东庙完成接龙。
庙前接龙游村灯队前头由两尊小菩萨引路,这两尊菩萨是现在放置在江东庙霸王和范增脚下的菩萨。
出神时一菩萨一轿,串蛇灯时两菩萨一轿。
然后,几百米的蛇灯按照既定路线出发。
长蛇串田畴、过山坳、占河滩、卷谷笪,队伍每经过一户人家门口,村民便安放供品,燃放鞭炮、烟花迎接,祈求丁财两盛。
顿时,整个村庄热闹非凡,舞动着的蛇灯好比一条巨龙披着金甲盘旋飞舞,欢呼声、鞭炮声、喝彩声交织成了一部大型交响乐,响彻云霄。
石城灯彩的艺术表现特色作者:黄慕云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石城灯灯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灯彩的一个代表种类,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绚丽的灯具服饰、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深具艺术魅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内外。
其艺术特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般可从灯具、音乐、舞蹈、服饰、队形等几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非遗;石城灯彩;艺术;表现;特色中图分类号:J722.2;G122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32-01石城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客家人迁徒的最大中转站和聚散地之一,成为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孕育客家文化的摇篮。
石城灯彩为其最重要的传统文化名片,以其悠久历史、厚重文化内涵、美轮美奂的服饰道具、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名闻内外。
2008年,“石城灯会(灯彩)”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城灯彩来源于生活,贴近于生活,是人们真实情感的再现,种类繁多,各具一格,灿烂多姿,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石城灯彩在灯具上的艺术特色灯具是石城灯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数灯彩都是以灯具而命名,经常用于表演的灯具有数十种之多。
灯具大多用木条、竹丝做架,再用各色彩纸或绸布编、扎、画、剪、贴精制而成,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
石城灯彩灯具制作,要求扎物如物,既要能象形,还要能会意。
有人这样形容它:“灯形制扎随意变,海阔天空万物全。
扎物似物凭巧手,以假乱真难分辨。
”石城灯彩灯具的色彩对比鲜明。
一盏灯至少有五种颜色,如金、银、黑、白、红、黄、蓝、绿、青、紫等,在搭配颜色时,常以红配黄,黄配紫,红配兰,金配绿。
红表喜庆吉祥,黄表富贵雍和,绿表和谐如意,金表福寿祯祥。
石城灯彩灯具的图案采用各种剪刻、刺刻和工笔图案装饰成形。
石城灯会作文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个地方总是闪耀着五彩斑斓的光芒,那就是石城的灯会。
石城,这座小城平日里就透着一股宁静与祥和,但一旦到了灯会的时候,那可就完全变了样。
记得那一年,我满心欢喜地跟着家人一起去凑这个热闹。
还没到灯会的举办地点呢,远远地就看到天空被照得透亮。
道路两边停满了车,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脸上都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走进灯会现场,那场面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各种各样的花灯让人眼花缭乱,有传统的生肖灯,那小老鼠机灵得很,眼睛滴溜溜地转,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灯里跑出来;老牛则是憨厚老实的模样,让人忍不住想去摸摸它的头。
还有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灯,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好像随时准备大战一场;嫦娥仙子身姿婀娜,怀抱玉兔,美得不可方物。
我兴奋地穿梭在人群中,眼睛都不够看了。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组以“四季”为主题的花灯前。
这组灯做得那叫一个精细!春天的花灯是一片花的海洋,红的、粉的、黄的花儿争奇斗艳,花瓣的纹理都清晰可见,仿佛能闻到那阵阵花香。
夏天的灯是一片荷塘,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粉色的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盛开,莲子都栩栩如生,我都担心会有蜻蜓飞过来立在上头。
秋天的灯则是一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风吹过,似乎能听到稻穗相互碰撞发出的沙沙声。
冬天的灯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雪花一片片飘落,堆积在屋顶、树枝上,还有几个可爱的小雪人,红鼻子红脸蛋,萌得让人想抱抱。
正当我看得入神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欢快的音乐声。
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人在表演舞龙。
那条龙可真神气!金色的鳞片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眼睛炯炯有神。
舞龙的人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把龙舞得活灵活现,一会儿高高跃起,一会儿又盘旋而下,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我也跟着大家一起鼓掌叫好,手都拍红了。
再往前走,有一个猜灯谜的区域。
红红的灯笼下面挂着一张张纸条,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谜语。
我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去猜,费了好大的劲,终于猜出了一个,拿到了一份小奖品,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钥匙扣,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石城灯彩集灯具、歌曲、舞蹈等为一体,是赣南这片红土地上一朵绚丽的奇葩,长久以来,石城灯彩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变化与发展,一直流传至今。
在这发展较好的表象下,石城灯彩灯具的制作技艺受时代的冲击影响明显面临失传的危机,而制作技艺只有在人制作的过程中才能体现“活”的状态,本文将从“活态”的角度来探讨石城灯彩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
石城,位于赣南东北部,毗邻福建,客家人口占90%以上。
全区纵长横窄,似瓠形,东西丘陵与群山连绵,中部地势平坦,受琴江等水系冲击形成盆地。
石城县建置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
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19.6毫米,森林覆盖率66.7%,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赣南古处楚越之地,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的社会环境下,因对变化多端、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客家人往往需要借助神灵的威力达到驱鬼逐疫、迎神纳吉的目的,“应黄龙”由此孕育而生。
最初“应黄龙”被用来应对干旱祈雨,民众用稻草扎成长约数米长的草龙,将点燃的线香插满龙身,来到田间祈求降雨和驱除灾疫。
经过漫长的岁月,“应黄龙”逐渐为“杆龙灯”所替代,并以娱神娱人的形式出现于元宵节日。
在客家地区,“灯”与“丁”同音,通过舞灯寄托了客家人繁衍子嗣的美好愿望,而石城可以说是每个月都有节,每个节都有“灯”,如:正月的春节、二月的花节、三月的清明节……其中春节的灯彩民俗活最为热闹也最重要,因为正月是一年的开端,百姓希望通过舞灯带来一年的好运,也寄托了这一年的美好期许。
随着时代的推移石城灯彩渐渐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灯彩活动,人们对原有的民俗活动改编为灯彩舞蹈,作为平时的娱乐项目,其中茶篮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茶篮灯是根据客家妇女采茶时装茶叶用的茶篓艺术化的灯具,再将她们采茶的动作改编成舞蹈,并配以歌曲。
石城灯彩灯具种类繁多,有荷花灯、茶篮灯、宝伞灯、麒麟灯、罗汉灯、铜钱喜炮灯,还有杆龙灯和板桥龙等。
赣州石城概况石城县位于赣州东北部,因“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系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
处在赣州、抚州、三明、龙岩四地市的交叉点上,是进入闽西北直至粤东的主道,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白莲之乡”、“中国烟叶之乡”。
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
全县管辖5镇5乡,总人口29.7万人,国土面积1581.3平方公里,有野生动物118种,中药材138种。
森林覆盖率达66.8%,活立木蓄积量262万立方米,尤其以毛竹丰产林、油茶林、松脂林等发展较快;已探明有钽铌、荧石、钨、锡、铁、稀土、花岗岩、高岭土等10多种矿产。
以龙岗砚石所制“龙砚”历为贡品,享誉中外;工业方面有化工、广播电子、轴瓦、矿山设备制造、纺织器材、南金纸、重纸、印刷等。
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先后开发了白莲系列绿色食品(通心白莲、莲子奶糊、白莲薏仁糊、白莲速溶粉、维他莲子奶、营养莲子片、蜂蜜莲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陈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
其中,菌陈茶、客家酒娘荣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奖。
旅游资源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既有宋宝福院塔、五龙岩摩岩石刻、杨坊村坊式亭、岩岭永宁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西华山、如日山、东华山、通天寨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站在东华山顶,犹如身处仙境,更能望见“两省三县”;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
通天寨: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
温泉: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沔坊温泉、烧湖里温泉、烧水湖温泉,革命遗址: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
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红军秋溪整编旧址(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红石寨旧址(屏山)、红四军军部旧址(横江秋溪红家垄)、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横江)、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客家发源地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闽粤通衢”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
被誉为“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
石城又是“灯彩之乡”,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曾晋京中南海演出。
客家文化遗迹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客家摇篮”之称,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
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
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主要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古驿道闽粤通衢;古城墙、城门;客家民居(沙塅新屋、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等);客家灯彩、擂茶、宴酒、哭嫁、赛龙船等风俗。
石城又是“灯彩之乡”,民间灯彩历史悠久,灯彩道具、舞蹈、音乐皆极优美,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花灯仙子”普晋京中南海演出,“灯彩之乡”美誉蜚声省内外。
客家风情晋末、唐、宋及明清时期,以中原大地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过五次较大的战乱,为躲避战乱,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及其周边地区定居、繁衍。
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兼并,融合、同化、改造、创新,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民族中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方言石城是纯客住县,全部使用客家方言,粤东地区的客家方言更接近于石城方言。
如石城人称太阳为“日头或热头”、称月亮为“月光”、称睡为“歇”……等等。
客家习俗节日:石城客家人最注重春节、端午节、七月半和中秋节,特别是春节最为隆重和讲究。
如大年初一的早饭只能吃素不可以吃荤,而且必须做一道“禾石菜”即完整煮熟的芥菜,俗称“丰菜”,象征着五谷丰登之意。
婚嫁:石城客家的婚嫁礼仪较为繁杂,其程序分为定亲、纳彩、贽鞋样、传庚、报期、嫁娶、入厨、送油、满月、回宁。
丧葬:其程序主要为送终、报丧、吊唁、入殓、出殡、除灵做七。
尸体处理用棺葬土埋法,八十年代以后有的开始使用火葬。
庆贺:石城客家需要做酒庆贺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寿辰:虚岁逢十的诞辰日做生日酒;诞生:小孩出生三日做汤饼酒、足月做满月酒、足年做过周酒;建房动工、厅堂上梁、竣工及迁居新房均要做酒;另外拜师、上学、承桃均要做酒宴请亲朋。
客家饮食:石城客家人的主食为稻米,辅以番薯、大豆、小麦为补充。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即早、中、晚餐。
主要菜馔有:棋子块(东坡肉)、肉丸、鱼丸、油炸鱼、霉豆腐、酱豆子、萝卜干及各类蔬菜。
比较有特色的副食类有擂茶、米茶、米酒、薯粉水饺、米粉等。
客家民居:石城客家民居建筑多数为“厅屋室”又称为“天井式”,另外也有“土围”、“土楼”等民居。
客家文化:教育:石城客家先民历来注重教育事业,尊师重教之风十分浓厚。
??办学风气很浓。
北宋大儒温革创柏林讲学堂于岩岭深山之中,名噪一时,除本省学员外,闽粤生员也来此求学。
由于石历来重视教育,形成了石客家民系人才辈出,中进士者唐代2人,宋代14人,其中巫双瑞探花及策。
明、清两朝中进士者9人,中文举者69人,中武举者25人。
文艺:石城客家民间文艺十分活跃,内容丰富而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为石城客家灯彩。
石城客家灯彩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有龙灯、茶蓝灯、船灯、马灯、狮灯、八宝灯、桥板灯、蚌壳灯、秆龙灯……等几十种。
自明朝以来新春佳节舞灯之风盛行,从正月初一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才谢灯,另外还经常组织灯彩比赛。
石城——灯会“灯彩之乡”石城方言中,灯、丁同音,舞灯有祝愿丁口繁盛、丁财两旺、庆贺吉祥之意,故深受人们欢迎。
石城灯会还寄托着神灵崇拜和火神崇拜。
石城灯会主要表达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除恶,主要形式为正月初一至十五元霄花灯节和各种节庆,各路神庙菩萨的圣诞喜庆的游垅、游塅、游街等活动。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群众都会自发组成许多灯会进村入户表演灯彩。
表演时使用的道具有龙灯、狮灯、马灯等几十种,除秆龙灯外,其余灯具均由各色纸张或纱绸经能工巧匠编、扎、画、剪、贴而成,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巧夺天工。
灯会表演时有乐器伴奏,边唱边舞,舞蹈动作丰富,风格多样:龙灯和狮灯以踏、摆、转为主,并插以武艺,动作粗犷、豪放;茶篮灯和船灯的表演人物有旦、丑之分,其舞蹈动作小旦轻盈、活泼,彩旦滑稽、泼辣,丑旦诙谐、灵活……灯会在石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调查,全县有各种灯队350余支,业余演员5000余名。
流传于木兰乡的板桥灯则是所有男丁均会耍弄。
灯王“秆龙灯”在农村中六岁以上男童均会耍弄。
妇孺知灯、人人会灯。
石城灯会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对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邻团结、合作、和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石城灯会活动在南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
“秆龙灯”相传产生于远古黄帝时期。
相传黄帝手中有一条神龙,叫“应黄龙”,在黄帝和蚩龙、夸父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主宰降雨。
后来,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用稻草扎成“应黄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
“茶篮灯”更有一段美丽的佳话,秦末人刘瑶英,被玉帝封为灯仙,与“通天寨”猎户儿子结为夫妻。
偷偷地将天池边茶树苗带下七棵,栽在通天岩边马栏里,成为芳香可口的“通天岩茶叶”。
“通天岩茶叶”晋贡朝庭后,皇上品茶,龙心大悦,特赠百叶宝伞一把,命太监带银两千两送贡茶人返乡。
抵县时值正月十五,刘瑶英率领男女百姓手执各种象形彩灯,与执百叶宝伞的丈夫载歌载舞。
于是,男手拿宝伞,女手提或肩挑茶篮,亦歌亦舞的茶篮灯便传承了下来。
《茶篮灯》正是客家人对生产生活的积累,并加以艺术化。
客家迁徙路上的“福地”石城古城位于石城县中部,古称竹子坝。
据公元1946年《石城郭北黄氏五修族谱》记载:“淮公始居石城场之竹子坝,南唐保大十一年改场为县……”翻开泛黄的县志,石城古邑的千年历史,便悠悠地向现实走来。
石城古邑所在的竹子坝,在当地百姓心中始终是块“福地”。
竹子坝是该县琴江河两岸8个小平原之一。
民间传说,8个平原推出竹子坝平原和屏山平原进行竞争,在两个平原的琴江河段各装一袋河沙称重,哪里的沙重就在哪里筑城。
结果竹子坝的沙子重得多,于是筑城于此。
称砂土之重,是传统风水学中辨别地龙之“气”好坏的一种方法。
这方法是否科学,以及这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我们不便妄下定论。
但竹子坝四面环山,三面临水,方圆10公里是平坦而肥沃的耕地。
如此藏风聚气、山环水抱、物产丰饶之所,无疑是人们心中的风水宝地,在此建治便也理所当然。
有着150余年历史的桂花屋。
如今,修葺一新的桂花屋与周边的客家民居风格新建筑相互映衬,和谐共存。
(竹子坝水陆交通发达,琴江河是千里赣江的源头,江面宽阔,可通舟楫;且有陆路多条,直通赣州、南昌和福建宁化,自古就是连接江西和福建的交通要道。
古城的北关廓头街口的镇武楼,明万历年间镌刻在条石门额上的“闽粤通衢”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千余年来,这座处于闽赣边际的古城,成为了客家先民南下闽粤的休憩驿站和生存福地。
《宁化寒谷张氏族谱》载:“嵩公为武昌太守,因唐代避黄巢乱,扶母归隐虔北东温澜,转移陂阳乡竹子坝(即石城县竹子坝)。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批又一批的客家先民在一次次的改朝换代、兵荒马乱中,被迫远离故土,或逐水而上,或傍山而行,一路南迁,来到石城古邑生息繁衍。
石城也因此成为了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和中转站,获得了“客家摇篮”的盛誉。
浓浓的客家文化,深深地烙在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一位古城市民的心中。
在街头巷尾,随便找个小吃店,人们就可以品尝石城肉丸、薯粉水饼、芋包子等客家美食。
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石城灯彩”这朵在石城繁衍了千年的民俗艺术奇葩便会悄然绽放。
一时间,古城内灯影阑珊、灯歌悠扬、灯舞翩翩。
一段城墙的800年沧桑追溯石城古邑的历史,最有价值的线索无疑是那段古朴的城墙。
它饱经近千年的风霜,如今却依然巍然屹立在琴江河畔。
据《石城县志》载,可以推算出古城墙的历史已有800余年。
在8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任知县对城墙进行多次加固修葺,最后城墙加高至2丈3尺,随着古城墙的逐步加高加固,其在防洪、防匪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城墙作为有机组成的古城防洪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一个精巧版的“福寿沟”。
古人根据城区西、南、北三面高,东面低的地形特点,在城内开挖了7口水塘、2条壕沟,壕沟与水塘、小溪河和城墙排水口相通。
每遇暴雨,城墙阻止洪水漫灌,城内的雨水在7口水塘汇集,再经由壕沟、小溪河排出,十分科学。
作为一种军事设施,古城墙与城楼、护城河、水塘一道,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军事屏障,可以有效防御土匪侵扰。
正是因为古城墙的保护,石城古邑虽处赣南暴雨集中区和偏僻多山的“王化难达之地”,洪水频繁,匪患严重,城内居民却一直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