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363.00 KB
- 文档页数:40
为你科普成分输血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事业的进步,当前输血事业已经更新,传统的输血方式与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运用,因此需要发生改变,当下的输血事业已经发展成一项独立的科学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使血液制品的使用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不仅克服了以往输血后常出现不良反应大的缺点,还能避免浪费,大大提升了血液的利用率,也更加推广了血液制品的运用,使得血液制品运用得到了巨大的突破。
一讲到血,我们的脑海里立马就会出现流动中红彤彤的液体,在临床上通常将此称为全血。
全血也就是包含了血液中的一切物质比如红细胞、血浆以及血浆内的成分。
成分输血就是将全血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浓度高的成分血液制品,然后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制品,这就叫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相较于全血运用明显提高了血液制品的利用率和治疗效率。
血液产品包括:血液制剂也就是全血和成分血、血液制品(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组织和细胞(主要为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输血治疗才能取得效果的疾病才会考虑使用输血。
在临床上对血液制品的运用需要遵守在能够缓解病情的基础上最小剂量的使用血液制品。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制定不同的最优输血策略。
进行成分输血的优点进行成分输血,其优点包括:(1)成分输血针对性强、成分浓度高、治疗效果明显、迅速;(2)由于经过分离,因此其他物质对患者的干扰因小,因此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会明显减少(人体血液系统复杂,同型输血其实还是异型血,可能作为免疫原输入而在受者体内产生意外抗体,导致不良反应的产生);(3)能够对血液成分进行分类运用,避免了血液资源的浪费;(4)减少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血液各个成分中均可能分布,有的成分分布较多比如白细胞和血浆中,因此受血者输入全血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就更大。
而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只是需要血液中的红细胞,因此成分血分离出红细胞,只给患者输入红细胞就大大降低了感染风险。
·临床医学·151输血技术的新进展及临床应用当人们进行急救治疗时,输血属于临床比较有效的抢救手段。
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持续发展,输血技术随之日益完善,逐渐迈向成分输血时代,是输血史重要改革方向,可以加快输血技术发展速度,同时还能提升医务人员输血与医疗技术水平。
除此之外,在输血技术发展中,成分输血作为其主要衡量标准,与输血技术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促进输血治疗顺利进行,避免发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在进行临床输血时,需要严格按照输血技术发展和监护要点进行。
1 输血技术新进展1.1 成分输血在人体血液中,其主要是由血细胞、血浆组合而成,其中血细胞表现为白细胞和红细胞等方面,其中血浆成分相对比较复杂化,包括: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等,成分不同通常承担不同生理功能。
对于传统输血技术来讲,其主要是以患者输全血为主,普遍存在较为显著缺陷,例如:部分患者无须输全血,极易导致血液浪费,不满足科学用血要求;输全血在对患者带来好处同时,还会造成不同副作用。
1.2 自体输血目前,自体输血已经成为临床输血技术重要发展趋势,其原因为:输血是脏器移植方法,血型不同会随之产生不同排斥作用,尽管通过筛选与数据支持,但仍然无法排除输血所导致的免疫反应,此类副作用还会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除此之外,我国无偿献血状况并不理想,未全面落实宣传工作,最终导致输血血液库出现严重不足,因为血液匮乏与疾病感染等,使输血技术随之发生变化,自体输血更是成为其发展新形势。
在进行自体输血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是指:对患者自身血液进行收集,尽量满足人们血液需求。
1.3 血液代用品对于血液代用品的使用,可以具备血液部分功能同时,还能避免发生病毒感染,无免疫反应,获取途径比较广泛,且具有较长保存时间。
现阶段,血液代用品主要包括:血小板与红细胞、血浆的代用品,对于血浆代用品使用,已经实现了临床广泛应用,可以更好满足人体酸碱平衡。
而红细胞替代品仍处于发展阶段,是血液代用品重点研究项目。
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输血医学的发展史是从20世纪初卡尔·兰德斯塔纳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开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引入了抗凝血剂柠檬酸三钠来防止凝血,自此以后临床输血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中期以前临床输血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开始研究输血引发的不良反应,以及如何正确的处理血液来防止输血后给输血者带来的疾病或感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T病毒和朊病毒等的感染[1-2]。
如此引发了一场输血医学上的革命,包括滤除白细胞的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的诞生和应用。
1 输血的不良反应截止2021年2月,已发现人类红细胞的近260种血型抗原,分为30个血型系统;白细胞抗原有160余种,血小板有24种特异性抗原,血液成分的复杂多样,是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1.1 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标准临床上因输血引起不良反应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输血前无发热,输血中或输血后2h体温升高1℃以上(≥38℃),并伴有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发热反应。
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的皮肤瘙痒、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或胸闷者为过敏反应。
而患者没有明显的指征,只是感觉全身不舒服,该症状可确定为全身不适。
在这些不良反应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得比例最高,达到了54.8%;其次为过敏反应。
1.2 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FNHTR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输入的血液中存在白细胞从而导致的。
人体内的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差异巨大,不同的个体之间几乎没有完全匹配的HLA。
因此,每次输入全血液,就相当于一次组织移植,引起接受个体发生免疫反应,如发热、免疫排斥和免疫抑制等;而同时伴随着异体白细胞的进入,可能会同时带入了亲白细胞病毒,如HIV、巨细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T淋巴细胞病毒和疯牛病病毒等。
输血的趋势和发展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补充失去的血液或血液成份。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输血的趋势和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1. 精确血型匹配:过去,人们注重血型匹配,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血型不完全匹配也可接受,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进行输血,例如使用全血或使用特殊的血浆分离技术。
2. 储存技术的改进:输血血液来源于提供者,因此储存和保存血液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现代储存技术能够延长血液的保存时间,使得血液可以更长时间地用于输血。
3. 自体输血的应用:自体输血是指将患者自己的血液储存起来,然后在需要时进行输血。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合并症,因为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对自己的血液更容易接受。
4. 临床指南的制定:针对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制定了临床指南和规范,以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这些指南包括血液成分的选择、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方面的建议,以提高输血的效果。
5. 替代性产品的研发:由于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科学家们也在研发替
代性产品,以减少或取代输血的需求。
例如,人工合成的血液替代品、再生医学中的血液工程技术等。
总的来说,输血在发展过程中趋向个体化和安全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输血的趋势将会继续发展,以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输血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极为重要的治疗过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国家医保惠民政策的普及,医疗机构输血模式的逐步规范,输血的科学性、合理性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立合理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提升输血技术,可更好的利用血液治疗疾病或挽救患者的生命。
基于此,本研究就输血技术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输血;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医疗用血量每年正以10%的速度不断增长,虽然全国各地均建有献血站点,但是医疗输血供给不足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1]。
除此之外,由于医疗机构输血过程中操作人员的过失,不仅导致了血液的浪费,也大大增加了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并发症的发生的风险。
因此,提升临床输血技术、加强临床输血护理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
1 输血技术的发展概况临床上对于输血的应用已有多年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远古时代的血液沐浴及血液饮用阶段,近代的全血输注阶段以及现代的成分输血阶段。
1656年,血液成功输入血管;10年后,临床上尝试向人类输液动物血;1817年,临床上开始真正进行输血治疗,8例患者中有3例获得成功;从此,输血便在临床上慢慢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起来[2]。
本世纪初,国外研究学者初次发现了红细胞血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输血在临床的应用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
目前,输血已经成为诸多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离体血液会出现凝固现象,所以抗凝剂的研究势在必行。
于是,1914年,第一代抗凝剂诞生了,它就是枸缘酸钠抗凝剂。
30年后,ACD保养液现世。
血液的保存时间因此得到延长,甚至可达3周。
这为全球各国血液库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于是,输血治疗快速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推广。
2 输血技术2.1 输血的适应证为了确保临床输血治疗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避免血液浪费,1999年我国颁发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内容中明确规定了输血的适应证,即患者血红蛋白<100g/L、血球压积<30%,同时也规定了血小板、白细胞、血浆等的输注适应证[3]。
△ 通讯作者。
・论 著・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刘 燕,陈方祥△,滕 方,何 静(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输血科,重庆400042) 摘 要: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方法 利用发血记录本和军字1号网络信息中心及病历资料,查阅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量输血(>5000mL )病例329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等成分血使用情况。
结果 329例中输注红细胞制品72%,血浆25%,其他3%。
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避免了大量输血的并发症,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结论 本院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注血液成分已得到临床医生认可。
关键词:成分输血;大量输血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348(2009)1221433201Analysis of m assive component blood transfusion in 329cases L IU Yan ,C H EN Fang 2x iang △,T EN G Fang ,et al.(De partment of B lood T rans f usion ,Da ping Hos pital ,T hi 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 y ,Chongqing 40004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s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blood component in massive transfusion patients.Methods The book for cross matching and delivery of blood ,data of computer control for used blood and medical data were checked up.329cases were collected in massive blood transf usion (>5000mL )f rom 2003,1-2008,12.The red blood cell ,whole blood ,plasma ,platelet and cryoprecipitate were analyzed in clinical.R esults Red blood cell was 72%of total component blood ,plasma 25%,others 3%,in 329cases.Patient ′s condition was controlled post plications of massive bood transf usion were avoided.Curative effect of these patients were good.Conclusion Component blood transf usion in our hospital have extensive applicated.According to short of components ,the patient was transf ued those were blood component ,that was consented for clinician.Key words :component blood transf usion ;massive transf usion 近年来,成分输血已被广泛应用。
成份输血知多少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衡量医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国际上输成分血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输全血不到10%,发达国家比例已经超过95%。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成分输血的技术发展比较晚,技术比较滞后。
但在一些一线城市成分输血比例是已经完全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但是,这其中绝大部分成分血来源于全血采集之后的再次人工分离,其质量低于使用专门设备采集的成分血。
所以,成分输血的运用在医学上还是很重要的。
一、什么是成分输血?成分输血就是根据血液成分比重的不同,采用一些医学专业的方法将新鲜全血快速分离,然后制备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纯度高且容量小的血液成分,最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输注单一或者组合血液,将其安全的输送给患者,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输血方式。
二、成分输血的种类血液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所以成分输血的主要种类有红细胞、血小板输注、粒细胞、单核细胞、血浆及蛋白和自身输血这五种。
1.红细胞输注: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就是细胞膜和血红蛋白。
适应症:①用于治疗:如果患者体内白细胞的含量少于0.5×109/L,并且已经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小时,无效时,治疗时应输注大剂量的白细胞,并至少连续输数天,才可能有效;②用于预防:当治疗白血病或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输白细胞可能降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但引起副作用的弊病可能更大,故除非在严密观察下,不宜采取这种预防措施。
③新生儿败血病,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粒细胞的趋化性、杀伤力均较弱,故易发生感染,而严重感染又导致粒细胞的减少,这种病例给予粒细胞输注,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不良反应:①发热、严重的可有血压下降,呼吸紧迫;②肺部合并症可有肺炎,俩水肿由于白细胞聚集而形成微小栓子等;③粒细胞输注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比输其它血制品时更为多见;④同种免疫较为常见。
注意事项: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 和RH同型的血液,若能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
成分输血的名词解释献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公益事业,因为血液能够挽救生命。
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来说,得到合适的血液成分是至关重要的。
成分输血是指将整血分离为不同的组分并单独输注给患者,以满足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
本文将对成分输血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讨。
一、成分输血的定义与原理成分输血是指将捐献者的整血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不同的组分,根据患者需要的具体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整血是指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的血液制品,而成分输血则将整血按照不同成分进行分离,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为有益的血液成分。
成分输血的原理是通过离心技术将整血分离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
红细胞输注适用于治疗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血小板输注则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而血浆输注则适用于各种涉及凝血机制的疾病。
通过选择性输注合适的血液组分,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患者的具体病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成分输血的优势和适应症成分输血相较于整血输血具有多种优势。
首先,成分输血能够根据患者特定的治疗需求提供最为合适的血液成分,避免了输血过程中过度血容量负荷的问题。
其次,成分输血可以减少患者对于某种成分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对抗体形成的风险。
此外,成分输血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捐献者的血液资源,确保供血充足。
成分输血的适应症广泛。
首先,血小板输注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或白血病患者等。
其次,红细胞输注适用于贫血患者、失血过多或手术后需要补血的患者。
血浆输注则适用于治疗凝血因子缺乏、严重出血以及生理烧伤等疾病。
三、成分输血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成分输血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输血的成分和量。
然后,医护人员会从合格的献血者中筛选合适的血液成分,并进行相关的检测和审查。
接下来,采集到的血液将经过离心技术进行分离,并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储存。
在成分输血的过程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