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4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一、概念题1.迟发展效果(人大2006年研)答: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
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2.“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
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
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中财2007年研)答: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1)环境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
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环境可分为两类:①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原始自然环境”;②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
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
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
(2)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
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
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
(3)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答: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模式,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正是因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各国的现代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中,因此造成了多种模式的并存。
(2)各国现代化条件存在差异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如何实现以及什么时候实现社会现代化,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这个国家中各种因素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演化。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国家来说,社会现代化必须是从本国一切特定条件出发的产物,而不应把某一种外国的模式当做是通用模式或唯一正确的模式。
不顾本国的具体条件而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反而会破坏本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需的某种平衡,造成本国社会结构体系的失调,阻碍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
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继承传统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一个绝对拒绝传统的现代化进程。
所有的民族都是重视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的,而所有在现代化过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民族,也都是冲破了旧有传统束缚的。
离开了对传统的批判、改造、继承和发扬,任何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顺利实现。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传统,这是造成现代化多种模式并存的重要原因。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答: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目录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第二节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第四节社会学与社会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第一节人口与社会运行第二节环境与社会运行第三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与社会系统第二节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含义及特性第二节文化的类型第三节文化构成与文化分析第四节文化的功能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方法论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四节社会指标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第二节人的社会化第三节人的个体化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第二节社会互动的过程第三节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第四节社会角色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第二节社会群体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第一节研究概述第二节婚姻家庭社会学第三节性社会学第四节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第三编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第十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概述第二节社会组织目标第三节社会组织结构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第十一章社区第一节社区概述第二节农村社区第三节城市社区第四节虚拟社区第十二章社会制度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制度第二节社会制度的类型及功能第三节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节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第五节社会流动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第二节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四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第五节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第十五章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第三节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第四节城市问题与城市规划第十六章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集体行为和社会运动的概念及分类第二节集体行为理论第三节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四编社会运行与社会建设第十七章社会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第二节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第四节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第十八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第二节社会控制体系第三节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含义与类型第二节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第三节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第四节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与现状第二十章社会建设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湖南电大经管部丰云[教学要求]:重点掌握: 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2、“五德终始说”3、社会进化论4、社会流动及类型一般掌握:1、社会变迁的原因2、社会均衡论一、社会变迁1、含义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变迁的含义:一是指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发生在社会系统之中即存在于一个时空之内;三是变迁的原因有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两种。
2、原因(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5)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变迁的直接动力(6)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7)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8)成就动机或成就需求等心理因素是变迁的重要因素3、类型(1)渐进式和突变式社会变迁渐进式社会变迁:是指社会以逐渐地、缓慢地变化方式进行的变迁。
社会改良和社会改革都是渐进式变迁的方式。
突变式社会变迁:指急剧发生的带有质变性质的社会变迁,如社会革命。
(2)正向的和负向的社会变迁正向的社会变迁: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社会成员日趋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与此相反则是负向社会变迁。
(3)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是人们以盲目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形式。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和控制社会生活的变迁形式。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1、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社会变迁可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目的、无计划的。
社会变迁的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的矛盾和冲突,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创新等;而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动等。
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推动着社会变迁的发生和进程。
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社会现代化是指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在经济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农业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在政治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权力的合法化和规范化,以及现代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在文化方面,社会现代化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改变和现代化文化的兴起。
社会现代化对于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社会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现代化的工业化经济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为社会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社会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被工业化社会所取代,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成为可能。
再次,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传统的家庭、亲戚、地方性组织等社会关系被现代家庭、政府、企业等现代社会关系所取代。
最后,社会现代化推动了社会观念和文化的变化。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被现代化的理性和科学观念所取代。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平衡和不均衡的。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差异。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转型,而一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处于这一过程中。
这种差异的原因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总之,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而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趋势和方向。
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社会学原理 复习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 )提出来的。
◆ 社会学的( 描述 )功能是提示社会事件和状态将是怎样的。
◆ 社会学回答社会“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是社会学的( 解释 )功能。
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是(孔德 )和( 斯宾塞 )。
其中,( 孔德 )提出了社会发展三阶段论。
◆ 西方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是(涂尔干 ),其理论以( 社会关系 )和( 社会团结 )为主线。
◆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代表人物是( 韦伯 )。
◆ 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实证主义方法论 )。
◆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帕森斯 )。
◆ 创立了中层理论,提出了“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默顿 )。
◆ 主张冲突理论的社会学家有功能冲突论代表(科塞 )和辩证冲突论代表( 达伦多夫 )。
◆ 行为主义社会交换论的代表是(乔治。
霍曼斯 ),结构主义交换论的代表是( 彼得。
布劳 )。
◆ 最先提出符号互动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赫伯特。
布鲁默 )。
◆ 拟剧论的代表是( 欧文。
戈夫曼 )。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采用( 定性 )和(定量 )研究的方法。
◆ 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 )采用了( 系统抽样 )方式。
◆ 测量层次◆◆ ◆ ◆0 0 0 0 0 95 1010110 115 不重要 一般 很重要 非常重要第四章社会的构成公社社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血缘关系:人们的先天联系,如家庭、宗族、氏族。
正功能: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增强内聚力,形成牢固的整体的作用。
负功能:使人们处在由于先天联系形成的被动的地位上。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地缘系统:国家、省、市、县(或区)、乡(或街道)、村(或社区)、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