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3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唐仁杰王旭阳胡京林摘要为了分析国际粮价的波动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经济以及如何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国际粮价与中国粮价的关联度,分析出国际粮价如何影响中国粮食价格,进而再分析国内粮价对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针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首先利用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国内4种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与国际粮价的关联,经过分析发现只有大豆和玉米的价格会受到国际粮价的较大影响,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确定价格影响的滞后特性。
得到结论: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会存在一些影响,但影响并不大。
其次,分析了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对国民生活以及其它各个产业会带来的影响,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工业和运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粮食价格上涨,会对以上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些影响对于我国每年的总产值来说相对比例较小,对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等方面影响并不显著,而这些才是影响我国经济的主要产业。
所以认为国际粮价的波动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太大的影响。
最后,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对我国粮食生产以及进出口策略给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字:粮食价格波动线性回归投入产出模型经济一、问题重述1.1问题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展,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食品是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基本原材料的民生产品,其价格的波动同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相比,除受到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和国际因素影响外,还更易受到自然生产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因而波动也更容易产生受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旱灾影响,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和大豆期货价格7月19日创下2007年至2008年全球粮食危机以来最高水平。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全球正再次面临一场粮食危机。
美国严重干旱和黑海粮仓的歉收拉高了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价格,对于我国粮食价格也可能会造成影响。
在中国粮食再获丰收的同时,世界粮价却扭转下跌趋势、开始大幅上涨。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引言粮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一,其市场价格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本,还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
因此,对于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粮食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以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比情况及影响因素。
1. 国内粮食市场价格近年来,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一直在波动中,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天气因素: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干旱、水灾、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粮食供应短缺,从而推高价格。
•国内政策:政府的市场调控政策、储备政策等也会对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例如,改变粮食进出口政策、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会导致粮价上涨。
•供需关系:供应与需求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粮食价格。
当粮食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时,价格往往会上涨。
2. 国外粮食市场价格国外粮食市场价格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是近年来国外粮食市场价格的对比情况:•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美国的粮食市场价格对世界市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受到气候灾害、政策变化和需求波动的影响,美国粮食价格也一直在波动中。
•欧洲:欧盟国家的粮食市场价格相对较稳定。
欧洲的农业政策较为保护性,通过市场调控和补贴措施,维持了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
•中国香港: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中心,中国香港的粮食市场价格也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香港的粮食市场价格受到全球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有时与国内粮食价格存在较大差异。
3. 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对比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分析:•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与国外市场价格存在差异。
一方面,因为国内粮食市场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相对较大;而国外市场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和政策调控影响,价格波动相对更小一些。
•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由于我国是一个国际贸易大国,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国内市场,尤其是进口粮食和农产品的价格会对国内的粮食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一、概述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粮价波动频繁,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粮食供求现状、粮价波动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安全问题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将分析粮价波动的原因,包括国际市场影响、国内政策调整、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粮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包括物价水平、居民消费、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流通结构等,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益参考。
1. 简述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安全。
粮食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粮食生产又是农业的核心。
粮食的稳定供应是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
粮食的充足供应可以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的自给自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粮食的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只有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才能避免外部因素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再者,粮食产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作者:姜艳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01期粮食价格关乎粮食安全。
世界粮食安全遭遇了粮食价格波动的巨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密相连,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以大豆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国际国内价格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存在传导的幅度与速度的非对称性。
粮食价格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供需矛盾以及粮价上涨的威胁。
高帆(2006)认为要真正实现粮食安全必须加入粮食价格的影响。
陈纪平(2012)更加直接的指出粮食价格波动是造成目前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王锐(2011)也认为目前国内外最突出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是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的,同时认为可以适当降低粮食自给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姚建华,张锐(2008)从社会福利角度提出粮价稳定性是粮食安全得以保障的关键。
程国强、朱满德(2014)提出应积极推动农业“走出去”战略,构建全面开放型的粮食安全保障。
王立清等(2010)指出我国大豆全面开放使得国际国内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影响。
王锐(2011,2012)认为大豆国际价格波动传导到国内,而国内对国际影响有限;利用格兰杰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认为粮食价格的传导不够紧密。
粮食价格的稳定性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此确定粮食价格的安全范围会对粮食安全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对于粮食价格的非对称性研究,国外在理论与实证方面都比较成熟,但是国内研究在价格非对称性方面还未成系统。
大豆国际国内价格协整的实证分析数据来源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大豆的数据区间选择为1998年01月至2013年10月,大豆国际价格价格用美国大豆价格来表示,来自于世界银行;大豆的国内价格采用批发市场收集的价格均价表示,来自于农产品资料汇编。
协整关系检验单位根检验。
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国内大豆价格的原序列检验P值分别为0.7329和0.8520,序列一阶差分后检验P值均为0.0000,结论是二者的序列属于一阶单整。
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本文用部分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来反映国际粮价的波动,通过研究这些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的进出口和粮食生产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对于问题一,我们选取大豆、小麦、玉米、大米价格的波动来代表粮食价格的波动,从GDP、进出口总额、CPI、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农业产值、食品加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餐饮业产值、纺织业产值十个经济指标入手,来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对四种粮食的价格和十个经济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求得它们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对所求得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检验,大于0.6的表示一致性较强,根据结果可以发现大豆和小麦对CPI、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农村消费水平指数,玉米对GDP、农业产值、纺织业产值,大米对GDP、农业产值的影响较大。
对得到的这几组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做进一步的检验,发现大米、玉米与GDP的pearson相关系数较小,相关性很弱,所以排除大米和小麦对GDP 的影响。
对通过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偏相关性分析的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粮食价格对与其关联性强的经济指标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国际粮价对我国GDP的影响不大,但对CPI的影响较大。
在问题二中,我们通过灰色预测与傅里叶级数拟合分别对未来五年内主要粮食(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产量和需求以及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进行预测。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未来五年内我国的大豆供需严重失衡,大豆的缺口逐年增加。
因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大大豆的种植面积,增加投资,提高科技投入等手段来提高我国大豆产量。
另一发面,在进出口方面,通过降低大豆的关税、增加特殊运输通道来鼓励大豆的进口等。
同时,我们也查阅了相关农业资料,对我国农业在可耕地面积、水利建设、机械化建设、农民积极性和科技投入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灰色预测模型GM(1,1)、傅里叶级数拟合、偏相关分析、一元线性回归一、问题的背景及重述1.1、问题背景近期,美国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并且没有减缓的迹象。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粮食危机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粮食危机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粮食供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来探讨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粮食危机会对中国的粮食供应产生直接影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之一,粮食供应的稳定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粮食危机可能导致粮食供应不足,使得粮食价格上涨,给普通消费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粮食供应不足还会导致粮食进口增加,增加国家的经济压力和对外依赖程度。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增长。
此外,粮食危机还会导致食品行业的困境,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到整个食品产业链的运转。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粮食危机还会对中国的社会稳定造成冲击。
粮食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引发社会不满和动荡。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粮价上涨,给低收入人群带来生活负担,增加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因素。
此外,粮食危机还可能导致农民的生活困难,进而引发农民工等群体的社会问题。
因此,保障粮食供应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粮食危机还会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粮食危机可能导致农业过度扩张,加剧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压力。
因此,粮食危机的解决需要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粮食供应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中国应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同时也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李先德等: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思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思考3□李先德 王士海 内容提要:近几年国际粮价的急剧波动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世界粮食供求变化、出口限制政策以及国际资本投机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际粮价急剧震荡并在很短的时间内飙升至30年以来的历史高位,此后又快速回落。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但总的来说影响相对较小。
本文最后从耕地保护、市场调控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思考。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际市场;粮价近几年世界粮价飙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08年的前3个月全球主要农产品的国际名义价格达到了近50年的最高值,实际价格达到了近30年的最高位(F AO,2008a)。
粮价上升使得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
粮农组织(F AO)的报告显示,全球飙升的高粮价使得2007年全世界食物不足人数比2003—2005年增加7500万,达到9123亿(F AO,2008b),2008年的饥饿人数进一步增至9163亿。
近几个月,由于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粮价又大幅度下跌。
一、国际粮价波动特点及原因(一)国际粮价波动特点此次世界粮食价格波动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11粮价急剧上升。
从过去几十年农产品的价格走势来看,国际粮价以及其他农产品的价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而近几年价格却持续上涨,本次粮价上涨主要是从2006年年初开始的,直到2008年的上半年,持续了20多个月。
尤其是2007年年中到2008年年初粮价上涨最为迅猛。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2008年3—4月与2006年3—4月相比,小麦价格上涨122%,大米上涨162%,玉米上涨1倍,大豆上涨98%(见图1和图2)。
2008年3月,美国硬红麦的价格达到43917美元/吨,玉米的价格在同年4月达到最高,为24616美元/吨。
大米市场波动最为明显,2007年价格虽然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但大幅度飙升却是在2008年初的2~3个月。
全球粮食价格飙升根源、影响及对策引言饥饿是粮食的最佳佐料。
——苏格拉底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粮食危机已经远离了全球大多数国家,它仅仅继续困扰着一部分最不发达国家。
然而自2006年以来的全球粮食价格飙升证明我们错了。
各种基础粮食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这恶化了全球最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状况,可能将更多的人口拖入贫困,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指出,当前的粮食价格危机不仅意味着七年的全球减贫运动成果毁于一旦,[1]而且可能将低收入国家中新的1亿人拖入贫困。
[2]2008年初至今,已经有37个国家因为粮价上涨导致食品短缺而发生骚乱,海地的总统因此下台。
[3]相对于石油价格危机而言,粮食价格危机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更加息息相关,有着更加深远的社会政治经济含义。
何况,目前全球经济同时面临着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双重冲击。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发达国家央行普遍实施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基准利率长期保持在历史低位。
而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则依靠商品和石油出口积累起大量的外汇储备,为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足资金,将全球长期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此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初期都经历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以及各国旺盛总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开始进入上升周期。
如图1所示,从2003年起,国际原油和金属价格开始加速上升。
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指数上涨了327%,国际金属价格指数上涨了227%。
[4]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滞后于国际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前者从2006年初进入快速上升阶段。
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国际粮食价格指数上涨了77%。
虽然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不如原油价格和金属价格,但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图1 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指数飙升从四种最重要的粮食产品来看(见图2),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大米价格上涨了193%,玉米价格上涨了180%,大豆价格上涨了158%,小麦价格上涨了109%。
一.粮价变动对政府宏观政策的影响1.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1985年、1988至1989年和1993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究其原因都是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引起的。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市场粮油价格上涨的前后,都有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因此,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然从“计划”走向“市场”。
从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的历史沿革,可以清楚地发现粮油市场价格上涨变动的轨迹。
从以上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出,面对不同年份的粮价变动,政府所出台的政策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是为完善粮食价格机制,稳定粮食价格而出台的。
正是由于粮价的不断变化,政府相应采取的宏观政策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粮价趋于稳定。
二.粮价变动对微观主体的影响1.对种粮农民来说,一方面由于粮价的频繁变动,影响其种粮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由于种植技术的提高,粮食产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这是由于粮食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即e d<1,而产量的增加所带来的收入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带来的收入,因此会降低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农产品的支持价格等相关政近十年我国粮食产量策,以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而粮食市场价格信号有效地发挥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作用,尤其是2010年以来粮食价格持续走高,大豆、小麦、玉米的平均涨幅较大,粮食价格的适度上涨是有积极意义的。
它一方面有利于刺激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抑制一定程度上的粮食浪费。
因此可以说,粮食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有利。
2.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粮价的变动必然会对其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粮食属于生活必须品,粮价的上涨,必然导致恩格尔系数的增加,进而降低生活水平。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 )表明一定时期内居民所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国际粮食价格是如何影响中国粮食价格的高 帆 龚 芳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
本文以1997年4月至2012年3月国际国内粮食价格数据为样本,借助协整分析和VEC模型得知国际国内粮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同向波动关系,相对于国际整体粮价、大米、大豆、玉米和小麦波动1%,国内对应品种的粮价分别波动0.614%、0.413%、0.849%、0.576%和0.362%。
整体上国际国内粮价存在1~5个月的传导时滞。
贸易传导和信息诱发是国际粮价影响国内粮价的两种基本方式,当前国际价格首先借助贸易或汇率渠道的直接传导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其后国内大豆价格借助替代效应等信息诱发渠道影响其他品种和整体粮价波动。
从上述结论出发可以引申出对我国构建粮价预警机制、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粮价 国内粮价 贸易传导 信息诱发作者简介:高 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200433;龚 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200433。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12)11-0119-08一、引 言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全局性问题,确保粮食价格相对平稳对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熨平物价总水平急剧波动具有关键性作用(朱信凯、吕捷,2011)。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必定会与国际粮食价格形成关联关系,国际粮价变动已成为影响国内粮价变动的重要变量(卢锋、谢亚,2008),而探究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变动的影响方式、程度和机制对我国完善粮食安全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化进程及其与域外粮食市场的关系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国际粮价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品种中也有差异化表现,这暗示着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方式、程度和机制可能会呈现出动态转变和结构差异等特征。
从理论上看,现有文献对国内外粮价的关联关系做了探究,但尚未揭示国内外粮价内在关联的“全部图景”,它们在数据选择、机理分析和政策含义等方面均存在着改进空间。
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从直接、间接两个方面讨论了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得出了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的传递机制。
通过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数据,我们考察国际农产品价格是否影响中国农产品价格,应用协整分析方法来检验两个市场的价格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与国内农产品机制的传导机制,进而定量分析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本文采用VAR模型以及VEC模型证实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具有经济意义上的显著影响,说明了国内外价格变动的高度一致性。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经济学统计分析,其协整检验表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存在着高度的整合关系;VEC模型的估计结果验证了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都具有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作用;脉冲响应显示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具有较为持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纳入一系列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证实了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价格具有经济意义上的显著影响。
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对相同产品国际价格的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玉米、大米和大豆价格的国际价格弹性介于0.19到0.33之间,小麦的国际价格弹性为0.05左右,整体食品价格指数的国际价格弹性接近0.4。
国际食品价格指数上涨 1%,国内食品价格指数便上涨0.721%,二者的协同程度较高。
从单种农产品价格来看,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高度整合,对于小麦和大豆来说,国际价格上涨 1%,国内价格上涨幅度接近 1%;对于玉米和大米来说,国际价格上涨1%,国内价格上涨幅度则分别为1.1%和1.6%。
基于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食品价格的影响分析,我们从国内外共同认可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14个指标中选取了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来对国际农产品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做定量分析。
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本文是研究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粮食价格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全面的研究难以分析透彻,所以我们把问题具体、细化,首先重点研究国际粮食价格对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然后研究中国粮食价格对 CPI 的影响,以此来探究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针对问题一,我们将国际粮价影响中国经济分为两步进行求解,第一步: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第二步:国内粮价对中国CPI 的影响。
进而分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针对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我们采用阿尔蒙法估计建立有限分布滞后模型0112233t t t t t t Y X X X X αββββμ---=+++++在求解时,本文使用eviews 软件通过编译求解出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显著,定义国际价格波动影响到国内价格的时间为“见效期”,则大豆的“见效期”为1到2个月;而小麦、大米、玉米的国内价格波动受国际价格波动影响较小,大米的“见效期”为4个月左右,小麦、玉米无明显的“见效期”,得到的结果分别使用eviews 软件的ADF 检验法进行检验,发现数据具有协整性。
最后将模型结果与实际进行比较,发现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与粮食的进口量正相关,说明结果符合实际。
(2)针对国内粮价对中国CPI 的影响,我们采用了线性回归模型RCPI S M u C I αβγ=++++和非线性回归模型 S RCPI A I M αβγ=分别求解出国内粮价S 的系数相比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以此说明国内粮价对中国CPI 影响不大,经过检验,模型都符合实际情况,但非线性模型性能上由于线性模型。
进而说明国际粮食价格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
针对问题二,国际粮食价格的变化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效果并不大,但从长期来看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效应将会逐渐增强。
针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现状,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1)要稳定和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的自给率,特别是大豆的生产。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国际粮食价格在经历上次粮食危机后,一直在高位运行,近年来国际粮食的价格不断上涨,国际组织建议各国为应对粮食价格上涨做好准备,防备下一次粮食危机做好准备。
对此我们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粮食政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经过我们的分析发现,世界粮食价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个传导过程,为研究这一过程,我们首先使用EXCEL作图对国际粮价和我国粮价进行了分析,然后使用SPSS 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经过分析发现我国的大豆价格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较大,两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玉米的价格也随着我国对外进口不断增多而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玉米价格的影响;我国的小麦和大米自给率一直较高,因此它们的国内价格受国际价格的影响并不大。
而后我们建立了VAR模型对这个传导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脉冲响应函数、格兰杰原因分析及方差分解分析,我们发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后,在初期会使我国的CPI升高并达到最大,而后由于我国宏观调控作用这种作用会逐渐减弱,经方差分解得知这种影响最终为26.24%;在初期对我国的GDP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后会产生正向的影响,最后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小,经方差分解得知这种影响最终为4.89%。
在得到以上的结论后,我们对于我国的粮食生产和进出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字:传导过程、VAR模型、方差分解、脉冲函数1 问题重述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比去年增长2.8%,超过1997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九连丰”、“九连增”。
在中国粮食再获丰收的同时,世界粮价却扭转下跌趋势、开始大幅上涨。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目前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美国芝加哥农产品期货在昨天17日的电子盘中继续高歌猛进。
过去一个月,玉米累计上涨超过50%,小麦期价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三成多,大豆逼近2008年历史新高,豆粕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造成粮食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严重干旱和黑海粮仓的歉收拉高了玉米、小麦和大豆的价格。
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贸易日趋繁荣,商品价格的波动也影响着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出口国来说,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更是无法避免的现象,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价格波动石油是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其价格波动对各国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石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石油供应和价格。
石油价格的上涨意味着中国国内的石油成本将会增加,同时也会推动其他商品价格的上升,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
而石油价格下跌则会带来一定的经济红利,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二、金属价格波动金属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之一,国际金属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过去几年中,随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供应过剩等影响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金属价格也在其中。
大量的金属库存和低价产品对中国的工业生产产生了很好的刺激,同时也让中国出口的价格具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粮食价格波动粮食是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于其需求量极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引起社会动荡,而价格的下跌则会影响农民的收入。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一直非常重视,但同时也面临着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风险。
上涨的粮食价格将会推高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而下跌的价格则会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生产。
四、水果价格波动水果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额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之一,其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国际市场上水果的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对我国水果的进出口市场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其中,上涨的水果价格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影响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会导致出口的价格上升。
而下跌的价格则意味着低收益,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低的进口成本。
总之,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应对波动性市场并加强自身竞争力,对于中国的经济大局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国际粮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本文首先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1],运用归纳和因果关系的方法定性地分析了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得出国际粮价的波动将会影响我国国内粮价、CPI及通货膨胀等方面的状况。
然后我们选取了国际玉米、小麦、大米、大豆这四种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对应粮食价格及CPI这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根据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5],利用脉冲响应函数、V AR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会对相应粮食的价格产生一个逐渐变大的影响并在一定时间后达到顶峰,随后渐渐下降至零,但对CPI的影响相对而言不是十分显著的结论。
最后本文根据模型的结果,提出了夯实小麦、大米等战略性粮食品种的国内供给基础,控制直接贸易通道对国际粮价的输入和要尽快摆脱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被动局面等建议。
关键词:V AR模型国内外市场价格传递1 问题重述近年来国际粮价由于受供求、投机等影响,在逐渐攀升中剧烈波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粮食是国民经济命脉,粮价又是百价之基,占CPI权重较大。
近几年,粮食进口需求和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加,粮食问题成为我国除能源、金融之外的另一大隐忧,关系着整个宏观经济运行。
从国际粮价入手,研究相应政策来规避粮食进口价格风险及稳定国内经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策略有什么建议?2 模型的假设与符号的说明2.1模型的假设(1)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2)所得的数据全部真实可靠。
2.2 符号的说明X……………………中国玉米平均收购价格指数( 2008 年为100) ;Y……………………中国小麦平均收购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Z……………………中国大米平均收购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K……………………中国大豆平均收购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X1……………………美国2号黄玉米墨西哥湾FOB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Y1……………………1号硬红冬小麦墨西哥湾FOB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Z1……………………5% 破碎率大米曼谷FOB价格指数( 2008 年为100);K1……………………CME2号黄豆芝加哥现货价格指数( 2008年为100) ;M……………………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以2008年历月为100)3 问题分析3.1 问题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必然会通过各个方面影响我国的经济。
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思考摘要近年来,国际粮食价格走势一直存在很大波动,在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持续高涨。
2012年,美国农产品减产又一次导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中国CPI 触底可能是昙花一现。
而中国粮食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国内粮食价格联动性越来越强,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在多个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本文从国际粮价出发,浅析了国际粮价和国内粮价、国内CPI 、实际GDP 之间的关系。
因为国际粮价通过某种传导机制作用于国内粮价需要一定时间,即国内粮价不仅受同期国际粮价影响,还明显依赖于国际粮价滞后值,所以我们引入分布滞后模型0112233t t t t t s t s Y ----=βX +βX +βX +βX ++βX , 用EVIEWS 软件求解,研究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
用MATLAB 软件对小麦、玉米、大米、大豆的国际粮价的增长率散点和相应粮食种类的的国内粮价增长率散点进行多项式拟合,求出国际粮价增长率和国内粮价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即分析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有多大的的影响。
类似的,我们还研究了国际粮价指数和国内CPI 、实际GDP 的相关性系数以及分布滞后系数、即国际粮价对国内居民消费指数、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得出结论: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玉米、大豆有较大影响,国际大豆价格与国内大豆价格相关系数为0.751,国际玉米价格与国内玉米价格相关系数为0.620,而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小麦、大米影响较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166-、0.008-。
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CPI 有一定影响,当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相应的会有所增加,但增加的量不大,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172。
国际粮食价格对实际GDP 影响更小, 当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时,当月实际GDP 略有下降,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3-。
我们还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国际粮价进行预测,分析结合以上结论,对我国粮食生产,进出口政策给出建议: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对外依存度,适当提高居民收入,以应对CPI 增长。
粮食与经济问题摘要本文在国际粮价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以主要粮食价格和经济指数为样本,利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影响。
针对问题一,研究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粮价波动的影响。
首先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过程,可以建立:国际粮价——中国粮价——中国经济的联动模型。
通过查阅四种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大豆、玉米、大米的国内外价格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得出国内外大豆、玉米价格高度相关,而大米、小麦价格弱相关。
然后运用Eviews建立VAR模型,对四种粮食的国内外价格序列进行ADF检验,可得均为一阶单整。
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模拟了国际粮价波动后国内粮价所出现的波动轨迹并得出四种粮食国际、国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方差贡献度,由协整检验得出受国际粮价影响最大的是大豆,国际大豆价格上涨1%会导致国内大豆价格上涨0.929%。
最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四种粮价国内外价格的因果关系。
表【1】国内4种农作物价格方差分解期数玉米小麦大豆大米10中国世界中国世界中国世界中国世界77.426 22.57393.288 6.71134.56 65.432 42.131 57.868然后研究国内粮价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四种粮食价格波动对国内粮食零售价格指数FRPI的影响,得出大豆对FRPI的影响比重最大,其次是小麦,最后是大米和玉米。
然后并对FRPI、CPI和GDP进行相关性分析。
然后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FRPI、CPI和GDP两个经济指标的影响。
因此可以得到四种粮食国际价格变化1%时各指标的变化量如表【3】。
表【3】四种粮食国际价格变化1%时各指标的变化量国内价格变化(%)FRPI变化(%)CPI变化(%)GDP变化(%)小麦0.2820.0740.047 0.009玉米0.4920.0680.043 0.009大豆0.9290.360.228 0.045大米0.4990.0920.058 0.012针对问题二,首先研究粮价波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运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得出粮食产量与FRPI波动的相互作用过程,得出FRPI增大会促进粮食生产,其影响效果滞后一期。
由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粮食产量与FRPI在10%的显著水平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然后研究粮价波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分析我国1993-2011年粮食进出口情况,定义粮食依存度得出近年来我国粮食依存度不断增大的结论,最后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VAR模型方差分解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主成分分析目录1.问题重述 (3)2.模型假设 (3)3.符号说明 (3)4.问题分析 (4)5.模型建立与求解 (4)5.1.问题一 (4)5.1.1.验证国际国内粮价关系 (4)5.1.2. VAR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5.1.2.1. ADF检验 (5)5.1.2.2. VAR模型的建立 (5)5.1.2.3.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 (7)5.1.2.4.VAR模型的求解 (8)5.1.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四种主要粮食品种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模型 (9)5.1.3.1.模型的建立 (9)5.1.3.2.模型的求解 (10)5.1.4. CPI、FRPI和GDP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11)5.1.4.1.CPI、FRPI和GDP的相关性分析 (11)5.1.4.2. ADF检验 (11)5.1.4.3.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 (11)5.1.4.4.VAR模型的求解 (13)5.1.5.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3)5.2.问题二 (14)5.2.1.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与粮食产量指数的关系 (14)5.2.1.1. ADF检验 (14)5.2.1.2.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 (14)5.2.1.3.VAR模型的求解 (15)5.2.2.我国粮食进出口分析 (16)5.2.3.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政策建议 (19)6.模型分析与改进方向 (20)6.1.模型优点 (20)6.2.模型缺点 (20)6.3.模型改进方向 (20)7.参考文献 (21)8.附录 (21)8.1.国内外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月度价格 (21)8.2.GDP、CPI和FRPI的增长率 (22)8.3.粮食产量环比指数 (23)1.问题重述近年来国际粮价波动加剧: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目前食品价格普遍上涨,国际金融机构建议各国应为可能发生的食品价格上涨做好准备。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全球正再次面临一场粮食危机。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扩散,同时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无疑将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许多大宗商品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
剧烈的波动影响着世界经济走势,也引起了我国的关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大国。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民以食为天,因此粮价波动事关亿万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国计民生的基础,而作为“百价之王”,粮价波动更会引起整个价格体系的共鸣。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国内外粮价的关联性必然加强,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无论是从民生的角度,还是从物价调控的角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有:1. 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 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策略和建议。
2.模型假设1.忽略所有统计数据中的由于政策、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危机因素造成异常波动的影响;2.假设粮食主要由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四种粮食构成,忽略其他农作物对粮食价格的影响;3.忽略各种粮食品种之间互补性的影响;4.粮食价格用粮食零售价格指数表示,经济发展用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示。
3.符号说明符号说明c mp 、c w p 、c s p 、c r p 分别代表中国玉米、中国小麦、中国大豆和中国大米价格取对数后值 w m p 、w w p 、w s p 、w r p 分别代表世界玉米、世界小麦、世界大豆和世界大米价格取对数后的值FRPI 粮食零售价格指数4.问题分析问题一中要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分析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经济的作用过程,可以建立:国际粮价——中国粮价——中国经济的联动模型。
通过对联动模型中两个过程的分析,可以定量分析国际粮价对中国经济的联动效应。
首先研究国际粮价波动对中国粮价波动的影响。
选取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大豆、玉米、大米的国内外价格数据,此时应该考虑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
然后运用 Eviews 软件建立VAR 模型:首先应该对四种粮食的国内外价格进行ADF 检验平稳性,确定最优滞后阶数,然后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得到国内外粮价间的波动联系。
最后应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确定国内外市场的传导强度。
第二步研究国内粮价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选取粮食零售价格指数FRPT 和国内生产总值GDP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作为衡量标准。
先建立主成分模型分析四种主要粮食价格波动对FRPT 指数的影响,然后对粮食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求解相关系数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
建立VAR 模型,逐步进行ADF 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确定FRPT 、CPI 和GDP 的内在联系。
问题二要求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策略的建议。
首先分析粮价与粮食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粮价波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运用VAR 模型,先进行ADF 检验,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粮食产量与FRPT 波动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粮食产量与FRPT 的因果关系。
然后研究粮价波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首先分析我国1993年-2011年粮食进出口情况,定义粮食依存度:100%=⨯粮食净进口量粮食依存度粮食总产量,分析我国粮食依存度变化情况,最后对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的策略提出建议。
5.模型建立与求解5.1.问题一5.1.1.验证国际国内粮价关系用MATLAB 对国内外四种农作物的粮价进行相关性检验,可以得到相关性矩阵如表【1】。
表【1】 国内外粮价的相关矩阵国内小麦 国内玉米 国内大豆 国内大米 国际小麦 国际玉米 国际大豆 国际大米国内小麦1 0.88 0.82 0.44 0.49 0.53 0.52 0.58 国内玉米 0.881 0.83 0.71 0.77 0.83 0.79 0.84 国内大豆 0.820.83 1 0.52 0.56 0.66 0.9 0.65 国内大米 0.440.71 0.52 1 0.855 0.85 0.89 0.42 国际小麦 0.490.77 0.56 0.855 1 0.86 0.83 0.87 国际玉米 0.530.83 0.66 0.85 0.86 1 0.89 0.93 国际大豆 0.520.79 0.9 0.89 0.83 0.89 1 0.93 国际大米 0.580.84 0.65 0.42 0.87 0.93 0.93 1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大豆和玉米价格走势与国际基本一致。
本文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主要粮食品种的月度价格水平,以 2009 年 1 月为基期(2009年1月-2012年7月) ,合成了国际大米、小麦、玉米、大豆这四类主要作物的定基比价格指数,并根据当月人民币-美元的汇率将粮价转化为人民币,并根据中国粮网的数据合成了国内的相关价格指数。
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国内大豆价格与国际大豆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 0. 90; 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 0. 83; 国内小麦价格与国际小麦价格呈弱相关,相关系数只有0. 49;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也是弱相关,相关系数只有 0. 42。
5.1.2. VAR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2.1. ADF 检验要对国际粮价长期输入进行检验,首先应检验国内外粮价序列的平稳性。
本文采用ADF 检验方法。
在检验时,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 )和施瓦茨(SC )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以及确定自回归的最优滞后阶数(p 值)。
确定p 值的方法与原则是在增加p 值的过程中,使AIC 和SC 值同时最小,如果不能同时最小,则根据LR 检验法确定p 值。
从而确定国内外粮价序列是否平稳【4】。
结果见表【2】:表【2】 国内外粮价的ADF 检验结果变量 c mp cwp c s pc r p w mp wwp w s p w r p ADF2.2890.9751.669 3.018 1.303 0.496 1.153 1.111 变量 c m p ∆ c w p ∆ c s p ∆c r p ∆ w mp ∆ w wp ∆ w s p ∆w r p ∆ ADF-3.359 -4.567-5.477-4.323-4.604-4.374-3.9878 -4.510注: 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的原假设的绝对值分别为:2.62和1.95.由表可见,国内外8 个价格序列均不能通过稳定性检验,而对于一阶差分项均可在1%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单位根假设原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