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
- 格式:doc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6
格雷欣法则: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准货币:是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
消费信用:是由企业、银行或其他消费信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
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即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终值:,又称将来值或本利和,是指现在一定量的资金在未来某一时点上的价值
二级市场:是指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买卖,转让和流通的市场
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货币需求:指人们放弃流动性很差的金融资产而持有不生息货币的需要。
货币供给: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指在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基础上货币供给量通过商业银行的创造存款货币功能产生派生存款的作用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是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指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这部分资金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
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又称为物价上升。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职能?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所赋予的,也是人们运用货币的客观依据。
在商品经济中,
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在执行这个职能时,可以用观念上的而不需
要现实的货币,它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2)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
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运动形式,使物物交换分解为买与卖两个环节,突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
展。
(3)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而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不能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4)支付手段。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转移,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
信用关系的基础,一方面克服了现货交易的局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另一方面又造成买卖进一步脱节,使商品经济的矛
盾进一步复杂化。
(5)世界货币。
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职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
是货币的一个单独的职能,它只是商品生产和交换超出国界,使货币的以上四种职能在世界范围内延伸的结果。
货币的五种职能,各自具有相应的内涵与作用,但相互之间又紧密相连。
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贮藏手
段和支付手段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发展的结果。
简答马克思利息理论的主要观点
(1)利息来源于利润,利息不是产生于借贷资金自身,而是产生于借贷资本转化而成的产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运作产生利润的结果。
(2)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产业资本产生的利润进行分割,一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另一部分作为借入资本的利息。
(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剩余价值转化来的,所以,来源于利润的利息,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确定货币材料
2、确定货币单位
3、确定金属货币的铸造权
4、确定本位币与辅币
5、规定货币的法定偿付能力
6、准备制度
广义货币供应量具体指什么
在我国现阶段是指M1加上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和信托类存款。
M2可用来作为观察和调控中长期金融市场均衡的目标,通常M2的增幅应控制在经济增长率、物价上涨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程度三者之和的范围内。
商业信用的基本业务包括哪些,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各有何重要意义
银行信用为什么能成为现代信用主导形式
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
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
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
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特点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
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规模上的局限性; 2.银行信用的借贷双
方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
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优势
1. 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
上游企业贷给下游企业,也可下游贷给上游。
可小额聚成大额,也可大额分散成小额。
满足长、中、短贷款的不同需要。
2. 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
3. 能够创造信用。
发放贷款给企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再次贷款给其他企业。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原则
试述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甲银行吸收存款提取部分比例准备金后向A客户发放贷款,形成客户在甲银行的贷款,A客户用存款进行转帐支付,形成乙银行B客户的存款增加,乙银行继续前面过程。
银行体系可以派生出数倍的存款货币。
存款派生过程可以由下表格所示:
派生存款(Derivative Deposit)——是原始存款的对称,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中央银行建立的必然性
一、中央银行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它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有关货币政策情况和金融管理情况的工作报告。
二、中央银行的职责:
1)货币发行的银行
1,发行货币,即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2,人民币的法律地位,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我国境内的一切公债私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版发行,任何单位不得印制,发行代币票券,以替代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2)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带有管理和被管理性质的特殊关系。
中央银行以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办理存款、放款和汇款的业务对象。
3)政府的银行,中央政府作为政府的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入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1,经理国库;
2,代理国库券的发行;
3,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进行外汇和黄金的买卖管理;
4,制定,发布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监管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
5,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6,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金融组织,进行国家间和国际间的金融合作。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制度,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法律制度。
2,再贴现,指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获得的未到期的票据,背书让于中央银行兑换现款,中央银行于票面金额中扣除自兑取日至到期日之间的利息和手续费用后,将票据的余额付给再贴现申请人。
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吞吐基本货币,依次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中央银行可以经常地、连续地操作金融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以主动采取措施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状况,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4,确定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指中央银行规定各种期限的存款利率和放款利率的幅度,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须按照此基准利率进行资金活动。
5,再贷款,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
如何理解基础货币与存款货币是源与流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
一是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
二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在这两个环节中,银行存款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派生存款产生的过程,就是各级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不断地在各银行存款户之间转移,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系列过程,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并且在创造过程中始终受制于中央银行,因此,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供给过程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货币供给的策源地。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试论述通货膨胀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1)、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说:这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以至于“太多的货
币追逐太多的商品”而引起的。
或者说,因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按现价可得到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成本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的。
3、供求混合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下所引起的。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该理论认为即使整个经济生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变动,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发生。
5、通货膨胀预期说: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是把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直至其达到预期价格以上。
2、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强制储蓄效应
2、收入分配效应
3、资产结构效应
4、产出效应
3)、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需求管理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削减政府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和公共福利支出和增加赋税。
紧缩性货币政策既控制货币供应量,缓
减货币的增长速度,遏制总需求的急剧膨胀。
2、收入政策,具体政策包括指导性为主的限制;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强制性限制。
3、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是指在货币性契约中订立物价指数条款,使工资、利息,各种债券收益以及货币收入按照物价水平的变动进行调整
试论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作用机型
一般性的货币政策有以下三种: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如果银行有100块存款,央行只允许贷出去80,剩下的20就叫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按此准备率上缴存款准备金;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主比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促使信用扩张或收缩,从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对中央银行来说,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流出现实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
对商业银行来说,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一时资金短缺。
整个再贴现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和资金让渡的过程。
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
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试论述货币政策四大目标间的关系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
它们之
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一、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
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是指各种有价证券自由成交,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办法来调节信用规模、贷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是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三、再贴现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
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1)一种短期利率。
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其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
(2)一种官定利率。
它是根据国家信货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3)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
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