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筛选法推导小分子介导的G-偶联蛋白受体,G-蛋白信号转换调节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50 KB
- 文档页数:17
【主题】简述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和作用一、引言1. g蛋白偶联受体的概念2.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二、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1. 结构特点a. 包括七个跨膜结构b. 具有内源性激活子结合位点2. 分类a. 根据配体的类型分为多种亚型b. 这些亚型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也有所不同三、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1. 信号转导a. 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外受体结合后启动信号转导通路b. 信号转导对于细胞生长、分化和代谢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2. 药物作用a. 很多药物通过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药理作用b. 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机制对于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四、个人观点1. 对于g蛋白偶联受体在药物开发中的潜在应用的看法2. 对于未来对于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的期待五、总结1. 回顾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和作用2. 对于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展望六、结语1. 再次强调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学和药物研发中的重要性2. 鼓励读者积极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正文开始】引言在生物学研究中,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在细胞信号转导、药物作用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和作用对于我们理解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g蛋白偶联受体的特点结构特点g蛋白偶联受体通常包括七个跨膜结构,在细胞膜上呈现出特殊的蛋白构象。
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内源性激活子结合位点,这也是其与其他受体蛋白的重要区别之一。
分类根据配体的类型,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分为多种亚型,每种亚型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给了我们更多的研究空间,也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外受体结合后,能够启动信号转导通路,对于细胞内的生长、分化和代谢等生理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g蛋白偶联受体与细胞内的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
药物作用很多药物通过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药理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简称GPCRs)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它们在细胞内传递信号,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学过程。
下面是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的一些特点:
多样性:GPCRs是一个大的蛋白家族,包含多个亚型和亚类。
它们能够识别和响应多种不同的外界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药物等。
七次跨膜结构:GPCRs的结构特点是七个跨越细胞膜的α螺旋,其中N端位于胞外,C端位于细胞内。
这种七次跨膜结构使GPCRs能够与外界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并传递信号到细胞内。
G蛋白介导信号转导:GPCRs与G蛋白(G proteins)相互作用,通过激活G蛋白来传递信号。
G蛋白分为三个亚单位:α、β和γ。
当GPCR被激活时,它与G蛋白的α亚单位结合,并导致G蛋白的活化。
激活的G蛋白进一步调节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如腺苷酸环化酶、离子通道、蛋白激酶等。
跨膜信号转导:通过GPCRs和G蛋白的激活,信号从细胞外的配体传递到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过程。
这些过程可以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凋亡等。
耦联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GPCRs可以耦联到不同类型的G蛋白,从而导致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
这种多样性使得GPCRs能够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具有多样性、可调性和广泛参与的特点。
它们在细胞信号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持生理平衡和调控生物过程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GPCRs是药物研发中的重要目标,许多药物正是通过调节GPCRs来干预疾病和治疗病症。
药物筛选工具——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随着基因技术、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纯化与鉴定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数量正在不断的增加,大量成药与潜在成药靶标蛋白已被破解随着基因技术。
相比之下,新药研发的速度却依旧落后。
最近几年,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虚拟筛选方法,已经成为可靠,相对廉价的用于先导化合物发现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VS)是指基于药物设计理论,借助计算机的技术和专业应用软件,从大量化合物中挑选出一些有苗头的化合物,进行实验活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几十个乃至百万个分子中筛选出新的先导化合物。
(图文:虚拟筛选步骤)从原理上来讲,虚拟筛选可以分为两类,即基于受体(Receptor-based virtual screening)的虚拟筛选和基于配体(ligand-based virtual screening)的虚拟筛选。
基于受体的虚拟筛选也称为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基于受体的三维结构,在结合位点处自动的匹配化合物数据库中的小分子,然后对可能的结合模式运用基于分子力场的打分函数进行结合能计算,最终得到化合物能量排名。
相对于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其优势是能避免活性化合物微小的结构变化所引起的活性改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最大的问题就是打分函数的准确性及适用性,一般考虑到计算速度,通常采用比较简单的打分函数,但简单的打分函数不能很好的考虑到较弱的相互作用;2)基于受体的虚拟筛选需要受体结构和指定结合位点,但许多重要的靶标都没有可用的受体结构;3)而且分子对接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子的柔性熔化剂效应打分函数基于配体的方法是依据结构决定性质原理,这类方法有:1)药效团模型(pharmacophore modeling),是对一系列已知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药效团研究,通过构象分析、分子叠合等方法归纳得到对化合物活性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些基团的信息;2)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是一种借助分子的理化性质参数或结构参数,以数学和统计学手段定量研究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有机小分子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生理相关性质的方法;3)结构相似性方法(structual similarity, SSIM)是通过各种描述符或指纹进行相似性匹配,从而判断化合物是否具有类似活性或治病机理。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的主要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的主要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膜蛋白,它们能够感受到外界的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GPCR介导的信号传导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信号传导途径之一,涉及到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两个方面介绍GPCR介导的信号传导的主要过程。
一、分子层面GPCR是一种跨膜蛋白,其结构包括一个N端、七个跨膜区域、一个C端和一个胞外环。
GPCR的N端和C端均位于细胞质侧,而跨膜区域则穿过细胞膜,分别形成内外两个结构域。
GPCR的内部结构包括三个环状结构:第一环连接第二和第三跨膜区域,第二环连接第四和第五跨膜区域,第三环连接第六和第七跨膜区域。
这三个环状结构形成了GPCR的活性中心,是GPCR介导信号传导的关键部位。
GPCR的信号传导主要是通过G蛋白介导的。
G蛋白是一种三聚体蛋白,由α、β和γ三个亚基组成。
当GPCR受体结合到其配体时,GPCR的内部结构发生构象变化,使得GPCR与G蛋白结合。
这种结合使得G蛋白的α亚基从βγ亚基中解离,从而激活α亚基。
激活的α亚基能够与细胞内的效应蛋白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
二、细胞层面GPCR介导的信号传导主要包括两个途径:Gs蛋白途径和Gi蛋白途径。
Gs蛋白途径主要是通过激活腺苷酸酰化酶(adenylyl cyclase,AC)来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水平,从而激活蛋白激酶A(PKA)等效应蛋白。
Gi蛋白途径则是通过抑制AC来降低细胞内cAMP的水平,从而激活蛋白激酶C(PKC)等效应蛋白。
除了Gs和Gi蛋白途径外,GPCR还能够通过βγ亚基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来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βγ亚基能够直接激活一些效应蛋白,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等,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
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摘要:G蛋白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蛋白,它们都具有GTP结合位点,且活性受GTP的调节。
G蛋白以其特定的方式偶联许多膜受体及其效应器,其中包括腺苷酸环化酶,cGMP磷酸二酯酶(PDE),离子通道以及磷脂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PLC)等,是跨膜信息传递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G蛋白也称GTP酶开关蛋白,属于GTP酶超大家族中的特殊亚型,可通过结合或水解GTP进行活性控制,是一类广泛分布在细胞中,并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执行重要功能的一类蛋白。
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是细胞中最常见的信号传递方式,G蛋白参与了G蛋白偶联受体所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和酶联受体信号传导途径,在信号转导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G蛋白,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的种类和基本结构:G蛋白是一类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GTP酶(GTPase)活性的蛋白。
G蛋白位于质膜胞质侧,是一个超级家族,包括异源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 ) 或称大G蛋白和小G蛋白( Small G protein)。
异源三聚G蛋白( heterotrmieric GTP binding protein ),由α,β,γ三个亚基组成。
它变动于它的GDP形式(对环化酶无活性)及它的GTP 形式(有活性) 之间。
根据不同的a亚基的功能特性可将大G蛋白分为四类:(1) Gs:其活性能被霍乱毒素抑制;(2) Gi:对腺苷酸环化酶有抑制效应;(3) Gq:百日咳毒素和霍乱毒素不能调节其活性;(4) G12:活化需通过血栓素和凝酶素的介导。
目前已经确定了23种Gα,5种Gβ,10种Gγ,这样体内就有上千种G蛋白三聚体组合的可能性,这无疑增加了信号转导的可变性和灵活性。
小分子G蛋白,它们的激活不是直接通过与激动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相互作用而调节其活性,而是通过鸟嘌呤核苷交换因子(GEF)来控制这类小分子G蛋白的GTP交换,由GEF催化这类小分子单聚体G蛋白的无活性GDP结合状态向有活性的GTP结合状态转换。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概述: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简称GPCRs)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受体,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
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与g蛋白结合,将外界信号转导至细胞内部,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递过程。
本文将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与功能g蛋白偶联受体是跨膜蛋白,由七个跨膜结构域组成。
这些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可以感知多种外界信号,如光、荷尔蒙、神经递质等。
每个g蛋白偶联受体都具有特异的结构和功能,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合后,能够激活特定的g蛋白。
第二部分:g蛋白的分类与激活g蛋白分为Gs蛋白、Gi/Go蛋白和Gq/11蛋白三个主要类别。
Gs 蛋白激活后,会促使腺苷酸环化酶(adenylyl cyclase)活化,导致细胞内cAMP的水平增加。
Gi/Go蛋白激活后,会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
Gq/11蛋白激活后,会激活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引发二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AG)信号通路的激活。
第三部分:g蛋白的激活与信号传递当外界信号分子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时,会导致g蛋白的构象变化,使其从不活跃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
活化的g蛋白与受体松解结合,与其结合的gTP(Guanosine triphosphate)被g蛋白内部的GTP酶活性水解为gDP(Guanosine diphosphate),使g 蛋白从活化状态恢复到不活化状态。
第四部分:信号传递的下游效应g蛋白的活化状态会引发一系列下游效应。
以Gs蛋白为例,活化的Gs蛋白会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其催化ATP转化为cAMP。
cAMP 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简称PKA),PKA磷酸化特定底物蛋白,从而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理过程。
第五部分:信号终止与调控为了确保信号的精确传递和适度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过程需要及时终止和调控。
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机制1. 引言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简称GPC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跨膜蛋白受体。
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调控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
本文将详细介绍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特点、信号转导机制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2. 结构特点g蛋白偶联受体是由单个多肽链组成的跨膜蛋白,包含三个主要区域:N端外胞浆区、跨膜区和C端胞浆区。
其中,N端外胞浆区含有多个糖基化位点和二硫键,起到稳定受体结构和识别配体的作用。
跨膜区由七个α-螺旋组成,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包裹着配体结合位点。
C端胞浆区则与G蛋白相互作用,并参与信号传递。
3. 信号转导机制当配体(如神经递质或荷尔蒙)结合到g蛋白偶联受体的外胞浆区时,会引起受体构象的改变,并激活内在的G蛋白。
G蛋白是一类三聚体,由α、β和γ亚单位组成。
激活后的G蛋白α亚单位会释放出固定在其上的GTP,并与其他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调控细胞内的多个信号级联反应。
3.1 G蛋白α亚单位的激活当配体结合到g蛋白偶联受体后,受体会发生构象改变,使得其C端胞浆区与G蛋白α亚单位结合。
这种结合促使GTP与G蛋白α亚单位结合,并将其从β和γ亚单位中解离出来。
此时,激活的G蛋白α亚单位能够与其他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
3.2 GTP酶活性激活的G蛋白α亚单位具有内在的酶活性,能够加速其上固定的GTP水解为GDP。
这个过程是可逆的,通过水解反应产生的Pi离子释放出来后,原本与G蛋白α亚单位结合的GDP会重新结合,使得G蛋白恢复到非激活状态。
3.3 信号传递激活的G蛋白α亚单位可以与多个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如酶、离子通道或其他蛋白质。
这些相互作用会引发一系列信号级联反应,最终调控细胞内的生理效应。
例如,激活的G蛋白α亚单位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第二信使(如cAMP、IP3或Ca2+)产生,从而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酶活性等。
细胞信号传导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机制细胞信号传导是指一系列细胞内和细胞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实现通过外部刺激对细胞行为和代谢的调节。
其中,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细胞膜受体家族之一,其调节作用几乎覆盖了生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包括调节心率、血压、视觉、味觉、嗅觉等。
本文将介绍细胞信号传导中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机制和特点。
一、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种7次跨膜的蛋白质,其中第三个膜外环远端部分是连接G蛋白的位置。
同时,其第二个和第三个膜上环都与配体结合部位相邻,即负责识别和选择合适的配体。
利用X射线晶体学,科学家们已经得到了许多G蛋白偶联受体的三维结构,例如必杀剑素受体、视紫红质、肾上腺素受体和内皮素受体等。
这些结构显示了其多种多样的构型和特点,给人类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关键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配体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的活性状态是由其连接的配体将其与膜上某些特定区域相结合而转换的。
配体结合通常会导致G蛋白偶联受体的立构造成有助于G蛋白与受体连接的状态。
(2)G蛋白的激活:一旦G蛋白与偶联的GPCR连接,它就会从其原位移开并与GPCR的内部结构连接。
这个过程会导致G蛋白的一个GTP酶活中心激活,将两个不同的化合物转化为GTP和二磷酸腺苷酸(ADP)。
GTP会继续结合到G 蛋白中的α亚基上,α亚基随即失去与G蛋白的β和γ亚基的联络。
(3)信号传递:GTP结合后的α亚基重新联络到其下游旁路的一些酶、离子渠道或是其他分子中。
这个活动可以调节某些物质或是过程的生理状态。
一旦切换到GDP转移酶被激活,DP转移到α亚基上,α、β、γ分离,重新复合成G蛋白的不活性形式。
三、G蛋白偶联受体的多样性特征G蛋白偶联受体具有极高的多样性,目前已经鉴定出来的GPCR超过1000种,这些受体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有很大区别,例如钙受体、视觉速度调节蛋白、大脑皮层神经元、免疫受体、肿瘤抑制因子等。
g蛋白偶联受体及受体酪氨酸激酶调控新机
制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跨膜受体,在细胞膜上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了多种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GPCR可以与G蛋白结合,并在经历内源性或外源性信号刺激后,在细胞内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一种跨膜受体酶,它通过调节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号交通来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
在受体激活后,RTK可以自动磷酸化,从而启动一系列下游信号转导通路。
最近的研究表明,GPCR可以通过与RTK相互作用来调节其信号传导的活性和选择性。
具体来说,与GPCR相互作用的RTK可以增强或减弱GPCR信号传导的强度和效应。
这种交互作用导致了新的信号转导途径的形成,并可以对多个生理和疾病过程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分子水平上,GPCR与RTK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它们的细胞外结构域实现的。
例如,GPCR和RTK可以通过它们的肽链接区域相互结合。
此外,GPCR信号通路中的内源性分子也可以与RTK相互作用,加强或减弱GPCR信号传导的效应。
例如,GPCR激活会导致胞内Ca2+浓度升高,从而促进Ca2+/钙调蛋白依赖性细胞内酶(CaMK)的活性。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aMK可以直接与某些RTK相互作用,从而调节GPCR信号传导的活性和效应。
这些新的发现揭示了GPCR与RTK之间协同作用的新机制,为深入理解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和寻找针对GPCR和RTK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预测的方法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是指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结合。
这种相互作用在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发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蛋白质结合来实现的。
预测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对于药物研发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用于预测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1. 分子对接(Molecular Docking)分子对接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预测蛋白质与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
这种方法通过搜索可能的结合构象,并根据得分函数评估每个结合构象的优劣,从而找到最可能的结合模式。
分子对接方法有许多种,包括基于基于力场的方法、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和基于结构的方法等。
2. 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虚拟筛选是一种高通量计算方法,用于从大量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潜力的药物候选物。
虚拟筛选可以分为结构基/基于构象的筛选和基于药物特征的筛选。
结构基/基于构象的筛选利用蛋白质和化合物的结构信息进行筛选,例如通过分子对接预测蛋白质和化合物之间的结合能。
基于药物特征的筛选则是通过计算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物特征来评估其活性。
3. 机器学习方法(Machine Learning)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从已有数据中学习模式来预测新数据的方法。
在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的预测中,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已有的蛋白质-适配体结合数据,通过训练模型来预测新的蛋白质-适配体结合关系。
机器学习方法具有高通量和快速的优势,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预测结果。
4. 综合方法(Integrative approaches)综合方法是将多种方法和数据进行整合,以提高蛋白质-适配体相互作用的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方法可以结合分子对接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结构生物学方法等,利用多种信息源来预测蛋白质-适配体的相互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机制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简称GPCR)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能够传递外界信号并使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GPCR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视觉、嗅觉、味觉、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等。
1. GPCR结构
GPCR由七个跨膜α螺旋构成,其中第三和第七个螺旋通过细胞膜,并通过胞内和胞外环路连接。
这种结构使得GPCR能够感知胞外信号并通过胞内的G蛋白偶联完成信号转导过程。
2. G蛋白偶联
GPCR与G蛋白相互作用,并通过G蛋白实现信号传导。
G蛋白是一种能够在活性和非活性状态之间切换的蛋白质。
当GPCR受体被配体激活时,GPCR会发生构象变化,使得G蛋白与其结合,并激活G蛋白。
激活的G蛋白可以进一步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例如酶或离子通道,从而调节细胞内的信号级联反应。
这种信号传导过程可以触发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做出相应的生理效应。
3. 信号转导路径
GPCR通过不同的信号转导路径参与细胞内的调节。
最常见的信号转导机制是通过G蛋白介导的胞内信号级联反应。
但也有一些GPCR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实现信号转导,如β-内酰胺受体通过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进行信号转导。
4. 药物作用靶点
GPCR是许多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GPCR可分为多个家族,每个家族均对应不同的药物靶点。
因此,深入了解GPCR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和优化药物治疗手段。
g蛋白偶联受体的活化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它们在细胞膜上起到转导信号的重要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通过与G蛋白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细胞间通讯等。
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受体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当特定的信号分子(如激动剂)结合在受体上时,会导致受体的构象变化,从而激活受体。
2. G蛋白交换GDP:激活的受体能够促使与其结合的G蛋白(G protein)分子上的GDP(guanosine diphosphate,鸟苷二磷酸)被释放出来,进而获得GTP (guanosine triphosphate,鸟苷三磷酸)。
这个过程通常由G蛋白上的GTP酶活性催化。
3. G蛋白活性增强:G蛋白的活性在获得GTP后得到增强。
激活的G蛋白内部的α亚单位(α subunit)与βγ亚单位(βγ subunit)分离。
4. 信号传导:激活的α亚单位和βγ亚单位可以分别与效应器蛋白(effector protein)结合,进而启动一系列的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
这些效应器蛋白可以是酶、离子通道或其他下游蛋白。
5. 信号终止:信号的终止是通过GTP酶活性将α亚单位上的GTP水解为GDP,使其恢复到非活化状态。
这个过程通常由与G蛋白相互作用的细胞内蛋白调节。
总结起来,G蛋白偶联受体的活化过程包括受体的激活、G蛋白上GDP与GTP的交换、G蛋白活性的增强、信号传导以及信号的终止。
这一过程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环节,对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的活化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许多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在治疗上提供新的思路。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是人类体内最大的膜受体家族之一,广泛参与了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通路。
近年来,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变得非常火热,人们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G 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调控机制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G蛋白偶联受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其三个亚基(α、β和γ)与G蛋白结合,从而触发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
G蛋白偶联受体的典型结构包括七个跨膜区域和一个C端区域,其中N端朝向胞外,C端朝向胞内,七个跨膜区域之间的环状区域是GPCRs的关键结构域。
GPCRs与内源性配体结合后,促使G蛋白中α亚基与GDP结合状态下的GTP 交换,α亚基独立于β和γ亚基并与下游分子直接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线粒体、离子通道、酶等下游效应器的酶活性或电位水平。
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在许多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大量的实验证明,与GPCRs结合的配体分子可以调控G蛋白α亚基与GTP或GDP结合的平衡状态,进而引起了效应器的反馈调节。
此外,调控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结合、转运和稳定性的工作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些潜在的药物分子也能够影响G蛋白偶联受体的稳定性和位置,从而具有重要的药物治疗作用。
三、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通路的应用前景G蛋白偶联受体是当今的一个热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究和发现、抗癌药物研究、病毒和细胞介导的疾病研究,以及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G蛋白偶联受体的应用前景变得越来越广泛,这将为人类健康的促进和医疗的进步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总之,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机制、调控机制和应用前景是当今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在人类健康、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g蛋白偶联受体名词解释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膜蛋白受体,它们作为细胞外信号的转导分子,在生理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以其特殊的结构和信号转导机制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个跨膜蛋白,包含七个跨膜区域。
根据结构和序列的差异,G蛋白偶联受体被进一步分为许多家族,每个家族下又有多个亚型。
这些受体能够感知多种信号分子,如光、化学物质和激素。
当外界信号分子与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时,受体会经历构象变化,进而激活细胞内的G蛋白。
G蛋白是一类能够将受体所识别的信号转导给细胞内其他分子的蛋白。
激活的G蛋白会释放其α亚基,并激活一系列下游的信号通路,如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C和钙离子通道等。
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物效应,如细胞内物质的合成、分泌和代谢等。
G蛋白偶联受体在生物体内具有广泛的功能。
它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和存活等基本生命过程,也参与感知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具体而言,G蛋白偶联受体在神经系统中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细胞的电活动,参与视觉、嗅觉和味觉等感觉过程。
在免疫系统中,它们调节炎症反应、免疫细胞的迁移和细胞凋亡等。
此外,G蛋白偶联受体还参与心血管、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调节。
G蛋白偶联受体是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之一。
据估计,目前市面上的药物中有超过30%是通过靶向G蛋白偶联受体进行作用的。
由于G蛋白偶联受体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这些受体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治疗等。
综上所述,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膜蛋白受体,它们能够感知外界信号分子,并通过激活G蛋白调控多种生理过程。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物体的信号传导机制,还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靶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补充)思考题1.根据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你所掌握的生命科学知识,恰当地评价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生物学科的关系。
(X)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P1)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
细胞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明显。
(辅导P3)2.如何认识细胞学说在细胞学乃至生物学发展简史中的重要意义?(辅导P3)(1)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基本内容是:①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③新的细胞可以通过已存在的细胞繁殖产生。
(P5-6)(2)1858年,魏肖尔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细胞学说的提出对生物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细胞学说、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而细胞学说又是后两者的基石。
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了解是生物学、医学及其各个分支进一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P6)3.试简明扼要地分析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以及它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辅导P3-4)(1)细胞生物学学科形成的客观条件如下:①细胞的发现②细胞学说的建立(2)细胞生物学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基因与基因产物如何控制细胞的重要生命活动;二是基因产物,即蛋白质分子与其他生物分子构建与装配成细胞的结构,并行使细胞的有序的生命活动。
4.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为什么?(X)一.名词解释1.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G蛋白偶联受体的功能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G一protein一 coupledreceptors,GPeRs)家族参与了机体内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是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主要药物靶点。
高通量药物筛选是一种优化的微量分析方法是药物研制开发早期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利用这一技术能快速地进行大量药物筛选。
从中找到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药靶的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根据G蛋白偶联受体与配体结合及激发的信号通路,人们设计了各种可行的功能测试方法,对G蛋白偶联受体进行功能的检测,并应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筛选和研发。
从测定对象来讲这些方法可分为3类:1、配体受体结合法;2、基于第二信使检测方法;3、报告基因测定法。
配体结合检测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G蛋白偶联受体检测方法。
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技术。
微体积荧光数字图像测定技术FMAT: 在这种方法中常使用荧光标记的内源配体!如果加入的小分子化合物从细胞表面的GPCR上取代了标记的荧光配体则这个孔中的细胞就不会产生荧光"说明这些化合物能够阻断标记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激光扫描"产生来源于微孔平板每个微孔离底部0.1mm处1平方米的数字图像它反映了细胞荧光的大小和数量与此无关的荧光在数据处理时被忽略荧光信号的大小直接与结合到每个细胞配体的数量成比例。
荧光偏振FP: 荧光偏振用于测量两个试剂(其中一个进行荧光标记)竞争结合到受体上的情况。
通过对偏振光检测,检测结合到受体的小分子化合物。
结合到受体上的荧光标记的分子,由于被锚定在大分子上。
受偏振光激化后,发出的光会维持在同一个偏振平面上,而没有结合的分子由于自由旋转的能力大,发出的光不能处于同一个偏振面上,因而偏振光消失。
用偏振光激化后,通过测量发出的光在水平面与垂直平面上的强度来测量结合分子的量。
FP是一种敏感且准确的平板测定方法。
基于第二信使检测方法有很多,主要简述一下几种。
竞争性ELISA测定: 酶联免疫测定 (ELlSA)是一种极为敏感的检测方法,而且检测的物质非常广泛。
虚拟筛选法推导小分子介导的G-偶联蛋白受体/G-蛋白信号转换调节作用摘要活化的G蛋白偶联受体与细胞内信号转换机制(如异源三聚体G蛋白),它们两者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作为治疗一些疾病的范例,是个很吸引人的研究项目,尽管目前很少有相关的基础研究。
由G蛋白偶联受体持续活化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同样在肿瘤细胞中,G蛋白偶联受体常过度表达,对于这些疾病可以使用调控下游信号方法治疗。
但是治疗方案需要新的方法学论证。
建模、收集实验数据、锚定、评等级、验证性实验(MEDSET)可用于寻找新的活化G蛋白胞内环结构的抑制剂。
如(信息管理学)概念验证中所要求的那样,对于光活性视紫红素与G蛋白的传导素相互作用过程,MEDSET开发和利用了一个新的标准模型。
我们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化合物库中筛选并确认了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作用于光活性视紫红素以及它的G蛋白之间,并与之形成复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虚拟筛选中获得高分,我们拿这些化合物进行实验,测试它对光活性视紫红素(R*)的稳定作用以及抑制R*与传导素结合的能力。
我们最终确认了几个有信号传导调节作用的化合物。
介绍G-偶联蛋白受体(GPCRS)是七螺旋跨膜蛋白,这个蛋白能把细胞外信号转换为细胞内作用因子。
这个过程包含了大范围的生理信号传递过程。
包括化学作用(激素、多肽、蛋白以及神经递质)、嗅觉、味觉、和视觉作用。
在GPCRS中,G蛋白胞外螺旋结合位点的激活作用,引起非活性到活性状态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引起蛋白结构的构象变化。
胞外作用能调节胞内G蛋白与胞内螺旋区的结合以及胞内信号转换。
(1)而GPCRS一直被用于药物研究的作用靶点。
近期开发的药物中50%能作用于GPCRS,每年能产生300亿美元的销售额(2)。
从人类基因组工程获得的数据来看,作用于GPCRS的药物的数量还将增加。
目前有几百个G-偶联蛋白的孤独受体,通过序列比对,揭示了这些孤独受体是人类基因组中常见的蛋白。
而目前市场出售的药物中仅对其中的30个GPCRS有作用。
虽然在制药工业中有大量的靶点GPCRS,G蛋白家族的3D结构的数据却很少,而用立体结构描述的激动剂和拮抗剂成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2000年,非活性状态的视紫红素(R)通过X射线结晶法,第一次验证了它属于GPCRS(3)、视紫红素M2光活性状态(R*)(4)随后也用X射线结晶法证明了它的光谱结构与前者的相似性。
但是在那个立体结构中,跨膜蛋白的立体结构却与大量的生物数据存在矛盾。
这说明,其中存在着重要的螺旋分子的构象变化和移动。
研究发现BIM-46174这个化合物能抑制GPCRS与G蛋白结合,这点已通过人癌细胞系的培养实验证实(17)。
这些结果说明了作用于活化的GPCRS与它的G蛋白结合,以此阻断信号传导的办法是可行的。
在这篇文章中,实验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运用于寻找目的抑制剂,该抑制剂能结合胞内螺旋结构来调节GPCRs/G蛋白传导。
MEDSET能为研究复杂的GPCRs/G蛋白活化机制模型提供系统的研究方法,然后用虚拟筛选化学库寻找先导化合物,用它治疗持续性GPCRs活化导致了眼科疾病。
使用眼睛中的GPCRs,视紫红素,以及它的G蛋白、传导素、这些元素,通过MEDSET,在(信息管理学)概念验证中作为一个典型的研究模型。
光活性R*与传导素结合的工作模型包含以下内容:分子模型,突变数据库中的分子连接数据,传导素α亚基C末端可识别基序的核磁双共振分析结果;把它们结合起来推导它们的相互作用。
为了验证R*的胞内螺旋结构与传导素相互作用的模型,建立一个小分子数据库用来虚拟筛选一些潜在先导化合物作为R*与传导素结合的抑制剂。
这是第一次用一个活化GPCRs的胞内螺旋蛋白与G蛋白结合的模型去验证一个化合物,这个化合物作为一个抑制剂,通过结合在GPCRs/G蛋白之间产生抑制作用。
MEDSET能把实验数据结合到模型中去,而各种类型GPCRs/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调节作用是在制药行业中研究的热点,尤其在肿瘤学研究中,多GPCRs通常在许多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这一领域。
结果虚拟筛选的结果最近一个研究课题使用了Gtα(340-350)工作模型与R*的胞内螺旋结构的结合模型(18)。
通过对NCI Diversity Set中的1990个化合物与“猜想的”R*的胞内螺旋结构模型进行虚拟连接,这1990个化合物共得到了55680种可能的连接方式(图1A,B)。
然后用X-score、Autodock、Cscore软件分析这些连接方式并各自打分。
每种软件筛选出评分最高的前10%的连接方式(即各有5568种连接方式)被单独挑出,用于数据分析。
Cscore的数据有个特点,所有化合物的评分中有大量数值相等的评分。
它只把化合物评为1-4分,4分为最高。
这个结果表明,所有评为4分的化合物都包含于其他数据组中前10%的结果中,但是如果加上评为3分的化合物则超出了10%的范围。
而属于前10%的范围,且在Cscore中被评为3分的化合物,又被Chemscore软件进行评分。
运用X-score软件,凡是算出logP值大于5的化合物都将被排除。
由此余下48688种连接方式。
然后将各自最高的5568种连接方式用单一方法处理,经过X-score、Autodock、Cscore软件计算处理,对这些连接方式的交叉排除,得到了133种不同化合物的682种连接方式。
而Autodock与X-score交叉筛选得到了1927种连接方式,Autodock与Cscore 交叉筛选得到1832种连接方式,Cscore与X-score交叉筛选得到1591种连接方式。
最终,在682种连接方式中,通过分子间距筛选器选出51种化合物的177种连接方式(图1D)。
接着用Autodock和X-score继续对这些化合物进行筛选处理,从次级筛选结果中得到的化合物进行实验验证,Autodock和X-score评分后分别得到以下10个化合物1….10(略)。
NCI Diversity Set能提供这些纯化学物和实验证实的理论分子量。
从NCI得到并且投入实验的化合物,其分子量都必须得到他们的认证。
(图2)。
有些化合物在X-score、Autodock两种软件中都有较高的评分,所以2套软件的筛选结果有重叠。
而之前提到的Gtα(340-350)连接方式(18)同样运用X-score、Autodock、Cscore、进行评分,其结果可作为可能的连接小分子的参照物。
Gtα(340-350)的评分结果会更高,因为在NCI Diversity Set中,多肽链比小分子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它的表面积更大,它与R*的胞内螺旋结构连接方式也更多。
实验验证:从NCI获得的纯化合物先外加M2视紫红素以检测其稳定性(19)。
在标准缓冲体系中,每种化合物都有其有限的溶解度。
除了用标准缓冲液溶解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起初都使用DMSO溶解,在准缓冲体系中稀释,过滤。
实验结果表明,M2视紫红素在DMSO中的极限耐受力为50%浓度的DMSO,但是在DMSO溶液中,视紫红素的M1态和M2态之间的平衡态更容易向M2态转换,增加了实验中M2的背景水平。
在初次扫描化合物活性的实验中,分析使用的DMSO终浓度为5%。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来测定化合物的活性,通过与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的对比,得出每个化合物与外加M2态结合的稳定性。
其中阴性对照没有与M2结合,阳性对照为Gtα(340-350)。
在初次扫描中,化合物2和化合物3同时“命中”。
因为在与阴性对照对比后,其结合的稳定性很高。
虽然NCI的化合物纯度各有差别,但是本实验中的化合物2就是化合物2的纯品,而不是其他未知的杂质。
这点对测定它的活性值以及之后测定得到EC50(50%有效浓度)值的准确性很重要。
另一个命中的化合物,化合物3在市场上没有销售的,但是我们通过1H核磁共振确定了它的化学结构;我们从NCI Diversity Set得到了该化合物。
化合物2,3的EC50值分别是120μM和45μM(图3A所示)。
同时,通过剂量依赖性R*-传导素结合抑制实验的曲线图中得到数据,化合物2,3抑制传导素的IC50值分别是180μM和15μM。
(图3B所示)而化合物2,3对M2稳定性的剂量响应曲线说明了化合物2,3分别在浓度为200-250μM和20-40μM时对M2结合的稳定性有所下降。
这个数据与之前得到的关于Gtα(340-350)在1-2mM浓度时结合稳定性有所下降的结果一致(20)。
对M2态的稳定性下降的原因很可能是:对M1态的结合稳定性高需要较高的结合浓度以及R*中席夫碱的部分非特异性效应(22,23)。
化合物在高浓度时对R没有影响。
但是对于化合物2和3 ,EC50值是从曲线的初始处开始计算的。
我们在补充说明(图2)中列出了紫外/可见光分光测定结果。
酸诱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与M2结合有助于它的结构稳定,因为在视紫红素向视黄醛转变时的席夫碱质子化会导致它在380nm和440nm处的最大吸收值的改变。
图4A和B分别列出了化合物2,3在连接状态的构象。
它们的连接构象与之前发现的Gtα(340-350)的连接构象(图4C)的位置相同。
同时,化合物2对胞内螺旋结构能产生显著影响:与肽链K245、Q312和P71产生氢键,与L72, A233,V138, K231, 和E249产生疏水性结合。
与K141产生盐桥作用。
化合物3能以两种很好的方式与胞内螺旋结构结合,它能在同一个位置进行连接并产生支架。
但是化合物3的(溴-苯环)对位取代物也能在这两种连接支架中出现。
所有的连接分子与胞内螺旋结构都有以下结构特征:与K245, A246, A233, K231, K141, V137, 和V138产生氢键。
如果是构型1,则还有以下的其他特征:与P71和F148形成盐桥作用;如果是构型2,则有:与T70和Q312形成盐桥作用。
相关研究我们再从NCI数据库(NCI Diversity 数据库中那1990个化合物属于这个数据库的一个子数据库)的14万种化合物中寻找与化合物3相似的化合物,我们只找到了10个化合物(图2所示)与它有90%或更高的相似度(基于tanimoto目录)并从NCI得到了这些化合物。
基于tanimoto目录对整个NCI数据库进行搜索,我们又获得了15个与化合物2有88%或更高相似度的化合物。
但是我们只从NCI那里得到了其中的6个(图2中11-16号化合物)。
这7个化合物在5%浓度的DMSO溶液中,做与之前初始化合物相同的外加M2态稳定性实验,我们预期的实验浓度为250μM,其中一些化合物却发生了沉淀,所有化合物都被过滤除去。
至此,这些化合物中大部分的饱和浓度是未知的。
然而,化合物16(图2所示)在外加M2态后呈现显著的活性,化合物12,13外加M2态后也初筛后呈现一定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