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法庭的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实践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浅析[摘要]环境公益分为集体公益和多人公益,多人公益实为个人私益之结合,目前司法实务界的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益和私益相结合之特点,以此可将环境公益诉讼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纯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附带民事诉讼、环境公益附带行政诉讼。
纯环境公益诉讼依诉讼请求的不同分为排除妨害型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型环境公益诉讼。
[关键词]环境公益;环境公益诉讼;环境公益诉讼类型当下中国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提法层出不穷,实务界也有不少的探索和具体的司法活动,首先体现在机构设置上,河北省晋州市人民法院、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贵阳清镇市人民法院、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均先后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法庭,这些新成立的环境法庭,大都宣布且已经受理了部分环境公益诉讼。
其次在司法实践方面典型案例数量也不少,对这些案件,有的法院不予受理,有的法院作出判决或者通过调解结案。
这些司法实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但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理解上的不同,势必影响到这种新型诉讼在我国的开展。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界定(一)公益公益诉讼起源于罗马法,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
私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个人所有的权利的诉讼,仅特定人才可以提起;公益诉讼是指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均可以提起。
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目的在于主持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益是指不特定多数人所能直接感受、享受的利益,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生态利益。
公益从主体的构成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体利益,即集体公益,一类是多个人的利益,即多人公益。
[1]前者是一种整体利益,它之所以称为公益,是因为它是多数人组成的集体的利益,该利益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是参与到这个整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共享利益,此种利益不可被集体中的成员所独享。
如环境生态公益,它是集体成员整体分享的。
后者的主体是一个个体,即享有某种利益的那个集体。
环境公益诉讼辨析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公益诉讼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种司法救济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在保护公众利益、推进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环境公益诉讼进行辨析,探讨其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环境保护组织或者社会公众以代表性的诉讼方式,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保护自然环境和公众利益的一种行为。
相对于传统的环境纠纷处理方式,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公共性和代表性。
它不仅仅关乎个别人的利益,更关乎公众的利益。
环境问题是全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环境公益诉讼可以代表公众集体的利益,通过司法力量来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其次,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全面性和长远性。
环境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单个案件难以全面解决环境问题。
而环境公益诉讼可以通过代表性的案件,发出重要的法律信号,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环境保护的长期进程。
再次,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可行性和效率性。
环境问题涉及多方面,需要跨领域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
而环境公益诉讼组织可以集结各方资源,整合专业力量,提供有力的证据和辩护,从而提高环境纠纷解决的效率和可行性。
然而,虽然环境公益诉讼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较高。
由于需要具备代表性和公共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案门槛往往较高,需要满足一定的证明和条件。
这对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社会公众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保障有待加强。
虽然我国法律法规中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但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程序相对较少,相关配套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可能导致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再次,环境公益诉讼的效果和影响力尚不明显。
尽管环境公益诉讼可以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司法支持,但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的成果。
这可能导致环境公益诉讼在公众意识中的影响力尚不够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环境法庭在环境保护诉讼中的作用研究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各国纷纷设立了环境法庭,并在环境保护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法庭作为专门负责处理环境保护相关案件的司法机构,其存在和发展对于推动环境法律体系建设和加强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环境法庭能够提供独立、公正的司法保障。
环境问题涉及到公众的利益,而环境污染往往涉及产权纠纷、责任追究、生态修复等复杂问题。
通过设立环境法庭,可以确保环境保护诉讼得到公正的审理,减少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不公和不对等。
环境法庭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机构,能够客观、中立地判断和处理环境纠纷,保护公众利益,推动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其次,环境法庭有助于倡导环境法治和意识。
环境法庭通过审理环境保护案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体现了法治原则的应用和环境法律制度的权威。
环境法庭的存在和工作,使得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个体行为,而是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环境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通过环境法庭的宣传和示范作用,能够引导社会大众对环境的关注、保护和参与,形成环境法治意识,促进全社会的环境保护行动。
第三,环境法庭的设立能够提高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执行力和执法效率。
环境保护诉讼中,环境法庭可以对行政部门的环境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当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未能充分履行职责或违反法律规定时,受到环境法庭的调查和审判。
这种监督和制约机制可以促使环境保护行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环境执法,提高环境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另外,环境法庭还能够推动环境立法和政策的完善。
环境保护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环境法庭会对现行环境法律制度的适用和效果进行审视,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
通过对环境法律和政策的审查和解释,环境法庭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环境立法的改革和完善。
同时,环境法庭的判决和裁决也能为环境保护行为提供明确的法律界定,为环境执法和监管提供指南。
环境公益诉讼辨析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治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环境公益诉讼成为保护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环境公益诉讼指的是以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由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行政机关或者公民提起的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
本文将就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概念、法律依据、适用条件、效力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辨析。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概念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
环境公益诉讼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不仅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还有利于推动环境意识的普及和提高。
环境公益诉讼主要通过司法途径来实现,对于环境污染行为的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公益诉讼的主要法律依据。
该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程序和效力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对环境公益诉讼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一是环境权益受到损害,达到一定的民事公益诉讼标准;二是提起诉讼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如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行政机关或者公民;三是需要符合法定的法院受案条件。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环境公益诉讼才能得以适用。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效力环境公益诉讼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和责任追究,使其承担法律责任;二是保护和维护环境权益,修复受损环境;三是通过案例的公开和宣传,推动社会的环保意识提高,形成环保共识;四是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推动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
五、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尽管环境公益诉讼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受到限制,只有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行政机关或者公民才能提起诉讼,普通个人的参与度较低。
其次,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相对繁琐,导致诉讼周期较长,影响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
最后,环境公益诉讼的赔偿金额相对较低,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效果。
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与效果评估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重要性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对于严重侵害环境利益、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环境污染行为,具有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具有法人资格等企业单位、投资、管理、运营等部门或个人起到教育、警示、威慑和切实促使其依法履行职责的效益的一种行政补偿手段,属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诉讼类型。
环境公益诉讼是对环境问题进行合法合规的解决手段,可以对违法侵害环境的当事人进行修正、处罚等措施,同时也可以防止环境破坏进一步恶化,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安全,维护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探索目前,环境公益诉讼已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中。
与此同时,针对环境问题的公益诉讼案件开始在我国各地出现。
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先行者的福建省,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共成立4家环境保护社会组织,发起并参与了400余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涉及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赢得了部分权益事件、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胜诉500余件,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有效加强了环保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推动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发展。
在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实施效果不仅受到环保组织、专业人士、法律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热议。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这进一步增强了公众的意识和支持环保诉讼的态度。
在我国,有很多环保组织和公民打起了声援环境公益诉讼的口号,支持起了环保诉讼的旗帜。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效果评估环境公益诉讼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和推动环保工作的长远发展并非毫无疑虑。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环保评估体系,客观评估诉讼活动的成果,从诉讼的效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本、消除恶劣影响等方面塑造评价标准。
近几年环境公益诉讼的有效程度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提升和体现。
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分析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应对相应的环境问题,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是对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司法实践,环境保护法可以得到有效的执行。
司法机关作为公正、中立的第三方,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
司法实践不仅能够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还可以通过赔偿和修复等手段,促使侵害环境的行为者承担相关责任。
此外,通过司法实践,环境保护法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通过对环境法律的解释和适用,能够对环境保护法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补充,为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同时,司法实践还可以通过审理具体案件,为环境保护法提供实践的经验和案例,为今后环境争议的处理提供有力参考。
然而,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适用和证据收集的困扰。
环境问题通常具有复杂性、延时性和后果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法律难题。
同时,由于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证据收集也具有一定的困难。
这两个问题使得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在一些案件中面临困难和挑战。
此外,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还受到执法能力和执法资源的限制。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环境保护执法存在能力不足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无法有效展开。
为解决环境保护法的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司法制度,提高环境保护法律适用水平。
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法的解释性司法实践,制定司法解释、指导意见等,明确环境保护法律的适用标准和相关程序。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司法人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加强环境保护法的教育,提高司法人员对环境保护法的法律素养和责任意识。
环保公益诉讼及其效果评估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保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环保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而发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是行政机关和监管部门失职或不作为的补救措施。
一、环保公益诉讼的背景我国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此外,尽管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是由于行政执法和司法司法的滞后,环境保护常常难以落实,环保公益诉讼成为了一种弥补的手段。
二、环保公益诉讼的应用环保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环境污染治理: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二)生态保护:如野生动物、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三)自然资源保护:如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等。
在环保公益诉讼中,环保组织和公民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影响力,掌握环保行动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环保公益诉讼的效果评估环保公益诉讼的效果评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针对职责不明的政府机构:环保公益诉讼对政府机构的监督作用是明显的,帮助政府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迫使官员承担环境责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力度整治环境。
(二)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环保公益诉讼不仅可以迫使企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还可以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形成良性循环。
(三)针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公益诉讼不仅可以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还可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营造环保意识浓厚的社会氛围。
四、环保公益诉讼应面临的问题尽管环保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面临一些难题,如环保组织的资金来源、整个环保公益诉讼体系的建设、诉讼成本等。
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加强环保组织和公民的力量,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提升环保公益诉讼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制与判例分析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为了保护环境,很多国家纷纷引入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指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依法提起的,以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为目的的一种诉讼形式。
本文将从法律规制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性和发展。
一、法律规制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法律规制主要涵盖了立法、法规和司法解释等方面。
首先是立法层面。
我国立法机关于201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
根据该法案,在环境保护方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这一立法举措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合法基础,使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其次是法规层面。
为了进一步规范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如《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处理办法》和《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费用收缴与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规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和相关费用管理,从而保障环境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最后是司法解释。
为了进一步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范围和标准,我国最高法院制定了《关于审理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该解释明确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要求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众多公民的利益关系,从而避免了滥用环境公益诉讼的情况发生。
二、判例分析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不仅仅需要法律的规制,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判例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下面以部分案例来说明环境公益诉讼的作用和意义。
2015年,浙江省某县民众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指控某企业未按照要求进行废水排放,严重污染了周边的水源。
法院经过审理后认定,该企业确实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
最终,法院判决企业赔偿受损公民并进行整改。
这个案件体现了环境公益诉讼的效果,它通过司法手段维护了公民的环境权益,同时也起到了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2017年,广东省一环保组织诉诸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某企业停止不符合法律标准的废气排放。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各种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环境公益诉讼被提出,成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环境公益诉讼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环境质量,防止和惩治环境污染和破坏,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推进可持续发展等目的设立的一种特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的意义在于保护公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生态平衡,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它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一些政府难以监管或不能立即处置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已经展开多年,相关的案例已经涉及许多方面,从大气污染到水体污染,从森林砍伐到生态破坏等等。
以下就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1. 2014年,江苏省泰州市被曝光混凝土厂排放不合格的恶臭气体。
据悉,该公司已经多次引起环保部门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泰州市公益诉讼委员会于2014年10月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混凝土厂停止恶臭气体的排放。
12月份,法院判定该混凝土厂造成环境污染,责令停止恶臭气体的排放,并给予罚款。
2. 2015年,北京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空气质量持续恶化。
针对这一情况,环境保护部门与群众联合起诉19家企业和1个施工单位,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方案。
北京市法院对这些企业和单位依法进行了处罚,其中6家企业卷入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被判决赔偿罚款,同时被勒令整改。
3. 2016年,湖北省有关部门发现一家化工厂近10年来,通过地下管道向马路两侧排放生产废水。
当地环保部门在多次调查后,发现该公司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工业污水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污染极为严重。
当地检察机关依法提起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责令该企业停止非法排污,清理污染物,并赔偿生态环境贡献奖金。
三、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1. 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高。
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和探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事业日益重要,而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手段,在公民团体、环保组织和被告方之间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纠纷解决机制。
本文将从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实践、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定义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行使起诉权请求制止环境污染行为、加强环境保护和恢复环境生态稳定的行为。
环境公益诉讼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主要是因为其目的不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权益,而是为了维护公众的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等公共资源。
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具有“以公益为先”的特点。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我国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已经不断发展。
最早的环境公益诉讼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但是在那个时候,环境公益诉讼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法律基础,它只是作为一个经营者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种自律方式。
2004年,我国环境保护法第58条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程序和条件,明确表明了公民、组织等单位能够行使起诉权来保护环境的权益。
自此之后,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逐渐完善起来,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环境公益诉讼的实践不断得到推广。
目前,全国共有518家环保组织和团体,包括专职的环保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其他专门的环境组织、个人等。
这些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会在当地取得大量的证据来证明污染行为,然后利用法律手段向相关单位提出诉讼要求公开赔偿。
三、环境公益诉讼存在的问题尽管环境公益诉讼被视作保护环境的有效手段,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环境法律不够完善。
我国的环境法规还存在一些不足,以至于尚未制定起到完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
2. 缺乏专业人才支持。
环境公益诉讼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比如环保律师、环保科学家和相关的技术工程师。
3. 受到政府干预。
环保组织和团体通常在起诉过程中遭遇政府的阻挠,有时甚至会受到政治打压。
浅谈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判决执行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基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判决存在的对判决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执行措施或者方案,让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落到实处。
关键词: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一、公益诉讼判决执行难的症结(一)环境修复责任主体的异化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环境修复的责任主体是环境修复者,而实践中的环境修复责任主体却是行政机关。
现实中大多数修复者无能力进行环境修复或者修复者已经失踪、死亡,此时,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后,出于某些因素的考虑,会直接从财政拨款亲自进行环境修复,以至于大多数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修复责任都由行政机关来承担,而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却没有切实履行自己的修复责任。
这种“怪异”的现象,这不仅是对国家财政的浪费,同时也违背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初衷。
(二)环境修复监督、管理职责无法贯彻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是请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故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判决的第二项也是要求行政机关继续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但是行政机关如何具体履行其监管职责,才是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核心所在。
以湖北十堰市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判决为例,人民法院要求被告十堰市郧阳区林业局继续履行被毁林地生态修复工作的监督、管理法定职责。
然而判决至今已作出长达一年之久,判决内容是否得到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责是否履行、如何履行却无人关注、无人知晓。
(三)非诉执行缺乏救济制度由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没有起诉期限的限制,检察机关可以随时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这就导致执行时,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已经超过了法定的申请期限。
在湖北十堰市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被告行政机关曾做出过行政处罚,即对林地破坏者分别处以56028元、22000元、28000元的罚款,但事后被处罚者并未依法缴纳罚款,行政机关也未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现在法院依法判决行政机关继续履行追缴剩余罚款的法定职责,但是行政机关本身在追缴罚款方面没有强制执行权,同时也过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此时非诉执行又没有救济途径,那么剩余的罚款如何执行、通过何种方式执行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环保法环境公益诉讼的案例评析及思考作者:李文同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新增加第58条规定了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的条件。
针对此法条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即从该法条的进步性,不足之处,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来评析该法条的环境公益诉讼新规。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诉讼主体一、新环保法第58条的进步性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这是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次在环保法中具体规定,体现一定进步性。
具体如下:(1)诉讼主体条件确定。
该法条明确了社会组织成为公益诉讼主体的条件,即民政部门登记、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时长要求、非营利性三个方面。
目前国内符合条件享有诉权的社会组织有300家左右,以保障公民的公共环境权益。
泰州水污染公益诉讼案——这起天价公益诉讼案从一审、二审到再审都围绕原告是否是适格主体进行辩论。
该法条的明确规定使法官在判案时有法可依。
(2)受理案件范围扩大。
《民事诉讼法》首次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认了环境公益诉讼,但是其仅仅规定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但58条规定将生态保护、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也纳入可诉讼范围内,是对公共环境权益的全面保护。
在德州大气污染公益诉讼一案中,法官认为“某某公司超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导致了大气环境的生态附加值功能受到损害,应当依法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赔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
%QingHai'sProcuratorialR海检察 Bimonthly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相关问题的实践思考—以海东市某县院首例公益诉讼案件为例I寇学瑜*基本案情:青海海东市某县检察院就青海某农牧开发有限 公司非法采砂一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请求 法院判令该公司赔偿因非法采砂造成国家矿产资源 损失180. 4467万元,并对被告非法采挖地点形成的 水坑设置必要防护措施,消除危险。
据悉,这是2017 年7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提 起公益诉讼以来,该县检察院办理的首例刑事附带民 事公益诉讼。
2018年5月14日,某县院在办理张某某涉嫌非 法采矿案提请批准逮捕时发现青海某农牧开发有限 公司非法采砂行为存在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线索,移送 本院民行部门审查其中涉及的公益损害问题。
经审查 后,认为该案除应追究行为人非法采矿的刑事责任 外,还应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对由此造成的国家 利益损失予以追偿,决定予以立案。
在审査期间,青海 省人民检察院环境资源处、海东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 政检察部多次对本案取证、定性等问题进行“会诊”并 现场办案,使本案顺利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经审理查明:2015年9月,青海某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报批了某县现代农业休闲园项目,该项目自 2016年2月开始施工建设,经营范围为水产养殖加 工销售、现代农业项目开发、农作物及果树种植销售、道路绿化、苗木种植及销售、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园艺 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开发、土地治理、农产品信息 资源服务、土地整治。
项目在施工期间,均由该公司法 定代表人张某某负责。
同年6月至2017年8月,该公 司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及采砂登记手续的情况下, 以建设鱼塘的名义对项目所在地某村土地进行采挖, 并将采挖出的砂石对外销售。
经青海某司法会计鉴定 所出具《鉴定意见书》鉴定:该公司开采矿石价值总额 为180. 446万元。
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发展中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于萌(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30000)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环境保护日渐成为国家治理的难题之一。
利用司法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也成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基本倡导。
而环境公益诉讼实践作为环境司法的具体措施就背负了国家治理的专项 重任。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随后,笔者通过对福建南平采矿毁林生态破坏案着手,对其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与借鉴意义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对于环境公益诉讼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发展历程;典型案例;诉讼主体1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 理论研究、个案探索、立法推动与全国推广四个阶段。
1.1理论研究阶段=2007年之前2007年之前,环境法学界对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 有研究,其制度的构建主要借鉴于美国公民诉讼制度。
随后,地方开始逐步进行环境公益诉讼个案的实践。
1995年至2007年,环境公益诉讼的个案平均每年不到 2起,其中以海洋渔业相关部门为原告提起的海洋溢 油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为主。
1.2个案探索阶段:2008年一 2012年2008年至2012年间,中华环保联合会、“自然之 友”、贵阳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等环保组织开始逐步进行 公益诉讼个案实践的探索。
公益诉讼个案的数量也由 2008的5件不断增长至2012年的14件。
这些实践成 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如何在法律上进行构建的案例依 据。
在之后《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成为争论焦点。
“自然之友”所 提起的第一个公益诉讼案件——曲靖案成为较为典型 的案例,说明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应为更广泛的环保 组织,而不应对其主体资格进行过于严苛的限制。
1.3全国立法阶段=2012年一2014年1.3.1《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立法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民事公益诉讼制 度如何规定”成为讨论焦点。
新《环保法》⽣效后⾸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之评析-环境⽣态论⽂新《环保法》⽣效后⾸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之评析-环境⽣态论⽂新《环保法》⽣效后⾸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之评析基本案情概述2008年7⽉底,福建省南平市谢某、倪某、郑某3⼈未经批准,从李某⼿中购得南平市延平区葫芦⼭砂基洋恒兴⽯材⼚矿⼭的采矿权,在未办理采矿许可延期⼿续、未取得占⽤林地许可证,且当地国⼟资源部门数次责令停⽌采矿的情况下,从事开矿作业,造成19.44亩林地原有植被严重破坏。
2014年7⽉,南平市延平区⼈民法院以⾮法占⽤农⽤地罪判处3被告⼈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2014年11⽉,南平中院⼆审,维持原判。
2015年1⽉1⽇,北京市朝阳区⾃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向南平中院对谢某、倪某、郑某和李某4被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请求法院:判令4被告在3个⽉内清除矿⼭采⽯处现存⼯棚、机械设备、⽯料和弃⽯,恢复原地破坏的28. 33亩林地植被(⼭顶19.44亩、原塘⼝8. 89亩);如4被告不能在3个⽉内恢复原地植被,则赔偿⽣态环境修复费⽤110.19万元,由第三⼈即南平市国⼟资源局延平分局和南平市延平区林业局⽤赔偿款组织恢复原地植被;判令4被告赔偿⽣态环境受到损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损失134万元;判令4被告承担诉讼费、赔偿原告的评估费、律师费及差旅费。
该案系新《环保法》实施后受理的⾸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经过两次开庭,⽬前尚未宣判。
案例关键问题原告的主体资格被告认为原告⾃然之友环境研究所主体不适格。
被告的依据是北京市朝阳区⾃然之友环境研究所提供的研究所章程及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印证该研究所登记⽇期为2010年6⽉18⽇,发证⽇期为2013年9⽉27⽇,有效期为2013年9⽉⾄2015年6⽉30⽇。
被告据此认为,该原告依法设⽴不满5年。
根据新《环保法》第58条,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必须“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
环境公益诉讼效果评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正逐渐成为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个人、组织或相关机构代表公众的利益,依法通过诉讼程序向法院请求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公众权益的一种法律行为。
本文将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概念与特点进行说明,并评估其在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效果。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及特点环境公益诉讼是以公益性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诉讼方式。
它与传统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有所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共利益性:环境公益诉讼以保护环境资源、维护公众权益为目的,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利益的体现。
2. 代表性:环境公益诉讼通常由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士或组织代表公众提起,代表着更多人的意愿和要求。
3. 可替代性:环境公益诉讼可以弥补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足,提升环境治理水平,促进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
4. 可补偿性:环境公益诉讼的结果不仅在于对环境犯罪行为的制止和惩罚,还可以通过赔偿和修复环境损害等方式,实现对公众利益的补偿。
二、环境公益诉讼的效果评估环境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立法监管保护:环境公益诉讼的兴起促使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提高了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法律监管力度。
法律规定的严格性和适用性的提升,有效防范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2. 激发社会参与意识:环境公益诉讼通过法律途径呼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动,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参与的增加,推动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升,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3. 落实责任追究:环境公益诉讼通过对环境犯罪者的追究和处罚,起到了震慑作用。
环境公益诉讼所取得的庭审胜诉及判决结果,为环境违法者敲响了警钟,促使其改正行为,杜绝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4. 促进环境修复与保护:环境公益诉讼所获得的赔偿款项和诉求满足,可用于环境修复和保护项目。
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实证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公益诉讼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实际情况、特点及影响,为环境保护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环保公益诉讼案件概述环保公益诉讼是指公益机构、群众团体等代表公众、自然环境的利益,向法院提起的保护环境权益的诉讼。
其实质是环境维权行为,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监督性。
三、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分析3.1 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类型根据案件主体和案件内容的不同,可以将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分为污染防治类、资源保护类、生态保护类等多个类型。
3.2 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过程、结果和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四、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影响4.1 对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提起和审理,有利于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促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4.2 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开展,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普及,激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了全社会的环境文明建设。
五、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挑战与对策5.1 挑战环保公益诉讼过程中存在着证据获取难、成本高、司法保障不足等诸多挑战,制约着其有效实施。
5.2 对策为了更好地发挥环保公益诉讼的作用,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扩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司法效率,增加对环保维权者的保障等。
结语环保公益诉讼案件作为一种民事行为,不仅对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方式。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环保公益诉讼的关注,并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保公益诉讼的法律理论与实践一、前言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国家出台了许多环保法规和政策,并采取各种手段来保障环境质量。
其中,环保公益诉讼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法律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环保公益诉讼的问题。
二、法律理论方面1.环保公益诉讼的定义环保公益诉讼是指向保护生态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公民的生态权益等目的,由环保专门机构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2.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包括环保专门机构和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
环保专门机构是指国家环保部门及其派出机构。
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有一定规模的组织;②具备捍卫环境权益的愿望和能力;③连续一年以上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④没有违反法律规定。
3.环保公益诉讼的条件环保公益诉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或者合同等规定被违反;②已经形成损害环境的事实,或者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可能形成损害环境的事实;③诉讼行为人为环保专门机构或者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团体。
4.环保公益诉讼的职能和意义环保公益诉讼具有以下的职能和意义:①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态权益;②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灾害;③强化环境管理和监督;④促进环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三、实践方面1.环保公益诉讼案例近年来,环保公益诉讼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在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审理的一起环保公益诉讼案件中,环保专门机构告状其所属辖区内一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
经过法院判决,企业需要支付罚款等赔偿费用。
此案件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环境权益,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2.环保公益诉讼的现状尽管环保公益诉讼在我国法律及司法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开展,但仍有不足之处。
例如,缺乏对环保公益诉讼的宣传和推广;对环保专门机构和社会团体对于环保公益诉讼了解不足;以及法院对于环保公益诉讼的法律适用和证据收集存有困难等。
环保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民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升。
为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环保公益诉讼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法律手段。
本文将从环保公益诉讼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以及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理论框架环保公益诉讼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一)主体:环保NGO和公民环保NGO和公民是环保公益诉讼的主体。
环保青年、环保志愿者等团体可以通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促使企业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而对于厂区附近居民所遭受的生活环境污染或健康问题,可以依托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二)案由:公民、组织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诉讼目前,环保公益诉讼案件多为民间组织和公民向法院提起的环境污染侵权诉讼、资源环境管理方面的行政诉讼,以及侵害生态公益权益的环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
这些案由不仅保护了被诉的环境污染者受到侵权责任的追究,也保护了公民和团体的环境公共权益。
(三)立案条件:公益性明显,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公益诉讼一般适用于公共安全、生态保护、资源、人体健康等方面,属于弥补环境损害、保护公众利益和环境的司法保障方式。
(四)维权方式:环保公益诉讼是一种维权方式环保公益诉讼是一种有效的维权方式,也是一种促进企业环保水平提高的方法。
通过公民和NGO向企业发起提起诉讼,制定出具体的环境污染排放标准,鼓励企业借鉴国外环保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自我监管能力。
二、实践案例1. 上海市环保局与麦当劳公司的公益诉讼案斑马孩子儿童音乐学院位于上海徐汇区复兴西路麦当劳附近,周边居住区居民向上海市环保局投诉,指责麦当劳排污超标致当地水质变差,空气污染加重等问题,后由上海市环保局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麦当劳公司最终向上海市环保局支付了800万元人民币赔偿金,并承担了评估和修复工程的费用。
2. 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保护协会与华丽家园的公益诉讼案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保护协会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指控华丽家园违反环保法规,制造噪声污染,并大量使用木材进行装修。
环保法庭的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实践评析作者:刘丹丹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28期摘要在环境污染事故的催发下,环保法庭在贵阳、无锡等地首批成立,并在几年内相继审理了多起较有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大胆进行审判实践探索,在原告资格、环保专家陪审员、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裁判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这对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保法庭环境公益诉讼公众环境利益作者简介:刘丹丹,湖南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0-026-02一、环保法庭和环境公益诉讼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能源紧缺形势恶化,重大环境事故频发,环境纠纷逐年增多。
由环境纠纷引起的环境案件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取证困难、事实认定的专业性较强,纠纷难以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环境权益纠纷凸显,环保法庭临危受命,应运而生。
因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两湖一库”遭严重污染,2007年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
受太湖蓝海藻事件的直接催发,2008年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审判庭。
2008年震惊全国的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发生后,云南省相继在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玉溪市澄江县法院、通海县法院也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
这些环保法庭采用综合审判模式专司环境纠纷案件,是环境审判实践的标志性革新。
从上述催生环保法庭的严重污染事件看,环境污染侵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私权益,更涉及对国家、社会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损害。
保护公共环境资源和公民环境权,防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公益诉讼是利器,其作用被学界和社会广为认可。
环境公益诉讼是由个人或组织、国家机关等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制度。
然而,环境公益诉讼在我国面临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公益诉讼立法不足。
直到2012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才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
该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然而,如何认定“社会公共利益”,何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都不甚明确,亟需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二是环境公益诉讼面临理论热、实践少的尴尬。
通过对我国解决环境纠纷途径的探索及对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如美国公民诉讼)先进做法的考察,我国学者很早就认识了环境公益诉讼作用,并掀起了一波波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及其相关制度的理论探讨。
然而,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实践却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无法可依、状告无门、取证困难、执行不力等成为令维权者尴尬的畔脚石。
尽管如此,随着上述环保法庭的设立,相应地方司法机关及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环保法庭依据地方规范审判了几起较有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这是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可贵探索,为司法实践积累经验。
二、环保法庭的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实践及其突破2007年12月,贵阳市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受理并审结了贵州省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首例跨行政区划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两湖一库”环境保护职责的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诉贵州天峰化工公司环境侵权纠纷案。
审理中环保法庭当庭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害,并采取措施排除废渣对环境的妨碍,消除对环境的影响。
2008年11月清镇市环保法庭审理了贵阳市人民检察院诉熊金志、雷章、陈廷雨在水资源保护区内修建违章建筑一案,审理过程中当庭调解结案,这是环保法庭中首例检察机关以民事原告身份提起的环境公益民事诉讼案件。
2009年7月清镇市环保法庭受理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清镇市国土资源管理局行政不作为一案。
被告清镇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在立案后主动履行了原告要求的行政职责,原告于开庭时当庭撤回起诉。
该案开创了环保社团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先例。
2009年7江苏省无锡市环保法庭受理中华环保联合会诉江苏江阴港集装箱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一案,调解结案,此案是我国首例由环保社团作为原告提起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以上审判实践取得了以下突破:突破了在普通诉讼中原告必须是“直接利害关系人”的限制,确认了环境保护事业单位、人民检察院、环保社团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确认了环保法庭经指定管辖跨行政区划案件的管辖权;在裁判方式上,包括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等;灵活采用判决、调解等形式,协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0年12清镇市环保法庭在贵阳市乌当区开庭审理中华环保联合会携手贵州省贵阳市公众环境教育中心状告乌当区定扒造纸厂生产废水污染了南明河及其下游长江的重要支流——乌江一案,当庭判决被告立即停止向南明河排放工业污水,消除对南明河的危害,并判决被告支付原告为搜集证据支付的合理费用及承担本案产生的分析检测费用、诉讼费等。
该案集中运用了近三年环保审判中积累的经验和创新方法。
清镇市环保法庭采取了受案同时保全固定证据、先予执行、采用专家证言、环保专家陪审员参加审理、“两湖一库”保护基金资助原告支付鉴定费用等做法,在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实践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三、环保法庭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实践评析环保法庭历经几年的催化发展,虽然审理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但仍然面临些许困境,遭遇“门庭冷落”的尴尬和专业化不专的质疑。
然而鉴于立法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只得司法实践先行,积累司法实践的经验。
环保法庭在审判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和分析诉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原告主体资格、诉讼管辖、证据保全、先予执行、环保专家担任陪审员参与审理、鉴定费用、诉讼费用的负担等方面进行了细化和创新。
笔者认为,在这些实践经验中,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环保救济基金、环保专家陪审员参与审理等方面的突破性做法尤其值得探讨和为以后的审判实践所借鉴。
(一)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2012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主体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外,但具体哪些主体有资格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各方理解仍有争议。
多年来理论界一直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范围问题争论不休,有的学者主张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只能是作为国家机关的检察院,有的学者对检察院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提出了质疑,多数人主张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的多元化。
①我们应当在中国的法制环境中寻求合理的制度设计,以使得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能合理扩展环境诉讼主体资格范围以维护环境公益。
②综观我国环保法庭的实践做法,显然是对这种多元化模式的回应:贵阳、无锡两地审理的上述五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一件由检察院提起,三件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此外原告还有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贵州省贵阳市公众环境教育中心,尚无一例是由公民个人提起的。
实践肯定了检察院、环保组织、环保管理机构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但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仅仅是一枝独秀。
环保管理机构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存在的问题是:环保管理机构拥有环境保护的职责和职权,应当通过行使管理职权来处理相关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件。
因此,只有当其行政力量不足以达到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效果时,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提起诉讼,否则就是失职和推卸责任。
环保法庭关于多元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做法具有指导和警示意义,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多元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司法实践基础。
(二)环保专家参陪审员与环境公益诉讼审理问题环境案件的审理除了要解决私权利之间的冲突,还要兼顾以环境公共利益为优先的价值取向。
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共有性”特征以及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案件的判断处理除需法律知识外,还需要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这使得环境诉讼案件呈现出专业性特点。
目前我国环保法庭建设仍处在初期阶段,虽然汇聚了一批环保案件审判人员,但这些人员一般是从其他审判庭抽调而来,良莠不齐,审判环境案件特别是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实践相对不足。
引入环保专家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不仅有利于审判中有关问题的准确、及时解决,而且有助于审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的规定,环保法庭审判第一审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引入环保专家陪审员参与审判亦具有法律上的依据。
综上,笔者认为由于环境案件的专业性和环保法庭审判人员自身的经验不足,环境案件特别是涉及重大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利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审理,有必要引入环保专家作为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
(三)环保救济基金助力环境公益诉讼的问题2010年12月清镇市环保法庭审理的中华环保联合会携手贵州省贵阳市公众环境教育中心诉定扒造纸厂生产废水污染南明河案,是我国首个鉴定费用得到环保基金资助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环境公益诉讼的评估费、鉴定费、检测分析等费用一般较为庞大,诉讼一方单独承担比较困难,这也是环保法庭成立以来缺少环境公益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环保救济基金,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援助。
四、结语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较少,这给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造成了较大障碍。
而环境问题特别是涉及公共环境利益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迫使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注重环境保护的一些地方设法成立环保法庭。
环保法庭审判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问题,立法不足是其致命伤,仍需更多的法律探讨,审判实践中好的做法值得为将来的立法和司法所借鉴。
注释:①http:///Env/know/201202/259946.shtml,谁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军。
②黄沙,李光兵.环保法庭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论证——兼与刘超博士商榷.法学评论.2010(5).③郑艺群.环境审判制度初探.东南学术.2010(5).参考文献:[1]蔡守秋.关于建立环境法院(庭)的构想.东方法学.2009(5).[2]赵苹苹,蒋培.我国环保法庭案件受理的现状分析与研究.能源与环境.2012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