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传递理论partokb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7
微波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微波辐射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技术应用,因此微波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微波辐射传输理论就是研究微波辐射在大气、岩石、海洋、冰雪等不同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和机制,以及对环境、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第一部分:微波辐射传输基本理论概述微波辐射传输理论主要包括微波辐射传输方程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
微波辐射传输方程是描述微波辐射在介质中传输的基本方程,其形式一般为辐射传输方程或输运方程。
辐射传输方程用于描述微波辐射在介质中传输时的能量变化,其形式为:dI/ds = -αI + S,其中I是微波辐射强度,α是介质对微波辐射的吸收系数,S 是微波辐射的源项,s是介质厚度或路径。
输运方程是用来描述微波辐射在介质中传输时具有高度可变性的方程,其形式为:dI/ds = -kI + dk/ds J,其中k是介质的散射系数,J是散射的强度。
第二部分: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分类及应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是用于描述和预测微波辐射在不同介质中传输和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根据介质和微波辐射相互作用的不同,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可以分为散射、辐射传输、成像等不同类型。
其中,散射模型是研究微波辐射与大气、海洋、岩石等散射介质相互作用的模型;辐射传输模型主要研究微波辐射在大气、岩石、海洋、冰雪等不同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和机制;成像模型则是用于描述和预测微波辐射在成像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大气中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研究可以用于气象预报、卫星图像处理、大气污染监测等方面;对海洋、岩石等散射介质中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研究可以用于海洋测量、岩石探测等方面;对冰雪等介质中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研究可以用于冰雪厚度的测量等方面。
第三部分:微波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微波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在微波辐射传输理论的研究中,一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微波辐射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输规律和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发展先进的微波辐射传输模型。
气体辐射传热原理一、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辐射传热是指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热量的过程。
在气体介质中,这种传热方式通常占据主导地位。
热量通过电磁辐射在气体分子之间传递,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辐射传热不受空间中物质的阻碍,可以穿越真空层进行热量传递。
二、发射定律发射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发射辐射的能力与该物体的温度、表面性质等参数之间的关系。
在气体介质中,气体的发射能力与其温度、组成成分及压力等因素有关。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是描述绝对黑体在一定温度下发射总辐射能密度的公式,是发射定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吸收定律吸收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吸收辐射的能力与其表面性质、温度和辐射的波长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气体介质中,气体的吸收能力主要取决于其组成成分、温度和压力。
基尔霍夫定律是描述物体吸收辐射能力与其发射能力的关系,也是吸收定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发射与吸收的平衡当一个物体在给定的温度和波长下既发射又吸收辐射时,最终达到的平衡状态称为发射与吸收的平衡。
此时,物体的发射率和吸收率相等,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达到稳定状态。
在气体介质中,这种平衡状态的实现与气体的组成成分、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五、辐射传递方程辐射传递方程是描述辐射传递过程的基本方程,用于计算在给定条件下气体介质的辐射传递特性。
该方程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综合考虑了气体的发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过程,能够准确描述气体介质的辐射传热特性。
综上所述,气体辐射传热原理主要涉及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发射定律、吸收定律、发射与吸收的平衡以及辐射传递方程等方面。
这些原理对于理解气体介质的传热机制和优化气体传热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章:第1第章第部分遥感辐射传输原理电磁能量作用•遥感系统记录的能量都经历了最基本的交互作用,在遥感系统记录的能量都经历了最基本的交作用在遥感图像的处理和解译中一定要这种意识。
例如,如果遥感中记录的能量来自太阳(发射自太阳的原子粒子)则能量经过如下的作用和过程:•按照光速穿过真空•和地球大气层发生作用•和地球表面发生作用,•再次和地球大气层发生作用•最终到达遥感器,在遥感器中的各种光学器件、滤色器/分光器、胶片乳剂、探测器发生作用传输能量传输能量传输的三种方式:传导、传送、辐射.a)能量直接从一个物体传导到另一个物体,如炒菜的平底锅就是直接传导热能;b)太阳辐射的能量照射地面时,会造成越接近地面空气的温度会越高,主要是空气上升后越稀薄,空气产生的对流能量也少。
c)电磁波产生的电磁能量可以在从太阳到地球的真空中进行传输。
本章提纲•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特性•大气传输特性•地物的光谱特性本章提纲•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电磁辐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特性•大气传输特性•地物的光谱特性1 电磁波•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
光波、热辐过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传播的。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空间任何一处只要存在着场,也就存在着能量,变化着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激起磁场,而变化的磁场又会在它的周围感应出变化的电场。
这样,交变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激发并向外传播,闭合的电力线和磁力线就象链条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套连着,在空间传播开来,形成了电磁波。
11.电磁波1 电磁波•电磁波的四要素,即频率(或波长)、传播方向(transmission direction)、振幅p)及偏振面(p(amplitude)(plane of polarization)。
辐射热传递与能量辐射的探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辐射热传递”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辐射热传递呢?简单来说,辐射热传递是指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
而辐射热传递的基础则是能量辐射。
能量辐射是指物体因为其温度而发射出的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可以是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光线。
当物体表面温度较高时,它会以辐射的方式将热能传递给周围的物体或空间。
这种传递方式不需要媒介,因此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辐射热传递的过程中,能量辐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斯特凡-玻尔兹曼定律,辐射的能量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也就是说,物体温度越高,辐射出的能量就越大。
这是为什么在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明显的热量,因为太阳表面的温度非常高,辐射出的能量也非常大。
除了太阳,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热能。
比如,我们身体表面的温度会以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出去。
这就是为什么红外线热像仪可以用来探测物体的温度。
通过红外线热像仪,我们可以看到物体表面不同部位的温度分布情况。
辐射热传递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在建筑工程中,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计合理的隔热结构,我们可以减少热能通过辐射的方式流失。
同样,在太阳能利用中,太阳能电池板可以通过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来产生电能。
此外,辐射热传递还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高温炉炉膛的设计需要考虑如何减少热能的辐射损失,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而在电子设备制造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控制设备的温度分布,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虽然辐射热传递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辐射热传递会导致能量的浪费。
当我们在冬天使用暖气时,暖气会将热能以辐射的方式传递给室内空间。
然而,室内的墙壁、地板等物体也会以辐射的方式将热能传递给室外,导致能量的浪费。
因此,在设计建筑物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减少能量的辐射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辐射热传递是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而能量辐射则是辐射热传递的基础。
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研究大气边界层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中上层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域,它在大气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进行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引言大气边界层是地球表面与大气中上层之间的交界区域,是气象和大气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辐射传输是边界层中一项重要的物理过程,它主要指的是能量的传输,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散射以及地球表面的辐射传输。
2. 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辐射传输是指辐射能量在大气中的传播过程。
在大气边界层中,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其中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又可分为吸收、散射和透射三个过程。
地球表面的辐射传输则包括热辐射和长波辐射等。
3. 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在大气边界层中,辐射传输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成分、气溶胶含量、云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会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大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
4. 辐射传输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的先进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辐射传输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实验和模拟手段,对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监测和分析辐射数据,揭示了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5. 辐射传输在气象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研究对于气象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空气质量评估等方面。
通过对大气边界层中辐射传输特性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和气候演变趋势,并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6. 结论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研究是气象和大气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探索辐射传输的原理和特性,可以更好地理解大气边界层的物理过程,并为气象预测、气候变化研究等提供支持。
总而言之,大气边界层中的辐射传输特性研究对于理解和预测天气、气候以及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北航大气辐射导论第08讲辐射传输原理对遥感探测的应
用
辐尅传输原理是研究太阳辐射处于大气层中传播的过程,指辐射传播
过程中及穿越大气层神物质的散射、吸收及其对太阳能的几种衰减现象。
辐射传输的原理对遥感的探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遥感仪器提供了与
大气中传输的光学信号有关的知识。
1、传播
光学传播是指光学仪器检测到的太阳辐射,它首先从太阳传播到地面,然后穿过大气层,最终到达遥感仪器探测器的传感器。
在这个过程中,大
气层内的气体及其微粒对光及其他电磁波有着极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电
磁波都会受到大气中的吸收和散射,而且吸收和散射的效果会随着波长的
变化而不同。
2、散射
散射是大气层中物质会对太阳辐射有着极大的影响,如空气中细微的
气溶胶、气溶胶等,而这些物质又是影响太阳辐射传播的重要因素,它们
可以使太阳辐射的散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太阳辐射的传播路径和强度。
遥感仪器检测微弱的信号,是以散射的影响最大,特别是散射大气中
的特定气溶胶,而且也是天空背景白天最亮的部分,因此,散射辐射对遥
感探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3、吸收
吸收是大气层中物质也会对太阳辐射有着极大的影响。
光谱学与辐射传输在物理学领域中,光谱学与辐射传输是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光的性质和现象。
光谱学研究光的分光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光谱,而辐射传输则涉及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相互作用过程。
光谱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诸多领域,如原子物理学、电子学、光学等。
它的研究对象是光以及与光有关的现象。
光通过一系列频率和波长的变化,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现象。
光谱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类和解释,形成了精密而复杂的光谱图谱。
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它一些重要的性质。
光的传播过程中,它与介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涉及到了辐射传输。
辐射传输研究了光在各种介质中传输时的行为,包括透射、吸收、散射等。
通过辐射传输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光在大气、水体、晶体等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这对于气象学、环境科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光谱学与辐射传输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
光谱学提供了辐射传输所需的光谱信息,而辐射传输则使我们能够对光谱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光谱学通过对光的分析,揭示了物质的内在性质以及它与光的相互作用。
而辐射传输则将这些分析结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气象学中的温室效应研究、光学领域中的光通信技术等。
光谱学与辐射传输的研究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光谱学中,要理解光的发射和吸收现象,我们需要涉及到原子物理学的知识;在辐射传输中,我们需要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以及对材料光学特性的深入了解。
光谱学与辐射传输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光谱学的应用可见于多个领域,如化学分析、材料科学、天文学等。
通过光谱学,我们可以实现化学物质的精确定量和质量控制,从而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天文学领域,光谱学被广泛应用于探测星体的成分、温度和运动状态。
辐射传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光通信、太阳能、辐射治疗等领域。
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引言学科定义:1、大气辐射学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系统内传输和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属大气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大气辐射学是天气学、气候学、动力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大气化学和大气遥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2、地球-大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及其演变的基本因素,可以说辐射过程与动力过程的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环境。
学习、研究的意义辐射是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能量交换的唯一方式数值天气预报中需要定量化考察大气辐射过程辐射传输规律是大气遥感的理论基础气候问题——辐射强迫近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地球大气气候变迁成为大气科学研究热点,其原因也在于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地球大气中的辐射过程所致。
大气辐射学主要研究内容:一、地-气系统辐射传输的基本物理过程和规律,包括1、太阳的辐射(97%E在0.3~3μm波段内,λ m=0.5μm附近);2、地-气系统辐射(绝大部分E在4~80μm波段内,λ m=10μm附近);3、不同地表状态云、气溶胶、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对辐射传输的影响。
二、大气辐射学还要研究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
辐射传输方程:是描述辐射传播通过介质时与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吸收、散射、发射等)而使辐射能按一定规律传输的方程,在地球大气条件下,求解非常复杂,只能在一些假定下求得解析解,因此辐射传输方程的求解,一直是大气辐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另外,对辐射与天气、气候关系的研究也是大气辐射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从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的角度,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变迁问题的。
相关内容:许多复杂的物理动力气候学问题中,涉及到海洋、极冰、陆地表面的辐射和热状况,大气中的云、气溶胶、二氧化碳等因子在辐射过程中对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和大气辐射过程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第一章用于大气辐射的基本知识第一节辐射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辐射虽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电磁辐射。
解析宇宙学光(电磁辐射)传播的解析理论(一)光(电磁辐射)传播全过程周坚/2012年8月8日1.1 光(电磁辐射)传播的概念光(电磁辐射)传播的概念,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光(电磁辐射)传播是直线传播;其二,光(电磁辐射)传播的速度是有限的,它的极限传播速度是299,792.458km/s(30万公里/秒),这就是我们所定义的光速c;其三,光(电磁辐射)传播的距离是有限的,它的极限传播距离是13,771,980,862.5685光年(137.72亿光年),这就是作为解析宇宙学理论基础的周坚定律中的那个比例常数,我们所定义的周坚常数Z0。
点评:目前,我们的主流认识是光(电磁辐射)传播的距离是无限的,即只要是在真空中传播就一定能够朝着无限远的地方无限的传播下去,没完没了,没有尽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能够通过美国航天局(NASA)发射的WMAP探测器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发现宇宙年龄大约是137亿年的真正原因,诸不知这正好是光(电磁辐射)传播所完成它的极限传播距离所经历的时刻间隔,依据2008年基于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超新星哈勃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的周坚定律,以及光速的定义,这个时刻间隔就是13,771,980,862.5685年(137.72亿年)。
1.2 光(电磁辐射)传播全过程的概念依据光(电磁辐射)传播的概念,作为一切天体所辐射出来的光(电磁辐射)在空间中的传播就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个有始有终的传播过程就是光(电磁辐射)传播全过程的概念。
光(电磁辐射)传播全过程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就传播距离而言,它已经传播了13,771,980,862.5685光年(137.72亿光年)的极限传播距离,这就是周坚定律中的周坚常数Z 0。
其二,就传播时间而言,它已经传播了13,771,980,862.5685年。
其三,无论当初天体所辐射出来的光(电磁辐射)的波长(或频率)是多少,只要在结束这个传播全过程后,其传输波长(或频率)都增长到无穷大(或减小到零)。
第四章 海洋辐射传递理论第一节 引言海洋辐射传递,顾名思义,即为辐射在海水介质中受到散射与吸收所导致的辐射场变化。
海洋光学辐射传递理论即是定量地研究辐射能通过海洋水体,受到多次散射和光谱吸收后,辐射场的空间分布及光谱分布的变化。
海洋辐射传递理论是海中能见度、对比度传输、水中图象传输、激光水中传输、海洋激光雷达、海面向上光谱辐射、海洋光学遥感、海水光学参数测量等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它与近代光学技术、激光、光学遥感探测海洋的应用研究密切相关。
因此海洋辐射传递理论是海洋光学基本理论和理论核心。
辐射传递又是天体物理和大气光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因为电磁波(包括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是近代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辐射传递是近代物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海洋辐射传递的研究同时也具有更普遍的理论意义。
海洋辐射传递的基础问题大致可划分为:1)经典问题也称为辐射传递正问题,即已知海中空间各点的固有光学性质和边界面的辐射场,求海中的辐射场分布。
2)第二类问题(又称“逆问题”),即已知海中辐射场分布,求海水固有光学性质的参数。
它是遥测海表层光学参数的理论基础,也是光学遥感测定海中叶绿素、悬移质和有机溶解物的基础。
3)窄光束问题,主要是求解高方向性激光束在海中的传输。
它是海洋激光雷达、激光水下--空中通讯应用的理论基础。
4)海洋--大气系统辐射传递问题,即在建立海洋--大气系统辐射传递模型基础上, 根据大气顶所接收到的辐射推算海表面辐射。
5)水下图象传输问题,研究水下目标通过水体后图象的模糊和变化,或归结为海中点扩展函数和光学传递函数理论问题。
按照大气光学、海洋光学中的辐射传递模型,辐射传递方程可写为⎰+-=πωθθβθ4''),()',(d r L cL drdL (4-1) 这里,L 为辐亮度,c 为体积衰减系数,β为海洋水体的体积散射函数,图4.1为海洋中辐射传递物理模型的示意图。
显然,方程(1)是一种微—积分方程,因为β函数的复杂性,方程难以解析求解。
目前国际上对辐射传递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1、近代解析求解2、分离坐标法(主要是球谐函数方法)3、蒙特卡罗方法(Monte Carlo Method )这三种方法在国际上一直延用至今,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蒙特卡罗方法,也是当前受人关注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一般作为理论条件下的研究,后两种方法都必须进行数值计算,计算量较大。
这三种方法均未突破辐射传递积一微分方程所固有的解方程的困难,当前国际上海洋光学、大气物理、天体物理、中子迁移物理所进行的辐射传递研究几乎都徘徊于如何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方程直接求解。
如果能建立一套更筒洁、更精确的物理模型,这将是海洋辐射传递理论的重要发展。
将方程(4-1)的各项用球谐函数展开,进行数值求解是一种好的方法。
近年来,因为计算机的发展,用Monte Carlo 方法模拟海洋中的辐射传递过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几十年来,有关海洋光学和大气光学的辐射传递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但是,辐射传递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这一重要的概念一直未受到注意。
如果运用线性系统理论、Fourier 光学方法讨论海洋中辐射传递问题,对海洋光学中许多较复杂的问题,如传递函数、海洋辐射传递逆问题、垂直衰减K 函数等,大大简化,并可得到很好的结果。
第二节 海洋两流辐射传递理论一、海洋两流辐射传递微分方程海洋水体一般认为是一种水平平面分层介质。
两流辐射传递理论模型简单地将通过水平分层的辐射通量分为向上辐照度E u (z )和向下辐照度E d (z )两个方向的光子流,海洋光学中将此称为两流辐射传递模型(见图4.2)。
我们来讨论向下辐照度E d (z )随深度的变化, z 取向下为正。
通过水层△z , 因为海水的吸收所造成的辐照度E d (z )的衰减可表示为⎰-=ππθθθπ2sin cos 2)(d dr aL z dE da (4-2)因为dz dr =θcos (r 矢量的方向取光子流方向),所以⎰-=-=-=ππθθπ20)()(sin 2)(z aDE z aE d aL dz z dE d d da (4-3) 同理,海水回向散射所造成的辐照度E d (z)的衰减可表示为)()(z bDE dzz dE d db -=(4-4) 可见,向下辐照度通过水层△z 受到了散射、吸收两个过程的作用而衰减。
另外,因为向上辐照度E u (z)受水体的回向散射作用,成为向下辐照度E d (z)的增量,即bE u (z)d z ,因此,向下辐照度和向上辐照度通过△z 水层的变化率可分别表示为())()()(z bE z E b aD dzz dE u d d ++-= (4-5) ())()()(z bE z E b aD dzz dE d u u ++-=- (4-6) 以上两式称为两流辐射传递微分方程。
当水深足够深时,其解为:Kz d d e E z E -=)0()( (4-7)Kz u u e E z E -=)0()((4-8) 其中:)2(b aD aD K +=,为辐照度衰减系数,是表征海中辐照度随深度增加而衰减的比例因子。
D 为分布函数,它表征辐射场分布的漫射特性。
辐射场分布的斜射光越强,则D 越大。
由此可见,水中向上、向下辐照度随深度 z 而呈指数衰减。
同理,水中标量辐照度随深度z 也为指数衰减其通解为kz kz d e g m e g m z E -+--++=)( (4-9)kz kz u e g m e g m z E ---+++=)((4-10)式中m 为由边界条件确定的常数。
其中)2(b aD aD k +=kaD g ±=±1 二.海底无限深时的水中辐照度因向上、向下辐照度是有限值,当水深z →∞时,必然要求式(4-9)和(4-10)中的m +=0,故当海底为无限深时,)ex p()(kz g m z E d -=+-(4-11))ex p()(kz g m z E u -=--(4-12)其辐照比为aDk aD k g g z E z E R d u +-===∞+-)()()( (4-13) 即)(∞R 与z 无关。
水中向上、向下辐照度随深度 z 而呈指数衰减)exp()0()()exp()0()(kz E z E kz E z E d d u u -=-=(4-14)水中标量辐照度随深度z 也为指数衰减 [])ex p()0()()()()()(0000kz E z E z E D z E z E z E d u d u -=+=+= (4-15) 水中辐照比及透射率的几个极限值为:3)极限结果⎪⎪⎪⎪⎩⎪⎪⎪⎪⎨⎧+=-==∞=+-=∞=→→b aD z z T b z z R T T aD k aD k R R x x )(1lim )(lim 0)(1)0()(0)0(00 (4-16)4)薄水层的结果[]⎪⎩⎪⎨⎧=∆+∆-=∆+-=∆=∆aDz T R A z b aD T bz R )()(1)()(1)()( (4-17)三.海底具有反射时水体各深层的辐照度若海底深度为d ,海底反射率为r ,则有)()()()0()()()()()0()0(d R d E d T E d E d T d E d R E E u d d u d u +=+= (4-18)若在海底深度处,向下辐照度为E d (d ),则有E u (d )=E d (d )r ,因此)(1)()0()(d rR d T E d E d d -= (4-19))()0()()()(d T E d R d E d E r d u u += (4-20)})(1)]([)(){0()0(2d rR r d T d R E E d u -+=(4-21) 这实际上是一种多次漫反射形式的平衡过程,海面向下辐照度E d (0)透过水层为E d (0)T (τ),被海底反射后为E d (0)T (τ)r ,成为对向上辐照度的贡献;水体反射为E d (0)T (τ)rR (τ),成为对向下辐照度的贡献。
所以经无限次来回反射,海底的向上辐照度可写成82)-(10 ])(1)[(),0( )]([)()0( )()(),0()(),0(),(0ττττττττrR r T E rR r T ,E rrR T E r T E E nn --=∑-=-+-=+∞= (4-22)同理,海底向下辐照度可写成83)-(10 ])(11)[(),0( )]([)()0( )()(),0()(),0(),(0ττττττττrR T E rR T ,E rR T E T E E nn --=-=-+-=-∑∞= (4-23)图4.3中给出了大洋水不同水层的向下辐照度。
第三节 海洋辐射传递的辐亮度模型一、辐射传递方程海中辐亮度传递过程由海水的吸收和散射所决定。
考虑截面为单位面积,长度为dr 的圆柱体积元。
辐射沿θ方向通过dr 后,其增量为dL 。
dL 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辐射受到衰减,其衰减量为(-cLdr );二是体积元周围的环境辐射受到散射而转换为θ方向的辐射,成为L 的增量,用L *dr 表示。
图4.1为海中辐亮度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因此辐射传递方程为*+-=L cL drdL (4-24) L *可表示为()()ϕθθϕθϕθϕθβϕθπ''''⋅''=⎰d d P L P sin ,,,,,),,(L 4* (4-25)式中P 为空间坐标;θ',φ'为环境辐射方向;θ,φ为散射方向。
因此辐射传递方程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微分和积分的积-微分方程,可表示为⎰'''''+=πϖϕθϕθϕθβϕθϕθ4),,(),,,(),,(),,(d p L p cL dr p dL (4-26) 前面已经介绍过,因为散射函数β复杂,且通过积分与辐亮度L 耦合,因此方程的求解十分复杂,一般难以解析求解,造成讨论辐射传递的困难。
下面将仅仅给出几种简单情况:1.β函数及环境辐射场),,(ϕθ''p L 不变在大气和海洋中,沿水平方向可满足这类条件,这时L *为恒量。
令L q =L */c ,辐射传递方程可表示为L drc L L q γγ=-()(4-27)给定初始条件,当r =0时,L r =L 0则 )1(0cr q cr r e L e L L ---+=(4-28)称为平衡辐射方程。
称为Koschmeider 方程。
当dL/dr =0时,则有L r=L q ;当r →∞时,则有L r = L q ,所以L q 称为平衡辐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