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日食和月食》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日食和月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途径,探索日食和月食的奥秘。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和文化5. 日食和月食的预测和观察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察方法和文化意义。
2. 难点:日食和月食的预测和观察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展示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过程。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日食和月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技巧,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观测工具等。
2. 教材:天文知识教材、日食和月食相关资料。
3. 场地:教室、天文观测台等。
4. 观测工具: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
3. 演示:使用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日食和月食的产生过程。
4.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日食和月食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
5. 讨论:分组讨论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技巧,分享观察心得。
七、教学活动1. 观看日食和月食的纪录片,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神奇现象。
2. 制作日食和月食的模型,加深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的理解。
3. 进行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提高观察能力。
4. 举办日食和月食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定义。
2. 学生能够理解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
3.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观测日食和月食。
4. 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和体验。
《日食和月食》教案《日食和月食》教案一、教材简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太阳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教材上是以一副简单的日食发生过程图来告诉学生日食发生的特点,不过这样的导入似乎对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够,因此将其改为以古代战争故事和日食的故事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认识日食的特点,加上根据学生课前已对月食和日食有相关的资料收集或学生原有的对天体运动的了解,所以便展开有效的推测,在此过程中产生知识面上的冲突,经过严谨的实验方案设计进行开展实验,最终得出科学的概念,学生在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背景: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它们所熟悉的校园中生活着的植物种类。
过去他们也知道校园中有许多植物,但是,调查后的发现依然会让他们感到吃惊,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大大超过了他们所知道的范围。
那我们的家乡、国家、整个地球上会有多少种植物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了解植物种类的极大兴趣。
如果我们能将学生由调查校园植物引向调查家乡、全国乃至全球的植物种类,学生会更好地认识到植物的多种多样,从而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然而生物种类的庞杂、生活环境的多样,使得我们无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一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观测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与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模型3. 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原理。
3. 演示:利用地球仪等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文现象。
4. 实践:指导学生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器材,观察日食和月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日食和月食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7. 作业:布置有关日食和月食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二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观测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与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四、教学准备:1. 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模型3. 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原理。
3. 演示:利用地球仪等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文现象。
日食和月食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能正确观察和描述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概念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4.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概念、产生原因、观察方法。
2. 教学难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测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工具,如望远镜、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日食?什么是月食?它们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详细介绍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测实践,使用望远镜、相机等工具观测日食和月食,并记录观测结果。
5.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观察方法等,反思自己在观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6. 布置作业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
8. 课后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进行课后拓展学习。
9.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观测实践、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掌握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观察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日食和月食的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观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5节日食和月食1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与宇宙》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依循“日食的现象”→ “日食的成因” →“模拟日食三种类型” →“模拟一次日全食过程”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和月食的过程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把这两种现象放在一起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两大目的:一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二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日食的学习为日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学好第1课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通过小学科学课对日食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获取网络、报刊、杂志信息,知识储备丰富,甚至能对日食成因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清楚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不够完整、严密,甚至是模糊。
学生在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问题,如模拟实验时对实验方案的设计不足、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失误、如何把模拟实验的结果本质化。
3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设计中,从光与影的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成因、日食三种类型、一次日全食过程,完成了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再呈现一次完整日全食图片。
这一活动既肯定了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取得的活动成果,又重新建构了对日食成因及过程的认识,完成了运用本质对现象的解释。
本节课想要收到一定成效,关键就在于做好两次模拟实验。
教材中使用一大一小两个球来模拟,这固然很好地模拟了太阳和与月球,但从认知效果角度来说,可用一大一小两个圆纸片代替球体,效果更好。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一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三、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的应用五、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2.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3.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第二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三、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四、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的理解2. 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的应用五、教学准备1. 课件: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2. 教具:地球仪、月球仪3.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 知识讲解: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4. 观察与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教具进行观察,加深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原因的理解。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和心得。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及应用。
七、作业布置1. 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标注出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 观察生活中的日食和月食现象,记录下观察过程和感受。
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两套)第一章:日食和月食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1.2 教学内容: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1.4.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概念: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解释产生原因。
1.4.3 讨论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观察方法:总结讨论结果,给出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正确方法。
第二章: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2 教学内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是什么?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4.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深入了解。
第三章: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3.2 教学内容: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3.4.2 讲解观察方法:讲解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包括观察时间、地点、所需器材等。
3.4.3 讨论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观察日食和月食,分享各自的观点。
3.4.4 总结观察方法:总结讨论结果,给出观察日食和月食的正确方法。
第四章: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际观测,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日食和月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与特点;2. 能够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区别与联系;3.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4.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分类;2.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3.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4. 实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2. 概念解释: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明白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发生的;3. 实验展示:进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日食和月食的奥秘;4. 讨论交流:让学生围绕日食和月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疑惑;5. 总结提升: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联系,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 实验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实验成绩评定;3. 口头答辩评价:让学生进行口头答辩,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安排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2. 观察每天的天象变化,记录日食和月食的现象;3. 完成实验报告,分析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4. 参与班级讨论,分享自己对日食和月食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1. 电子书籍:《日食和月食的奥秘》;2. 多媒体课件:关于日食和月食的PPT;3. 实验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实验装置。
八、延伸学习1. 参观天文馆,了解更多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知识;2. 开展科普活动,向同学和家长传播日食和月食的科学知识;3. 参与天文观测活动,亲眼看到真实的日食和月食。
初中科学日食月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成因。
2.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3. 能够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并了解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
2. 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
2. 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提问:你们对日食和月食有什么了解?它们是什么现象?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成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释太阳光、地球、月球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日食和月食的模型,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2. 每组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发生条件和观察方法。
2. 强调日食和月食在天文学上的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2. 让学生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历史资料,了解日食和月食在我国的历史观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发生条件。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3.6日食和月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过程和类型。
2.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很普通的天文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
教学难点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配合多媒体。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一个大球和每人准备小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播放一段flash动画:日食的景象。
教师问:图中描述什么景象呢?学生答:雪景、天气晴朗等。
教师问:就在这样一个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日子,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答:恐怖、害怕等。
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学生答:日食。
教师总结:太阳被全部或部分遮挡的现象叫日食,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实验探究日食的成因教师介绍:古代越南人、阿根廷人和中国人有关日食的传说。
教师问:古代人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对这些天文现象形成了错误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这种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那么,同学们是否了解日食形成的原因呢?学生讨论回答:是月亮挡住了人们观察太阳的视线而形成的。
(幻灯展示:三者的位置关系)有试过挡着小球看大球呢?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实验指导:①大球代替太阳,乒乓球当月亮。
②用单眼观察乒乓球遮掩大球的现象。
③将观察到的大球形状画在下面的图中,遮挡住的部分用斜线表示。
(图见黑板)学生实验:学生板演:将观察到的结果画到黑板上。
教师引导:①指导学生对板演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
②展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的真实图片,引导学生与记录下来的图进行比较,看记录图分别与那种日食现象一致,并展示图3-32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
③用实物演示三种现象加深学生对三种日食现象形成的理解。
教师总结:月亮挡住了全部的太阳光时,就发生了日全食;月亮挡住了部分太阳光时,就发生日偏食;月亮挡住太阳光中间部分,就发生日环食。
实验探究日食的形成过程教师问:同学们见到过日食形成的全过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叙述:显然同学们亲眼见过日食形成的机会不多,据老师了解浙江地区下次要见到完整的日全食要等到2009年7月22日,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其他的办法了解日食的形成过程呢?学生回答:电视、互联网等。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日食、月食。
教学准备:全班:日、月食课件和视频资料。
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线、胶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2008年的8月1日,在甘肃、新疆等地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怪有趣的现象——耀眼的太阳渐渐失去了光辉,明亮的天空变得如同黄昏,大约2、3分钟后,太阳才又露出了光芒,恢复了生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对,这就是日食。
板书课题。
有人把它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2008年8月1日日食录象)仔细观察日食发生时,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你有何疑问?二、观察、分析日食特点,让我们也来做一回侦探,破解一下这其中的谜。
科学浙教初一上3.6日食和月食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表达日、地、月关系的比较常见的天文现象。
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和类型,难点是日食的形成原理。
通过模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看、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同时突破重、难点。
通过实验、观看的探究性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预备
同桌为一组,一个乒乓球〔当月球〕,一张圆形滤纸〔当太阳〕。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及多媒体教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
1、日食是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只听过,并没亲眼看过。
采纳多媒体教学尽量多展示有关日食的图片,充分让学生从视觉上去感知,学生便能特别轻松的了解什么是日食、日食的类型等内容,学习兴趣也更高。
2、日食的形成原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物
理光学知识,教材对日食的光学传播原理做了淡化处理。
通过模拟实验和演示让学生观看、理解日食的成因和过程。
实验、观看的设计较好地表
达了探究性。
通过该探究实验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让学生较轻松的了解这部分知识,课堂上能突破重点和难点。
但由于不能从理论上去理解,学生遗忘得也快,课后落实不理想。
3、。
《日食和月食》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学习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和表现形式,了解宇宙中的神秘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日食和月食?它们与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观察到这些现象?二、概念解释1. 日食:日食是指地球、月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从地球上看太阳被月球遮住的现象。
根据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日食分为全食、偏食和环食三种。
2. 月食:月食是指地球、月球和太阳处于一条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线照射到月球上,月球因此呈现出阴影的现象。
月食也有全食、偏食和半影食三种形式。
三、现象表现1. 日食:地球上部分地区在日食发生时会出现灰昧的光线,天空变暗,气温下降等现象。
观察日食时应该注意避免直接观看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2. 月食:月食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逐渐变暗,颜色也会变成红色或灰色。
这是因为地球屏蔽了太阳的光线,只有一部分透过大气层,反射到月球上。
四、背后原理1. 日食:日食的发生是因为月球在绕地球运动时,与地球和太阳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遮挡了太阳光线。
但由于月球轨道的倾斜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变化,日食并不是每次都能发生。
2. 月食:月食的出现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上,挡住了太阳光线照射到月球上。
而月球的轨道倾角使得月食并不会每个月都发生。
五、实践探究1. 让学生用简单的材料模拟日食和月食的过程,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2. 观察天文网站或手机应用,了解最近一次或即将发生的日食和月食的时间和地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六、拓展延伸1. 了解其他天文现象,如流星雨、彗星等,与学生分享宇宙中的奇幻之处。
2. 邀请专业的天文爱好者或科学家到班级进行讲解,更深入地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奥秘。
七、总结反思通过学习日食和月食,我们不仅了解了宇宙中的神秘现象,还培养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日食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知道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知识,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已有知识对日食月食的形成进行猜想。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并用多种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3)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及相关知识,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三球仪,日食、月食形成视频,搜集有关日食、月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同学们,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
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2.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讨论这个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二)交流我们对日食和月食的认识你见过日食或月食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三)日食是怎样形成的1.让我们一起欣赏“日食”视频,(教师播放《日全食》视频)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它可能是月球。
2.反问: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
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日食、月食。
教学准备:
全班:日、月食课件和视频资料。
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线、胶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20XX年的8月1日,在甘肃、新疆等地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奇怪有趣的现象——耀眼的太阳渐渐失去了光辉,明亮的天空变得如同黄昏,大约2、3分钟后,太阳才又露出了光芒,恢复了生机。
这是怎么回事呢?对,这就是日食。
板书课题。
有人把它拍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20XX年8月1日日食录象)仔细观察日食发生时,出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你有何疑问?
二、观察、分析日食特点,
让我们也来做一回侦探,破解一下这其中的谜。
先来仔细观察现场,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1、出示日食发生的照片,请思考预测:你认为黑影可能是谁?
为什么?
2、分组讨论:仔细观察分析日食发生过程中的黑影的特点,作为你的证据。
3、汇报讨论结果:你认为可能是谁?依据是什么?
我们组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1)黑影能遮住太阳,是不发光、不透明的,月球本身也不发光、不透明。
(2)黑影是(圆)的,月亮也是圆的;
(3)这个黑影是(从右往左)运动的,月亮也是从右往左逆时针运动的;
(4)有时黑影能完全遮住太阳,大小看起来(与太阳相似),不过,月亮实际要小。
还不确定?
也有小组认为可能是其他圆的星球;或也可能是古人认为的天狗。
(根据黑影全貌特征被排除。
)
三、模拟日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或其他圆的天体)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形成了日食。
你能亲自设计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吗?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设计时思考:
(1)可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模拟的对象?(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带线的乒乓球模拟地球,带线的玻璃球模拟月球)
(2)如何做模拟日食发生的实验? (提示:宇宙中的天体是如何运动的?)
(3)如果观察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发生日食了?为什么?交流:(如果乒乓球(地球)上有玻璃球(月球)的影子,根据光是直线传播的原理,那么影子里的人就看不见太阳了,阳光被月球挡住了。
)
3、学生分小组做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去盖)竖放桌上,代表太阳光芒四射,一生手持乒乓球的线代表地球自西向东慢慢绕太阳公转;一生手持玻璃球的线当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
注意控制好地球公转的速度要慢。
仔细观察在什么情况下地球上有月球的影子,看不见太阳。
4、展示交流:
(1)请模拟实验中看到“日食”的小组边展示边说。
没有看到“日食”的寻找原因。
再试一次。
(2)分析讨论:那么,怎样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日食”?有什么规律吗?画出日食发生时的三球示意图。
(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
5、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真的看不见太阳了吗?小小的月球真的能挡住大大的太阳吗?能否用实验解释。
试试把自己的右手(当月球)握成拳,慢慢移过自己的眼睛,能挡住黑板上的大太阳吗?想想为什么?
6、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课件出示日食的成因示意图及种类。
四、自主模拟月食实验,分析成因。
出示课件月食照片。
1、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回事?学生推测:可能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看不见了,就发生月食了。
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展示: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
3、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里,日、地、月三者在一条直线时,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
4、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为什么?相反,日食呢?(农历初一)
5、课件出示月食的成因及种类。
五、科学揭秘。
刚才我们用模拟实验证明了月球或其他圆天体在宇宙中运行时,确实能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发生日食。
月食也可能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那么黑影究竟是谁?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去观察,看到了它的真面目。
请看走近科学之《解秘日全食》的视频资料。
综合前面的证据,现在你认为日、月食的真正成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课外观察:
日食月食是非常罕见的天文现象。
很幸运,今年20XX年7月22日1点左右,中国的上海、杭州等这一部分地区还能见到一次难得的日全食,而且日全食时太阳全部被遮住的时间长达有5、6分钟。
观看日食,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
有什么办法呢?可以戴墨镜、用茶色玻璃、小孔成像等方法观看。
到时请大家千万别错过这难得一遇的天文奇观!
板书设计: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