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分法的对比
- 格式:docx
- 大小:20.19 KB
- 文档页数:6
汉语复句“二分法”与“三分法”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互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合而成的能够表述一个复杂意思的句子。
复句是一种逻辑性很强,关系又极其复杂的句子,所以自出现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就很火热,尤以复句的分类研究最为突出,同时争议也最大。
有的学者提倡复句二分法,代表人物有黎锦熙先生等。
但是有的学者却提倡复句三分法,代表人物有邢福义先生等。
同时也有学者把复句分为四大类别,代表人物有邵敬敏等。
这三种分类法中,尤以二分法和三分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较高,影响也最深远,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二者的利弊以及它们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的启示。
因为国内对于复句本体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复句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较多的主要是集中在词汇和单句研究上面。
做好对外汉语复句研究的工作无论是对我们进行课堂的句型教学,还是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一、复句的二分法和三分法1.复句的二分法。
汉语复句二分法,是建立在黎锦熙先生对复句分类的基础之上,上文提到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等立复句(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偏正复句)的概念,而后许多学者又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分法首先是从结构上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
其中,联合是一级复句,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彼此接近,或互相联络,都是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的一级复句。
而偏正则恰恰相反,它强调分句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有主次之分。
复句二分法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等许多著作都采用的是二分法的分类体系。
还有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著作也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2.汉语复句三分法。
汉语复句三分法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出发把复句大致先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其下又分为各小类。
因果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并列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并列罗举的关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逆转关系。
ACCOUNTING LEARNING119浅析生产成本工时分配的两种方法文/孙琳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对机械制造业中无法直接归属的生产费用依据的两种工时分配方法----实际生产工时统计法和完工产品工时统计法予以分析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关键词:生产工时分配;实际生产工时统计法;完工产品工时统计法产品成本的正确归集是会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机械制造业产品成本的归集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可以直接归属于产品的部分,例如:领用的主要材料、专用的工具等;另一方面是依据某种合理的分配标准或方法计入产品的成本,例如:生产用的水电费、辅助生产费用等。
机械制造业中无法直接归属的生产费用占总成本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企业高达50%以上,因此,必须尽可能采用正确合适的方法将此类费用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在实际工作中对此类生产费用大都依据当月产品产生工时分配。
生产工时分配又具体分为:实际生产工时统计法和完工产品工时统计法。
一般企业的产品成本分配流程如下:每月月底,各生产车间将各产品生产工时统计汇总表报送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依据各产品的生产工时将当期各项成本费用----职工薪酬以及附加、社会保险、水电费、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分配计入各项产品成本。
当月月底各项成本费用的分配,可以按照产品的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各个产品的成本,采用公式:分配率=当期各项费用/各该产品生产工时*100%,某种产品应承担的各项成本费用=该种产品生产工时×分配率。
实践应用中有实际生产工时统计法和完工产品工时统计法,实际生产工时统计法是以当月生产工人实际产生的工时,统计的工时不区分在产品和完工产品以及其他项目产生的工时,实际产出多少工时就统计多少工时,且一般企业也按照实际生产工时计算当月工人的薪酬;完工产品工时统计法是当月只统计已经完成全部工序并验收入库的产品,即已转送到包装车间随时可以发货的完工产品。
熵值法和层次法的区别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是两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它们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着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我们来看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种基于信息论的数学模型,用于评估多指标决策问题中各指标的权重。
它通过计算指标的熵值和权重的熵值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在熵值法中,指标的熵值反映了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信息量,熵值越大表示指标的信息量越大,即对决策结果的贡献越大。
而权重的熵值则表示了各指标权重之间的差异程度,熵值越小表示权重之间的差异越小,即各指标对决策结果的贡献越均衡。
相比而言,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专家判断和主观评估的决策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决策问题进行层次化分解,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利用专家判断和对比判断来确定各层次之间的权重。
在层次分析法中,决策问题被分解为若干个层次,从上到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方案层。
专家通过两两比较各层次的元素,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计算出层次结构的权重。
最终,通过综合各层次的权重,得出最优方案或决策结果。
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决策分析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熵值法适用于指标之间关系较为简单、权重差异较大的决策问题,尤其是在缺乏专家判断或专家判断不可靠的情况下。
熵值法通过数据计算,能够客观地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并得出权重结果。
然而,熵值法的缺点在于,它假设指标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对于非线性或复杂关系的决策问题可能不够准确。
而层次分析法则适用于决策问题关系复杂、专家判断可靠的情况。
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判断和对比判断,能够考虑到决策问题的多个层次和因素,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分析法能够将主观因素纳入考虑,使决策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层次分析法的缺点在于,它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可能受到专家个人偏好或主观误差的影响。
此外,层次分析法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需要专家对各层次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和计算权重。
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是两种常用的决策分析方法。
熵值法适用于指标关系简单、权重差异大的决策问题,而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关系复杂、专家判断可靠的决策问题。
分苹果(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张静教学目标:1、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操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通过具体情境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教学重点:对于少量数目的实物,勇于尝试多种平均分的方式。
教学难点:如何用语言准确并简练的描述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学具:课件、圆片、实物(苹果)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什么是平均分”。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分苹果”。
(板书课题)二、新授: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是小熊的生日,它要把这12个苹果分给它的三位好朋友。
你们愿意帮它吗?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活动一: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分给三位客人,你准备怎样分呢?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同桌两人合作,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利用12个圆片学具代替苹果)各个小组展示分的方法,互相评价,看看那组分的最好,最合理。
选出最合理最实用的分配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边演示课件。
活动二:师:“如果要把这12个苹果放进袋子里,保证每袋装4个苹果,那么需要多少个袋子呢?”与活动一不同,活动二要求分配时固定每份的数量,鼓励学生用新的方法分配。
先装满一袋,再装另一袋,直至分完所有的苹果。
活动三:师:对比讨论: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
小结:12个苹果平均分,而且都是分完后每份个数是同样多的。
由此,我们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三、拓展应用:练一练:1、小兔运萝卜。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动物们可佩服你们啦!它们开始向你们学习,看,这两只小兔利用课余时间,拔到了这么多的萝卜,大家动动手帮它们数数有多少根?生数,指名答。
师:唉,它们怎么愁眉苦脸的,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它们吗?(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的问题,让他们独立解决。
文学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区别
文学二分法和三分法是文学批评中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
二分法是指将文本分成两个对立的部分,用来对比、强调或对立,而三分法则是将文本分成三个部分,通常是开始、中间和结尾,用来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区别在于分析的精度和深度不同。
二分法主要强调文本中的对比和对立,比如黑与白、生与死、善与恶等二元对立关系。
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分析文本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不同主题、情节或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对立。
二分法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但缺点是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容易忽略文本中的细节和复杂性。
三分法则更加精细和深入,它将文本分成开始、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通过分析这三个部分的关系和变化来揭示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例如,开始部分通常是引入背景和主题,中间部分则是展开故事和情节,结尾部分则是解决冲突和展示主题。
通过分析每个部分的特点和关系,可以发现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主题,以及作者的叙事方式和意图。
总的来说,二分法和三分法都是有效的文学分析方法,但具体使用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和需要决定。
对于简单的文本和主题,二分法可以快速揭示其对比和对立关系;而对于复杂的文本和主题,三分法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其结构和意义。
- 1 -。
精粉铁矿粒度筛分测定中干态和湿态筛分法的对比研究和探讨作者:徐福伟韩健张鸟飞许立徐俊伟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28期摘要:在进口铁矿的检验工作中发现,部分精粉铁矿在进行粒度筛分测定时采用干态和湿态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了检验的结果,因此在精粉铁矿的粒度测定中对这两种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和探讨对铁矿检验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通过对几种常见的进口精粉铁矿分别采用干态和湿态两种筛分方法进行粒度测试的对比试验,提出对于精粉铁矿的粒度测定采用湿态筛分法要优于干态筛分法,并验证了精粉铁矿在干态筛分中效率不高是由于精粉铁矿本身的磁性及筛分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所引起的。
关键词:精粉铁矿粒度测试筛分干态湿态在进口铁矿的检验过程中,测定铁矿的粒级分布是贸易合同中必然规定的一个重要内容,铁矿石各粒度级别的含量既是影响钢铁厂生产的一个因素,又是铁矿石供需双方贸易结算的一个依据,因此对铁矿的粒度筛分测定是检验进口铁矿一个重要的环节。
目前实验室测定铁矿的粒度分布通常采用在自然态或干态(预干燥)情况下直接筛分的方法得到,但精粉铁矿却区别于一般的粉铁矿,其颗粒十分微小,往往合同中规定需要对其进行0.045mm粒级的筛分测定,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采用干态筛分和湿态水冲筛分的方式进行。
在铁矿石粒度筛分测定的国际标准——ISO4701中,对于精粉铁矿粒度筛分的试验也未明确规定应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并没对两种筛分方式作认何评价,只表明在这两种方式下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需对带有磁性的矿种实行湿态筛分测定等。
结果各实验室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自行选择,并未统一规范进行操作试验,因此检验结果难免出现有所偏差的现象。
为此,找到适合精粉铁矿粒度筛分测定的合理方法,统一精粉铁矿粒度筛分测定的实际操作方式,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公正性、维护贸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试验方案及试验方法1.1 试验样品的选择及制备笔者所在的嵊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经检验了马迹山港自2002年开港至今累计进口量超过一亿吨的进口铁矿,另外还检验了从舟山及温州进口的各类铁矿样品,检验的铁矿种类较多,也较为齐全。
小学数学盈亏问题盈亏问题就是把一定的总数,分配给一定的对象,由于每份数分法不同,导致分后结果有盈(多)有亏(少)的一种典型应用题。
解题关键:解决盈亏问题,往往先用结果的相差数除以每份的相差数,求出对象的数量,进一步求出分配的总数。
所以在讲解时,不要刻意区分这三类基本题型,而应引导学生牢牢抓住两种分法上总的相差数和每次相差数三年级要求:掌握三类基本题型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四年级要求:掌握三类题型的变化题型的转化思路和转化方法(讲解时注意运用对比例子,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条件转换)一、基本题型第一类:一盈一亏例1: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如果每人分3块,则多出16块饼干;如果每人分5块,那么就缺4块饼干.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块饼干?分析:依题中条件,我们可知:第一种分法:每人3块,还剩16块第二种分法:每人5块,还少4块我们可以比较看出:由于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每人多分了2块,所以不但把那剩下的16块分完,还少4块,总数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16+4=20块,换句话说:每人多分2块,就得多分20块,我们便可以算出有几何人了,20÷2=10人,那总饼干数就是:10×3+16=46或10×5-4=46第二类:二次都是盈例: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如果每人分3块,则多出16块饼干;如果每人分5块,那么就多4块饼干.问有几何小朋友,有几何块饼干?分析:依题中条件,我们可知:第一种分法:每人3块,还剩16块第二种分法:每人5块,还多4块我们可以比较看出:由于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每人多分了2块,所以饼干由剩下16块变成只剩下4块,总数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16-4=12块,换句话说:每人多分2块,就得多分12块,我们就可以算出有多少人了,12÷2=6人,那总饼干数就是:6×3+16=34或6×5+4=34第三类:二次都是亏例: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饼干.如果每人分3块,则少4块饼干;如果每人分5块,那么就少16块饼干.问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块饼干?分析:依题中条件,我们可知:第一种分法:每人3块,还少4块第二种分法:每人5块,还少16块我们可以比较看出:由于第二种分法比第一种分法每人多分了2块,所以饼干由少4块酿成了少16块,总数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16-4=12块,换句话说:每人多分2块,就得多分12块,我们便可以算出有几何人了,12÷2=6人,那总饼干数就是:6×3-4=14或6×5-16=14题库:1.某校同学排队上操.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37人;如果每行站12人,则少20人.一共有多少学生?2、老师卖来一些练本奖给学生,如果每人分2本,则多18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少12本,学生几人?有多少本练本?3、学生做一批纸花,如果每人做3朵,则多了15朵纸花;如果每人做4朵,则少了9朵纸花,学生有几人?共做多少纸花?4、老师给同学发图画纸,如果每人分3张,则少2张;如果每人分5张,则少32张,同学有几人?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5、XXX计划用若干天读完一本书,如果每天读18页,还剩120页;如果每天读22页,还剩下100页;XXX计划几天读完?这本书共多少页?6、二班学生去公园玩,收门票费。
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其第一种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相当于依次一个一个的分发,第二种则是把要分的数量除以要分给的对象数所得的商,就是要平均分的数。
平均分的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以及和总数量对应的总份数。
怎样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呢?
其一、借助直观理解“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的意思。
比如:6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几份?
6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个?
借助具体操作理解:
每2个一份,就要拿2个,这2个要把2个放在一起成一堆。
这样2个,2个地平均分。
平均分成2份,“2份”就是两堆,这样拿出的2个,分开来一堆里放1个,这样1个1个地分。
需要统一描述的是,两种分的方法都是先要拿2个。
“每几个一份”就是2个放在一起;“平均分成几份”是要把这两个分开,每一份先分得一个。
其二、借助手势加强对两种分法含义的理解:
因为2个,2个地分,不分开,用手势一只手一把抓,表示放在一堆不分开,几个几个地分。
两份,要一个一个地分,所以借助另一只手,两只手做分开的手势,表示一个一
个地平均分。
其三、在不同中寻找共同点:
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把一堆物体,分成了每一份都相同的几份。
都是平均分分法对比。
色谱定量分析内标法与外标法的对比色谱分析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对样品进行定量,而色谱法定量的依据是组分的重量或在载气中的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信号成正比。
常见定量分析方法有面积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标准曲线法。
大家容易傻傻分不清楚的莫过于内标法和外标法了,下面我们从定义、特点等方面剖析一下它们的异同和优点。
一、内标法1.定义内标法是一种间接或相对的校准方法。
在分析测定样品中某组分含量时,选一与欲测组分相近但能完全分离的组分做内标物(内标物是样品中没有的组分),然后配制欲测组分和内标物的混合标准溶液,进样得相对校正因子。
再将内标物加入欲测组分的样品中,进样后测得欲测组分和内标物的定量参数。
2.内标物内标法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是一种重要的技术。
使用内标法时,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它可被色谱柱所分离,又不受试样中其它组分峰的干扰,只要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与相对响应值,即可求出待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采用内标法定量时,内标物的选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理想地说,内标物应当是一个能得到纯样的己知化合物,这样它能以准确、已知的量加到样品中去,它应当和被分析的样品组分有基本相同或尽可能一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极性、挥发度及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等)、色谱行为和响应特征,最好是被分析物质的一个同系物。
当然,在色谱分析条什下,内标物必须能与样品中各组分充分分离。
3.选择内标物的四个要求(1)内标物应是该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2)它必须完全溶于试样中,并与试样中各组分的色谱峰能完全分离;(3)加入内标物的量应接近于被测组分;(4)色谱峰的位置应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的位置相近,或在几个被测组分色谱峰中间。
4.影响因素在使用内标法定量时,影响内标和被测组分峰高或峰面积比值的因素主要有化学方面的、色谱方面的和仪器方面的三类。
由化学方面的原因产生的面积比的变化常常在分析重复样品时出现。
化学方面的因素(1)内标物在样品里混合不好;(2)内标物和样品组分之间发生反应;(3)内标物纯度可变等。
因果关系评估二分法和五分法一、引言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评估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种关系,二分法和五分法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两种因果关系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二、二分法评估因果关系1.定义及原理二分法,又称因果关系判定法,是一种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判断两个事件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事件A发生时事件B的发生情况,以及事件A 未发生时事件B的发生情况。
(2)计算事件A发生时事件B发生的概率,记作P(B|A)。
(3)计算事件A未发生时事件B发生的概率,记作P(B∣A")。
(4)计算事件A与事件B的联合概率,记作P(A∩B)。
(5)根据概率公式,判断事件A是否为事件B的原因:若P(B|A)>P(B∣A")且P(A∩B)>0,则认为事件A与事件B存在因果关系。
2.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2)可以定量描述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
局限性:(1)对数据质量要求较高,易受样本数据影响。
(2)无法区分多种可能的原因。
三、五分法评估因果关系1.定义及原理五分法,又称因果关系评分法,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评估方法。
它将因果关系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确定性因果关系、很可能因果关系、可能因果关系、不太可能因果关系和无关。
具体评估步骤如下:(1)邀请多位专家对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分。
(2)根据专家评分,计算事件A与事件B的因果关系得分。
(3)判断事件A与事件B的因果关系等级,从而确定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2.优点与局限性优点:(1)充分考虑专家经验,适用于复杂场景。
(2)可区分多种可能的原因。
局限性:(1)主观性较强,评估结果受专家知识水平和经验影响。
(2)方法较为繁琐,对评估过程要求较高。
四、二分法与五分法的比较1.适用场景二分法适用于数据驱动的场景,例如医学研究、社会科学等。
方法论比较归纳
在比较归纳方法论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比较归纳方法论。
1.对比法:对比法是一种常见的比较归纳方法论,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管理方法或者技术选型,找出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决策提供参考。
2.分类法:分类法是通过将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从而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例如,在研究市场细分时,可以将市场分为不同的细分群体,通过对比各个细分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寻找潜在的商机和市场机会。
3.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和总结,从个别事实、案例或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可以通过对许多个体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一般的购买决策模式和偏好,并根据这些结论进行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
4.演绎法:演绎法是通过从一般性的原理或规律出发,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例如,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可以从市场的一般规律出发,推导出适用于特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从而指导企业的发展和决策。
5.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分解和研究复杂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在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时,可以
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子问题,然后逐个分析和解决,最终得出整体解决方案。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比较归纳方法论,每种方法论都有自己的适用场景和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论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得出准确和有效的结论。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与应用在企业管理会计中,成本计算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而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是两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并探讨它们的应用情况。
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针对特定产品或服务,以作业(或任务)为单位来计算成本的方法。
它强调对每个作业进行独立计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构成。
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种类繁多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追踪和控制成本。
传统成本法传统成本法是一种按部门或功能对成本进行分配的方法,主要包括作业成本法和过程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更注重整体成本,将总成本按照某种基础(如直接人工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等)分配到各个部门或产品上,适用于生产过程简单、结构清晰的企业。
对比分析成本分配方式作业成本法:成本分配更加精确,能够将成本直接关联到具体作业,便于实现精细化管理。
传统成本法:成本分配相对简单,以部门或功能为单位进行成本分配,缺乏细化的成本控制。
适用场景作业成本法:适合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差异性大的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作业的成本分布情况。
传统成本法:更适用于生产过程相对简单、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估算整体生产成本。
管理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更多关于作业绩效和成本构成的信息,有助于管理层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传统成本法:提供了对整体成本的把控,有利于整体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
应用建议在对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和管理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差异性大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作业成本法,以实现更精细化的成本管理;而对于生产过程相对简单、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的企业,则传统成本法可能更为适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整体成本的控制。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企业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管理需求,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在不同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场景,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以实现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最佳效果。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对比》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两种分法的对比。
二、教学重点1.算平均分的方法。
2.两种分法的对比。
三、教学难点1.两种分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应该分给几个人吃比较好,将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
2.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个苹果要分给三个人吃,每个人分到的苹果应该是多少?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2.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1.老师引导学生回归到刚才的问题,问学生每个人分到的苹果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2.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 7, 8, 5, 6,问学生如何计算这些数的平均分。
3.老师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将一组数据中的各个数相加后再除以这组数据有多少个数,所得的结果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分。
3. 讲解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1.老师出示一组数据:10, 8, 6, 4,问学生如果要将这四个数分成两份,应该怎么分。
2.老师讲解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第一种分法:将这四个数相加,再除以2,得到的结果就是这四个数的平均分,也就是每一份的分数。
–第二种分法:先将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除以2,然后将这四个数中除最大数外的最大的数加上这个数的一半,得到的结果就是每一份的分数,最后再将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加上这个数的一半,得到的结果也是每一份的分数。
4. 练习两种分法1.老师出示一组数据:20, 18, 16, 12,让学生用两种分法来计算这四个数的平均分,并将计算结果写在黑板上。
2.老师出示更多的数据,让学生练习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
5. 对比两种分法1.老师问学生两种分法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
2.老师出示一组数据:6, 12,让学生用两种分法来计算这两个数的平均分,并让学生对比两种分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进一步掌握两种分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对其进行对比。
二元对立偶分法引言二元对立偶分法是一种常见的逻辑思维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科学研究、哲学思考、社会问题解决等。
该方法通过将问题或概念分解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本文将介绍二元对立偶分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并通过几个实际案例展示其有效性。
一、二元对立偶分法的基本概念二元对立偶分法是一种思维模式,它将问题或概念分解为两个对立的方面,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两个方面,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个角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或分析事物。
二、二元对立偶分法的应用1. 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二元对立偶分法常常被用来对比不同的实验条件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两个对立的条件,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并得出准确的结论。
例如,在药物研发中,科学家通常会将新药与安慰剂进行对比,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性。
2. 哲学思考在哲学领域,二元对立偶分法被广泛应用于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存在与虚无的对立中,哲学家可以探讨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
通过对比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哲学家可以深入思考和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3. 社会问题解决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二元对立偶分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例如,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将教育和非教育作为二元对立的概念,通过对比这两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影响,来寻找改进教育系统的有效方法。
案例分析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传统观点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然而,通过二元对立偶分法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发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
实际上,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通过合理规划和创新技术,我们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2. 自由与安全在社会治理中,自由与安全常常被认为是对立的。
一方面,追求自由可能会导致安全风险的增加;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安全也可能侵犯人们的自由权利。
《10的组成》教学反思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本课利用希沃白板制作了课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在导入环节,我运用动画设置,创设小猪佩奇去数学乐园玩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合作交流环节,我插入了背景音乐,使课堂更丰富,我还利用希沃移动授课助手进行手机传屏,先用摄像功能展示学生分小棒和记录的过程,再用拍照功能展示学生无序的分法和有序的分法,使学生通过对比,形象直观地理解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分。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难点,我设置了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将10根小棒分成2份,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有不同的发现。
让学生读10的组成时,我进行了男、女生分组比赛,并用班级优化大师给表现好的小组加分。
在知识巩固环节,我加入了《凑十歌》手指操的视频,使课堂更生动,学生兴趣更浓厚。
同时,我还利用希沃软件创设了有趣的课堂活动,通过班级优化大师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学生的热情高涨。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设置小猪佩奇过“桥”的动画,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二、教学(活动)过程实施通过团队成员的磨课研讨,本堂课的设计进行了以下的改进:导入环节:利用学生熟知喜爱的小猪佩奇角色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探究10的组成的积极性。
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们同桌两人为一小组,一个人将10根小棒分成两份,另一个人记录。
不仅让学生直观地历经10的不同分法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学生分完之后,我将学生不同的分法进行了对比展示,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无序的分法有漏写的情况,有序的分法更加完整。
由此我引导学生理解: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有顺序地分一分。
同时,我将10根小棒分成两份的不同分法利用动画进行了演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一种分法可以有两种读法,突出了本课的重点,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巩固提高环节:通过男、女生分组竞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两种分法的对比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平均分3》即两种分法的对比。
教材通过例题的巧妙安排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为下面学习除法的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解决问题目标: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这是平均分的第三课时,虽然平均分的含义以及两种分法都已教学,但将两种分法放在一起,对比进行,还是比较难的,但也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2、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让学生继续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课堂情境,即在复习两种分法后,大力表扬几个表现好的学生,准备12枝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更好的小朋友(但怎么奖励先不说),只是请所有学生将12枝铅笔平均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
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课件、小棒或铅笔,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6根小棒,出示操作要求:(1)每3根一份,分成几份?(2)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学生用小棒动手分一分。
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两种分法。
师:“想一想,这两种分法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平均分因为每一种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
表扬:看来我们已经跟平均分成了好朋友了,老师准备了一些铅笔,要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想不想要?看你的表现。
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用时22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操作、交流、指导,初步整合两种分法。
(1)数一数
老师准备了多少枝铅笔。
(12枝)把这12枝铅笔平均分,你想怎样分?让学生先思考,后动手,不要盲目使用学具。
(2)分一分
生自己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说一说,一生上黑板分。
结合板演学生的实际分法,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怎样说。
再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这两种分法。
(3)小结
在此基础上小结,虽然分得的结果相同,但我们可以看作是“每几个一份地分”,就是先确定每份几个,再按这个要求分;也可以看作是“平均分成几份”,就是先确定分成几份,再按制定的份数平均分。
这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
第二块:小组自主操作交流,进一步沟通两种分法。
(1)谈话:12枝铅笔,你还可以怎样分?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交流。
(2)明确小组活动要求:
由小组长负责,小组内每个成员轮流摆一摆,分一分,摆好后要用两种不同的分法说一说,其他成员认真听,对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帮助。
比一比,哪个小组交流的最好。
具体细致明确的小组活动要求,使小组活动不会流于表面,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
(3)学生小组活动。
(4)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汇报不同的分法,在黑板上操作,并从不同角度说说分的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5)评比最佳小组。
奖励铅笔。
这一层次的教学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对于同一种分的结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分的过程。
真实奖励铅笔的环节,既推动课堂的气氛,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4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
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 第二层次:应用拓展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2、3、4、5
由扶到放,让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三层次:开放性练习。
想想做做6,看图学生直接说一说兔和小鸡的分法,再和同桌交流,汇
报。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下一课,认识除法打下基础。
]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平均分,你有什么收获?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平均分
每几个一份地分
平均分成几份地分。