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众经典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9.91 KB
- 文档页数:3
从众心理的腐败经典案例
1.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进行的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将普通人随机分为监狱囚犯和监狱警卫两组,观察他们在模拟监狱环境中的行为。结果显示,普通人在扮演囚犯和警卫的角色后,很快就开始出现权力滥用、暴力行为等现象,从而揭示了从众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 鲁珀特·布雷
鲁珀特·布雷是英国记者,他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项关于吸烟的调查。他在一家报纸上发布了一篇名为《吸烟不危险》的文章,声称吸烟对健康没有危害。这篇文章迅速传播开来,引发了公众对吸烟的广泛认同和从众行为。然而,事实上吸烟与多种疾病有关,布雷的报道被证明是错误的,但已经造成了广泛的误导和危害。
3. 纳粹德国的大屠杀
纳粹德国的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大规模种族灭绝行动,纳粹政权通过宣传和操控群众舆论,成功地将大部分德国人带入了纳粹的行列,从而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众多普通德国人参与了这一灭绝行动,他们出于从众心理,盲目地服从于纳粹政权的指令,造成了巨大的人道灾难。
4. 薰衣草镇的投资热潮
薰衣草镇是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小镇,以薰衣草种植业闻名。在20世纪90年代,一本描写薰衣草镇美景的畅销书出版后,薰衣草镇迅速成为了旅游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该镇,投资者纷纷购买土地和房产,导致薰衣草镇的房价暴涨。然而,这个热潮最终演变成了泡沫破灭,房地产市场崩盘,许多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
5. 谷歌的“20%时间”
谷歌公司在创立初期推行了一项名为“20%时间”的政策,鼓励员工利用工作时间的20%来进行个人项目和创新实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逐渐被滥用,很多员工并没有真正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创新,而是将其用于休闲娱乐或其他个人事务上。这导致了效率的下降和资源的浪费,最终谷歌不得不取消了这一政策。
[经典实验]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S.Asch,1951)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数。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 ·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经典实验]发现学习教学实验 布鲁纳设计过一个发现学习的教学例证。教学内容是引导8岁儿童发现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规律。实验教学中首先让儿童玩弄并熟悉表示数量的积木块:大正方形(x乘x)、长方形(1×x)、小正方形(1×1),以获得知觉经验。然后在教师的提问、启发下,儿童在按要求搭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正方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各种探究、操作,并对其记录、对照。他们逐渐领悟到隐藏于如下记录中的重要规律: x 2+2x+1=(x+1)(x+1) x 2+4x+4=(x+2)(x+2) x 2+6x+9=(x+3)(x+3) x 2+8x+16=(x+4)(x+4) x 2+10x+25=(x+5)(x+5) 当x以2,4,6,8,10……的比例递进,另一行的增加是1,4,9,16,25……时,则方程的右边的数字是以1,2,3,4,5……递进。[经典实验]服从实验 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 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
从众的实验报告
从众的实验报告
引言: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我们
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从众行为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本实验旨
在探究从众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了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方法,即“孤立实验”。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将
参与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实验,而实际上,实验的重点并不在于视觉感知,而
是观察参与者的从众行为。
实验过程:
实验室内放置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同时还有一台电视。参与者被告知,他
们需要观看一段短视频并回答相关问题。然而,实验的关键在于参与者并不知
道其他观察者实际上都是实验人员,他们已经事先安排好了他们的反应。
结果: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观看的视频是一段无关紧要的内容,然而,其他实验
人员在观看视频时故意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大笑或惊讶。结果显示,
大多数参与者在观看视频时也会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即使他们对视
频内容并不感兴趣。
讨论:
从众行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试图适应社会规范和期望
的一种方式。在本实验中,参与者被动地模仿其他实验人员的情绪表达,这表
明他们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以避免被认为是异类或不合群。
从众行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接受和认同,因此他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情感
表达。
2. 群体压力:在团体中,个体往往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
为是否符合群体的期望,从而选择从众。
3. 不确定性减少:当个体面临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往往会依赖他人的意见和
从众心理实验报告
概述
本文旨在介绍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即从众心理实验。通过对参与者的观察
和测量,研究者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本实验报告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介绍: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讨论。
实验背景
从众心理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斯纳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的行为变化。实验过程中的参与者通常是被告知是一项关于视觉觉察力的实验,然而实际上却是测试他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实验设计
1.实验设备:实验室环境、一个被测者和一群合作者(实际上是与被测
者合谋的研究者)。
2.实验步骤:
–被测者进入实验室,并被告知他们将参与一个视觉觉察力测试。
–被测者和合作者一起坐在一排,被告知需要根据一组图像中的线的长度,判断它们与标准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实验开始时,合作者首先回答问题,然后被测者逐个回答。
–在一些特定试验中,合作者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以看被测者是否会从众,即选择与合作者一致的错误答案。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的数据和观察,研究者发现了以下结果: 1. 大约70%的被测者在至
少一次试验中选择了明显错误的答案,即从众行为。 2. 从众行为的频率和合作者
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当合作者人数增加时,被测者更容易从众。 3. 从众行为的
程度受到被测者对合作者的信任程度的影响,被测者更容易从众,当他们相信合作者比自己更了解任务。
讨论
从众心理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群体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这些
结果可以解释为社会压力和个体渴望获得社会认可之间的冲突。实验中的结果也与现实生活中的从众行为相吻合,例如在购物决策、时尚潮流和舆论引导中,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阿希的从众实验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3)大约有15%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分阶段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反生了行为歪曲。一般认为,发生从众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机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见"谢里夫的从众实施"),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愿意违背群
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2019考研心理学实验:从众实验
从众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水准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实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实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准确判断的。
不过,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很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准确的答案呢?
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水准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呢?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对规范的主流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遵循主流社会规范(即绝大部分人认同的)往往能够得到奖赏和正向激励。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做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三个原因是,当任务有难度时从众现象会增加。
十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阿希实验
罗森塔尔实验
耐人寻味的心理实验
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的枪声
心理学家难住心算家
感觉剥夺实验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编辑本段从众定义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编辑本段实验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判断共进行了18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
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知识点在心理学中,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研究人与他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交往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研究者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反应,揭示出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些普遍规律。本文将介绍几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知识点。
一、康多兴实验
康多兴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以探究人类群体中的从众行为为目标。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招募参与者,让他们观察一系列长度相同的竖线,然后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标准线。在一些试验条件下,研究者指示一部分参与者有意选择错误答案,以观察其他参与者是否会跟随错误答案而发生从众行为。结果表明,大部分参与者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选择与错误答案一致,从而揭示了人们在事实不明朗时往往倾向从众的心理机制。
二、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心理学家菲利普·齐姆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71年设计,旨在探索权力与权威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实验中,研究者随机将参与者划分为监狱狱警和犯人两组,并将他们置于一个模拟监狱的环境中。然而,这个实验很快失控,监狱狱警表现出过度的权力和虐待行为,而犯人则呈现出完全顺从和被虐待的状态。这个实验引发了社会学界对于道德和权力的关注,也揭示了环境对个体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事实。
三、米尔格拉姆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是用来研究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的经典实验。实
验中,被试者作为“教师”被要求逐渐提高对“学习者”的电击电压,以惩罚其回答错误的问题。实际上,“学习者”是一名与研究者合作的演员,电击并不存在。实验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被试者会在合作者的指导
从众行为的经典例子
从众行为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信仰,从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方式。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不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大众传媒中,都有其存在的痕迹。本文将以《从众行为的经典例子》为题,探讨从众行为的几个经典案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学机制。
一、米尔格拉姆实验
19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开展了一项被称为“顺从性实验”的研究。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给一个正在受电击的人施加电击,电击的电压逐渐升高。实验中的受电击者实际上是一个演员,但参与者并不知道。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实验进行到一半时,就开始出现犹豫和拒绝的情况。但当实验者给予一定的压力和指示时,大多数参与者还是选择继续施加电击,甚至超过了他们原本的预期。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结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权威或者是社会压力的时候,往往会放弃自己的判断和良知,从而采取从众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天生的对权威和规则的服从和信任。
二、阿斯奇实验
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阿斯奇开展了一项被称为“囚徒实验”的研究。实验中,参与者被分成两组,分别扮演警察和罪犯的角色。警察需要对罪犯进行惩罚,而罪犯则需要采取逃避的策略。
结果显示,参与者往往会采取一种相互竞争、互相攻击的策略,而不是采取合作的方式。
阿斯奇实验的结果表明,人们在面对竞争和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而不是采取合作的策略。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人类天生的对自我保护和自我利益的追求。
羊群效应心理学解释
羊群效应,又被称作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力量的影响,而放弃个人理性的判断,追随大众的现象。
心理学史上著名的阿西从众实验,很好的论证了羊群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对他们宣称接下会做一个视觉感知的实验。
研究人员每一组分配了6名志愿者,但其中有5名都和研究人员事先串通好了,相当于实验的托。相当于只有1名志愿者是真实的实验对象。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在志愿者面前呈现了2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竖线,而第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要求志愿者比较第一张卡片的线的长度和第二张卡片哪一条线的长度比较接近。如此反复比较了数十次。
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志愿者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但不巧的是,那名真实的志愿者不知道另外5名志愿者都是托,而当他面对其他人故意指出的错误答案时,感到特别的疑惑,导致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受到了影响。
最终,有75%的真实志愿者被托带偏了,做出了至少一次的错误选择。
从众心理的例子
从众心理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人们遵循大众的行为和意见,它是为了融入社会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从众心理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营销、广告、教育、社会化、性格发展以及日常决策中。
关于从众心理,心理学家Solomon Asch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来研究它,即“Asch实验”。Asch实验是一种让个体受到多数群体的直接影响的实验。这一实验表明,在社会及多数群体的压力下,一个人更有可能遵循大众的意见,甚至是否定自己的观点。Asch的实验
也表明,当一个人遵循大众意见时,他会感到很困惑,甚至是焦虑。
从众心理的另一个实验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的实验,即“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一实验中,实验参与者会被分成狱警和囚犯两个角色,他们按照相关角色实施行为,并发现当狱警们自身与受测者相处之后,他们会遵循其他狱警的行为方式。这一实验证明,从众心理不仅在受到多数群体压力下有效,而且在受到群体内部压力时也有效,尽管行为主体毫无反抗之力。
从众心理也在营销和广告中被广泛使用。在营销中,企业会利用从众心理的原理来提高销量,例如,他们会利用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来暗示大众拥有某种特定项目的趋势,引起购买欲望,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在广告中,公司也会利用从众心理,让观众觉得自己是大众中的一员,会有一种勇敢尝试和购买新产品的冲动。
从众心理在社会化、性格发展和日常决策中也有重要意义。在社
会化方面,从众心理会影响一个人把自己与他人相关联的程度,会让他更容易接受他人的信息和行为。而在性格发展方面,从众心理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让他更有可能接受大众行为和情感,追随大众。在日常决策中,从众心理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在决策时所做出的选择。
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
有关从众和服从的心理实验有以下几个:
1. 阿什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实验者需要在一个由一堆长度相等的竖线组成的图片中选择与对比线一样长度的线条。每个测试者都被放在一个由其他人组成的团体中,而这些人事先被告知了正确的答案,并且都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实验结果表明,即便被试明显看到其他人给出错误的答案,但仍然选择与他们保持一致,违背了自己的判断。
2. 密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在1961年设计。实验者被告知他们要参与的是一项记忆测试,其中,他们被要求对一个学习任务的错误回答者进行电击。虽然实际上参与者并没有真正遭受电击,但他们可以听到被电击者的尖叫声。实验结果显示,尽管测试者可能感到不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按照命令施加电击,即使这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3.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这个实验由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71年设计。实验者被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他们被放置在一个模拟监狱环境中。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和态度。结果显示,在过于强调从众和服从感的环境中,“狱警”表现出了侵犯和不人道的行为,而“囚犯”则表现出了被动和顺从的行为。
这些实验旨在揭示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压力、权威性命令等,会产生从众和服从的行为。这些实验引起了人们对个体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的关注,并对了解群体心理学和道德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众心理学中谢里夫光点实验
介绍
谢里夫光点实验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经典实验之一,以其揭示人类在众群中
的从众行为而闻名。实验由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于1935年首次进行,通过投射光
点在墙上,研究参与者在无明显参照物的情况下,如何对光点进行判断。
实验设计
谢里夫的实验设计非常简单,他使用一个黑暗的房间和一个幕布来进行实验。
实验室里只有一名参与者,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在同一个房间还有其他人。在这个黑暗的房间中,研究人员通过投射光点的方式在幕布上产生虚假的感光点。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判断光点位置和调整参考点。
在第一个阶段,参与者被告知,光点会沿着幕布均匀移动,他们需要判断光点
会在哪个方向移动。然而,这些光点实际上是随机移动的,并没有遵循任何规律。
在第二个阶段,参与者被告知,其余观察者认为光点是相对于其他点的移动。
参与者同样需要进行判断,但是这次他们能够看到其他参与者的光点判断结果。
结果与发现
谢里夫的实验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现象:一致性和合群效应。
•一致性效应:参与者在观察其他人的光点判断后,倾向于调整自己的判断,以与其他人的判断保持一致。当其他人一致地表明光点移动的方向时,参与者更可能与他们达成一致,即便自己的判断与这一方向不一致。这种一致性效应表明了人们在面对无法确定答案时,倾向于从众的行为。
•合群效应:参与者有时会发生合群效应,即明知其他人的判断是错误的,但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选择错误的判断。这种现象说明了人们在团体中可能采取从众的行为,以避免异议或被排斥。合群效应揭示了人们在决策时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们为了获得认同而做出妥协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