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5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研究,首先探讨了在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具体的实践效果。
接着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进行评估,并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
最后探讨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并在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展示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政策评估、产业融合、可持续性、成果总结、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实践研究”是指通过开展乡村旅游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的探索和研究,是当前扶贫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和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地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围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进行探讨,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当前的扶贫政策和措施,探讨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的发展路径,展望未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发展前景,为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理论框架下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在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径时,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个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意义:精准扶贫是指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087经济智库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经验与启示何映雪(国航西南分公司 四川成都 610202)摘 要: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最难解决却又不能回避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让广大人民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内容。
如何把中国存在几千年的贫困现象彻底消除,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国有企业拥有更加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社会资源、更为全面的人才支撑,从方方面面积极进行协助,拥有更加强大的社会号召力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各项建设中来。
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坚定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国有企业具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和社会担当。
关键词:国有企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者简介:何映雪(1994-)女,汉族,籍贯成都,计划发展部/能源计量统计专员,在职研究生,单位:国航西南分公司,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农村发展。
国有企业,不仅需要追求经济层面的利益最大化,而且对社会影响力度也有追求。
企业实现社会影响力的主要途径为对社会责任贡献的大小,而积极有效地参与扶贫开发建设是提升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
国有企业介入农村精准扶贫,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并能展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风貌和可贵品质。
精准扶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生要求,精准扶贫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牵头做好各项调控和衔接。
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行为,本质上是以国有企业为帮扶主体,将以金钱、物资为主要组成的有形资源和以知识、技术为主要组成的无形资源精准地转移给贫困群众或贫困地区,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公益性慈善行为。
同时也是脱贫攻坚阶段发挥其非经济或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
国有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做法深入调研,依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宜的扶贫策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第一步,首先是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
立足贫困地区实际,坚持精准方略,因地施策,更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
精准扶贫就业工作措施精准扶贫就业工作措施一、引导就业政策为了实施精准扶贫就业工作,引导就业政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制定特殊岗位政策:针对贫困地区,制定特殊岗位政策,鼓励和支持贫困人口就业,尤其是针对特殊劳动力(如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提供优先就业机会。
2. 支持企业就业创业:通过提供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在贫困地区设立工厂、办事处等就业创业机构,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发展农村产业: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就业和收入水平。
可以引导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4. 培训就业技能:针对贫困人口,开展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
可以与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合作,为贫困人口开设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就业工作中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推动产业扶贫,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的就业问题,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1. 挖掘和发展特色产业:根据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建立产业合作社:通过建立产业合作社,可以集中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和销售,提高农民收入。
合作社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提供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和经营水平。
3.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保障贫困地区就业的重要保障。
推进贫困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的就业信息系统,为贫困人口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
可以通过搭建就业信息网站、开展就业服务热线等方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方便贫困人口就业。
2024年度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一、工作背景和总体目标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2024年度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之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加快构建全面的精准扶贫帮扶体系,我提出以下2024年度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计划:1. 总体目标:2024年底,贫困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赢精准扶贫帮扶的全面胜利。
二、主要任务1. 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和行动计划:(1)优化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扶贫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民收入水平。
(2)加强社会保障政策支持,提供全面的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3)强化就业扶贫政策,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鼓励贫困地区人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来源。
2.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1)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和发展脱贫产业,如特色农产品、农村电商、农业合作社等,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能力。
(2)推动工业扶贫,发展适合贫困地区特点的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3)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挖掘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支持:(1)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包括道路、水电、通信等方面,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完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贫困地区用水、用电和用气难题。
5. 加强党建工作和社会治理:(1)加强党组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领导作用,落实党建责任制,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的落地执行。
(2)加强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加强农村社区管理,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度。
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扶贫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但在扶贫工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力求为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能力不足导致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地方的扶贫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扶贫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扶贫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成为贪污浪费的渠道。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扶贫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扶贫实施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立透明的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核和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和浪费。
3.科学合理地制定扶贫方案,注重扶贫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
二、精准扶贫的地域性和个体性问题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导致精准扶贫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需求。
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统计和调查,建立准确的贫困地区数据库,为实施精准扶贫提供依据。
2.在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时,应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和政策。
3.发挥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特色,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扶贫工作中缺乏参与和沟通扶贫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政府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还与贫困群体的参与和沟通密切相关。
应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应尽可能地与贫困群体进行沟通和协商,在制定扶贫方案时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2.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和认知水平。
3.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为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服务和帮助。
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很多地区在执行扶贫政策时,存在一个“一刀切”的现象,即把所有的贫困群体都归于同一类别,采取同一扶贫方案解决问题。
课程论文题目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年级:2015级专业: 行政管理学号:81520444姓名: 张伟课程老师:陈文成二〇一六年十一月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角色定位摘要精准扶贫,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力量,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也要看到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扶贫模式已不适于当前形势。
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中,引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特别是慈善组织的参与,构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新型合作关系和合作型扶贫模式,是创新社会扶贫的需要和趋势。
本文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首先社会组织是精准扶贫的新生力量,然后说明了精准扶贫在社会组织的参与下拥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优势,最后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困境和解决路径,从而给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做出了角色定位。
精准扶贫社会组织角色定位精准扶贫,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的关键举措。
我国城乡差距明显,贫困主要是农村的贫困。
因此,精准扶贫重点在农村。
不可否认,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力量,实现了大规模的减贫,取得了很大成效。
然而,也要看到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扶贫模式已不适于当前形势。
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中,引入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特别是慈善组织的参与,构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新型合作关系和合作型扶贫模式,是创新社会扶贫的需要和趋势。
实践中,慈善组织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在农村扶贫领域的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弥补了政府的不足,但是慈善组织参与农村扶贫仍存在着现实困境。
目前,学术界对于探讨政府与慈善组织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关系研究还不足,这与精准扶贫的战略地位重要性不相符合。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政府与慈善组织在农村扶贫中关系模式的演变,尝试构建两者的新型合作关系,探索其适合的行动路径,以期为我国发挥社会力量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对策研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河南省有数十万大学生毕业,他们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就业渠道单一等问题。
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残疾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学生等,他们的就业难度更是加大。
如何对这些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精准帮扶,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点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残疾,往往面临就业机会少、单位招聘少的问题,导致他们就业困难。
2. 贫困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缺乏就业所需的社会关系和资源,使他们在就业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3. 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学生:由于受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他们在就业时往往面临着城乡差别、知名学历差等问题。
以上三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机会少、就业渠道窄、就业条件艰苦、竞争激烈等。
二、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对策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应采取以下精准帮扶对策:1.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对残疾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政策扶持,采取差别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为其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其在就业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2. 加强就业服务。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3. 开展岗位定制。
针对残疾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通过就业培训、技能培训等方式,为其开展岗位定制,提高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这些特殊群体,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5. 鼓励创业。
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残疾大学生、贫困家庭大学生、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更多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他们通过创业来实现就业。
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在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确保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以及全社会参与等角度,探讨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一、政策导向实现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是制定并贯彻精准扶贫政策,政府应当深入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使扶贫工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政策导向首先要确保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政策制定之前,应充分了解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倾听贫困户的需求,并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
其次,政府部门还应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及时解决扶贫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精确识别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确识别扶贫对象,只有准确识别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才能确保资源的精准投放和扶贫工作的实效。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识别机制。
这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收入、资产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建立贫困线、贫困标准等指标,对贫困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
同时,政府还应定期更新扶贫对象名单,确保帮扶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三、精准帮扶一旦精准识别出扶贫对象,精准帮扶就成为下一步的关键。
精确帮扶需要通过贫困人口的个体情况,量身定制相应的帮扶措施,离开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办法,确保帮扶措施对贫困人口的有效之处。
在实施帮扶计划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医疗、住房、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加强社会组织、企业等的支持和帮助,实现多方共同参与扶贫工作,形成合力。
四、精细管理精准扶贫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精细管理机制,对扶贫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确保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在精准帮扶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责任和目标,形成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创新扶贫方式和措施,提高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河南省蹲苗计划工作总结
近年来,河南省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其中蹲苗计划成为了一项重
要的工作内容。
蹲苗计划是指政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对当地的贫困户进行帮扶和扶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在河南省,蹲苗计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现对河南省蹲苗计划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果显著。
通过蹲苗计划,河南省有效地帮助了大量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蹲苗计划的支持下,许多贫困户学会了种植新的农作物,开办了小型企业,甚至有的人成功就业,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也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模式不断优化。
在实施蹲苗计划的过程中,河南省不断优化工作模式,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
实际的帮扶方式。
通过与当地贫困户深入交流,政府团队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了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加强了对贫困户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蹲苗计划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帮扶措施不够精准,部分贫困户
脱贫后难以持续发展等。
为此,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跟踪帮扶,制定更加具体的帮扶措施,同时加大对贫困户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河南省蹲苗计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希
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蹲苗计划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提高帮扶的效果,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纷纷加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这些社会组织不仅丰富了精准扶贫资源,还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就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1.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具有灵活的运作机制和广泛的联系渠道,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资源,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持。
尤其是一些公益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等组织,通过募捐、筹集资金等方式,可以为精准扶贫项目提供重要支持。
2.专业技能很多社会组织在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拥有专业技术和经验,能够为贫困地区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帮助当地居民提升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3.社会动员社会组织在宣传、筹款、志愿者招募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扶贫行动中。
通过组织各类扶贫活动、宣传贫困地区的真实情况,可以唤起更多人关注扶贫工作,并积极参与其中。
4.监督和评估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独立的第三方监督和评估,对政府和企业的扶贫行动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确保扶贫资金和项目真正惠及贫困群众。
1.建立合作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建立起合作机制,共同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
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委托扶贫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扶贫项目中,形成多方合力,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
2.拓展融资渠道社会组织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募捐、捐赠、项目合作等方式,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
政府可以在税收、土地使用、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扶贫工作中。
3.加强培训和交流社会组织应加强内部和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提高组织成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与其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交流,吸收借鉴先进的扶贫经验和模式,为自身的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社会组织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规范组织运作和扶贫项目的实施。
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与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基于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减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营养扶贫和健康扶贫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营养扶贫助力健康扶贫,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营养扶贫、健康扶贫以及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国内外关于营养扶贫的研究现状,分析营养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机制。
本文将探讨健康扶贫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阐述营养扶贫如何助力健康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
本文将重点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模式,探讨如何将营养扶贫与健康扶贫相结合,推进精准扶贫的深入实施。
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本文旨在为我国扶贫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营养扶贫的内涵及理论基础营养扶贫是一种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健康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型扶贫模式。
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营养扶贫强调通过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和营养教育,改善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增强其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营养扶贫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营养扶贫关注贫困人口的全面发展,通过营养改善促进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条件的改善,推动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
营养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营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营养学为营养扶贫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深入研究人体营养需求、食物营养成分、营养与健康关系等,为制定营养扶贫政策和实践提供指导。
经济学为营养扶贫提供了经济分析和政策建议,通过评估营养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社会学则关注营养扶贫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分析贫困地区的社会特征和问题,提出营养扶贫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35期)2018(3)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合作博弈:乡村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基于社会互构论的阐释方劲(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基于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野,运用交叉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乡村贫困治理场 域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研究发现,乡村贫困治理的地方性实践中,基层政府与社 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并非整体性的静态固化格局,而是因不同的互动情境呈现出多元性的动 态实践特征和持续演化过程,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程度低、策略性行动强的“合作博弈”的实体 关系。
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寻求贫困治理合作的可能性,贫困治理的目 标一致程度和行动主体的利益契合程度是影响二者博弈最终走向的关键变量。
借助于这种 互动模式,社会组织在当前行政治理体系异常强大、社会主体性发育水平尚处低位的时代背 景下,嵌入到乡村发展场域中,不仅发挥了贫困治理的实际功能,还获得了组织自身的发展 空间。
不过,由于转型期国家的主导地位,合作博弈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以呼应政府部门偏好 为核心特征,从而强化贫困治理中工具主义导向的事本逻辑,而更长远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依 然任重道远。
关键词贫困治理'社会互构论'合作博弈'利益契合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56(2018)03-0100-08D0I编码:10.13300".cnki.hnwkxb.2018.03.012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在政策和实践领域的大力推进,贫困治理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讨论 的热点议题,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大体上看,当前的贫困治理研究包括理论政策 取向和行动实践取向两个基本层面。
理论政策取向希望从宏观结构角度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制定、调 整和执行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讨论精准扶贫的理念基础、本质内涵1、理论逻辑2、制度设计、工作机 制3、政策运行、政策走向4以及国际反贫困实践的政策启示5等核心主题。
参与式治理视野下贫困地区农民参与扶贫项目的机制研究摘要: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
精准扶贫是一项国家战略,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参与式扶贫,是一种扶贫模式的转变。
传统贫困治理政府一直是扶贫治理的主导角色,随着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引入,参与式扶贫治理在精准扶贫和农民脱贫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以及精准扶贫中呈现的现实困境,积极寻找解决扶贫的真正之道,使得贫困地区的农民不再只作为扶贫政策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扶贫的重要参与者,在整个扶贫治理过程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进而改善治理贫困的局面。
关键词:参与式治理;农民参与;扶贫项目;参与式发展一、参与式扶贫概念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治理贫困的行为,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经济、生活的困难,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分化的严重性。
在我国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政府一直是扶贫参与主体的重要角色。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被推到前沿。
与传统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不同是另一种扶贫,参与式扶贫模式,也称为“参与式发展”,是参与式发展理论被应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生活困难的实践。
参与式发展理论应用于我国扶贫实践中,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运作的特点。
参与式扶贫需要对贫困地区困难人口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从而为参与式发展扶贫提供有效的模式创建基础和条件,从当前的扶贫情况来看,资源存在严重的匮乏性,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一定扶贫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因此需要政府确定扶贫的目标、扶贫对象的实际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扶贫资源的分配决策和扶贫方案。
一项扶贫项目的实施会出现多元化的扶贫效果,所以在扶贫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对扶贫结果的反馈。
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社会组织和贫困人员都是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从而形成一个扶贫与脱贫的共生系统和协作网络。
一项参与式项目的扶贫是具有多元化的,其决策的过程本身具有参与性和民族性,同时决策的方式也有多种形式。
第31卷第2期2018年4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Vol. 31, No.2 Apr. 2018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研究单良(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精准扶贫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组织作为与政 府、市场对应的第三部门,在参与精准扶贫事业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研究河南 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类型与模式,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 准扶贫的机制创新路径。
关键词:社会组织;精准扶贫;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长 足进步,贫困人数逐年下降,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逐 渐提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粗 放式扶贫模式在脱贫攻坚新形势下,扶贫边际效 应递减遇到了瓶颈。
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总书记 审时度势,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将精准扶贫思 想概括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 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 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 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 一民生工程来抓。
2016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河南 省十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扶贫攻 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不落一人,坚持精准扶贫、精 准脱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户精准扶文章编号:1671-2862(2018)02-0023-05持,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
为确保河南省脱贫攻 坚战取得胜利,河南成立了由省委书记任第一组 长、省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签下脱 贫攻坚军令状,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脱 贫攻坚工作。
当前,河南省扶贫攻坚战已进人到关 键时期,在由传统的政府单一扶贫模式向政府、社 会组织、市场多元参与的精准扶贫新战略转变过 程中,社会组织作为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力 量,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对河南省社会组 织参与精准扶贫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具有丰富的 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现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十三五”规划期间全国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
2016 年年初河南省共有贫困人口 430万人,为实现2020 年省内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稿日期:2018-02-26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机制 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ZZJH-1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单良,男,河南许昌人,硕士,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社会组织与公共管理。
• 23•脱贫攻坚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2016年初制定 《河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滚 动计划》。
根据该计划,“河南省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为2016年110万人、2017年100万人、2018年90 万人、2019年70万人、2020年60万人;明确2个 国定贫困县2016年脱贫摘帽,6个国定贫困县和 4个省定贫困县2017年脱贫摘帽,17个国定贫困 县和11个省定贫困县2018年脱贫摘帽,13个国 定贫困县2019年脱贫摘帽”[1]。
据测算,解决一个农村贫困人口需投人资金 2万元,河南省4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需要资 金920亿,2016年到2020年,每年至少需要投人 资金180多亿。
河南省贫困人口多,贫困情况复 杂,扶贫资金需求量大,扶贫形势十分严峻。
精准扶贫要求全省上下一盘棋,各级政府作 为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是精准扶贫事业的领导 力量,而河南精准扶贫事业依然存在“政府热、社 会弱、企业冷”的通病,河南社会组织仍缺乏参与 精准帮扶体系的制度化途径。
这引起了政府高度 重视。
2016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第25条提出:“完善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 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 扶贫有效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 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
”实施意 见展示了省委、省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 的定位,为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指明了方 向。
二、参与精准扶贫的河南社会组织类型与模式(一)参与精准扶贫的河南社会组织类型根据《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4)》统计,“河南省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基金会这 三类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呈稳步増长态势。
2013年 底,河南省共有社会组织22983个。
其中,社会团 体登记量10817个,民办非企业登记量12068个,基金会登记量98个。
截至2014年底,河南省社会 团体登记数量达11158个,比上年同期増幅3.2%;民办非企业登记数量达15976个,比上年同 • 24 •期増幅32.4%;基金会的登记数量达104个,比上 年同期増幅6-1%;2014年,河南省社会组织数量达 27238个,比上年同期増加4255家,増长速度达 18.5%,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0.7%的増长速度)[2]。
参与精准扶贫的河南社会组织类型由社会团 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三类构成。
第一类是扶贫类社会团体。
有省级层面的河 南扶贫开发协会、河南助残济困总会,地市级层面 的有18个地市的扶贫开发协会,基层有农民经济 合作协会。
河南扶贫开发协会成立于2011年9月23日,成立之初共有2600多个单位和企业加人 协会,共筹善款4亿多元,由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 室主管,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联合性、非营利性 社会团体。
第二类是扶贫类基金会。
根据基金会中心网 统计,截止到2017年9月,河南本土扶贫类基金 会共有21家,资金规模最大的是河南扶贫基金 会,基金规模6000万。
河南省扶贫基金会成立于 2016年10月17日,是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由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筹备成立的公益性、非 营利性公募基金会。
其他基金会以河南爱心事业 基金会、河南红十字基金会等为代表,规模多在 200万到600万之间。
第三类是参与精准扶贫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主要涵盖以下专业领域,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 和法律服务等大类,从自身擅长专业在扶贫领域 做出的公益性扶贫行为,省内专业扶贫类民办非 企业单位发育相对滞后。
作为河南扶贫社会组织影响力大、社会认可 度高的代表性机构,河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和河南 扶贫基金会在扶贫实践中,有效聚集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扶贫开发资金,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新能 源开发、金融支持等精准扶贫项目,促进社会资源 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贫困人口的脱贫致 富、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参与精准扶贫的河南社会组织模式1.社会组织/贫困对象模式这种模式的前提是社会组织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社会组织本身具有较为完备的运用扶贫资 金的渠道和经验,自身具有足够的项目和资金反 哺能力,才能直接面向贫困对象开展精准帮扶措 施。
2017年8月15日,河南首家精准扶贫专科门 诊在河南亚太骨病医院正式开诊。
医院设立精准 扶贫专项资金,河南各省辖市、县、区贫困患者到 医院就诊,可享受“三免一减”优惠,并给予门诊、住院帮扶。
2. 社会组织(企业(贫困对象模式由于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单纯依靠 社会组织自身力量推动精准扶贫难度较大,因此 河南主要扶贫社会组织基本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依靠市场的资金、项目优势,联合企业共同参与精 准扶贫。
例如:河南扶贫开发协会实施“大爱工 程”,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 上,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社会声誉高的会员企业,安排善款资金对承接不同类型项目的企业进行支 持,并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多种形式、多种项目推动精准扶贫开展。
3. 社会组织(政府(贫困对象模式实践中,已有部分社会组织在政府和社会组 织协商合作的方式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2017年3 月28日上午,河南省扶贫基金会与太康县人民政 府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暨太康县工作站成立仪 式在郑州举行。
按照协议,河南省扶贫基金会在太 康县成立工作站,通过实施各种扶贫项目,助力太 康县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太康县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提供支持,全力配合省扶贫基金 会的工作。
三、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一)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法律保障缺失第一,国家层面扶贫法律和省级扶贫条例立 法进程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后,尽管专家学者多次呼吁由国家建立扶贫法律,来 规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在精准扶贫活动 中的地位、职责、职能、边界,但是全国性的扶贫法 律迟迟不能出台,无法从法律层面推动扶贫成果 的长效化、常态化。
国内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省份已由省级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扶贫开发条例,对社会参与扶贫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规定,而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法规建设进度滞后,截至2017年9月,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立法工作仍处于草案征求意见阶段,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仍未出台。
第二,社会组织立法进程同样滞后。
目前适用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许多规定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导致监管执法依据不足,工作被动,特别是与十八大以来实行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取消社会团体筹备审批等改革政策相违背,更加缺少对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规定,导致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二) 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社分开改革力度不足第一,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基本前提是政府职能转变,向社会组织下放权力和管制空间。
河南省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具体负责的模式下开展工作,政府包办扶贫领域所有职能和事务,留给社会组织的政策空间与实践空间不足,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具有的能力和积极作用。
第二,由于河南扶贫社会组织成立时间短,规模较大,社会组织成立之初都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无论从机构领导、办公地点、经费来源、业务开展等方面都避免不了主管行政机关的领导和参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组织自身规范化建设和自主开展扶贫工作的能力,尽管河南于2016年3月颁布实施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实施方案》,实现了行业商会类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但是扶贫公益类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改革尚未实施,影响了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深度。
(三)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政府激励机制 不成熟第一,河南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缺乏政府• 25 •购买财政资金的激励。
由于社会组织发展资金主 要依靠社会捐赠和政府购买,资金募集渠道十分 有限,扶贫社会组织经常由于资金不到位影响组 织的日常运营甚至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