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5全套教案(人教版)(精心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9.63 MB
- 文档页数:151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知道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2、让学生理解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3、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类比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教学,对抽象问题具体化,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重点:动量、冲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1、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
2、动量和动量变化的计算;
3、动量定理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突破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自学导案]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6-9,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动量:
(1)定义:运动物体的和的乘积叫做动量.符号: .
(2)定义式:。
(3)动量是量(填矢量或标量),其方向与方向相同。
(4)单位: .
2、冲量:
(1)定义:和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符号:。
(2)定义式: 。
(3)冲量是量(填矢量或标量)。
(4)单位:。
3、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等于它在该过程中所受 .
(2)公式:或。
[新课讲授]
一、动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动量的合成与分解,按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状态量;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指运动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计算物体此时的动量应取这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是相对量;物体的动量亦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常情况下,指相对地面的动量。单位是kg·m/s;
17.4概率波
【教学目标】
1.知道经典粒子与经典波的基本特性。
2.知道经典的粒子与经典的波的区别与联系。
3.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4.理解什么是概率波并能用概率波的概念解释干涉,衍射等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对光波物质波的认识发展过程。
难点:理解什么是概率波。
▼教学过程:
【前置复习】:什么是物质波?
【导学过程】:
一.经典的粒子和经典的波
阅读第40页1-4自然段,然后思考以下1-5几个问题:
1:经典物理学建立了几种模型?
2:回顾学过的运动,那些运动以粒子模型方式处理?那些运动以波动模型方式处理?
3:经典的粒子模型基本特征是什么?有何缺陷?
4:经典的波动模型基本特征是什么?
5:在经典物理学中,粒子和波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是在现代物理当中科学家在处理问题时却把粒子和波统一起来,你能举出证明例子吗?
二.概率波
阅读第40页倒数第2自然段“为了了解光波…………”至第41页第3自然段结束“…………光波是一种概率波。”然后思考回答以下6-8几个问题。
6:分析课本图17.4-1,回答按照光的波动理论如何解释条纹的明暗?
7:如何用光子学说解释条纹的明暗呢?
8:光的波动性是否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A 图
B 图
C 图
D 图
9: 观察上面A,B,C,D四个图片思考:单个光子通过狭缝后到底落在D 图屏上的那一点呢?
10: 如图上图所示图片是伽尔顿板实验,思考:伽尔顿板实验说明了什么?
11:前面 D 图光屏上条纹的明暗与光子在该处出现的机会(概率)有什么关系?
4 玻尔的原子模型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王俞瑜
核心素养
通过《玻尔的原子模型》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大胆想象、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知道玻尔原子理论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重点)
2.了解能级、能级跃迁、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等概念.(重点)
3.掌握用玻尔原子理论简单解释氢原子模型.(重点、难点)
4.了解玻尔模型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知识脉络
教学过程
课前:登陆平台,发送预习任务。根据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提示:请登陆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1.玻尔原子模型
(1)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2)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3)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转动是稳定的,且不产生电磁辐射.
2.定态
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不同的状态,原子在不同的状态中具有不同的能量,即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能级,原子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其他的能量状态叫做激发态.
3.跃迁
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 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其能量记为E n,m>n)时,会放出能量为hν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hν=E m-E n,这个式子被称为频率条件,又称辐射条件.
判断:
1.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认为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2.电子吸收某种频率条件的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到较高的能量态.(√) 3.电子能吸收任意频率的光子发生跃迁.(×)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8.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的全部内容。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第17章第5节不确定性关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不准关系上微观粒子运动规律.
2.了解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ΔxΔp≥h/4π.
3.了解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Δt≥h/4π.
【过程与方法】
1.会借助光的衍射实验理解位置和动量的测不准关系ΔxΔp≥h/4π.
2.会借助能级的实验事实理解能量和时间的测不准关系ΔEΔt≥h/4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些物理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了解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树立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决心.
2.了解科学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3.了解自然科学开展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不准关系;
★教学难点:联系实验事实了解测不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光的单缝衍射
二、光子衍射中的不确定度
假设减小缝宽,位置的不确定范围减小;但中央亮纹变宽,所以x 方向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大。
4、海森伯不确定关系
1927年海森伯提出: 4h x p π
∆⋅∆≥ 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 关系,简称不确定关系。
在经典物理学中,可以同时用质点的位置和动量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不但如此,如果知道了质点的加速度,还可以预言质点在以后任意时刻的位置和动量,从而描述它的运动轨迹。
【归纳提升】
对不确定性关系的理解1.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
单缝衍射现象中,入射的粒子有确定的动量,但它们可以处于挡板左侧的任何位置,也就是说,粒子在挡板左侧的位置是完全不确定的。
2.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
(1)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会发生衍射。大局部粒子到达狭缝之前沿水平方向运动,而在经过狭缝之后,有些粒子跑到投影位置以外。这些粒子具有与其原来运动方向垂直的动量。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
第一、二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请学生自主复习教材第十七章第一、二节P26-P36。。
二、结合复习的内容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黑体(绝对黑体)?
2.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与什么因素有关?
3.什么是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有哪些?
4.如何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三、自主解答几道题目
1.关于黑体和热辐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黑体不辐射可见光
B.一切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电磁波
C.黑体不能反射可见光
D.黑体在吸收电磁波的同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
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如果需要增大光电子到达阳极时的速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光照时间B.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C.增大入射光的强度D.增大入射光频率
3.关于光电效应,有如下几种陈述,其中正确的是()
A.金属电子的逸出功与人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C.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初动能要大
D.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截止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4.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材料铯钙镁铍钛
逸出功(10-19J) 3.0 4.3 5.9 6.2 6.6
现用波长为400 nm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种()(普朗克常量h = 6.6×10-34J·S,光速c = 3.00×108m/s)
A.2种 B .3种C.4种D.5种
参考答案:1.B 2.D 3.AD 4.A
课堂主体参与(教案)
【学习目标】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
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
16.1
1. 光滑桌面上有 1、2 两个小球。1 球的质量为 0.3 kg,以 8 m/s 的速度跟质量为 0.1 kg的静止的 2 球碰撞,碰撞后 2 球的速度变为 9 m/s,1 球的速度变为 5 m/s,方向
与原来相同。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晓明对这次碰撞的规律做了如下几项猜想。
(1) 碰撞后2球获得了速度,是否是1球把速度传递给了2球?经计算,2球增加的速
度是 9 m/s,1 球减小的速度是 3 m/s,因此,这种猜想不成立。
(2) 碰撞后2球获得了动能,是否是1球把动能传递给了2球?经计算,2球增加的动能是 4.05 J,1球减小的动能是 5.85 J,这种猜想也不成立。
(3) 请你根据实验数据猜想: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这次碰撞中2 球所增加的这个量
与 1球所减小的这个量相等?通过计算说明。
2. 水平光滑桌面上有A、B两个小车,质量都是0.6 kg。A车的车尾连着一个打点计时器的纸带,A车以某一速度与静止的B车碰撞,碰后两车连在一起共同向前运动。碰
撞前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16.1-6所示。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把两个小车加在一起计算,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可能是相等的?
图 16.1-6 碰撞前后纸带上打下的点迹
16.2
1. 解答以下三个小题,思考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1) 质量为 2 kg 的物体,速度由 3 m/s 增大为 6 m/s,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
的几倍?
反冲运动火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一)反冲运动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中学物理教案全套
【篇一: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1.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教材分析
本课选择人教社一般中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
本章章名“运动的描述”点明本章学习的内容是描述机械运动的物理量: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要理解这些物理量首先必需理解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是中学物理中介绍的第一个物理模型,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是学习后面运
动学学问的重要前提,而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将该物体忽视次要因素突出
主要因素,看成质点进行探讨,对更好的进行物体运动描述供应了便利。其次
由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在对物理的运动状况进行描述前首先必须要建立参
考系,而所探讨的运动形式以直线运动居多,所以用坐标系分析物体位置的变
更会更加直观形象,所以本节课在讲授质点和参考系学问的同时,也添加了坐
标系这一新内容。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质点的定义和条件,知道质点是一个志向化的物理模型,初步体会
物理模型在探究
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并初步驾驭在哪些状况下把物理看成质点。
2、知道什么是参考系,理解参考系选取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会依据
实际状况选定参
考系。
3、理解坐标系的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同时也会用
二维坐标系定量
描述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这一志向
化模型,初步掌
握经过科学抽象来抓住物体本质建立物理志向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识的
事例中体验运动
描述的相对性。
3、体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学问在物理探讨
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7.2 光的粒子性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7.2 光的粒子性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铜山县高中物理17.2 光的粒子性教案新人教版理选修3-5的全部内容。
光的粒子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教师倾听、点评。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16.1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学习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可引伸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溶入社会。
★教学重点
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探究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完成该实验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气垫导轨、滑块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
(1)台球由于两球碰撞而改变运动状态。
(2)微观粒子之间由于相互碰撞而改变状态,甚至使得一种粒子转化为其他粒子.
师: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速度都发生变化.
师:两个物体的质量比例不同时,它们的速度变化也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研究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节通过实验探究碰撞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守恒).
核聚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
点评:通过介绍我国第一氢弹爆炸,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轻核的聚变?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投影材料一: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进程[1]
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比结合能曲线(图19.5-3),想一想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