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缕草枯草层对降水的截留特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2.83 KB
- 文档页数:3
森林截留降雨研究进展作者:杨中文, 陈野, 肖玲, 唐甜华, 黄晶晶, 张卫华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刊名:安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10,38(20)1.MALONEY D.BENNETT S.DE GROOT A Canopy interception in a hypermaritime forest on the north coast of British Columbia 20022.DAVID J.VALENTE F.GASH J H C Evaporation of intercepted rainfall 20053.HORTON R Rainfall interception 19194.GASH J An analytical mod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by forest 19795.MULDER J P M Simulating interception loss using standard meteorological data 19856.ZENG N.SHUTTLEWORTH J.GASH J Influence of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on interceptionloss.Part 1.Point analysis 20007.MURAKAMI S Application of three canopy interception models to a young stand of Japanese cypress and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interception mechanism 20078.GASH J.WRIGHT I.LLOYD C Comparative estimates of interception loss from three coniferous forestsin Great Britain 19809.LLOYD C.GASH J.SHUTTLEWORTH W The measurement and modelling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by Amazonian rain forest 198810.NAVAR J.CARLYLE-MOSES D.MARTINEZ M A Interception loss from the Tamaulipan matorral thornscrub of north-eastern Mexico:an application of the Gash analytical interception loss model[外文期刊] 1999(1) 11.GASH J.LLOYD CHAUD G Estimating sparse forest rainfall interception with an analytical model 199512.SRAJ M.BRILLY M.MIKOS M Rainfall interception by two deciduous Mediterranean forests of contrasting stature in Slovenia[外文期刊] 2008(01)13.RUTTER A J.MORTON A J.ROBINS P C A predictive mod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inforests.Ⅱ.Generalization of the model and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in some coniferous and hardwood stands 197514.MURAKAMI S A proposal for a new forest canopy interception mechanism:splash droplet evaporation 200615.SCHELLEKENS J.SCATENA F N.BRUIJNZEEL L A Modelling rainfall interception by a 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northern Puerto Rico 199916.LIDA S.TANAKA T.SUGITA M Change of interception process due to the succession from Japanese red pine to evergreen oak[外文期刊] 2005(1-4)17.RUTTER A J.KERSHAW K A.ROBINS P C A predictive model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inforests.Ⅰ.Derivation of the model from observations in a plantation of Corsican pine 1971forests.II.Generdhzation of the model and comparison with observations in some coniferous and hardwood stands 197519.张光灿.刘霞.赵玫林冠截留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评述[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01)20.SCHELLEKENS J.SCATENA F N.BRUIJNZEEL L A Modelling rainfall interception by a 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northeastern Puerto Rico 199921.MASSMAN W The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the interception of rainfall by forest 198322.XIAO Q.MCPERSON TIN S A new approach to modeling tree rainfall interception 200023.常志勇.包维楷.何丙辉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期刊论文]-水土保持学报2006(06)24.巩合德.王开运.杨万勤川西亚高山原始云杉林内降雨分配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学 2005(01)25.张卓文.杨志海.张志永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冠降雨截留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6(03)26.殷有.周永斌.崔建国林冠截留模型[期刊论文]-辽宁林业科技 2001(05)27.曾德慧.裴铁璠.范志平樟子松林冠截留模拟实验研究 1996(02)28.HERBST M.ROBERTS J M.ROSIER P T W Measuring and modeling the rainfall interception loss by hedgerow in southern England 200629.PEREIRA F L.GASH J H C.DAVID J S Modelling interception loss from evergreen oak Mediterranean savannas:Application of a tree-based modeling approach 200930.MUZYLO A.LLORENS P.VALENTE F A review of rainfall interception modeling 200931.TOBA T.OHTA T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terception loss in boreal and temperate forests[外文期刊] 2005(3-4)32.郭春明.王彦辉.于澎涛森林水文学研究述评[期刊论文]-世界林业研究 2005(03)1.范世香.程银才.王仲发.白清俊.FAN Shi-xiang.CHENG Yin-cai.WANG Zhong-fa.BAI Qing-jun基于流域蓄满产流理论的林冠截留降雨新模型[期刊论文]-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2)2.李衍青.张铜会.赵学勇.刘新平.童勋章.云建英.LI Yan-qing.ZHANG Tong-hui.ZHAO Xue-yong.LIU Xin-ping. TONG Xun-zhang.YUN Jian-ying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降雨截留特征研究[期刊论文]-草业学报2010,19(5)3.张淑琢.范世香.ZHANG Shu-zhuo.FAN Shi-xiang森林植被截留降雨实验与模拟[期刊论文]-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15(10)4.洪滔.吴承祯.范海兰.宋萍.HONG Tao.WU Chengzhen.FAN Hailan.SONG Ping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评价森林截留的地理变化规律[期刊论文]-山地学报2007,25(6)5.蒋必凤.董希斌.Jiang Bifeng.Dong Xibin植被护坡水文机制模型的构建[期刊论文]-森林工程2007,23(5)6.范世香.蒋德明.阿拉木萨.李雪华.刘志民林内穿透雨量模型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03,23(7)7.杨文利.樊后保.YANG Wen-li.FAN Hou-bao森林植被冠层对降雨侵蚀力的减缓效应[期刊论文]-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4)8.张晓珊.于曙明.龙秀琴.周红.杨承荣退耕还林集约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研究[期刊论文]-林业科技开发2008,22(1)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期刊论文]-植物生态学报2006,30(5)10.王安志.刘建梅.裴铁璠.金昌杰.WANG An-zhi.LIU Jian-mei.PEI Tie-fan.JIN Chang-jie云杉截留降雨实验与模型[期刊论文]-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nykx201020109.aspx。
《结缕草叶枯病的诊断及防治》xx年xx月xx日•结缕草叶枯病的症状和诊断•结缕草叶枯病的病因分析•结缕草叶枯病的防治措施•结缕草叶枯病的预防和控制目•结缕草叶枯病防治的实践案例•结缕草叶枯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录01结缕草叶枯病的症状和诊断症状表现叶片出现黄色或褐色斑块结缕草叶枯病会使叶片出现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黄色或褐色斑块,通常斑块边缘清晰。
叶片变薄变脆受病影响的叶片会逐渐变薄变脆,易碎。
叶脉间出现坏死叶脉间的组织出现坏死,使叶片呈现条状或网状斑纹。
通过观察植株的症状,如黄色或褐色斑块、叶片变薄变脆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结缕草叶枯病。
诊断方法观察症状采集患病叶片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结缕草叶枯病的存在。
显微镜检查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如PCR 等,可以更准确快速地检测结缕草叶枯病。
分子生物学检测结缕草叶枯病与锈病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锈病通常会导致叶片背面出现黄色或橙色的斑点,且斑点上会有脓疱状物。
锈病结缕草细菌性病害会使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并伴有黄色或橙色的边缘,与结缕草叶枯病症状不同。
细菌性病害易混淆疾病的鉴别02结缕草叶枯病的病因分析土壤酸碱度结缕草适宜生长在微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土壤酸碱度不适宜也会导致叶枯病的加重。
气候变化气候是影响结缕草叶枯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高温、高湿、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都可能加重病情。
草地管理水平草地管理水平对结缕草叶枯病的发病率也有很大影响,如草地植被过于茂密、过度施肥等都可能加重病情。
发病环境因素病原菌种类结缕草叶枯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如镰孢属、丝核属等,不同病原菌的致病力和传播方式也有所不同。
病原菌特性每种病原菌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了解这些特性对防治叶枯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菌种类及特性侵染过程结缕草叶枯病的病原菌通过侵染植株的伤口、气孔等部位,在植株体内繁殖并破坏细胞和组织,导致植株出现叶枯症状。
流行规律结缕草叶枯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草地管理水平、病原菌种类等多种因素有关,掌握其流行规律对防治叶枯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植被冠层降水截留研究进展
吕爱锋;王蕾;曲波
【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年(卷),期】2022(20)4
【摘要】植被冠层通过对降水的拦截可以改变降水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调节地表径流,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
冠层截留过程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植被的冠层截留具有差异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水变异性的增加、植被的物候效应及土地利用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也会进一步对植被冠层截留造成影响。
对于植被冠层截留测定方法有人工模拟法和间接观测法,冠层截留模型的研究往往以间接观测结果作为基础。
当前我国研究的冠层截留模型主要分为3类:经验模型基于实测资料可揭示不同影响因素与冠层截留的关系;理论模型侧重于冠层截流内在机制,但对于研究者的数学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参数较少且具有相对明确的物理意义,因此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我国冠层截留研究可重点关注草本植被冠层截留及变化、结合全球尺度的遥感数据进行方法改进以及冠层截留模型与全球环境变化模型耦合等方面。
【总页数】13页(P724-736)
【作者】吕爱锋;王蕾;曲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不同放牧制度下呼伦湖流域草原植被冠层截留
2.燕山北部山地人工针叶林及天然阔叶林植被层的降水截留量研究
3.广东省2004-2016年植被冠层降雨截留模拟及时空变化特征
4.草地生态系统中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截留降水和降尘的机制研究植物叶面是植物—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生态界面,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叶面的润湿性是各种生境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了叶片对水的亲和能力。
植物叶面的润湿性对滞留、吸附、过滤大气污染物、降水截留、光合作用、病虫害感染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降水和降尘截留机制的研究,在认识植被截留降水、降尘的微观机理和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不同植物的叶面润湿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季节变化、地理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水滴特征对降水截留的影响、叶面特征对植物滞尘的效应;并探讨了叶面润湿性特征作为环境质量变化的指示指标的可能性;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供试的95种植物叶正背面的接触角大小在40°—145°之间,平均为103.4°,其中41种背面接触角显著高于正面,28种正面接触角显著高于背面,其余26种正背面差异不显著。
乔木叶面接触角明显低于草本和灌木,与不同生活型植物叶面蜡质、叶水分状况有关。
(2)当叶面蜡质含量低于0.75g/m~2时,植物叶表面的接触角随蜡质含量的升高显著增大;叶面蜡质含量高于0.75g/m~2时,叶面接触角随蜡质含量变化不明显。
在低蜡质含量情况下,随着蜡质的增加,叶表面蜡质的覆盖面积和厚度增加,导致了接触角增大;随着蜡质含量的继续增大,由蜡质微形态引起的表面粗糙率的变化成为影响润湿性的主要因素。
叶面绒毛的多少、形态、分布方式及绒毛上蜡质的有无对接触角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作用方式表现出润湿和不润湿的特征。
叶面气孔的类型、大小和数量均能影响润湿性,但其影响比较复杂。
(3)随生长期延长,除三叶草外,紫荆、国槐、珊瑚树、银杏、紫叶小檗、小叶黄杨、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接触角均明显降低。
疏水型的国槐、紫叶小檗和银杏叶接触角变化达40°以上,亲水型的珊瑚树、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等老叶接触角较新叶降低10°—20°。
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截留降水和降尘的机制研究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截留降水和降尘的机制研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过滤器”,在降低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净化大气中有害气体、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植物叶面的润湿性对于植物截留降水和降尘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本文将探讨基于润湿性的植物叶面截留降水和降尘的机制。
植物叶面的润湿性是指植物叶片表面的接触角。
接触角越小,说明植物叶片的表面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够更好地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水分。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叶片的接触角,我们发现莲叶、荷叶等植物的表面接触角较小,而杨树叶、柳树叶等植物的表面接触角较大。
润湿性对于植物叶面截留降水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空气中的水分接触到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植物叶片时,会发生润湿现象,水分会在叶片上形成水滴,并逐渐扩展成膜状。
植物叶片上的水滴会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并逐渐增长,最终落到地面上。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植物叶片能够截留更多的降水,从而减少地面径流,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
除了截留降水,润湿性对于植物叶面降尘也具有重要意义。
空气中的颗粒物往往附着在植物叶片的表面上,形成灰尘。
具有良好润湿性的植物叶片能够吸附这些颗粒物,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实验证明,润湿性较好的植物叶片上附着的颗粒物比较少,而润湿性较差的植物叶片上附着的颗粒物相对较多。
润湿性与植物叶片的表面结构密切相关。
植物叶片表面的微观结构对于植物的润湿性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莲叶表面具有丰富的微小凸起,形成了类似蜡质的纳米结构,使得莲叶表面具有较好的润湿性。
通过对不同植物叶片的SEM扫描,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叶片表面的微观结构差异,进而分析其润湿性的差异。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植物叶面的润湿性产生影响。
例如,天气条件、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等因素都会对润湿性产生影响。
多种园林植物降雨截流服务功能的时效性研究周卓尔1,徐慧1,郑雨晴1,刘秉坤1,2,谭亦鹏1,寻瑞1*(1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爱丁堡大学建筑与风景园林学院,苏格兰爱丁堡EH39DF )摘要:为探讨不同乔灌搭配园林植物的降雨截流能力,对16种乔灌搭配1年内22批次有效降水事件下的截流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以杜英+杜鹃、杜英+山茶、香樟+海桐、香樟+山茶、樱花+檵木为组合的植物降雨截流能力在时长上表现最好;在植物降雨截流服务功能的有效时间内,以山茶作为灌木层的乔灌搭配具有明显优势。
在降水事件进行到后期时,以香樟+山茶、樱花+檵木为乔灌搭配的植物组合的林冠截流能力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杜英+山茶与香樟+山茶的植物搭配在应对城市内涝时具有显著优势,樱花+檵木、樱花+山茶在应对城市内涝时具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降雨截流;园林植物;乔灌搭配;城市内涝;截流能力物的选择上,城市生态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
2017年学者Adam Berland 等[9]曾对树木在城市雨洪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研究,认为城市管理者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考虑最佳树木栽培实践和制度框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可以提供的雨水效益。
Holder Curtis D 等[10]对叶片和冠层特性在降雨截流和城市水文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Urban Research 上也有关于6种城市树木降雨截流的相关内容所展开的论述[11]。
关于降雨拦截和再分配[12]、降雨截流过程中叶倾角和叶片性状变化的影响[13]也都于近3年内的期刊可见。
学者Pflug Stefanie 等[14]通过对10种温带树种降雨截流的监测分析得出,无论是在夏季还是在生长季(冬季)以外,针叶树种的冠层蓄积量和截流率均大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的绝对截树量(kg )与胸径、树冠高度、最大枝长、总枝表面积和地上干重呈正相关;所有物种单位冠投影面积截流量(mm )与单位冠投影面积分枝长度和分枝表面积呈正相关。
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研究的报告,600字
报告标题: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研究
本报告将对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进行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将分析如何利用冬小麦的冠层结构来截留降水,并且分析该结构的效果。
首先,关于冬小麦冠层的结构,它是由茎、叶柄、叶子和直立花序组成的。
其中,茎部分可以保护植物免受降水损害,而叶柄可以把水分分配到叶子上去;这样,叶子将有助于截留降水。
其次,要分析冬小麦的冠层截留降水性能,我们使用一种新型作物水分模型来模拟不同田间条件下的冬小麦降水截留情况。
该模型利用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叶子对降水的影响,模拟出不同类型土壤、植物覆盖、外界条件和冠层状况下的降水截留情况。
最后,我们分析了模拟数据,得出结论:冬小麦冠层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其中水分截留效率可以达到50%左右,且随植物
覆盖逐渐增加而上升;此外,在不同的条件下,冬小麦的截留效率也会有所变化。
综上所述,本报告分析了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得出结论,冬小麦冠层可以有效截留降水,随着植物覆盖进一步增加,其水分截留效率将会有更大提升。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更好地利用冬小麦冠层降水截留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第37卷第3期2023年6月水土保持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7N o .3J u n .,2023收稿日期:2022-09-27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 F C 05008) 第一作者:张益(1998 ),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水文㊁水土保持研究㊂E -m a i l :1491329925@q q .c o m 通信作者:贾国栋(1986 ),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㊁生态水文研究㊂E -m a i l :j gd 123@126.c o m 坝上地区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动态张益1,2,王渝淞1,2,武昱鑫1,2,余新晓1,2,樊登星1,2,贾国栋1,2,王春华3(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北京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务中心,北京100083)摘要:为研究坝上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以结缕草(Z o y s i a j a p o n i c a )为对照,选取坝上地区典型人工林小叶杨(P o p u l u s s i m o n i i C a r r .)和樟子松(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 .m o n g o l i c a ),研究其生长季不同时间㊁空间土壤水势和变异系数及晴天和降雨下土壤水势变化㊂结果表明:(1)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变化趋势相同,在生长季前期和后期土壤水势较高,中期土壤水势进入波动下降期,但不同植被进入波动期时间不同,樟子松晚于小叶杨和结缕草㊂小叶杨㊁樟子松㊁结缕草土壤水势最低值分别出现在70,10,30c m 处,最低值分别为-1257.24,-747.97,-830.11k P a㊂小叶杨㊁樟子松和结缕草土壤水势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别在9月10c m ㊁7月10c m ㊁7月30c m 处,其值分别为-155.9%,-208.0%,-183.6%㊂总体上,变异系数生长季中期大于前期和后期,表层大于深层㊂(2)晴天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差的最大值与日均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随着日均温度升高,水势差最大值也增大㊂典型晴天大气温度在日内上下波动,土壤水势呈现滞后波动,在生长季浅层土壤最为明显㊂(3)不同降雨量与土壤水势差呈现相关关系,随着降雨量升高,土壤水势差也随之升高㊂典型降雨事件下,中雨和大雨剖面土壤水势迅速上升,小雨事件下主要呈现波动变化㊂从不同植被来看,草地土壤水势较人工林波动更为剧烈㊂综上,生长季樟子松土壤水势进入波动期最晚,波动幅度最大㊂而土壤水势对于大气温度和降雨的响应方面,结缕草最为敏感㊂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人工林建设与水资源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坝上;土壤水势;人工林;大气温度;降雨中图分类号:S 1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23)03-0181-09D O I :10.13870/j.c n k i .s t b c x b .2023.03.024D y n a m i c s o f S o i lW a t e rP o t e n t i a l i nG r o w i n g Se a s o nof P l a n t a t i o na n dG r a s s l a n d i nB a s h a ng Ar e a Z H A N G Y i 1,2,WA N G Y u s o n g 1,2,WU Yu x i n 1,2,Y U X i n x i a o 1,2,F A N D e n g x i n g 1,2,J I A G u o d o n g 1,2,WA N GCh u n h u a 3(1.S c h o o l 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B e i j i 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t a t eF o r e s t r y a n dG r a s s l a n d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n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B e i j i n g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083;3.B e i j i n g H e h uB a s i n M a n a g e m e n tC e n t e r ,B e i j i n g 100083)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d y n a m i c s o f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p l a n t a t i o n s i nB a s h a n g a r e a ,i n t h i s e x pe r i m e n t ,Z o y s i a j a p o n i c a w a s t a k e na s c o n t r o l ,P o p u l u s s i m o n i i C a r r .a n d 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v a r .m o n g o l i c a ,w h i c h w e r e t y p i c a l p l a n t a t i o n s i nB a s h a n g a r e a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t os t u d y th e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v a l u e a n dv a r i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i n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i n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a n d t h e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v a r i a t i o nu n d e r s u n n yd a y s a n d r a i n f a l l i n g r o w i n g se a s o n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1)T h e c h a n g e t r e n d of t h e s o 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p l a n t a t i o na n dg r a s sw a s th e s a m e ,t h e s o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w a s h i g h e r a t t h e e a r l y a n d l a t e s t a g e s o f g r o w i n gs e a s o n ,a n dt h e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e n t e r e dt h ef l u c t u a t i n g a n dd e c l i n i n gp e r i o da t t h e m i d d l es t a ge ,b u t d if f e r e n t v eg e t a t i o ne n t e r e d th e f l u c t u a ti n gp e r i o d a t d i f f e r e n t t i m e ,a n d t h a t o f P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 .m o n go l i c a w a s l a t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P .s i m o n i i C a r r .a n d Z .j a po n i c a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l o w e s t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P .s i m o n i i C a r r .w a s-1257.24k P a a t 70c m ,t h a t o f P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 .m o n g o l i c a w a s-747.97k P a a t 10c m ,a n d t h a t o f Z .j a po n i c a w a s-830.11k P a a t 30c m.T h em a x i m u mv a r i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s o 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P .s i m o n i i C a r r .,P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 .m o n g o l i c a a n d Z .j a po n i c a a p p e a r e da t 10c mi nS e p t e m b e r ,10c mi n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J u l y a n d30c mi n J u l y,w i t hv a l u e s o f-155.9%,-208.0%a n d-183.6%,r e s p e c t i v e l y.O n t h ew h o l e,t h e v a r i a t i o n c o e f f i c i e n tw a s g r e a t e r i n t h em i d d l e o f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t h a n t h a t a t e a r l y a n d l a t e s t a g e s,a n d t h a t i n s u r f a c e l a y e rw a s g r e a t e rt h a nt h a t i nd e e p l a y e r.(2)I ns u n n y d a y s,t h e r e w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m a x i m u m v a l u eo f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o f p l a n t a t i o n sa n d g r a s s l a n d sa n dt h ed a i l y m e a n t e m p e r a t u r e.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o fd a i l y m e a nt e m p e r a t u r e,t h e m a x i m u m o f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a l s o i n c r e a s e d.I n t y p i c a l s u n n y d a y s,t h e a t m o s p h e r i c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l u c t u a t e du p a n dd o w n i n t h e d a y,a n d t h e s o 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f l u c t u a t e dw i t h a l a g,w h i c hw a sm o s t o b v i o u s i n t h e s h a l l o ws o i l d u r i n g t h e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3)T h e r ew a sa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 r a i n f a l l a n d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 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o fr a i n f a l l,t h e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d i f f e r e n c ea l s oi n c r e a s e d.U n d e rt y p i c a lr a i n f a l l e v e n t s,t h e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o fm o d e r a t ea n dh e a v y r a i n f a l l p r o f i l e sr o s er a p i d l y,a n df l u c t u a t e du n d e r l i g h t r a i n f a l le v e n t s.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d i f f e r e n tv e g e t a t i o n,g r a s s w a s m o r ei n t e n s et h a na r t i f i c i a l f o r e s t.T o s u mu p,t h e s o 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P.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m o n g o l i c a i n t h e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e n t e r e d i n t o t h e f l u c t u a t i n gp e r i o d a t t h e l a t e s t,w i t ht h e l a r g e s t f l u c t u a t i n g r a n g e.T h e r e s p o n s eo f 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o f Z.j a p o n i c a w a s t h e m o s ts e n s i t i v et oa t m o s p h e r i c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r a i n f a l l.T h er e s u l t sw e r e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g u i d i n g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l o c a l p l a n t a t i o n s a n d e f f i c i e n tm a n a g e m e n t o f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K e y w o r d s:B a s h a n g a r e a;s o i l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p l a n t a t i o n;a t m o s p h e r i c t e m p e r a t u r e;r a i n f a l l20世纪,能量学观点被引入土壤水分的研究,并首次提出土壤水势的概念[1]㊂土壤水势是指土壤水所拥有的势能,表示在标准状况下,将单位数量的土壤水移动到指定位置或状态时,环境对土壤水所做的功[2]㊂土壤水势作为表征植被吸收土壤水分有效性和判断土壤干旱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值与土壤含水率密切相关,但与土壤含水率不同,其解决土壤含水率受质地影响不能真实表达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问题[3]㊂因此,土壤水势经常与土壤含水率一起作为研究土壤水文过程的重要参数[4],在研究植被水分利用与水资源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近年来,学者们对土壤水势进行许多研究,李奕然等[5]研究华北地区人工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土壤水势变化;袁佳丽等[6]研究土壤水势与叶片㊁大气水势之间的梯度,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杨湘等[7]研究不同覆盖物对夏黑葡萄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势的影响;任涛等[8]研究地膜 地布覆盖下的土壤水势变化㊂已有研究多是对于土壤水势值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进行分析,缺乏指标定量说明时间和空间上土壤水势的变异㊂同时,大气温度和降雨都能改变土壤水势[9],但其如何作用于土壤水势,不同深度处的土壤水势在这种作用下如何变化,变化在不同植被下具有何差异研究得较少㊂此外,现有研究[10]多集中于西北内陆河流域和黄土区,对于华北地区的研究较少㊂坝上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海拔高,平均气温低,降雨稀少,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当前对坝上地区土壤水势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㊂同时,坝上地区也是京津冀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地带,已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林建设[11]㊂但是,许多人工林发生退化现象,水分亏缺是重要原因,其中的机理尚未阐明,而研究此地植被的土壤水势为解决人工林退化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㊂生长季拥有良好的水热条件,植物在生长季生长迅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一直以来土壤水势方面研究的重点㊂因此,本研究通过选取小叶杨(P o p u l u ss i m o n i i C a r r.)㊁樟子松(P i n u ss y l v e s-t r i s v a r.m o n g o l i c a)2种坝上地区典型人工林,并选择结缕草(Z o y s i a j a p o n i c a)作为对照,通过201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长时间序列㊁高分辨率监测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水势值时空变化及其变异程度,以及土壤水势对大气温度和降雨的响应,以期为当地人工林建设与水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㊂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二台镇林场(114ʎ52' 114ʎ53'E,41ʎ20' 41ʎ21'N),属于坝上地区,海拔为1370~1390m,地势平缓且无陡坡㊂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整体寒冷干燥,多冰雹㊁霜冻等自然灾害㊂年均气温3~4ħ,历史极端低温为-34.8ħ,极端高温为33.4ħ㊂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降雨分布少且不均,集中在6 9月,多为小雨㊁中雨㊂蒸发量较大,年蒸发量可达1700mm㊂土壤上呈现弱酸性或中性,母质多为玄武岩㊁花岗岩,土壤中砂粒含量较高,土壤种类以沙土和栗钙土为主㊂研究区土壤较为贫瘠,退化程度较高㊂土壤经历季节性冻结,土壤中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含量不高㊂研究区在植被上属于林草过渡带,同时存在乔木㊁灌木㊁草28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地等多种植被类型㊂乔木主要源于20世纪大规模的人工林建设,小叶杨与樟子松是主要的造林树种;灌木以荆条㊁柠条㊁沙棘为主;草本植物种类丰富且分布广泛,主要为结缕草㊂1.2试验设计2018年8月选择坝上地区栽植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小叶杨和樟子松,在当地分布广泛的牧场选用结缕草进行对照,开挖1m剖面,剖面内在10,30,50,70, 90c m分别布设土壤水势探头(M P S-6探头,美国),测量土壤水势,水势测量范围为-9~-100000 k P a,分辨率为0.1k P a,布设完毕回填土壤,并等待土壤沉降8个月㊂监测时间范围为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数据通过E M50收集,时间间隔为15m i n㊂同时布设HO B O小型气象站(U30,美国),采用气象数据,包括降雨量(分辨率0.2mm)㊁温度(分辨率0.1ħ),气象数据每5m i n记录1次㊂1.3数据处理因土壤处于非饱和状态,研究的土壤水势为重力势和基质势之和,不含压力势,剔除土壤水势检测过程中的异常值㊂实际上,土壤水势对水分的响应呈指数形式,在统计降雨和晴天水势差与降雨㊁大气温度的关系时,将土壤水势换成以10为底的l o g函数进行计算㊂采用E x c e l201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采用S P S 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O r i g i n2021软件进行绘图㊂2结果与分析2.1温度与降雨特征由图1可知,在5月大气温度波动升高,中间经历数个升温 降温过程㊂6 9月呈现先缓慢上升,而后缓慢下降㊂日均温最高时段位于7月15 28日,日均气温超过20ħ㊂10月日均气温快速波动下降,也经历数个降温 升温过程㊂在13,14,15,25,28日,日均温度低于0ħ㊂从变异程度来看,5月㊁10月变异十分剧烈,变异系数分别为36.6%,113.0%㊂而5 9月变异较小,变异系数为13.7%~21.5%㊂图1监测期大气温度与降雨量监测期总降雨量为347.4mm,占当年总降雨量(415.6mm)的83.6%㊂监测期降雨主要发生在5 9月,合计299.8mm,占年降雨量的72.1%㊂按照20h 为间隔将降雨事件进行划分[12],共发生降雨事件38场,其中ɤ5mm的降雨22场,降雨量总计41.2 mm㊂5~15mm的降雨5场,降雨量总计34.8mm, >15mm的降雨11场,降雨量总计271.4mm㊂>10mm的降雨场次少,但单场降雨量高,因此,合计降雨量高,占监测期总降雨量的比例高㊂2.2监测期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时空变化与变异由图2㊁图3可知人工林和草地在监测期内不同时间土壤水势的变化㊂3种植被的土壤水势都呈现剧烈波动,5月㊁6月和10月土壤水势较高,而在生长季盛期(7月㊁8月)较低且处于剧烈波动状态,小叶杨在5月㊁7月的平均水势分别为-28.01,-743.53k p a㊂3种植被土壤水势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植被进入土壤水势剧烈变化的时间点不同,结缕草最早,5月中旬出现短暂的水势降低,小叶杨其次,出现在6月中旬,樟子松最晚,直到7月下旬㊂在生长季结束后,小叶杨10c m保持稳定且较高的土壤水势值,为-24.05~ -32.56k P a,但樟子松和结缕草,在表层(10c m)出现土壤水势的下降,例如结缕草,由10月1日的-68.84k P a 下降到10月31日的-886.82k P a㊂此外,樟子松和结缕草都出现双峰现象,即出现2个明显的水势下降,但是小叶杨只有1个㊂以不同深度处的土壤水势进行比较,监测期内小叶杨㊁樟子松㊁结缕草土壤水势最低值出现在70,10,50c m土层,其值分别为-1257.24,-747.97,-830.11k P a㊂由表层向深层变化趋势不同,小叶杨和结缕草为先减后增,而樟子松表现为先减后保持平稳㊂3种植被的土壤水势最高值都出现在深层,小叶杨和结缕草为90c m,樟子松最高值虽然出现在70c m土层,但与90c m的土壤水势值非常接近㊂以监测期不同植被在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势进行比较,小叶杨和结缕草在10,30,50c m,小叶杨和樟子松在10c m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㊂小叶杨㊁樟子松和结缕草土壤水势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10c m㊁7月10c m㊁7月30c m处,其值分别为-155.9%,-208.0%,-183.6%㊂从不同时间土壤水势的变异系数(图4)来看,在监测期的前期和后期(5月㊁10月),土壤水势的变异最小,小叶杨10月在不同土层的变异系数为-2.8%~-7.5%,在7月和9月,土壤水势的变异较大,9月不同土层的变异系数为-67.1%~-155.9%㊂从空间来看,土壤水势的变异随着土层深度加大,土壤变异系数逐渐减小㊂樟子松7月各土层土壤水势变异系数逐渐减小,分别为-208.0%,-152.0%,-12.0%,-1.9%,-1.2%㊂但樟子松8月30c m变异系数<50c m,总体趋势保持381第3期张益等:坝上地区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动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土层加深变异系数减小㊂当土壤水势低于-1500k P a时,植物很难从土壤中吸收水分[13]㊂草地和人工林在8月㊁9月均出现长时间的土壤水势低于-1500k P a㊂草地(结缕草)主要出现在30,50c m,樟子松出现在10,30,50c m,而小叶杨各土层都出现长时间的土壤水势低于-1500k P a㊂从最低值来看,小叶杨和樟子松的最低值分别为-5573.45, -5320.35k P a,低于结缕草的-4317.12k P a ㊂图2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随时间变化图3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随空间变化2.3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对晴天的响应在监测期每月选取3个典型晴天,共计18个,找到每个典型晴天的水势最高值与最低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将土壤水势差值与日平均气温进行相关分析㊂水势差的最大值与日平均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㊂不同植被土壤水势对日均温度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并未达到显著相关(p>0.05)㊂通过回归分析,小叶杨的回归方程为Y=A X2+B X+C,R2=0.560,樟子松和结缕草的回归方程为Y=A e B X,R2ȡ0.498㊂由图5可知,随着日均温度升高,日均温度与水势差之间的斜率逐渐增大,即单位温度对土壤水势差的改变作用更加明显㊂图4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变异系数选择5个典型晴天,分别为生长季前㊁生长季前期㊁生长季中期㊁生长季后期㊁生长季后,其平均温度分别为7.43,20.53,18.56,17.73,5.11ħ㊂由图6可知,生长季前,土壤水势值均>-80k P a,此过程仅有少数几个探头监测到水势发生变化且变化较小㊂小叶杨在90c m 的水势从-74.06k P a上升到-60.01k P a,樟子松在70 c m也发生类似的水势缓慢上升,不同于小叶杨和樟子松,结缕草10c m的水势从-15.68k P a下降到-20.78 k P a㊂水势探头监测到小叶杨10c m处水势变化最大,其变化值为14.05k P a㊂生长季后不同植被土壤水势变化差异明显,小叶杨在生长季后各层均无显著变化,樟子松在10c m发生迅速下降,在4天内累计下降1274.07k P a㊂而结缕草表层发生周期性的波动,4天内无显著下降㊂相较于生长季前和生长季后,生长季土壤水势变化明显,生长季前期,小叶杨和结缕草均发生水势的显著下降,其中小叶杨水势下降出现在30, 70c m土层,结缕草主要发生在10,50c m㊂以结缕草50c m为例,在此过程中,其水势下降627.49k p a,樟子松没有发生显著变化㊂生长季中期,3种植被在10,30c m均出现周期性波动下降,同时10c m的波48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动幅度均显著>30c m ㊂生长季后期,3种植被均出现周期性波动,但具体情况不同,小叶杨为10c m 波动上升,樟子松为波动下降,结缕草在10,30c m 都出现波动,在10c m 波动下降,30c m 波动上升㊂图5 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差与日均温度关系2.4 人工林和草地植被土壤水势对降雨的响应选取12场经过冠层或草本层截留到达土壤层并明显触发响应的降雨事件,降雨量为7~43mm ,合计259.4mm ㊂降雨结束1天后,降雨充分深入土壤并完成再分布,因此,选取此时土壤水势数据作为降雨响应后的土壤水势,同时收集降雨前的初始土壤水势㊂同样经过标准化处理,计算标准化后的降雨前后土壤水势差㊂将土壤水势差与降雨量进行相关分析,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 <0.05)㊂不同植被土壤水势对降雨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并未达到显著相关(p >0.05)㊂通过回归分析,在降雨量与土壤水势差之间构建函数,函数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㊂函数形式为Y =A X 2+B X +C ,R 2ȡ0.583㊂由图7可知,随着降雨量增大,对于某特定降雨事件前后土壤水势差也随之增大㊂根据中国气象局降雨等级分类,选取小雨(9.0mm )㊁中雨(23.2mm )㊁大雨(43.0mm )事件各1场,分析剖面土壤水势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㊂由图8可知,小雨量状况下,土壤水势的变化程度较小,降雨后小叶杨10c m 土壤水势呈现周期性波动,深层水势无显著变化㊂樟子松为表层阶梯式上升,深层无响应㊂结缕草变化最为剧烈,由降雨前的-1824.99k P a 上升到-422.80k P a ,并在稳定维持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同时30c m 土壤水势呈现周期性波动㊂在中雨的作用下,3种植被在降雨后10c m 水势均迅速上升,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值,在30c m 处,3种植被水势变化有差异,小叶杨为缓慢下降,樟子松为迅速上升,并达到较高值,而结缕草呈现不规则波动趋势,水势维持稳定㊂大雨事件下,3种植被水势均呈现剧烈响应,樟子松降雨前期10,30,50c m 土壤水势分别为-4656.05,-2712.67,-4359.28k P a ,降雨后,土壤水势快速上升到-100k P a 以上㊂从响应深度来看,各植被响应深度均大于中雨㊁小雨事件,小叶杨在10,30c m 水势发生变化,而在樟子松和结缕草,10,30,50c m 发生变化㊂3 讨论人工林和草地均出现土壤水势波动且进入波动的时间点不同,5月3种植被的水势值均较高,因为5月大气温度较低因而蒸发较弱,同时植被还未进入生长发育盛期,进入6月后,小叶杨和结缕草的水势开始波动下降,可能因为6月大气温度升高,水分蒸发,结缕草没有冠层,热量相对于其他植被更多地进入土壤,热量促使土壤水分蒸发,导致结缕草的土壤水势降低,小叶杨因为进入生长期,对于水分的需求增加,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到空气中,导致土壤水势下降,樟子松直到7月下旬,水势才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能与樟子松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14]㊂从生长季结束时的水势可知,9月下旬开始,降雨减少,温度降低,植被的生长发育减缓,植被对于水分的需求减少,小叶杨和结缕草在9月下旬开始土壤水势均处于高位,9月下旬樟子松在10,30c m 的土壤水势有明显的下降㊂说明樟子松的生长期相对于小叶杨和结缕草靠后㊂同时,在生长季盛期,人工林和草地均呈现反复水势上升 下降过程,是土壤蒸发㊁植被蒸腾㊁降雨补充等过程相互影响所导致的㊂90c m 土层土壤水势在整个监测期都处在较高值,主要原因为:一是深层与大气隔绝,传导到深层的热量较少[15],而温度梯度又是水分向上运动的驱动力;二是土层越深,植被根系有限,吸水能力降低;三是深层土壤离地下水较近,含水量较高使得土壤水势较高[16]㊂从变异系数来看,表层(10c m )的土壤水势变异系数最大,是因为表层是大气对土壤的直接作用层,同时植被根系在表层分布最密,根系吸水从而降低土壤水势,降雨输入土壤时,中小降雨被表层吸收,无法到达深层㊂因此,在蒸腾㊁降雨输入㊁根系吸水的多重作用下,表层土壤水势的变异最为剧烈㊂7月和9月变异系数最大,经过研究降雨量可发现,7月和9月的降雨量分别达95.0,73.6mm ,远高于其他月份,说明降雨是直接影581第3期 张益等:坝上地区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动态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响土壤水势变异的主要因素㊂大气温度对土壤水势存在明显的作用,主要有2种趋势:第1种是土壤水势随着大气温度做周期性运动;第2种是土壤水势随着大气温度变化均匀地升高或下降㊂图6不同时期典型晴天剖面土壤水势动态68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7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差与降雨量关系图8不同降雨量作用下剖面土壤水势动态大气温度由太阳辐射决定[17],太阳的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通过多孔介质向土壤传导,使得土壤温度升高㊂在白天,太阳辐射加大,土壤吸热导致剖面土壤温度梯度为负值,产生向下的气态水通量,导致土壤含水率增大,进一步提高土壤水势,晚上则相反[18]㊂同时,来源于植被水分的吸收,使得水势下降㊂水势升高仅在生长季前小叶杨深层发生过,因为5月初深层土壤温度较低,处于解冻状态,水分含量升高使得水势升高[19]㊂2种趋势都有2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土壤水势的变化具有滞后性,因为热传递需要时间,因此,土壤水势相对于大气温度存在滞后效应[20];其次,土壤水势的变化一般出现在表层(10c m),越向深层土壤水势变化幅度越小,因为表层土壤温度吸收大部分的太阳辐射,温度上升最大,次表层接受的太阳辐射有限,温度上升不大[21]㊂不同降雨量下的剖面水势动态表明,土壤水势对降雨的响应也具有滞后效应,10c m水势最先响应,经过一定时间后,30c m水势接着响应,证明降雨的781第3期张益等:坝上地区人工林和草地生长季土壤水势动态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输入是土壤水势变化的主要原因㊂在小雨事件下,各植被响应的程度最小且呈波动状,有研究[22-23]表明,降雨要经过冠层㊁枯落物的截留后,到达土壤层,才能触发改变土壤水分并影响土壤水势,小叶杨作为阔叶乔木,其截留能力强,樟子松是针叶乔木,截留能力相对弱,结缕草作为草本植物,单位面积生物量较小,截留能力最弱,因此,整体响应程度为小叶杨<樟子松<结缕草㊂中雨事件下,3种植被的10c m水势迅速升高,但在30c m情况有所不同,小叶杨在30c m水势均匀下降,此趋势在降雨前已经发生,可能是植被对于水分的吸收和土壤蒸发导致[24]㊂樟子松在30c m水势发生明显的上升,说明水分达到30c m土壤层,并大大改变水分含量,进一步改变水势含量㊂结缕草在30c m土壤水势呈现波动变化,降雨前后相比变化较小,可能是仪器受土壤温度导致的㊂大雨事件下,除截留作用,还要考虑到地表在大雨事件下可能产生地表径流,从而影响入渗水量进而影响土壤水势㊂本试验所研究大雨事件降雨量为43.0mm,降雨历时为37.33h,最大30m i n雨强为2.8mm/h,降雨分布较为均匀,有利于降雨入渗㊂同时㊂奚宏等[25]的研究表明,在坡度为5ʎ条件下,径流系数为0~0.03,由于本试验位于坝上地区,坡度较缓,大雨事件下不产生地表径流或产生较少的地表径流㊂3种植被表层水势先降低,后迅速上升到较高值㊂在降雨到达探头前,在植物吸收和土壤蒸发的多重作用下,土壤处于一个快速下降的趋势㊂同时响应存在滞后,因为降雨到达水分探头引起水势变化需要时间㊂水势变化量一般为大雨>中雨>小雨,但存在例外,小叶杨和樟子松在中雨下的水势变化量非常小,因为中雨事件发生在6月中旬,小叶杨和樟子松此时水势已经处于较高值,而水势须为负数,所以中雨在此状态下提升有限㊂4结论(1)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变化趋势相同,在生长季前段和后段土壤水势较高,中期土壤水势进入波动下降期,但不同植被进入波动期时间不同,樟子松晚于小叶杨和结缕草㊂此外,小叶杨土壤水势最低值出现在70c m处,为-1257.24k P a,樟子松出现在10c m,为-747.97k P a,结缕草出现在30c m,为-830.11 k P a㊂小叶杨㊁樟子松和结缕草土壤水势变异系数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10c m㊁7月10c m㊁7月30c m处,其值分别为-155.9%,-208.0%,-183.6%㊂变异系数总体上生长季中期大于前期和后期,表层大于深层㊂(2)晴天人工林和草地土壤水势差的最大值与日均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关系符合Y=A X2+B X+C或Y=A e B X,R2ȡ0.498㊂随着日均温度升高,水势差最大值也增大㊂典型晴天大气温度在日内上下波动,土壤水势呈现滞后波动,这种关系在生长季浅层土壤最为明显㊂(3)不同降雨量与土壤水势差呈现显著相关关系(p<0.05),随着降雨量升高,土壤水势差也随之升高,两者之间符合Y=A X2+B X+C,R2ȡ0.583㊂典型降雨事件下,中雨和大雨剖面土壤水势迅速上升,小雨事件下主要呈现波动变化㊂从不同植被来看,草地较于人工林更为剧烈㊂(4)相较于草地,8月㊁9月人工林土壤水势低于-1500k P a的土壤层更多,最低值更低㊂人工林吸取水分,需要花费更多的能量,是导致人工林退化的原因之一㊂但人工林退化原因复杂,还需要深入研究㊂(5)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只监测2019年的土壤水势数据,而土壤水势在不同年份(平水年㊁枯水年㊁丰水年)存在怎样的差异,这种差异对环境因子如何响应,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㊂参考文献:[1]吕振豫,刘姗姗,秦天玲,等.土壤入渗研究进展及方向评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7):1-5. [2]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18.[3]杨湘,苏学德,李鹏程,等.不同土壤水势对克瑞森葡萄光合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7):1429-1434.[4]吴沿友,胡林生,谷睿智,等.两种土壤含水量与水势关系[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7,35(4):351-356. [5]李奕然,马英,宋献方,等.华北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势动态和水分运移规律[J].生态学报,2021,41(14): 5622-5631.[6]袁佳丽,温国胜,张明如,等.毛竹快速生长期的水势变化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32(5):722-728.[7]杨湘,苏学德,李鹏程,等.不同覆盖物对夏黑葡萄关键生育期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21,37(20):59-65.[8]任涛,贾志峰,王智,等.毛乌素沙地地膜/地布覆盖下土壤水势动态[J].水土保持学报,2020,34(4):78-84. [9] W a n g XP,B e r n d t s s o nR,P a nYX,e t a l.S p a t i o t e m p o-r a l v a r i a t i o n o f s o i l w a t e r p o t e n t i a l a n d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w a t e r b a l a n c e f o r a d e s e r t s h r u b a r e a[J].S o i l a n dT i l l a g e R e s e a r c h,2022,224:e105506.[10]党宏忠,却晓娥,冯金超,等.土壤水分对黄土区苹果园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 P A C)中水势梯度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3):829-836. [11] Z h uLJ,K eY H,H o n g JM,e t a l.A s s e s s i n g d e g r a d a-t i o n o f l a k ew e t l a n d s i nB a s h a n g P l a t e a u,C h i n ab a s e do nl o n g-t e r mt i m e s e r i e s L a n d s a t i m a g e s u s i n g w e t l a n d d e g r a-d a t i o n i n de x[J].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2022,139:e108903.[12] L o z a n oPJ,S c h n a b e lS,C e b a l l o sB A.T h er o l eo fv e g e t a t i o nc o v e r so ns o i lw e t t i n gp r o c e s s e sa tr a i n f a l l881水土保持学报第37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枯落物对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王春红;吴勇;李秀博【期刊名称】《西南农业学报》【年(卷),期】2009(022)006【摘要】对贡嘎山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截留量及滞后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润阶段,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阔叶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针阔混交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②达到饱和时的时间,未成熟针叶林的未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成熟针叶林的最短;针阔混交林的半分解枯落物滞后时间最长,阔叶林的最短;成熟针叶林的全分解枯落物滞后最长,未成熟针叶林的最短;③在渗润阶段,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全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未分解层的最短;达到饱和时间,同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未分解层滞后时间最长,全分解层的最短;④在渗润阶段,4种植被的不同枯落物层的未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小;在饱和阶段,4种植被的枯落物层的不同分解层的截留量表现的规律并不相同,未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未分解层截留量多,全分解层的截留量最少.【总页数】4页(P1741-1744)【作者】王春红;吴勇;李秀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51~+2.3【相关文献】1.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对降水的物理过程影响研究 [J], 李秀博;吴勇;王春红2.岩溶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枯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岩溶效应 [J], 邓艳;蒋忠诚;覃星铭;祁晓凡;蓝芙宁;吴华英3.不同密度杉木林对地表枯落物层储量和林下植被的影响 [J], 毕桂芬4.木兰林场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研究 [J], 周长亮;李惠丽5.木兰林场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水文效应研究 [J], 周长亮;李惠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种结缕草属草坪草抗盐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盐渍化已成为困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草坪草的耐盐性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结缕草属草坪草因其耐盐性强,逐渐成为抗盐草坪建设中的重要选择。
然而,目前对于结缕草属草坪草抗盐机理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缕草属草坪草的抗盐机理,为草坪建设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三种结缕草属草坪草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利玛隆、多叶结缕草和豆状结缕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化学特性分析:测定结缕草属草坪草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叶片、根系和体内盐离子等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
2.植物生理特性分析:通过对结缕草属草坪草在不同浓度盐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如叶绿素含量、植株生长情况、叶片水势等的测定,探讨结缕草属草坪草抗盐机理。
3.蛋白组学分析: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结缕草属草坪草在盐胁迫下蛋白质组变化,为揭示结缕草属草坪草抗盐机理提供帮助。
三、研究意义:
结缕草属草坪草作为耐盐草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盐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对结缕草属草坪草的抗盐机理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以揭示抗盐机理的分子基础和生理机制,而且对于草坪建设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草坪养护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研究还为进一步开发具有高抗盐性的草坪草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第27卷 第4期 2000年JOURNAL OF LIAONING UNIV ERSITY 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V ol.27 N o.4 2000结缕草和早熟禾解剖结构与其抗旱性、耐践踏性和弹性关系的对比研究王 艳,Ξ 张 绵(辽宁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6)摘 要:通过对结缕草与早熟禾解剖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结缕草的角质层发达、维管束丰富、组织排列紧密,从而在微观方面找到了结缕草抗旱性、弹性、耐践踏性优于早熟禾的原因.关键词:结缕草;早熟禾;解剖结构.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846(2000)042037120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草坪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草种不断涌现,不同草种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用途.结缕草(Zogsia japonica Steud.)是我国自产的一种优良草坪草种,在抗旱性、耐践踏和弹性方面显著优于目前广泛应用的早熟禾类(Poa Pratensis)草种.目前对于结缕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尚未见系统报道.本文试图从结缕草与早熟禾的叶片、叶鞘、根状茎、鳞叶等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的对比研究中分析结缕草耐旱、抗践踏、弹性好的原因,从解剖学角度认识结缕草的优良特性.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研究材料采自辽宁大学草坪试验园.(1)结缕草:选取成熟叶片、叶鞘、鳞叶.(2)早熟禾:供试品种为“午夜”,选取成熟叶片、叶鞘、鳞叶.1.2 方法将试材切成长0.5cm的小段,于FAA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然后用70%→85%→95%→100%酒精脱水,经二甲苯透明后,渗蜡并包埋,制作切片.染色方法采用蕃红—固绿二重染色法[1].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照相.Ξ收稿日期:2000204228 作者简介:王 艳(19702),女,辽宁省昌图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生态学2 结果与分析2.1 叶片的解剖结构(见图片1,2,3)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从叶片的解剖结构即可反映出植物的抗旱性等特性[3].2.1.1 表皮结缕草和早熟禾的表皮均由一层细胞组成.结缕草表皮细胞较小,上表皮厚约5.78μm,下表皮厚约5.71μm.而早熟禾叶片表皮细胞较大,上表皮细胞厚约23.12μm,下表皮厚约18.79μm.结缕草表皮细胞小而排列紧密,细胞壁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早熟禾叶片,在保水能力上优于早熟禾[2].表1 结缕草和早熟禾营养器官解剖结构比较表项 目结缕草早熟禾叶 片角质层厚度(μm)上表皮下表皮2.412.990.5831.233表皮厚度(μm)上表皮下表皮5.785.7123.1218.79维管束数目(个)维管束特征木质化程度48C4高19C3低叶 鞘外表皮角度层厚度(μm) 3.47 1.163表皮厚度(μm)外表皮内表皮4.777.0811.2718.79维管束数目(个)木质化程度18高19低鞘内组织排列紧密疏松鳞叶外表皮角质层厚度(μm)维管束数目(个)4.3418无18 3 该项数据为中脉及叶缘处所测角质层平均厚度结缕草叶片的表皮高度角质化,经测量,上表皮角质层厚度约为2.41μm,下表皮角质层厚度约为2.99μm,而早熟禾叶片只在中脉、叶缘处可观察到角质加厚,上表皮加厚处的厚度约为0.58μm,是结缕草上表皮角质层厚度的15左右,下表皮加厚处的角质厚度约为1.23μm,不到结缕草的12,而且结缕草整个叶片表面全被角质膜覆盖.结缕草这层发达的角质膜可以降低水分的蒸腾散失,还具有较强的折光性,可以防止过强日照引起的伤害,这是抗旱植物具有的一个特点[2].另外,结缕草加厚角质层的普通存在,可以保护它不受细菌和真菌的侵害,因此,结缕草的病虫害很少.2.1.2 叶内组织结缕草有48条叶脉,其中主脉9条,细脉39条.其排列方式为:以中脉为中心,两侧273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年 第4期各有4条主脉,每2条主脉之间有4—6条细脉,叶缘为1条细脉.早熟禾叶片有19条叶脉,其中主脉9条,细脉10条,在中脉两侧主、细脉相间排列.2种草均是平行脉.结缕草的叶脉数约为早熟禾的2.5倍.叶脉稠密是抗旱植物具有的特点之一,这种结构使组织能够在干旱的大气中得到较充足的水分,以维持光合作用的进行.从叶片横切面可观察到结缕草维管束的木质化程度远远高于早熟禾,结缕草大维管束上下方全有机械组织,早熟禾的大维管束只在下表皮方向有少量机械组织.结缕草叶缘全由厚壁细胞构成(见图3),而早熟禾的叶缘只有很少的厚壁细胞.结缕草发达的厚壁机械组织不仅起机械支持作用,还使结缕草具有极强的耐磨性和坚韧性[4].结缕草的维管束有一层维管束鞘细胞,其外侧密接一层成环状排列的、个体较大、叶绿素含量多的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形”结构,为典型的C 4植物特征.C 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内含许多较大的叶绿体,没有或仅有少量基粒,但其积累淀粉的能力却超过一般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还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微粒等细胞器.这种结构,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更有利于将叶肉细胞中由四碳化合物所释放出的C O 2再行固定还原,从而提高光合效能[2].早熟禾的维管束鞘有两层细胞,外层细胞壁薄、体积较大,所含叶绿体较少,内层细胞壁厚,体积小,几乎不含叶绿体,其它细胞器也很少,没有“花环”结构,属C 3植物,为低光效植物.与早熟禾相比,结缕草的高光合效率也增强了它的耐旱性.在上表皮方向,结缕草每2个维管束之间都有泡状细胞(见图2).泡状细胞又称运动细胞,是一些具有薄垂周壁的大型细胞,在横切面上呈扇形排列,当天气干燥、叶片蒸腾失水过多时,泡状细胞发生萎蔫,于是叶片内卷成筒状,可有效地减少水分蒸腾.早熟禾只在中脉两侧有泡状细胞(见图1),干旱时叶片只能对折而不能进一步卷曲,因此在保水能力上远不及结缕草.抗旱性强的植物叶内组织排列紧密.从结缕草横切面可见其组织结构紧实,维管束间距离很近,每2个维管束间只有1列薄壁细胞,与维管束紧密相连,无空隙.由早熟禾叶片横切面可见,其维管束间距离较远,维管束间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从组织排列特征可见结缕草组织排列紧密,是抗旱的又一个形态特征,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又表明了结缕草的弹力和强度优于早熟禾.2.2 叶鞘(见图4,5)早熟禾叶鞘的解剖结构与叶片相似(见图5),维管束数目、排列方式相同,只是无泡状细胞.表皮无角质加厚,鞘内细胞排列疏松,有较大空隙.与早熟禾叶鞘纤细的结构不同,结缕草叶鞘的横切面呈圆滑厚实的月环形(见图4).外表皮有厚厚的角质层,厚约3.47μm ,外表皮细胞小而排列十分紧密,细胞直径约为4.77μm ,呈椭圆形;内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厚度约为7.08μm ,长为14.16μm.维管束数目少于叶片内的维管束,为18条,中间维管束最大.维管束上下无机械组织,且维管束紧靠外表皮.叶鞘内有10层排列紧密的细胞,无空隙.整个叶鞘呈现圆而光滑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叶鞘既坚韧,又有弹力.当草受到践踏后,能象弹簧一样具有伸缩力,并在短时间内恢复原状.这是结缕草弹性好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2.3 鳞叶(见图6,7)373王 艳,等:结缕草和早熟禾解剖结构与其……关系的对比研究鳞叶包被在新生芽外,起保护作用.结缕草鳞叶的外表皮有一层厚厚的角质(见图6),厚度约为4.34μm ,角质下是4层木质化的细胞,总厚度为23.12μm.木质化细胞下有8层细胞,排列紧密,18条维管束排列其中.这种特殊的结构极有利于保护幼芽,防止失水,在极度干旱的条件下也能保证幼芽的成活,极大地增强了结缕草的抗旱性.早熟禾的鳞叶则具有另一种结构(见图7):表皮外无角质加厚,鳞叶内仅有2—3层细胞,无疑这种结构在防止水分散失、保护幼芽方面起的作用远不及结缕草的鳞叶.3 结论(1)结缕草叶片的角质层发达,维管束丰富,叶内组织排列紧密,维管束间的泡状细胞可使叶片在干旱时内卷,防止水分散失,因此具备典型旱生植物叶片的特点.结缕草鳞叶角质化程度极高,表皮下有4层木质化细胞组成的纤维带,可以保护芽渡过干旱不利的季节.因此结缕草的抗旱性强.(2)结缕草叶鞘组织结构紧密,厚实而圆滑,使它既坚韧结实,又有弹性,这是结缕草弹性极佳的一个重要原因.(3)结缕草角质层的普遍存在和叶片发达的维管束和机械组织,使结缕草具有极强的耐磨性和耐践踏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473辽宁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0年 第4期[参考文献][1] 陈建秀等.基础生物学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李扬汉.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 刘家琼.超旱生植物珍珠的形态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J ].生态学报,1983,3(1):15—20.[4] 刘建秀等.华东地区暖地型草坪草特征特性及其经济价值[J ].中国草地,1997,(4):62—66,78.Comparison Study of Anatomy Structureof Zoysia J aponica and Poa Pratensis R elated with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Tramp R esistance and E lasticityW ANG Y an , ZH ANG MianInstitute o 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Liaoning Univer sity ,Shenyang 110036Abstract C om paris on results of anatomy structure of Zoysia japonica and Poa pratensis show that developed cuticle ,abundant bundles and intensive tissue of Zoysia japonica were the main reas ons for its drought and tram p resistance and high elasticity.K ey Words Zoysia japonica ,Poa pratensis ,anatomy structure.(编辑 崔久满)573王 艳,等:结缕草和早熟禾解剖结构与其……关系的对比研究。
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对降水的物理过程影响研究
李秀博;吴勇;王春红
【期刊名称】《地下水》
【年(卷),期】2009(031)004
【摘要】对贡嘎山地区两种植被类型降水再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针叶林林冠层和针阔混交林林冠层单位面积截留降雨量分别为 0.14 和 0.27 kg/m2,亚高山针叶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 0.005 8 kg/m2,针阔混交林树干单位面积截留量为 0.006 kg/m2.通过进行不同尺度的试验,树干截留量与胸径之间呈线性相关.枯落物的截留量、滞后时间与面积之间呈线性相关,相关度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总页数】4页(P142-144,160)
【作者】李秀博;吴勇;王春红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3
【相关文献】
1.贡嘎山地区不同植被枯落物对降水影响的初步研究 [J], 王春红;吴勇;李秀博
2.SWAT模型的参数灵敏度分析——以贡嘎山海螺沟不同植被类型流域为例 [J], 陈建;梁川;陈梁
3.贡嘎山地区公路路域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J], 李静;苟天雄;帅伟;姜欣华;刘韩;马志良
4.MCC降水过程集合预报不同物理过程扰动方案的对比试验研究 [J], 包慧濛;闵锦忠;陈耀登
5.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与降水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 [J], 沈玉芳;高明霞;吴永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半湿润地区6种常用灌木对降雨截留的影响李海防;俞洁蕾;邵西宁;周春玲【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年(卷),期】2022(20)6【摘要】在半湿润地区创新节水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实现绿地由耗水型向节水型转变,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以青岛市城阳区为试验区域,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水量平衡等方法,对金叶女贞、冬青卫矛、小叶黄杨、红叶石楠、龙柏和侧柏6种常用灌木的冠层截留进行测定,探究冠层形态特征对降雨截留的影响。
结果表明:龙柏和侧柏的单叶面积、叶宽、叶长宽比等叶形态特征与其他4种阔叶灌木不同,叶片面积指数(LAI)都显著大于其他4种阔叶灌木(P<0.05);6种灌木均表现为穿透雨率>冠层截留率>茎流率,且随降雨强度增大,穿透雨率和茎流率明显增加,而截留率却相对减少;阔叶灌木的穿透雨率大于针叶灌木(P<0.05),茎流率与之相同(P<0.05),而截留率则相反,表现为针叶灌木大于阔叶灌木(P<0.05);灌木冠层形态特征中,LAI、叶宽、叶长宽比、叶正面接触角与冠层截留显著相关(P<0.05),LAI、叶形和叶润湿性是影响降雨截留的主要因素。
阔叶灌木易形成一个“漏斗形”的茎流水分聚集系统,有利于土壤水增蓄,而针叶灌木由于高LAI、特殊的叶形以及叶表高润湿性更有利于冠层截留,在冠层水饱和前其调蓄雨洪的能力更强。
【总页数】11页(P83-93)【作者】李海防;俞洁蕾;邵西宁;周春玲【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相关文献】1.喀斯特地区典型针叶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2.祁连山西水林区灌木林降雨截留特征3.大兴安岭地区天然樟子松林降雨截留再分配特征4.半湿润区苹果树冠层降雨截留模型应用研究5.荒漠地区主要固沙灌木的降水截留特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