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理论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48.45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系统理论在学校发展的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生物学家乌里·布隆德(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一种理解人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框架。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学校发展方面,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解学生、教师、家庭以及学校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文化、社会经济条件等。
学校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与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同伴关系、社区背景等密切相关。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
微观层面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家庭、学校和同伴关系,中观层面则涉及不同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宏观层面则包含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学校发展的应用层面,首先要关注微观层面的因素。
家庭环境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孩子的期望、教育投入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可以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
例如,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庭教育讲座,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目标和方法的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此外,学校应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如家长志愿者、社区服务等,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的运作及教育理念,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增强了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同伴关系方面,学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同伴影响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同伴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其社交能力,而消极的同伴影响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或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校可以通过团队合作活动、课外兴趣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积极的班级文化,增强同伴之间的支持系统。
中观层面上,学校与社区的互动也同样重要。
教育生态理念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是社会范畴里的一个特殊文化场所,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体现。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视野,教育生态理念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提升学校管理内涵,构建具有鲜明特色校园文化体系的新课题。
笔者以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析为切入口,探索以“生态学”为指导,建设实施以生为本的小学校园文化,营造健康快乐、优美高雅、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受教育者和谐发展。
一、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框架1.基本内涵校园文化立足校园地理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人的文化特质的反映。
因此,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义务教育特定的环境中,由该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里进行全部活动形式共同创作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为在教育生态理念下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包括了校园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各自学校折射出的特殊性。
2.建设框架从教育生态理念分析,校园文化以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学校文化精神引导的物质文化构建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团结和谐的师生集体构建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校的内外和谐和共同发展,是实施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1.品位独特的物质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生态型校园文化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特质来引领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通过对校园内的所有设施都精雕细琢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
一所学校如果广场精致优美,教学大楼清新整洁,操场生机勃勃,校园设置的石凳、雕塑富有情趣,一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让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给人以美的感受。
可以说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直观体现在对校园景点的设置上。
因此要在教学场所、生活场所等体现倾情关爱的烙印,凸显自身个性特点,不断激发学校物质建设的审美张力。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新三论是中国教育学会于2024年提出的教育学思想,以发展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为目的。
新三论包括教育哲学理论的开放,教育科学理论的多样化和教育学科理论的全面性。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新三论的系统方法。
首先,教育哲学理论的开放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引入多元化的哲学观念和思想。
传统的教育哲学理论通常是以一些学派的观点为基础,来指导教学实践。
然而,教育实践并非单一的,存在着不同的背景、学习者和目标。
因此,教育设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点,以提供有效的教育引导。
例如,对于强调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的学习者,可以借鉴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
其次,教育科学理论的多样化是指在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不同科学领域的理论。
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育学的理论,还需要借鉴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还可以增加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教育学科理论的全面性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教育学科体系。
教育学科包括课程与教学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多个子学科,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解释教育现象。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将这些学科的理论进行整合,以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解决方案。
例如,在设计课程时,可以综合运用课程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
通过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可以促进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
首先,教育哲学的开放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其次,教育科学理论的多样化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最后,教育学科理论的全面性可以提供更完整的教育解决方案,帮助教师更好地面对教学挑战。
总之,新三论的系统方法是一种有益于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深入发展的方法。
“教育生态化〞理念刍议“教育生态化〞理念刍议摘要:“教育生态化〞将人本身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视角、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开展。
教育生态化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改善和优化我国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开展。
实现教育生态化,要尊重学生意愿,不强其所难;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彰显其自我价值;保持适当距离,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惟此,才能造就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教育生态化生态教育教育生态教育之根本宗旨在于使“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这意味着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塑造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
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尚且难以修复,而教育生态的恶化更是很难扭转,所以不要因今日教育之过而影响明日孩子的梦想。
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树立“生态和谐〞理念,将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都视为完善孩子人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开展的“灵魂塑造〞活动,而将其视为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简单试验品。
因此,现代教育必须秉持“教育生态化〞理念,将孩子从过分重视其智力开展而无视其主体地位的恶劣生态中解放出来,高度重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孩子身心的自由与和谐开展。
一、教育生态化的根本界定“教育生态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理念,欲明其内涵与外延,首先要从“生态〞这一根本概念入手,弄清“教育生态〞、“生态教育〞以及“教育生态化〞这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生态,是指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而“教育生态〞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开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将生态学的理念引入教育领域,旨在说明教育也存在着“生态环境〞,也讲究“生态平衡〞,也需要进行“生态保护〞。
而“生态教育〞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提起它,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将其与“环境保护〞、“气候会议〞等问题联系起来,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孩子灌输“生态和谐〞、“生态文明〞等现代环境理念,重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却无视了人的教育成长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诸多问题,如规划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闲置校舍利用不当等。
这些问题对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3.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标准与限度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标准与限度问题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限度,确保布局调整的公平和合理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村落社会文化发展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村落社会文化发展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布局调整对于村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布局调整中注重村落社会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培训记录2013年3月2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培训。
主讲人从理论高度出发,系统地解读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概念、存在的问题、标准与限度问题以及与村落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参加人员积极参与讨论,深入探讨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限度、如何保护和发展村落社会文化等问题。
通过本次培训,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探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具体内容: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改进策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集中研究参加人员:课题组成员主讲人:无内容摘记:本次培训主要是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进行集中研究,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
通过分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改进策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目标是建立师生研究生态,创造和谐、充满关氛围。
通过生态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探明生态课题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关性和现实可能性。
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发挥着激励、导向作用,在构建优质均衡、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富有林区特色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作为推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逐渐适应于生态视野的框架下。
在这一框架中,教育不仅被视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个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
生态视野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环境、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旨在培养具有生态可持续性意识和责任感的个体。
生态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关注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还强调对人类自身及其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入理解。
这一思想已经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方面。
教育理论在生态视野下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当代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教育能够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注与探索,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转變需要教育者具备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具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也应当体现生态视野的特点。
许多教育机构开始将环境教育纳入课程大纲,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性。
通过整合生物学、地理、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教师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生态问题分析,例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等。
同时,生态教育鼓励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环境保护项目、社区服务和户外活动等方式,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在教学方法上,生态视野下的教育强调互动与合作学习的价值。
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和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还能够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增强其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与解决能力。
此外,校园文化的构建也是生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当创建一种鼓励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校园内推广可再生资源利用、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实际行动,能够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环保习惯。
构建区域信息生态环境,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践报告顺德区教育局陈锡钊纵观当前国际形势,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同认识。
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强劲,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政府行为,不断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我国一直密切关注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势,并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决策,近年来连续推出了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
各级政府和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也高度重视,宽带教育城域网纷纷建成,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近年来,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成效明显,有力地带动了顺德教育稳步迈向现代化。
本报告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化教学整合应用、教育信息化科研、规章制度建设等篇幅入手,对顺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成效和优秀经验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并对后继持续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介绍。
引言:顺德教育信息化的生态环境观“教育生态”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教育作为研究主体内在的互生互动的一种关系,尤其侧重于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
顺德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的基本涵义是:根据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情况,通过构建顺德教育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宏观调控全区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创建以师生为主体、应用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促进全区各镇(街道)、各校的优质均衡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以创设平衡、共存的信息化生态环境,形成健康、和谐的现代化人文教育生态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区域整体推进为教育信息化策略,使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得到合理调配,从而有效地推动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
在评价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教育的普及性、个性化、质量与平等等多个方面。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了新的经济形态和职业需求。
教育现代化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现代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面对未来的挑战。
教育现代化的评价需要考虑教育的普及性。
教育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教育现代化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教育现代化还应注重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减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教育的普及性。
教育现代化的评价还需要考虑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兴趣,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与其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相关。
教育现代化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现代化的评价还需要考虑教育的质量与平等。
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
现代化的教育需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教育现代化也需要注重教育的平等性。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会导致教育的不平等,因此教育现代化应该努力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在于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
评价教育现代化需要考虑教育的普及性、个性化、质量与平等等方面。
只有注重这些方面,我们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造力和适应力的人才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适应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个体。
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涵盖了多种学习理论、教学法和教育哲学。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和技术环境中,教育理论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几种重要应用,分析其对教学实践、学习环境、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影响。
认知理论是现代教育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教育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处理。
根据认知理论,教育者应关注学生如何从经验中获取知识,并促进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合作学习、以及反思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这种基于认知理论的实践,帮助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构建主义理论同样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依靠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新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科学教育中,构建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体现。
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的学习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和发现。
当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时,他们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虽然在教育上的影响稍显减弱,但仍在特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的行为并通过强化与惩罚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在现代教育中,行为理论可以在管理课堂、促使学生保持良好行为方面得到有效应用。
例如,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
设置积分制或表现奖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通过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律意识。
学习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学习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20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教育现代化心得体会1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对于我没一线教师而言,计算机操作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在同行的相互学习,交流中,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明白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求必须提高职业的专业性,而且清楚地认识到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而构建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来。
我深深地体会到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将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未来的教育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新的信息技术,致力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
提高教学效果,冲击着传统的信息模式。
通过这次培训,我体会到;1。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的认知上,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充实自己。
现在的学生更聪明,他们不仅能从学校里学到知识,还能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有一种超前的意识。
2。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当今社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地应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
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就是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摘要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它实质上是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
教育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生态危机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
近代以来,教育面临着生产性与生态性的矛盾,这矛盾正在推动现代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
当代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正在倡导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应当将这一战略作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内在战略,以回应未来世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
关键词生态危机教育生态化中国教育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研究现代教育的未来趋势,思考中国教育的方向与战略,这是面向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我认为,我们应当关注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研究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正在倡导和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此来确定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与战略。
因为近几十年来由生态危机推动的世界生态教育运动,正在昭示着世界教育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实现教育生态化的根本措施。
一、生态危机: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在当前,要预测世界教育的未来趋势,就必须研究制约世界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是由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决定的。
我认为,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影响世界教育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重要因素与背景。
这些“全球性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都是世界教育的难题。
世界教育也只有在参与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走向未来,获得新生。
生态危机是现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所困扰。
为了消除生态危机,世界各国都在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
近几十年来,国际上兴起的生态经济、生态科学、生态政治、生态法律、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形式和实际措施。
与此同时,伴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世界上也兴起了一场生态教育运动,又称绿色教育运动。
许多国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开设了生态教育课程,在大学里设置了生态教育的系科专业,另外还专门创办了绿色大学。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心得体会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5篇)1我校组织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对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学科整合的理念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促使了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
以下是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我们教师要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即为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本次的培训也区分清楚了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概念。
教育技术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但却并不同于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包括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
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而信息技术是指一切能够扩展人类有关器官功能的技术。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经过前段时间学校举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我们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改过去的“多媒体可有可无”的落后思想,现在大部分教师都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并初显成效,可以说终于尝到了信息化教学的甜头。
相信这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但是,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好几年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
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
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作者:陈时见邵佰东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03期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既体现教育涵化属性,又彰显公共管理属性,具有公共性、耦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的场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在理论内涵上体现中华民族生态复兴的教育愿景、人民中心生态民生的教育立场、民众生态心智形塑的教育目标、本土生态资源整合的教育特色,而且行动方略上要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性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夯实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责任自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作者简介:陈时见,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重庆 400715);邵佰东,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重大项目“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JJD880002)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24)3-0003-10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大计,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发挥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涵养化育形式,在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认知树立、生态文明素养改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升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1年2月,我国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环宣教〔2021〕19号)明确提出,“要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坚实社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 2021)。
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概念介绍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并在此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在国内外都有比较漫长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几十年教育学才加速了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已经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
除生物学中的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外,在地学中也建立了海洋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态气象学。
50年代以后,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一步推动了生态学的研究,又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乃至教育生态学等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