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答案丁淦林版
- 格式:pdf
- 大小:516.37 KB
- 文档页数:95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章节题库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2010年研]答:《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
《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
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
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2.陈独秀答: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03年,陈独秀参加编辑由章士钊创办的《国民明报》,1904年与人合办《安徽俗话报》,1914年在日本协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陈独秀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广大青年推崇他是“思想界的明星”。
3.《敬告青年》答:《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一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4.李大钊答: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年1月15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怎样评价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答:(1)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界状况如下: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就一封恐吓信事件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这是反右派斗争的开始。
14日《人民日报》发毛泽东撰写、署名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文章《文汇报在一个时期内的资产阶级方向》,点名《文汇报》和《光明日报》在一个短时期内基本政治方向变成了资产阶级报纸的方向,同时转载了姚文元的《录以备考》,由此点燃了新闻界反右派斗争的火焰。
《人民日报》于7月1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把全国的反右派斗争推向了高潮。
《文汇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时事手册》、《新观察》以及其他一些报刊,纷纷作了公开的检讨。
反右派斗争作为这场集中的、激烈的政治运动,经过两三个月就基本结束了。
但是,对于右派观点的批判,一直持续到1958年上半年。
新闻界有一批人被划为右派分子,其中《文汇报》21名,包括徐铸成、浦熙修。
(2)对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传评价如下:反右派斗争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和新闻界,影响巨大,教训深刻。
“左”倾思想的抬头和急剧膨胀使“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①新闻宣传致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
在1957年5月宣传报道整风时,全国新闻媒介一派活跃气氛。
其中有极少数人和极少数新闻作品,趁机否定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对此进行批判是必要的,但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不少人被错划、错批。
“左”倾思想从此呈现上升势头,1956年开展的新闻工作改革却从此停止,不再提及了。
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被当作“群众斗争的形式”,成了新闻报道的热点。
③反右派斗争中的新闻宣使新闻理论上的“左”倾色彩,日趋浓重。
然而,1956年、1957年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与规律,如何办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是一个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加以解决的问题。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1—8章)------------------------------------------作者xxxx------------------------------------------日期xxxx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1)起始和发展脉络: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
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十分原始的,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传播活动中的特殊媒介——木铎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等。
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两汉时期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传播媒介是露布和布告。
作为社会上传播手段被普遍采用的主要是童谣和谣言。
三国魏晋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木简、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2)古代报纸的诞生:新闻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的出现,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一种手段来进行信息的沟通,互动有无,交流情况,判断敌情和获取生产物资,甲骨卜辞、情报信、烽火狼烟等都算是传播的手段。
则中原始的新闻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体系。
直到报纸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形成。
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而后,邸演变为进奏院,这种机构的负责人也就叫做邸吏,或者是进奏官。
他们的工作是为所代表的藩镇长官呈递奏章,下达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这些报告在当时没有固定的称呼,有称“进奏院状报”,也有称“状报”或“报状”的。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3,唐代官报新闻发行工作通过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唐朝由于实行藩镇制度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都在中央设立“邸”这一行政机构,用来向中央传递信息,同时也便于了解中央政府机关决策和活动。
第一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整理丁淦林主编§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一、简答题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答:(1)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18世纪6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更迫切地企图打开中华帝国紧闭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等要求。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英国率先采用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外报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
(2)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的原因①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一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直到19世纪,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处于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里,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具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和印刷设备,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中国古代报纸相形见绌,竞争力低下,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还未出行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此时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
②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东方,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各类商品,还有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就新闻业务而言,采、写、编、评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③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为传教士创办,编辑熟悉中国语言文化,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儒学与宗教结合,大量引介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有识之士的目光。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一、名词解释1.《新生活报》答:《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
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
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
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2.《文萃》周刊答:《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创刊,孟秋江等创办并主持编务,初为文摘性刊物,以转载重庆、成都等地报刊的进步文字为主,旨在沟通大后方与收复区的民主舆论,将内地民主运动扩展至收复区。
1946年6月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以适应新的斗争需要,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的真相,反映人民群众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
述评性特稿日渐增加,使“述评”成为《文萃》的特色。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文汇报》答:《文汇报》是上海“孤岛”时期创刊的著名抗日报纸,战后于1945年8月18日在严宝礼的主持下恢复出版,日出8开一张,不标刊号,以号外形式出版,至9月6日正式复刊,使用正式刊号,日出4开一张(后扩为对开大报)。
该报声称为无党派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但实际上在政治上倾向国民党,不久后由于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参加编辑工作而逐渐转向进步。
4.《中国学生导报》答:《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1944年12月22日在重庆创刊,由复旦大学等大中院校学生主办。
抗战胜利后,该报发行上海航空版,自1946年5月起同时出版重庆版和上海版,l947年6月被迫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一、简答题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1)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到唐代才确证出现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刊载的材料主要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通称为“邸报”。
它有多种名称,如“状”、“报”、“邸吏状”、“朝报”、“邸抄”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专指某一家报纸,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一家冠以“邸报”或“朝报”之类名称的报纸,其早期形态是唐人孙樵《经纬集》中记叙的“开元杂报”一类的传抄材料。
中国古代报纸同现代报纸的基本功能相似。
(2)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没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写的新闻也没有。
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它也没有四开或对开的版面,而是或抄在帛上,或写在纸上,或印成单张,并无定型。
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是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总的看来,它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但毕竟不是作为具有行政效力的文件下达,而是作为满足人们(主要是官员)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或印刷传播)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这种性质在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日趋明显。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1)“开元杂报”《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2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新生活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萃》周刊(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合日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民报晚刊》(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放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学生导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拒检运动”(兰州大学2004研)(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客里空”(四川大学2007研;清华大学2003研)(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反“客里空”运动(复旦大学2013研;北大2012、2006研;北师2010研;华科2006、2003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研;华中师大2003研)(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中国新闻社(清华大学2004研)(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新闻总署(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胡乔木(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邮发合一(人大2004研)(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人民日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国青年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光明日报》(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19.简述《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过程中同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所作的斗争。
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修订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一、简答题1.简要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情况。
答:20世纪50、60年代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进一步发展阶段。
(1)1950年,我国有少数民族文字报纸21种。
195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少数民族地区,凡有条件的就应创办民族文字报纸”,“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应注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并按照当地的特点适当地进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宣传。
”(2)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团结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有了本民族文字的报纸,如《内蒙古日报》、《新疆日报》、《西藏日报》、《延边日报》等等,形成了多层次的党报系统。
(3)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彻底打破了单一性,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事业初具规模。
1949年12月21日,迪化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翌年始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呼号。
建台之始使用汉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广播。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增办哈萨克和蒙古语广播。
如今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用20多个频率广播,每天播音80多个小时。
社会主义民族广播事业诞生并日益壮大发展。
(4)1950年11月1日,内蒙古乌兰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建立并正式播音,1954年3月6日改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
内蒙古地区广大蒙古族同胞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工具的,因而这座广播电台一成立就以蒙汉两种语言广播,使蒙古族同胞享有现代政治文化生活的权利。
它是我国最早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该台先后建成一座较大功率的中短波广播发射中心。
1959年初,自治区已有7盟2市创建了电台,形成了以内蒙古广播电台为中心的无线电覆盖体系。
总而言之,在这个阶段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广播从中央到地方,尤其在少数民族同胞聚居的民族地区已经形成了网络和体系,它跟报纸一样,成为党和少数民族同胞联系的纽带,担负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荣使命。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答案(丁淦林版)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答: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中国古代报纸特征:在内容、形式、发行和传递上三个方面不同于现代报纸,具体来说内容上: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开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形式: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消息等。
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
总之其刊载的材料来自官方,有官文书色彩,是作为人们满足了解朝廷动向的需求而抄传的。
因此,它是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
答:“开元杂报”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其性质是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因此是中国古代的报纸。
而“归义军进奏院状”是主管(节度官)的文书,内容并不是朝廷公分所载的,而是进奏院管院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性质,并且其在进奏院发出前、传递过程中、主官收到后,都有可能被抄录、传阅,因此它实际上发发挥了新闻传播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管报纸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作用。
邸报:内容:日益丰富,趋近于规范化,基本内容为: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宋代邸报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大众的传播媒介。
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方报刊,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来自官方,但传播者各取所需,甚至收入一些捕风捉影的材料,真真假假,在所难免。
性质: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
作用:满足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上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门。
性质: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状况。
印刷:唐,宋为手抄,但是宋代有印刷的报纸而且流行很广;明、清为手抄,直到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的京报是刻印的。
发行状况: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个地方;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并且京报有人专送。
第二章思考题1.外报是在何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居垄断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业小生产为本,商品经济不发达,新闻传播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
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实现近代化和大众化,即在报业中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
在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开拓商品市场与进行殖民扩张的势头正旺,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鸦片和种类商品,还在西式的学校、医院和报馆,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开辟通商口岸,割让土地,“国中之中”的租界出现了,外报也从此开始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版。
外报有一些中国古代报纸所不具有的特点:①在办报思想上,每一家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并公之于世。
反观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
②在内容和版式上,外报逐渐形成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为基本内容的格局,而邸报、京报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
③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
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
从最早的外报起,就有专门的编辑工作人员,他们除了处理稿件外,还要制作标题、设计版面。
由于采访新闻的需要,专做外勤的“访事人”(访员)也应运而生。
④在新闻舆和印刷技术上,当邸报、京报还在手抄、木刻活字(或胶泥活字)印刷的时候,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
⑤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递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会很多,报房评价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普通商品投向市场,不会重视其传播效果和影响。
而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18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利用统治印度的有利地位,在对华贸易竞争中,击败法国、荷兰等竞争对手,在各国对华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超过50%。
为了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尚无足够实力用武力叩开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仅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的侵略,还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出版的第1个中文刊物,历史上第1份中文近代报刊。
月刊。
1815年8月创刊于马来半岛西部城市马六甲。
英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米怜主编,麦都思参加编辑,中国刻工梁发担任雕版和撰写部分稿件。
雕版印刷,中国线装书式。
出版后在南洋华侨聚居地区发行,少数传入中国境内。
全部赠阅。
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唯一急务”。
内容多以浅显中文诠释《圣经》,兼谈伦理道德和天文之类的科学知识,后期刊有少量评述政治时事的短文。
宣传方式注意迎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与习惯,经常用附会儒学的方式阐述基督教义。
文体多样,有论文、小品、对话、书信、诗、告帖等。
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1条消息《月食》即刊于该刊第2期。
初印500份,后增至2000份。
1821年停刊,共出7卷。
1807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arrison,1782—1834)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最马礼逊初马礼逊全力学习中文,不到三年就可说一口流利的中国官话和粤语,并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以及编写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为了扩大宣传,马礼逊冒着杀头的危险,诱使中国出版商出版《新约》和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结识中国印刷工人蔡高、梁发并介绍他们入会。
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Wi11iam Mi1ne,1785—1822)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万国公报》是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
原名《中国教会新报》(又称《教会新报》)。
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
周刊。
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
1883年7月,出至第750期休刊。
1889年2月复刊,仍称《万国公报》,改为月刊,册次另起。
1907年12月,出至第227期停刊。
参加编辑的外国传教士有慕维廉、艾约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范祎等人。
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宗教为主。
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
1889年复刊后,成为广学会(原称同文书会。
1892年改用此名)的机关刊物。
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更注重刊登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成为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
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在内政上广辟商埠、筑路采矿、聘用洋员等。
这些议论,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
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社会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
这一时期所刊重要译著,有林乐知的《中西关系论略》、《文学兴国策序》、《中东战纪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论》、《中国宜以新学辅助旧学说》,李提摩太的《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新政策》等。
《万国公报》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还涉及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安民新学”。
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节译英人B。
基德的《社会进化论》,题名《大同学》,是国内刊物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资本论》名字的文章,“马克思”这一译名,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
此报1889年复刊时销数仅1000份,1894年增至4000份,1899年最高达38400份,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后期影响趋小。
《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
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因历史原因停刊。
《申报》曾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献参考,全称是《申江新报》。
1872年4月30日创刊。
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后因历史原因停刊。
前后办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美查于同治初年(1860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
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销路好,利润高,便建议其办报。
《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初由美国人美查、伍华德(C。
Woodward)、普莱亚(B。
Pryer)和麦基洛(J。
Macki11op)4人出资,后产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关于美查办申报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其做生意不成,“思改业”。
另外一种则是说由于江苏药水厂生意兴隆,盈利颇丰,美查将多余资金拿来办报。
1872年4月30日创刊。
初为双日刊,从第5号起改为日报。
早期申报在商业经营和本土化办报模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作为外商投资的报纸,《申报》除了美查以外,经营和编辑人员均由中国人担任。
甲午战争前,赵逸如、席裕祺先后负责经营,蒋芷湘、何桂笙、钱昕伯、黄式权先后任总主笔。
为突出中国特色,将报纸取名为“申”。
报纸也没有采用《上海新报》所采用西式直栏,而继续沿用符合当时读写习惯的书册式。
因为编撰者都为中国传统文人,报纸的口味和风格都是中国式的。
也很注重言论,每天头版都有评论文章。
在新闻报道上也比较注重猎奇性强的社会新闻,创刊之初就公开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来稿,刊登过很多谈神说鬼、志怪述异的新闻。
也发表过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等。
是年11月,出版《瀛寰琐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文艺期刊的出现。
在业务经营上,《申报》并未采用进口白报纸,而用土产连史纸,虽然只能单面印刷,但大幅缩减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