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40.57 KB
- 文档页数:7
残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辅导记录案例背景本次辅导记录的案例为一名残障学生,名为小明(化名),年龄为15岁,患有自闭症。
小明在学校中遇到了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初次接触在初次接触小明时,我注意到他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的疏离感,对社交互动和情绪表达有困难。
通过与他进行简单的问答交流,了解到他对自己的残障状态感到困惑和不满,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辅导目标1. 帮助小明接受自己的残障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 提供适应自闭症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帮助他改善社交互动和情绪表达能力。
辅导策略1. 情感支持:通过倾听和理解,让小明感受到被接纳和重视,减轻他对残障状态的困惑和负面情绪。
2. 自我认知培养:通过与小明进行个人价值和能力的探讨,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社交技巧训练:针对自闭症特点,设计具体的社交技巧训练活动,如角色扮演和团体合作,帮助小明提高社交互动能力。
4. 情绪管理教育:教授小明情绪管理的基本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沟通表达,帮助他更好地控制情绪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辅导过程1. 第一次辅导:进行情感支持,倾听小明对自己残障状态的感受,并引导他思考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2. 第二次辅导:进行自我认知培养,通过与小明探讨他在研究和生活中的成就,增强他对自己的正面认知。
3. 第三次辅导:进行社交技巧训练,通过角色扮演和团体合作活动,帮助小明改善社交互动能力。
4. 第四次辅导:进行情绪管理教育,教授小明情绪管理的基本技巧,并与他一起制定应对挫折和困难的策略。
辅导效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和教育后,小明逐渐接受了自己的残障状态,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他在社交互动和情绪表达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加融入和自信。
结束语本次案例辅导记录展示了在残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采取的简单策略和辅导过程。
通过情感支持、自我认知培养、社交技巧训练和情绪管理教育,我们帮助小明实现了心理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壹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壹半之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当下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且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且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壹存在,但大多数是合且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1.1案例1唐唐,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见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壹周来喜欢去男厕所见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见,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壹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一例关于对智障学生进行应激干预的案例发布时间:2022-12-28T06:05:41.88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7期作者:张海燕1亓兴芹2王静3 [导读] 2022年4月一个星期一上午,学生刚刚返校,第一节课上,八年级智障学生杨某突然呕吐,脸红,情绪略显焦躁。
张海燕1亓兴芹2王静3济南市莱芜特殊教育学校,山东济南 271100一、干预背景2022年4月一个星期一上午,学生刚刚返校,第一节课上,八年级智障学生杨某突然呕吐,脸红,情绪略显焦躁。
任课教师第一时间联系班主任和校医过来,经检查没有胃疼和肚子疼的症状。
班主任立即电话联系今早晨送杨某来的爸爸,询问杨某早饭情况,杨某爸爸说早饭很正常,没吃凉东西,吃得也不多,不至于造成呕吐。
细细询问这个周末和今早晨返校前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杨某爸爸说周末两天孩子都挺好的,没有感冒,也没有其他身体不适,今早晨他和杨某妈妈大吵一架,吵得很凶,因为到了上学的点,急急地就把孩子送来了,把孩子交给班主任后他就走了,没有关注孩子的状况。
这时候杨某也说早晨爸爸妈妈吵架了,她心情不好。
二、初步判断经询问家长、杨某和校医的诊断,初步判断杨某呕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早晨爸爸妈妈吵架这一应激事件带给她的应激反应。
学校心理教师介入,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开始对杨某的心理干预。
三、基本情况杨某,女,2006 年 8月23 日出生,今年 16岁,家在泰安范镇,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家里开了饭店,平时爷爷奶奶都在饭店。
杨某身高1.52米,体重118斤,偏胖,稍稍有点驼背。
智力残疾贰级,简单的日常交流还可以,发音不是很清楚,还有点结巴。
杨某在班里是一个品学兼优、师生都喜欢的学生,一直担任班长,威信也很高,特别好学,懂事,进取心极强,心思较重。
四、深入了解杨某平时非常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发现,杨某老是借着管理之名,欺负班里一个不会说话、又很老实的女同学,造成这个女同学只是委屈得哭,老师问缘由时,她只是用手指着杨某,说不出,杨某坚决不承认,为自己辩解,经过班主任老师的耐心询问,才知道是杨某欺负这个女同学了。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引言智障学生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功能有缺陷的学生。
他们在认知和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与其他同学相比,智障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并且需要更多的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将通过一个典型案例,介绍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与重要性。
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十岁的智障学生,他的智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智商为55,远低于正常水平。
他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缓慢的思维和困难的表达能力。
在学校中,小明经常与同学产生冲突,容易被孤立和排斥。
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感到沮丧,自卑情绪加重。
个别心理辅导过程1. 建立信任关系在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辅导师需要向小明展示出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并且保证信息的保密性。
通过友善的态度,用心倾听小明的想法和感受,辅导师逐渐赢得了小明的信任,激发了他与辅导师分享心理状况的勇气。
2. 情绪管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智障学生往往情绪波动较大。
通过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辅导师帮助他认识到情绪的不同表现和源头。
辅导师教授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倾诉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3. 自尊提升由于智障学生在学习、社交等方面存在困难,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较低。
辅导师与小明一起思考和分析了他的优点和潜力,并帮助他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辅导师通过鼓励和赞扬小明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取得的成就,逐渐提升了他的自尊心。
同时,辅导师还教授小明一些自我肯定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反馈和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
这些方法帮助小明建立了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困难。
4. 社交技巧培养在与同学相处时,小明经常感到不安和困惑。
辅导师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教导小明了解和学习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尊重他人、倾听与沟通。
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小明渐渐掌握了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并且改善了与同学的关系。
(情绪管理)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壹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壹半之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当下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1-2]。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且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且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壹存在,但大多数是合且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和大家共同探讨。
1.1案例1唐唐,女,20岁,智商38,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见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壹周来喜欢去男厕所见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见,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壹定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和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3次,每次60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残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个案的记录案件背景该个案涉及一名残障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学生年龄为XX岁,性别为XX,残障类型为XX。
该学生在学习和社交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专业辅导来帮助他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个案目标1.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2. 提供学习技巧和策略,帮助学生在学术方面取得进步。
3. 提供社交技巧培训,帮助学生改善与同伴的关系。
辅导过程第一次辅导在第一次辅导中,我与学生进行了初步的沟通和了解。
通过与学生交谈,我发现他对自己的残障感到自卑,并且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倾听和支持:我积极倾听学生的感受,并表达对他的支持和理解。
我鼓励他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尽力减少他的焦虑和压力。
- 建立目标: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目标,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和增强自信心。
这些目标帮助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有所依据,并激励他积极参与。
- 学习技巧培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学习技巧和策略,如做笔记、时间管理和复习方法。
我与他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并提供了相关资源和指导,以帮助他提高学术表现。
第二次辅导在第二次辅导中,我着重关注了学生的社交问题。
通过观察和与学生交流,我发现他与同伴之间存在一些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社交技巧培训: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如积极倾听、表达感受和解决冲突。
我与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练习,帮助他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 情绪管理:我教授学生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和积极思考。
我鼓励他在与同伴互动时保持冷静,并提醒他不要过分自责或放大问题的严重程度。
辅导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他逐渐建立了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对自己的残障有了更积极的认识。
在学术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他学会了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社交方面,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
结论通过对该残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学生在自我形象、学业和社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心上开出一朵花—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学生个别心理辅导方案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在成长发育时期(十八岁前),智力发育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
在农村,由于世俗眼光、经济能力、配套设施和师资配备等诸多原因,大部分的智力残疾儿童不能到特殊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一般都是随班就读。
然而,由于智力残疾儿童的智力缺陷,他们很难同正常儿童一样正常学习,甚至会对正常教学产生困扰。
在一年级时,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孩子,刚开始只是觉得他比一般的孩子学得慢了点,淘气了点,但后来经医生诊断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只有四岁孩子的水平。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观察、分析,我把针对这个孩子做的工作以及这个孩子的情况做成个案,分享给大家,互相学习。
一、基本情况小z,男,某小学学生。
郑某是先天性智力障碍者,但是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
为了了解小z在学校、家中的日常表现、人际交往等情况,笔者分别采访了小z的任课教师、小z奶奶和小z的医生。
小z的任课教师:该生平时上课爱打扰同学,发出奇怪的声音,站起来东张西望,爱玩一些小东西,有时下地走动,不知游戏规则。
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却目光呆滞,不知所措。
教师对他说的话最少要说两遍,对于教师的约束他很认真坚持,但坚持时间很短。
说话经常词不达意,有时还要想很长时间,不善于写字,写出来的字也是依葫芦画瓢,认字速度很慢。
小z奶奶:小z都是我带大的,我没读过书,不认得字,也不知道怎么教他。
其实,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些情况,但想着上小学可能会有所好转,所以没放在心上。
但在进入小学后,老师向我们反映小z在学习上的情况:要求认的字重复教了好几次,还是不认识,虽然数学有了点进步,从不会数数到会数一到十,但他的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同班的同学。
虽然在周末或寒暑假也找了辅导班辅导,但是效果还是不太明显。
听了老师的建议,去了医院检查才发现,他的智力水平只有四五岁小孩子的水平。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学生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乎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帮助。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案例一,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感到非常压力。
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家庭环境也比较紧张,父母经常因为琐事争吵。
小明越来越消极,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了逃学的念头。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明开始慢慢打开心结,他在和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和引导,帮助小明重新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积极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了家庭矛盾,最终小明逐渐走出了困境,重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案例二,小红是一名高中生,她在学习上一直表现出色,但是最近却出现了焦虑和压力过大的情况。
原来,小红一直有一个很高的学习压力,她总是要求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还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关系。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小红开始学会了适当的放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老师通过与小红的交流,帮助她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让她明白学习并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同时也教会她如何正确地分配时间和精力,让她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平衡和健康地发展。
案例三,小李是一名大学生,最近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抑郁情绪。
原来,小李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他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助。
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小李开始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在与心理辅导老师的交流中找到了释放情绪和寻求帮助的途径。
老师通过耐心倾听和理解,帮助小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他如何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困难,让他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以上就是几个学生心理辅导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对学生的重要性。
学校心理辅导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班主任心理辅导案例4篇班主任心理辅导案例第1篇——对自卑怯懦型学生的心理调整一、案例介绍范某是本班的一位女同学,她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
成绩中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从不主动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基本不去。
二、案例分析在每个班级中,可能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习惯于沉默寡言。
他们胆小怕事,在课堂上从不敢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被点名,发言也会显得过于紧张,张口结舌,不知所措,有些学生甚至急了还会哭。
怯懦的学生遇到脾气蛮横的学生,从来不敢反抗,总是逆来顺受。
他们怯于与人交往,以致造成孤僻、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人际关系冷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如此胆小怯儒的呢?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范某的父母离异,她随母亲改嫁重组家庭,母亲对她要求严格,期望值很高,她在学习上的压力很大;再者是家庭经济条件拮据,使她感觉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很是自卑。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教师对范某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她的评价偏低,她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属于中间状态的范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其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智力障碍学生不良情绪疏导的个案研究作者:王建敏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9年第21期智力障碍学生(以下简称智障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是因為其需求未得到满足。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气氛、进行由浅入深的问话、认真倾听并发现学生内心需求、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念等方式,帮助他们疏导不良情绪。
一、案例分析甜甜(化名)是一名15岁的女孩,患有唐氏综合征,但言语表达能力较强,爱笑,喜欢音乐,是班委之一。
某一天,笔者在课前发现甜甜耷拉着脸,紧闭着嘴巴,还不时地抹眼泪。
同学们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什么都不说,趴到课桌上哭了起来,连头都不抬。
笔者向班里一位陪读的家长询问是怎么回事儿,但这位家长也不太清楚,只是说甜甜突然就这样了。
笔者于是走到甜甜跟前,小心地问:“甜甜,你怎么了?能告诉我吗?”但她依然没有回答。
这时,教室里的其他学生都在不停地议论。
虽然没有问出原因,但笔者十分肯定甜甜不会无缘无故地哭泣。
须知,当智障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有的学生会采用哭闹的方式,但又不说明哭闹的原因;有的则低着头、不吱声,叫他得不到回应,拉他也无动无衷;有的表现得很冲动,与同学打架;还有的破坏欲增强,摔书本、砸东西等;更有甚者,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当智障学生有不良情绪的时候,课堂很难安静下来。
如果教师只是严令制止,那么即便这名学生能暂时安静下来,也可能不出五分钟就会再次爆发,而且强度更大,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
这样的课堂,学生们根本无法安静,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秩序很难维持。
二、不良情绪的疏导策略要想妥善解决智障学生的不良情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了解他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
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形成初步认识:学生到底有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类型是民主型、放任型还是专制型?学生能否配合教师回答问题?能否如实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目前的环境能让学生有安全感吗?教师的言行会不会激惹学生产生新的不良行为?在对甜甜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之后,笔者采用了以下疏导策略。
幼儿园特殊儿童个别辅导成功案例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也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幼儿园阶段,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幼儿园通过个别辅导,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功案例。
1. 慧小幼儿园的小明小明是慧小幼儿园的一名特殊儿童,他患有言语发育迟缓的问题。
在普通班上,他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进度,也无法和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
为了帮助小明,幼儿园为他安排了专门的个别辅导。
辅导老师通过耐心细致的教学,采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培养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个别辅导,小明在言语表达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不仅能够和同学们进行正常的交流,还能够跟上普通班的学习进度。
2. 彩虹幼儿园的小红小红是彩虹幼儿园的一名自闭症孩子,她在情感表达和社交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幼儿园为了帮助她融入园所生活,专门安排了个别辅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辅导老师采用情景模拟和情感引导的方式,引导小红主动与其他同学互动,提高她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红在自闭症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她能够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也能够适应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这些个别辅导成功案例的背后,离不开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他们充分关注特殊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了他们持续的鼓励和支持。
这也凸显了幼儿园个别辅导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个别辅导,才能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对特殊儿童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支持,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也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在个别辅导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特殊儿童的个别辅导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案例分析特殊教育是针对有各种身体、智力或情感障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和服务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特殊教育心理辅导案例,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为特殊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案例描述邓小华是一名17岁的自闭症学生,在智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与同龄人相比存在语言交流困难。
他就读于一所普通高中,并接受着特殊教育课程。
然而,由于他对新环境缺乏适应能力,常常出现焦虑、孤独以及社交问题。
为了帮助邓小华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心理辅导师被邀请来进行个别辅导。
拥抱差异性首先,为了成功进行特殊教育心理辅导,在工作开始之前,必须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具有独特的需求和挑战。
在邓小华的案例中,他的自闭症和语言障碍使其沟通能力受限,并且对新环境感到困惑。
因此,辅导师需要了解和尊重邓小华的差异性,并以不同寻常的方式与他进行交流。
建立可信赖关系在特殊教育心理辅导中,建立起可信赖关系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邓小华这样有社交问题的学生来说,他可能觉得被孤立或排斥。
为了克服这一障碍,辅导师首先要努力与邓小华建立起互信和共鸣。
通过耐心倾听、理解他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恰当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建立起一种安全和宽松的氛围。
培养情绪管理技巧自闭症学生往往面临情绪管理方面的挑战。
在邓小华的个别辅导过程中,掌握情绪管理技巧非常重要。
辅导师可以采用认知行为治疗(CBT)等方法来帮助邓小华学会识别并适当应对负面情绪。
例如,在焦虑时,引导他进行深呼吸或运动来缓解紧张感,并提供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技巧。
强调自尊和积极身份认同对于特殊教育学生来说,维护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心非常重要。
在个别辅导过程中,辅导师应该鼓励邓小华发展积极的身份认同,并树立自信心。
通过赞美他取得的进步、支持他参与各种活动,以及指导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邓小华在校园环境中更好地融入,并建立起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
家庭支持与协作在特殊教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家庭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情绪问题干预案例摘要:每一个特殊儿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情绪行为问题更为明显。
如何有效的帮助他们缓解情绪,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本案例采用“A-T-M”(评估-训练-监控)程序以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评估制定了共三个阶段12个主题情绪行为艺术治疗,通过12次的治疗使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和消除,能够正常进行课堂教学。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情绪问题智力障碍儿童入学初期情绪行为问题严重,新入学的一年级智力障碍学生未接受过学前教育,入学后情绪问题表现更为严重,如:有的同学上课推桌子,有的同学上课离开座位,有的同学大哭大闹等。
为了树立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情绪问题干预刻不容缓。
一、基本情况分析某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共6名学生,全班学生残疾程度重,类型多,有唐氏综合征、自闭症、智力低下、脑瘫等。
于2107年9月入学,入学前均未接受学前教育。
入学后情绪比较浮躁,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观察发现班上的学生经常出现情绪行为问题,具体情况如下:小伟唐氏综合症,从小听少数名族语言长大听不懂汉语,上课经常口出恶言;小杰脑瘫患者,右半边身体重度瘫痪,上课经常离开座位;小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上课经常乱喊乱叫、无理取闹,小瑶重度脑瘫患者无语言表达能力,上课经常退桌子;小芮中度自闭症刻板行为严重,上课经常无法克制自己停止一些重复和无用的行为;小思唐氏综合症,上课经常喜怒无常。
二、评估诊断根据老师和家长反映的情况采用“直接观察法、谈话法”对培智一年级学生情绪行为问题进行了评估。
2018年3月6日绘画手工课堂上,直接观察记录了一年级6名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目标行为:情绪行为问题(推桌子、离开座位、哈哈大笑、骂“滚”、乱喊乱叫“哎呀”、握着笔一直乱画)通过直接观察发现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干预学生的情绪行为问题。
全班出现行为次数共计16次。
第1篇一、背景在我国,残障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他们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往往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为了提高残障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以小王为例,探讨残障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二、案例描述小王,男,17岁,患有脑瘫,智力发育迟缓。
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庭条件较为贫困。
进入高中后,小王面临着诸多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同学嘲笑他,老师忽视他,让他感到自卑、焦虑。
在家庭中,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导致他承受巨大压力。
三、案例分析1. 自卑心理小王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中遭受了诸多挫折,导致他产生了自卑心理。
自卑使他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2. 焦虑心理面对学业压力、同学嘲笑、老师忽视,小王产生了焦虑心理。
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学业,害怕被同学排斥,从而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3. 抑郁心理家庭期望过高,小王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导致他产生了抑郁心理。
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未来失去了信心。
四、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关心、关注残障生,尊重他们的个性,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帮助小王提高学习成绩。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残障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自卑心理的调适、焦虑心理的应对、抑郁心理的预防等。
3.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残障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
4. 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为残障生提供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小王分析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调适方案。
5. 加强家庭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王的心理健康。
家长应调整期望,关心小王的生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五、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王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逐渐摆脱了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与同学、老师的相处更加融洽。
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作为一名特教教师,相信每个人,都对自己身边的这群残缺的花朵充了爱心,这种爱是发自心底的关心、爱护和心疼。
但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孩子,只有懂他们,才能教育他们,这才是作为老师给他们最好的爱。
下面以智障儿童小雨为例,对其心理不稳定问题进行分析:一、案例介绍:小雨,男,现年12岁,就读于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2022年9月入学。
智障原因:唐氏综合症,导致智力落后,再加上家庭的早期干预措施不到位,长辈的过分溺爱,使学生形成了些不好的习惯。
家庭及教养情况:母亲对其较溺爱,父亲对其要求较严格。
个案与奶奶关系较好。
二、评估情况:1.情绪问题:在平时课内外表现为,只喜欢听表扬的话,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大发脾气;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小。
2.注意涣散,活动无度。
表现为上课不听讲,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上课爱做小动作。
3.表现出明显的学习问题。
不知道学,不想学,更不会学,有厌学情绪。
综上所述,我认为该生属于中度弱智儿童。
通过观察和测验,确定该生学习困难是源于身患唐氏综合症三、干预措施1、教育目标重点在于改善其周围环境,培养健康心理和唤起自信,激发其学习兴趣。
记得开学初上第一节语文课,我提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点名请小雨起来回答。
当时,就有学生大声提醒我说:“老师,你怎么请他啊?他答不出来的。
”全班立时哄堂大笑。
课后,我对这件事做了深刻的反思,要将小雨真正融入到班级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一个适于他成长的环境,要先让班级的同学接受他,不歧视他。
而要让学生不歧视他,首先老师自己就不能在各方面表现得太过明显,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让大家能接受,甚至淡忘他是弱智这个事实。
平时上课时,我有时会采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词语,开到他时绝不跳过。
鼓励他回答问题,我会给予他充分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并在全班面前表扬、鼓励他。
在课间,如果他在我附近,我会对当天的课对他作出他能力能接受的指导。
作业要求我也根据他的情况适当降低要求,尝试与他进行个别谈心,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用行动来鼓励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其实是和大家一样的。
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第一篇: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情绪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一、个案基本情况姓名:小X性别:女年龄: 16 年级:初三外形特征:身体发育健康,面目清秀,个子娇小,喜欢穿低腰宽腿裤,爱化妆,比较注重个人形象。
行为特征:动作思维较灵活,对自己的容貌特别在意(每天要照镜子几十次),情绪波动较大,自我情绪控制较差,有一定的自残倾向。
性格特征:个性较强、喜怒无常、较难沟通。
二、研究目的1、辅导个案处理好与同学及家长的关系,提高个案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克服其青春期急躁症。
2、帮助个案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能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3、帮助个案确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健康的成长。
三、背景资料1、家庭情况(1)父亲:52岁,海员;母亲:52岁,退休(2)家庭环境一般,经个案自己阐述,父母之间关系并不是非常融洽。
由于个案父亲的职业关系,父亲长年不在家,教育个案的责任基本由其母亲一人承担。
其母亲对个案的家教较为严格,但由于母亲脾气较为急躁,甚至有时奉行“棍棒教育”,造成与正处于青春期的个案交流有一定的代沟,这也是造成个案喜怒无常,个性强烈的原因之一。
(3)个案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初二分流到我校就读,由于住宿,平时很少回家,在家期间,由于母亲管的较严,平时较少外出游玩,内心比较压抑。
在校期间,与高年级的几个男生混得较好,经常利用网络和他们进行聊天。
2、受教育情况(1)个案7岁进入某小学就读,学习成绩较稳定。
(2)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起伏较大,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成绩较差,其家长曾长期为其找家教进行个别辅导,但效果不佳。
(3)初二进入我校就读时,成绩处于班中中流水平;个案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平时课上小动作,说话现象较为严重,对于自己的成绩也并不是很在意。
写得一手不错的字,担任班中宣传委员,负责班中黑板报工作。
3、在校总体情况从入校前的军训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个案是一个非常倔强,个性非常强烈的女孩,对于其本人觉得对的事(哪怕自己做错了)也会坚持到底,不愿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与同学经常发生争执,即使自己错了也绝不认输道歉。
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个案社工案例案例一:小明小明是一个7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和日常生活能力上存在一些困难。
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到无助和困惑。
社工通过与小明和他的家人的沟通,了解到他的具体情况。
案例二:小红小红是一个10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她在学校和社交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社工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份个别教育方案,帮助小红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案例三:小王小王是一个8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王的家人和学校合作,提供心理支持和行为管理技巧,帮助小王改善他的行为问题。
案例四:小李小李是一个9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社工与小李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个个别学习计划,为他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案例五:小张小张是一个6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语言和交流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张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语言治疗计划,帮助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案例六:小陈小陈是一个11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陈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日常生活训练计划,帮助他提高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技能。
案例七:小赵小赵是一个5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赵的家人一起进行亲子互动训练和情感表达训练,帮助他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
案例八:小钱小钱是一个12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学习和注意力集中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钱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效果和注意力集中能力。
案例九:小孙小孙是一个7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孙的家人一起制定了一个情绪管理计划,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案例十:小胡小胡是一个9岁的智力残疾二级儿童,他在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困难。
社工与小胡的家人和学校老师一起进行社交技巧训练,帮助他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交场合。
智障儿童生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生理上的缺陷必然会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半以上的智障儿童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 [1-2] 。
许多从事智障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发现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比正常儿童多见,大脑器质性损伤以及社会、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促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使得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阻碍。
对从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了解、发现智障儿童中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并给予及时相应的干预,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笔者在从事多年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实践中,尝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本文对三个智障学生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为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从事智障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智障儿童家长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 智障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是单一存在,但大多数是合并存在的,加上智障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理解与领悟能力差,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
下面分析三个对智障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典型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1 案例 1 唐唐,女, 20 岁,智商 38 ,中度智力残疾。
因被教师发现上男厕所、扒男生裤子、看男生隐蔽处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班主任反映唐唐近一周来喜欢去男厕所看男生小便,被男生发现后不但不回避反而大笑,情绪亢奋,有时在教室里公然去扒男生的裤子看,在同学中造成很不良的影响。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性行为异常,情绪问题。
心理辅导方案:唐唐为中度智力缺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但平时不爱说话,合作性差,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与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尽快消除她的不良行为,以免在学校造成更大的影响。
计划每周约谈 3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由心理教师对唐唐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分析,明确告诉她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不允许的,是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很羞耻。
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不允许这种行为的发生,告知唐唐男女两性的区别,对她进行性健康教育。
同时建议班主任平时看见唐唐此行为应立即给予终止,如果当天没有发生此行为则给予表扬或奖励。
在辅导过程中唐唐合作性较差,很少说话,也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经过一周的约谈后,唐唐的性行为异常得到控制,但出现了明显的情绪问题,发脾气、无端哭闹、不愿上课、坐在地上不肯起来,教师越劝越严重,大声哭叫;晚上睡眠差,半夜起来活动,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在心理辅导室也无法安静下来,处于兴奋状态 , 或哭或笑。
情绪问题维持几天仍难以控制,与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说明唐唐的情况,建议去医院就诊,配合药物控制情绪。
通过观察,唐唐服药半月后情绪逐渐稳定,性行为异常也未再出现。
小结:智障儿童需要层次发展缓慢,达到的水平低,对较高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少,而原始的本能需要亢进,性行为异常在智障学生中比较常见。
智障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意识较低,自控力差,特别是年龄较大、智力缺陷重度较重的智障男孩大部分都有玩弄外生殖器的行为,甚至不管场地、时间就公然手淫,令教师很棘手;智障女孩中还发现有“夹腿综合征”的性行为异常 [3] ;喜欢抚摸、亲近异性同学或教师在智障学生中也比较常见。
此例中唐唐已成年,开始主要表现为性行为异常,通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干预后得到改善。
但由于她生理本能需要而引起的行为问题受到了外界的压制,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通过心理辅导难以见效,最终借助药物得以改善。
此例也说明对于智力水平低下学生的严重情绪行为问题必要时应考虑联合药物来进行控制。
1.2 案例 2 巍巍,男, 14 岁,智商 61 ,轻度智力残疾。
因逃学 2 天 1 夜、说谎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巍巍在自己来学校途中没有搭上校车,外逃,独自在外面度过 2 天 1 夜,被家人回。
家人和教师了解其外逃情况的过程中前后说话不一致,说谎,违拗。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品行问题,主要为外逃、说谎。
心理辅导方案:巍巍为轻度智力缺损,在普通学校上过 4 年级,有较好的语言表达、理解与领悟能力,主要采用认知心理辅导的方法。
辅导的四个主要任务:争取巍巍的信任与合作;让巍巍能如实讲述 2 天 1 夜的逃学经过与当时的心情;让巍巍自己分析当时的想法与行为的正确性,帮助巍巍能够认识到此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巍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计划每周约谈 1-2 次,每次 6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巍巍在辅导前期表现很不稳定 , 有时合作、说实话,有时则违拗、说谎,有戒备心,当心理教师揭穿他的谎话时则发脾气、拍椅子。
问他为什么要逃学,主要是周一早上来学校时没搭上校车,于是想着在外流浪到周五回家(寄宿学校),就谁也不会知道了;问他整件事错在哪里时,则表现很得意,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能“瞒天过海”,并自命此次经历为“出游记”,根本不能认识到外逃行为的后果。
在心理辅导期间,与巍巍的父亲约谈了一次,了解到巍巍的父母在家对他要求很严格,平时很少沟通,一犯错就打骂伺候,巍巍很怕父母知道他在学校的一些不良表现。
与其父沟通,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同时就家庭教养方式问题也与其父进行了探讨,家长表示理解。
经过 10 余次的约谈与接触,渐渐取得巍巍的信任,巍巍的违拗态度明显好转,能如实讲述当时逃学的经过与心情,说当时很着急、心慌,不敢打电话给老师、不敢回家,怕家人知道打骂他;能对自己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进行反思,如认为“老师、父母知道了他没来学校,一定会批评他、打他,如果他在外熬到周五回去,学校不会知道、以为他在家里,家人也不会知道、以为他来了学校,这样就可以“瞒天过海”了”,其实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学校和家人很快就发现他不见了,是不可能隐瞒的。
教师还要求巍巍能思考如果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如没坐到校车、迷路等)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他能自己说出应该给家人、老师打电话,或者寻求交通警察的帮助,这样才不会给关心他的人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麻烦。
巍巍表示在外逃的时候自己也很害怕,以后再也不逃学了。
小结:品行问题主要是指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如破坏性行为、说谎、逃学、偷窃、欺骗、故意捣乱等,这一般在轻度智障学生中可见,男孩较多。
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成年后很容易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行为与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相背离,甚至做出损害他人生命、财产或社会治安等的违法行为,后果严重。
此例中巍巍的逃学行为主要是因为突发事件(没坐上校车)和事发后他的一些错误想法而引发的。
智障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低下,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很幼稚和令常人难以理解的,心理辅导中要善于挖掘学生不合理的认识与想法,让他们认识到由于自己错误的想法而导致了错误的行为,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但智力水平较好的智障学生采用此种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 案例 3 明明,男, 14 岁,智商 49 ,中度智力残疾伴多动障碍。
因多动、乱跑、自伤导致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由班主任指定前来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情况:明明 4 岁时被发现好动、自笑,智力发展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家长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大脑发育不全,中度智力低下伴多动障碍”,采用药物治疗,但未按医嘱进行系统服药,常自行停药。
明明 6 岁入普小后学习成绩跟不上,在家偷钱、说谎,在学校好动、捣乱,扰乱常规教学秩序而转学接受特殊教育。
明明入特校后依然好动,自笑,到处乱跑,不进教室,老师越追越跑得起劲。
有时用头去撞墙,此次导致右侧颞顶部头皮血肿。
心理辅导的主要问题:行为问题,主要为多动、乱跑、自笑、自伤。
心理辅导方案:明明因多动、乱跑等各种行为问题的影响,智力测查为中度缺损,但他有一定的语言表达与理解、领悟能力,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主要采用解释性心理辅导、自我暗示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计划心理辅导每周 1 次,每次 60 分钟;康复训练每周 2 次,每次60-80 分钟。
心理辅导的主要过程:心理辅导过程中明明主要表现为自笑、好动,自诉心烦,外跑和自笑自己无法控制。
与老师接触时皆多问少答,不善于表达内心想法。
向明明说明在学校要遵守纪律、注意安全,不可以到处乱跑,而自我伤害只能给自己带来痛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并告知老师是为了要帮助他,他应该学会并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明明表示接受。
教给明明自我暗示的方法,要求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在学校不可以到处乱跑、不可以伤害自己,并要求他主动控制自笑,增强自己的意志水平。
在辅导和训练过程中发现明明有自笑行为,教师立即给予暗示,要明明进行自我控制。
康复训练主要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通过传拍球、滑板爬、大滑板、平衡台游戏、跳床运动、大笼球、独脚椅等项目的训练,改善明明的注意缺陷与多动,并增强其控制能力。
小结:智障儿童大脑发育迟滞,自控能力差,大部分伴有多动、注意力缺陷,上课时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手脚不停,不能静坐,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常常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课堂学习。
有的智障儿童还伴有冲动、攻击行为,表现为易激惹、破坏物品、踢打袭击他人或者辱骂别人;幼小者则表现咬人、咬物、好打人,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他们的攻击行为往往找不出明显原因,行为发生突然,常带有破坏性。
有些智障学生则内向攻击,表现为自伤,如达不到要求或者愿望受到约束时出现捶胸、打头、咬自己的身体、撞墙等伤害自己的行为,以发泄自己的不满。
这种行为如不及时防范,常会给自己或他人身体带来严重伤害,明明就属于此类问题。
经过一学期的心理辅导与康复训练,明明学会有意识地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未再出现自伤、外逃现象,偶有自笑,多动行为虽有所改善仍常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师及家长协商转介到医院进行药物治疗,控制多动。
此例表明需要对智障儿童中的一些较严重的行为问题进行康复训练,但一些由生物学病理基础而导致的行为问题(如多动障碍)仅通过教育与训练收效甚微,必须考虑联合运用医疗手段以促进康复。
2 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2.1 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主渠道教育康复是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主要手段,要改善智障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注意提高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应着重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稳定的情绪与健全的人格;要加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道德行为规范意识,从而让他们理性控制自己的行为。
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做几次辅导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对智障学生尤其应该如此。
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应该考虑这一堂课与什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可以培养智障学生塑造怎样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