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基础达标检测23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人能凭借道德和智慧“参天地、赞化育”。
这说明该时期A.摆脱宗教束缚B.现实功利思想浓厚C.富有人文精神D.道德认同意识增强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学”“思”“行”结合,形成了“养心、养气、慎独”之说,即所谓“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
这说明先秦儒家学派A.肯定主体自觉B.主张格物致知论C.突出教化功能D.强调仁礼重要性3.先秦某思想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下列言论与其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C.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D.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4.《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主要论述A.“天人感应”思想B.古代的人伦观念C.儒学的民本思想D.道家的无为理念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规模狭小,博士弟子仅五十人。
昭、宣时期,博士弟子虽有所增加,不过一二百人。
到元帝时,博士弟子则激增至千人。
由此可知A.道家、墨家等思想已经消失B.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C.太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D.完善的教学体系已经形成6.周敦颐认为,我与天地之间在于皆有生意。
二程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家庭,天地是父母,人是儿女,人人都应该孝敬上天。
朱熹提出,对万物的盛衰,甚至大大小小的动植物,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它们,“皆所当理会”。
这体现了理学A.将个人、社会与宇宙联为一体B.形成了完整的体系C.用哲学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D.包含一定的自然观7.明朝思想家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2018-2019年山西高二水平会考历史试题及答案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西周时期采用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B符合题意;④中央集权制度兴起于战国,秦朝时确立,故可排除④。
综上,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答:D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度。
从题干的内容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
这说明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就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付诸实践。
分析选项,A项不合史实;B项表述错误,民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表述不准确;D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读下图。
对该竹简制作年代的推论相对合理的是A.汉代制作,因为竹简出土于汉墓B.春秋时期制作,因为竹简内容是《论语》C.肯定不是汉代制作,因为书写材料是竹简D.肯定不是春秋时期制作,因为字体是隶书答:D分析:试题分析:竹简出现于战国,隶书出现于汉代,《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所以A、B、C错误,故选D。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 - 2019学年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考生注意: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I卷和Ⅱ卷两部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作各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Ⅰ卷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Ⅱ卷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含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通婚。
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姫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晋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称量)书,日夜有呈(定额),不中呈不得休息",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B.中央集权 C邯县制度D.君权神授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人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
这一变化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4.—些史学家认为.电权往往利用地位不离的近臣来架空异己势力,这些近臣渐渐成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符合这一特征的是①中朝②内阁③军机处④三司使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5.喜剧在古希艏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童。
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中出现并不断发展,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
安义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西方学者把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清朝的二千多年,称为中华帝国时期。
西方这样称呼古代中国的主要因素是A.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答案及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所以西方称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故B正确;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与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需求无关,排除A;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废除分封制度,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与西方称呼古代中国为中华帝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
2.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
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
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答案及解析:A【详解】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地位的降低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产生后,分封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消失,宗法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材料内容反映了血缘宗法贵族制瓦解的表现,其他三项的变化都在这个之后,故B、C和D项错误。
3.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
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A.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B.票拟并不是一纸空文,对谕旨形成有约束力C.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D.内阁取得了与前代宰相同等的权力答案及解析:B【详解】“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说明内阁的票拟权并不是形同虚设,对于皇帝的谕旨有一定的约束力,B正确;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A错误;内阁参与决策,没有决策权,C错误;内阁并不是等同于宰相,D错误。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学业质量监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50分。
【必答部分】26.(13分)(1)关系:①总统向国会报告联邦情况;(1分)②特殊情况下,总统可确定两院休会期;(1分)③相互制约。
(1分)(2)妥协:①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妥协;(1分)②大州与小州的妥协;(1分)③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
(1分)原则: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②主权在民(人民主权);③民主共和;④联邦制。
(注:以上每点1分,考生只要答出3点,即可得3分。
)(3)原因:①来自于其精神实质(或有明确的原则);(1分)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分)③谈判和妥协机制;(1分)④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1分)27.(10分)(1)共同点:①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都是在极“左”思潮氛围下酝酿和修订的,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倾向;(2分)②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都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国情,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的确认和现固。
(2分)(2)看待:①宪法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的最高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
(1分)②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
(1分)③不断修改以期达到更完善,对防止“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破坏宪法的现象有积极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扩大人民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
(1分)④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合法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
(1分)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2分)28.(12分)注:下面给出的是评阅标准示例,不是标准答案。
请各位教师在阅卷前仔细研读,以供在评阅过程中进行参考。
示例一论题: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有其必然性。
2018-2019年福建高二水平历史会考题卷及解答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解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1. 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①民主选举、②民主决策、③民主管理、④民主监督是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四项核心内容。
从选举到决策,从决策再到管理和监督,整个过程都要突出“民主”二字。
另外,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属于基层的直接民主。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村民民主自治制度2.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解答】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梭伦改革主张按照财产等级划分公民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公民权,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并且尽的义务也多,反之亦然,故解答选择C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走向民主化进程·雅典的民主化改革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答】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在学者看来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更甚于向外寻求真理,所以这一思想主张符合心学的特征,结合备选项内容可知解答选D,A B C三人与心学无关。
河南省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期期末检测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A【解析】材料认为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贵族统治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者有机地结合。
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答案选A项。
D项错误。
材料沒有体现分封制扩大西周疆域和保证周统治的成功.故B、C项错误。
2.B【解析】由材料可知佛教思想在当时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新文学作品,丰富了文学种类,故B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佛教思想,没有提到儒家思想,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且佛教中的因果论也不能被简单认定为封建迷信,故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战乱,且魏晋时期出现过统一安定局面,故排除D项。
3.D【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囯至秦汉时期,新的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故D项正确.4.C【解析】根据材枓可知该思想家广泛涉略诸家学说,融合了道家、佛家思想,最后回归到儒家思想。
根据所学可判断为宋明理学家。
孟子为先秦儒学家,董仲舒为西汉儒学家,故A、B项错误。
程颢为北宋时期理学家,故C项正确。
顾炎武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僵化的理学思想,并未“出入于老、释”,故D项错误。
5.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古代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法”。
皇权至上,皇帝的诏令即为法。
大地主的土地实质上是没有法律制度保障的,故答案选A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可判断该机构为清朝的军机处,结合史实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项正确.军机处于雍正年间设立,只能上传下达,不具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
元朝时改前代的三省制为中书一省制,故C项错误;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这样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故D项错误。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历史模拟试题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
这一现象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4.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5.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
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6.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
这表明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7.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8.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B【解析】2.从题干“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可以看出,分封制并没有体现鲜明的血缘宗法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对象除了姬姓王族,还有功臣和旧代贵族,故A错误。
从“分封对象并不限于周王室姬姓一家一族,分封地域也不限于夏商周王族的活动中心,而是覆盖了黄河、长江流域主要地区”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复杂多样,分封的地域广,周的统治疆域由一个个诸侯国拼接而成。
说明分封具有政区划分的性质,故B正确。
题干只是说明分封对象不只是有姬姓贵族,并不能说明这强化了周天子的宗长地位,故C错误。
题干表明分封的地域较广,并不能得出分封不利于国家政治统一,故D错误。
2.C【解析】“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说明古代王朝统治机器运行机制不确定性,比如唐朝比较稳定,汉代、明朝和清朝比较随意,C正确;A和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中根本原因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3.B【解析】内史诗专门管理咸阳事务,相当于现在北京省,属于中央直属机构,说明内史地位的特殊,故B正确;内史不是教育官员,故A错误;C与材料中内史没有直接关系;D中地方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
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孟子》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
因此,题目问的“当时历史发展趋势”中的“当时”指的是战国时期,其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
因此,应该是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这才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的解决之道。
所以选择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时代特征5.C【解析】从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大规模立法,使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从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C项正确;AD项包含在C项之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完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二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体现A.周朝末年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C.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剧烈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3.《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据此可知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4.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
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5.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忽必烈登基后,在《即位诏》中( )
A.宣布改蒙古国号为元
B.表达了变通创新的志向
C.确定以燕京为元大都
D.明确了南下的战略
答案:B
2.忽必烈具有大中国的观念,立志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
下列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
A.“天下一家”
B.“视居庸以北为内地”
C.“山以南,国之根本也”
D.“期与物以更新”
解析:“视居庸以北为内地”是元太祖的思想。
答案:B
3.忽必烈确立了“国家当行汉法”的治国方略,即汗位前后他的主要措施有( )
①保护临安等城市,使之不毁于战火②废除州县官世袭、释放大批奴隶③粉碎顽固派的挑战④坚持重用汉官、改行汉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4.下列元朝中央机构及其职权连线正确的有( )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②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③御史台——纠察百官④宣政院——下达皇帝诏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答案:B
5.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
主要表现有( )
①地方设劝农官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④颁布“农桑之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5.B 6.C
更上一层
7.下列对汉法与旧俗斗争结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先进文化必将战胜落后的文化
B.社会进步是在不断斗争中前进的
C.汉法与旧俗的性质相同
D.落后的民族必将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解析:汉法和旧俗之间的斗争是先进的封建制度与落后的奴隶制度之间的斗争,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答案:C
8.下列关于政体更新的评价,表达正确的是……( )
①中书省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管理④兵民分治、民族分治缓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民族分治激化了民族矛盾,是元朝制度中消极影响较大的措施。
答案:D
9.下列有关元朝政府与台湾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元朝政府在台湾设立行中书省
B.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政府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此地
D.设宣政院管理台湾
答案:B
10.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其职能最相似于唐朝的(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秘书省
解析:元朝设立的中书省实际上是元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唐朝的尚书省相似。
答案:A
11.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从今天的社会现实看主要是( )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B.为我国明清以来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
C.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管辖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D.拓展了疆土,使疆域变得空前广大
12.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发生重大转折,逐渐转变为( )
A.行汉法
B.屯田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
答案:11.C 12.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蒙古太祖征西域,仓库无斗粟尺帛之储,于是群臣咸言,虽得汉人,亦无所用,不若尽杀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耶律楚材曰:“……但弗为耳。
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酒醋盐铁、山泽之利,周岁可得银五十万两、绢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
何为无!
——《元史纪事本末》卷100
材料二:(1230年,耶律楚材)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著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
辛卯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咸进籍及金制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对曰::“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帝曰:“果尔,可官其人。
”
——《元史》卷 146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耶律楚材的观点与群臣有什么不同?
(2)材料二对于评判材料一中不同的观点是否有用?
(3)耶律楚材在实施其主张时有哪些显著特点?
(4)耶律楚材这样回答窝阔台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5)耶律楚材之所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历史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四问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信息;最后一问则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
参考答案:(1)群臣认为汉人无用可杀,耶律楚材认为汉人有用,反对群臣采用游牧生产方式,耶律楚材认为应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
(2)有用。
材料中所述史实有助于证明耶律楚材的观点是正确的。
(3)重建汉人的生产方式;任用汉人中的“士人”和原来的有能
力之人。
(4)直接目的:促使窝阔台信任和起用“南国之臣”“儒臣”;根本目的:求得蒙古政权的巩固和长治久安。
(5)根本原因是使新建的生产关系适应了被征服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推进作用。
说明了落后的征服民族会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个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