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节要点【三、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三章教育目的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教育目的
2、理解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把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问题
3、识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理解其精神实质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1、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它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
教育的性质(说明教育为谁培养人)
教育目的(说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说明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是位于教育方针之下,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与规格。可以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在培养对象上的具体化
2、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从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任务出发,针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的。
3、教育目的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育目标等构成。可以用以下图例表示: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各育目标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每次课的目标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
1、导向功能
2、选择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使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是国家杜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由特定社会领域(教育医疗工业生产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专家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首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2、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某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教育目的既是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二、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未来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问题解决的具体途径。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努力。3、教育目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它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教育为社会服务时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注明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我们在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中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提出培养个性特长的要求。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是我国乌尔里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来客观需要。其次也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
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1.教育目的定义
教育要大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特点
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预期性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3.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2)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服务方向(社会主义)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出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5.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1)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训遵循的准则,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考点资料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述
1.概念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2.地位
●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既是教育工作的起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3.特点
●规定性、社会性、时代性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
5.分类
●作用特点
●价值性的教育目的
●操作性(功用性)的教育目的
●实现特点
●理想(终极性)的教育目的
●现实(发展性)的教育目的
●体现范围
●内在的教育目的
●外在的教育目的
●制定方式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强制程度
●指令性教育目的
●指导性教育目的
●存在形态
●应然(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
●实然(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
●层次结构
1.(国家)教育目的
2.(学校)培养目标
3.(学科)课程目标
4.(教师)教学目标
●功能
1.导向功能
●指明发展方向
2.选择功能
●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3.调控功能
●调节、控制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4.激励功能
●积极性
5.评价功能
●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6.口诀:“想挑选鸡架”
●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代表人物
●奥古斯丁
●主要观点
●教育主要关心的是灵魂,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以培养青年对上帝的
虔诚信仰为最高目的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口诀:社会爸爸(巴格莱)恐(孔德)吓(赫尔巴特)涂(涂尔干)图
(柏拉图)的那(凯兴斯泰纳)个儿(纳托尔普)子(孔子、荀子)
《教育学》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规定人的身心素质的培养规格和质量,二是规定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即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
第三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
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学知识点-3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b.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c.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
3.评价;4调控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目的】就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与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得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与谐、充分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根本途径也就是唯一途径。
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卢梭);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格莱、涂尔干)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就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与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与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本章是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对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和我国当前学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形式进行考查。侧重考查以下重点内容:
1、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与作用;
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5、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
6、教育制度的概念;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专题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客观题考点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要求的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怎样的人)。
客观题考点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重点知识
【教育制度】
1.学校组织的管理
学校管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总务管理。
2.教育制度的概念
(1)狭义的教育制度主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3)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整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3.教育制度的特点
(1)教育制度的根本特征是规范性和系统性。
(2)教育制度的特点有客观性、取向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4.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代表人物是库姆斯和伊里奇。
5.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双轨制最早产生于欧洲,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职责,提高了办学效益。
(2)单轨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类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3)我国目前的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旧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壬寅学制颁布于1902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2)癸卯学制颁布于1904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①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功能有: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③哪些因素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④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有哪些: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纳托尔普
⑤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⑥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持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个表述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